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博罗内
哈博罗内是黑非洲最富有的国家博茨瓦纳的首都,人均收入超过了4000美元。但博茨瓦纳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一夜暴富只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钻石。以至于有人戏谑:博茨瓦纳人曾经是树上的猴子,某天偶然捡到一颗大钻石,便直接坐进了奔驰车。
中文名称:哈博罗内
外文名称:Gaborone
行政区类别:首都
所属地区:博茨瓦纳
1、城市介绍
哈博罗内是博茨瓦纳*的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国土东南部边境、林波波河上游高地上。
哈博罗内黄昏图片
博茨瓦纳是南部非洲的内陆国家,居民绝大部分是班图语系的贝专纳入,大多信仰拜物教、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
哈博罗内地势平坦,东南郊是一条断断续续的小山脉。周围地区牧草茂盛,是重要的农牧区之一。过去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丛林,1964年动工兴建,并以特洛克瓦部族酋长、同南非殖*义者英勇斗争的民族英雄哈博罗内的名字命名。1965年初建成第一批*办公楼后,*机构从南非的马弗京迁往哈博罗内。
哈博罗内市区占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环境优美,布局协调,以位于西部的议会大厦为起点,犹如孔雀开屏,呈扇形向北、东、南3面伸展,白色的建筑物夹杂着绿树繁花,构成一幅绚丽的图画。议会大厦以东是宽阔的林荫大道,两旁是商店、旅馆和银行等多层建筑,组成繁华的长方形商业中心区。市政厅隔商业中心与议会大厦遥遥相望。离闹市区不远有国家博物馆,陈列着历史文物,各种艺术珍品及非洲动物标本。
2、历史沿革
13世纪至14世纪时,贝专纳入从非洲中部迁居于此,繁衍生息。
到1885年,英国侵占了贝专纳入居住区,宣布其北部为“贝专纳保护地”,南部为英国殖民地,称“英属贝专纳”。
直到1966年9月30日,贝专纳宣布独立,改称博茨瓦纳。
哈博罗内过去是一片荒无人烟的丛林,附近只有一个小村庄,1964年动工兴建城市,并以特洛克瓦部族酋长、同南非殖*义者英勇斗争的民族英雄哈博罗内的名字命名。
1965年建成第一批*办公楼后,*机构从南非的马弗京迁此。
3、城市建设
哈博罗内的市区面积约11平方公里,环境优美,布局协调,街道整洁。全城以城西的博茨瓦纳议会大厦为起点,向北、东、南三面成扇形展开,白色的建筑物夹杂着绿树繁花,总统府和各部的办公楼围绕着国民议会大厦,构成一幅绚丽的图画。
哈博罗内城市的中心是商业区,街道两旁多商店、旅馆和银行。西南是工业区,主要是畜产品加工,其次还有粮油加工、织布、肥皂生产等工厂。城南的诺瓦内河上,拦河修起了一座大坝,建成一个大水库,为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湖上还可乘艇遨游,也是广大游泳爱好者的好去处。在城北15公里的塞比伦,还修建了一座新的国际机场,能够起降波音747飞机。哈博罗内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学校、医院、职业训练中。心和国家图书馆分布在市内各区。新建的博茨瓦纳农学院和博茨瓦纳、莱索托、斯威士兰联合大学分部,设在首都的东郊和西北郊。
4、城市特色
矗立在哈博罗内主要干道上的钻石大楼本名为“奥拉帕大楼”,由于这座11居高、镶满茶色玻璃的建筑物内集中了全国生产的所有钻石,因此人们经过这里时,总要多看它几眼。自1967年博茨瓦纳在奥拉帕发现大量钻石矿藏后,钻石产量逐年上升。晶莹剔透、色彩绚丽的各种钻石从矿区运到“钻石大厦”,经过鉴别分类后,出口世界各地。
独立前的博茨瓦纳是非洲最穷的国家之一,领土的3/4被卡拉哈里大沙漠覆盖。经过独立后3O多年的建设,它已奇迹般地一跃成为比较富裕的非洲新兴国家,哈博罗内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
5、经济状况
博茨瓦纳素有“牛的国度”的称号,全国适宜放牧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68%,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在传统习惯上,人民以牛的多少作为衡量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标准。在哈博罗内举目四望,无论是总统府、议会大厦悬挂的巨大国徽上,还是其他饰物上,都可以看到牛的头像。畜牧业是博茨瓦纳第二大经济支柱。
