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浙江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普小知识2021-12-15 19:04:59
...

浙江,一个资源小省,少地、无油、缺煤,一次能源95%靠从外省输入;浙江又是一个经济大省,2004年,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243亿元。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浙江的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近年来,浙江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保持人口"低出生、低增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资源的集约利用,推进生态省建设,充分顾及资源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建设生态浙江,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是"八八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山绿意可人,水清丽蜿蜒。让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人民生活更殷实、人与自然更和谐,这就是生态浙江描绘美妙蓝图。2002年底,省委、省*立足省情、遵循自然规律,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建设"绿色浙江"的要求,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书记*指出,建设生态省,就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区域生态和资源优势,寓环境建设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提高综合实力,最终实现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到2004年底,全省已创建成*生态示范区3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0个,省级生态乡镇24个。

在刚刚结束的第一次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中,我省的庆元、景宁、龙泉、泰顺、云和等5个县市进入前10位。此次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由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对全国2000多个县进行抽样调查,并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数据,综合计算生态环境指数后进行排序,其指标包括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等5项。

城市变美了。在生态省建设中,各地都十分重视城市环境的亮化和美化,重视以创模为导向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乡村变美了。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我省大力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浙江要通过生态省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浙江要通过生态省建设,让大自然休养生息。

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资源集约利用

资源节约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节约资源是健康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对浙江这样一个资源小省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集约利用土地从何处着手?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是提高企业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2003年9月,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对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商业、住宅、办公建设项目用地,加油站、油库等用地的指标进行控制,也即对投资强度和容积率进行"双控"。同时降低企业的绿化率,严禁建造"花园式"厂房。2004年,省*又出台37号文件,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对投资规模小于500万元的工业建设项目,试行项目投资规模最低值控制办法,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建造标准厂房。对已按批次批准农用地转用、征用的建设用地供应情况,实行年度跟踪检查制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据最保守的测算,我省实施"双控"标准以来,至少节约土地20%。2004年,通过土地整理和围垦开荒造地,全省新增耕地37.2万亩,扣除各类建设占用耕地36.8万亩,连续9年实现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开发区的整治,促进了我省开发区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布局集中。

在对土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的同时,我省加大了对矿山资源的保护力度。去年全省开展了"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收取治理备用金1.07亿元,投入资金2亿多元,治理废弃矿山329个,新增建设用地8100多亩。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去年我省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全省共计批准各类建设用地28.67万亩,其中耕地17.18万亩,分别比上年减少42.97万亩和22.85万亩,既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又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提供了用地保障,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水是生命之源,但江南水乡的浙江近年来却产生了"水危机"。降水量的区域性不平衡和由于污染而造成的水质性缺水,使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了影响。通过有效节水、治理污水等措施,2004年我省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湖库有52.1%的断面水质达到国家Ⅰ至Ⅲ类水质标准,84.4%的省控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经济领域首要地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我省正在通过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等做法,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

2003年,省*出台了《浙江省人民*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为我省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到向从源头控制转变,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开了好头。

为了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2004年10月,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扶持发展污染小、能耗物耗小、效益高的生态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要求,积极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和废物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去年以来,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包括要素制约的"倒逼机制",在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浙江来说,这是"以凤凰涅浴火重生的精神,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省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从上年的0.569吨标准煤下降到0.508吨标准煤,降低10.7%。

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我省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省*组织开展了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3个产业带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以生态省建设为契机调整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档次。

对不和谐的发展说"不"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道理人人都懂,但要真正落实起来却非常艰难。在实际生活中,乱占滥用耕地、乱采滥挖矿产、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为此有关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对不文明生产说"不"。

2004年10月,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意见》。根据《意见》精神,省*提出从2004年到2007年,在全省开展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也即811环境整治行动,这里的"8"是指全省八大水系及运河、平原河网,"11"既是指11个设区市,也是指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整治的目标和要求是:以水环境整治为重点,开展对工业污染、城镇环境污染、农业农村污染专项整治,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完善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增加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到2007年,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考核结果将与*政绩考核挂钩,与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挂钩。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采取统一部署、上下配合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对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和环保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35个突出问题,省环保局进行了整改督查,跟踪到底。同时,省环保局还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等环保专项行动,进行了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法执行情况检查和矿山生态环境专项检查等,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各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生态建设的现象,全省正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省建设要求,探索绿色GDP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并将推行生态审计制度,建立领导*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绩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