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惊蛰三候的意思
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真实的一种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那么你知道关于惊蛰三候有什么意思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惊蛰三候的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惊蛰三候是什么意思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我国古人划分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其中一候所对应的花信为桃花,二候为杏花,三候为蔷薇。
所谓桃始华,指的是惊蛰之日,桃花是月始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仓庚就是黄鹂,所谓“仓庚鸣”,指的是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再过五日,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鸠,即今之布谷,所谓“鹰化为鸠”,指《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而到了秋天,鸠再化为鹰。《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
惊蛰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由来和含义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今年3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o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农谚
未到惊蛰雷先鸣,四十五天不见晴。
农村老辈人讲,在惊蛰节令未到的时候打雷,在随后的四十五天里会有连阴天。
惊蛰响春雷,农民汗珠淌。
农村有农谚说,惊蛰雷响,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忙碌季节,农民在田地里耕种会有汗珠滚落。
惊蛰打雷又打闪,麦场谷粮堆成山。
意思是惊蛰节令这天如果咋雷初响,而且伴随风雨闪电,这年的收成会很好。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农村老农说,到了惊蛰,田地里的农事一项接一项,春种时间不等人,农活忙的让人不能停歇。
惊蛰节令响雷声,惊醒蛰伏冬眠虫。
农村农谚说,惊蛰节令里响雷,会把蛰伏一冬的虫子惊醒。
雷打惊蛰前,农民好种田。
农谚说,惊蛰前打雷,预示风调雨顺,年景好,农民要抓经时间春种,为丰收做准备。
北风刮惊蛰,冻得直哆嗦。
意思是说,惊蛰这天如果刮北风,相当于再过一个冬天。
惊蛰地气通,锄草莫放松。
农村老话说,惊蛰过后,地气贯通,杂草生长旺盛,田间锄草不能放松。
惊蛰春耕忙,春分苗见长。
惊蛰过后,农村到处是春耕春种繁忙景象,等到春分节令来临,田间的秧苗青青茁壮成长。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惊蛰期间是数九天寒九九结束的时间,农村里叫九尽,这时候杨树开始开花抽穗,也是春耕春播忙碌的时期。
上一篇:节气惊蛰代表着什么2022年
下一篇:惊蛰朋友圈文案大全(11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