哈博罗内是博茨瓦纳牲畜、羊毛、皮革的重要集散地。工矿业居重要地位,有北部的奥拉帕和莱特拉内、吉瓦嫩3个大钻石矿。此外还有家具、汽车、油漆、建筑、发电等工业部门。南郊70公里处的奥采有锰矿开采。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产值的80%,尤其是养牛业发达,在哈博罗内以南的洛巴策,有非洲最现代化的博茨瓦纳肉类公司,每天可以屠宰和加工处理1500头牛。
6、主要节日
一月一日:新年
哈博罗内街道
一月二日:公众假期
三月或四月的某一个星期天:复活节
五月一日:劳动节
五月初:耶稣升天节
七月一日:卡马(首任总统)日
七月十五日:总统日
九月三十日:独立日
十月一日:公众假期
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
十二月二十六日:节礼日
7、宗教信仰
哈博罗内居民绝大多数为班图语系的茨瓦纳人,主要宗教人仰是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传统宗教,城里人多信奉基督教,乡里人多信奉传统宗教,国民的风俗礼仪可谓别具一格。
8、风俗礼仪
博茨瓦纳人朴实憨厚,处事麻利,感情丰富,性格豪爽,热情奔放,素以乐天派著称,也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他们注重礼节、待人真诚、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博茨瓦纳居民遇见外国客人,总是主动热情问候一声“杜迈格•拉”,意为“先生好”或者“阁下好”;或者说一声“杜迈格•妈”,意为“女土好”“夫人好”“小姐好”。在某些场合,也对客人说一声“同志,您好”或者“同志,您幸苦啦”,但这种问候语的使用率不是很高。相互熟悉的朋友见面,嘴里总是不停地说着“普拉”“普拉”。普拉是博茨瓦纳货币的名称,外来客人听见当地人说“普拉”,千万莫误认为他们是在谈论金钱,实际上他们相互之间是在真诚友好地进行问候,因为在茨瓦纳语里“普拉”意为“雨水”,这反映出生活在干旱少雨的国家,人们是多么地渴望雨水的心情。
哈博罗内夜景
博茨瓦纳人通常以握手的方式作为见面的礼节。身份相仿、年龄相当的人见面,相互先说一声“你好”,然后相互握手表示问候。彼此熟悉的朋友见面,除见面握手致予问候之外,还要相互拥抱和亲吻对方的面颊,借此表达深厚的友谊。相互关系异常亲密者见面,握手问候之后,双方双手拉着双手地谈话,直到谈话结束时彼此才会松手。见到长辈,为了表示谦恭和尊敬,总是先用左手握住自己的右手,然后再伸出右手去握对方的手。遇见酋长或者身份比较高的人,总是蹲在地上或跪在地上,举起右手,握成拳头,嘴里不停地说道“阁下健康”、“感谢阁下光临”等语。当地的女性多行躬身屈膝礼,城市里的不少女性也喜欢以握手的方式表示问候,但博茨瓦纳是一个男女界限严格的国家,外来男性客人切勿主动伸手同当地女性握手,也不可单独同女性交谈,更不可对女性显得格外热情。
博茨瓦纳人特别喜爱结交朋友,初次见面,萍水相逢,握手问候,寒喧几句,交谈一阵,他们很可能对你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立即称兄道弟,情真意切地邀请你到他家中做客,拿出家中所储备的最好食物招待你。博茨瓦纳人的饮食富于民族特色,主食有玉米饭、高梁米饭等,副食有蔬菜、野生植物、家禽肉、野兽肉等。通常的烹调方法是将玉米粒或高梁米煮烂后,拌上用肉类和蔬菜(或者野生植物)制成的莱肴,最后撒上一些食盐和辣椒面,吃起来香喷喷的,异常开胃。在当地,每年三四月份,许多人家从巴哈蜊树上捉来一种名叫“莫巴哈蜊”的爬行毛虫,掏尽内脏,洗净后用油炸、火烤或者盐水煮,吃起来味道鲜美,同虾蟹等海产品相比并不逊色,一个人一顿可食下数百条。这种毛虫长约5厘米,显绿色,浑身长满软刺般的毛,以树为家,食树叶为生,繁殖能力极强,每年三四月份时便寄生在树干上,当地居民一天可捕捉数千条,用盐水煨煮后晒干或者烤干后可以长期保存,每逢重大节日或者贵宾临门便拿出来品尝。
9、牛的都城
