汉朝有庙号的皇帝有几个?为什么相比其他朝代少那么多?
我们知道,古代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名字”,身份地位越高的人,能够享有的各种“号”也越来越多,就比如皇帝,除了常见的谥号、年号,还有庙号、陵号等。但是,后世的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大部分皇帝都拥有庙号,然而在此之前的两汉时期,加起来也才只有七个皇帝有庙号。这是怎么一回事?庙号是怎么发展的,为什么汉朝只有几个皇帝才有庙号?
众所周知,除了名字之外,中国古代皇帝还拥有多种称号,比如庙号、谥号、年号、尊号、陵号等等。大约在还没有皇帝的先秦时代,庙号和谥号就已经开始正式使用了。从汉朝开始,庙号和谥号就成为皇帝最重要的称号,也是除了姓名之外最常使用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从唐朝开始,绝大部分皇帝都有庙号,庙号也是皇帝最主要的称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成祖、清圣祖(康熙)等等。可是在两汉二十余位皇帝中只有七位皇帝有正式庙号,连著名的汉景帝都没有庙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庙号的朝代是商朝。不过在商朝的时候,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另外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商朝天子中只有六个有庙号(太祖汤、太宗太甲、中宗太戊、世祖盘庚、高宗武丁、世宗祖甲)。
周朝和秦朝都没有继承使用商朝的庙号礼法,庙号直到汉朝才重新使用,汉朝也是第一个同时使用庙号和谥号的朝代。与商朝一样,汉朝皇帝追加庙号的标准也是“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汉朝皇帝只有七位(汉光武帝和汉献帝取消了八位皇帝的庙号)有庙号。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的庙号开始泛滥。除了特别倒霉的亡国或者短命皇帝之外,基本上是个皇帝就有庙号。到了唐朝时期,皇帝谥号变得越来越长,唐朝皇帝的谥号一般是七个字,清朝皇帝的谥号更是多达二十七个字,如此长的谥号很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正因如此,从唐朝开始,字数少、又每个都有的庙号基本上成为皇帝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称号。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有很多的封号,像庙号、谥号、年号等等,其中年号是汉武帝时期才由汉武帝首创,汉武帝也是第一个有年号的皇帝,而庙号是后世的子孙给前朝的皇帝上的尊号,在商朝时期就开始有,然而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就废掉了,始皇帝认为后世议论前世皇帝是不忠不孝的行为,但是到了汉朝这项制度又重新启用,然而汉朝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
庙号是皇帝死后供奉在皇家太庙的尊号,汉朝对庙号看得十分重,给皇帝上庙号也是十分谨慎,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有庙号的,只有那些在皇位上有突出贡献的皇帝才能享有这个尊荣。西汉的皇帝中,有庙号的皇帝只有4位。
汉朝不像其他的王朝庙号滥用,汉朝之后庙号就开始滥用,后来的王朝一般只要是皇帝都会有庙号。然而汉朝只有4位皇帝才有庙号,这其中刘邦自然不用多说,肯定是有的,刘邦庙号太祖高皇帝,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刘邦汉太祖或者汉高祖,目前一般称汉高祖居多。
除此之外,汉朝的刘恒庙号(带“祖”或者“宗”的是庙号)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就这4个有庙号,虽然西汉有几个皇帝开始也有庙号,但是之后全部被取消,所以真正有庙号的西汉皇帝就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4人,这一点上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国之后又重新确认过。
西汉这4个皇帝是最有作为的皇帝,所以他们在死后才能有上庙号的尊荣,同样的东汉皇帝也一样,有庙号的也很少,这里我们就不提及东汉。只是在东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开始,皇帝的庙号就开始滥用,基本上除了一些亡国之君之类没有后世为他们上庙号的,其他皇帝不管好坏全部都有庙号,庙号也沦为一个普通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