人们进入博茨瓦纳,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与牛联系在一起的。原来博茨瓦纳耕地不多,但拥有广阔的草原,即使那些荒漠地区也生长着野草和灌木林,适宜养牛,逐渐形成了以养牛业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格局,人均占有牛的头数在非洲国家位居榜首。在这个国家,一个人的财富同饲养的牛数是成正比的:牛越多,显得越富有,其社会地位就越高。人们将自己的财富以牛的形式“储存”起来,手头有钱就买牛,缺钱花就卖几头牛。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少者拥有几头或十几头牛,多者数百头乃至上千头牛。商行老板、大企业主和那些高级官员拥有数千头牛,在当地并不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饲养万余头牛的农场主在这个国家为数不少。
景点图片
许多城里人在农村有自己的牧场,在那里养着牛。说来非常有趣,博茨瓦纳的牛性情温顺,只要有草有水,它们吃饱喝足后就在原地休息,一船不会走散,甚至很少走出主人的牧场范围。即使某一头牛走失了也不会丢失,因为牛角上挂着写有主人姓名、地址、电话的小木牌,届时总会有好心人打电话通知主人或者将牛送到主人的牧场。在首都哈博罗内市,每到周末之际,一辆一辆的小汽车从机关大院或居民住宅区驶出来,经过市区,奔向郊外。车内或是一家人,或是单身汉,他们都是利用周末去牧场探视自己的牛群,其中不乏各级官员,甚至包括*部长。他们到达牧场,便一头一头地查看自己的牛。到了晚上,皎月当空,繁星满天,寂静的草原上吹拂着阵阵凉爽的微风,人们喝着啤酒,谈着高兴事,欣赏着牛群,其乐融融。博茨瓦纳人将周末同牛在一起度过视为人生最大乐趣和享受。来到牧场,天广地阔,空气清新,远离闹市区的喧嚣,避开工作中的烦恼,尽情地享受着人生中的欢乐。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全部财产——牛浮动眼前,使人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满足感。星期天下午,这些探牛者又风尘仆仆地赶回城里,准备第二天继续干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博茨瓦纳,外来之人会切身感受到自己处在一个牛的世界里。在哈博罗内的大街小巷,许多人的着装上印着牛的图案,商店里许多商品以牛作商标,流通的货币上铸有一头公牛……。总统府和议会大厦上方挂着的巨大国徽*是醒目的牛头像;驾车在马路上行进时不时会被一群群膘肥体壮的牛挡住。博茨瓦纳的全国性节日很多,但最热闹的要数每年七月举行的牛的展览和评比活动的博览会,届时人山人海,牛山牛海,规格隆重。庆祝节日或者举办某项传统仪式,博茨瓦纳人要宰牛,摆“牛肉宴”。遇有盛大隆重的庆典,总要宰杀百多头,号称“百牛宴”。
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在博茨瓦纳,青年人没有牛是娶不到媳妇的。”这恰当地反映出牛与民众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青年男女订婚,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一定数量的牛作为结婚彩礼;女儿出嫁,当父母的要送数头牛作为嫁妆;正式举行婚礼的那一天,男方家要宰杀数头牛,筹办别具一格的“牛肉婚宴”。按照当地流行的风俗,凡是有人家举办婚礼,四邻好友便牵着一头牛前来祝贺。前来祝贺的人越多,主人家会越高兴,因为这样一来就会收到更多的贺礼。在农村地区,“牛肉婚宴”的地点一般选择在部落村庄的广场上,时间选择某个吉利日子的下午开始。席间,主人给每一位来宾送上一只盘子,里面盛着撕成丝状的牛肉,上面浇有带着辣味的佐料,还有青豆和米饭等。众人围成一个一个圆圈,席地而坐,左手托着盘,右手抓着食物往嘴里送,吃得津津有味。人们边吃着牛肉,边谈论着那些感兴趣的话题,不时地向新郎新娘说几句表示祝福的热情话。主人发现客人盘中的食物快要吃完时,马上又给添加一些。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来宾手中的盘子里,男性的是牛肉,女性的是牛杂碎。原来,这也是当地的一种习俗,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连许多当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夜间,无数的火把将婚宴现场照得通明,人们吃饱喝足后,新郎新娘邀请来宾们唱歌跳舞,婚礼仪式达到高潮。当一个人引吭高歌时,众人放开嗓门相和,身体晃动、动作粗犷的舞蹈震动大地;嗓音豪放、节奏欢快的歌声响彻夜空。直到次日清晨,人们才尽兴离去。
每年7月的评牛博览会是博茨瓦纳最热闹的节日。男妇婚嫁,周末生活也都离不开牛。
10、特产介绍
博茨瓦纳以手工艺品制作精细而闻名。兽皮制品是博茨瓦纳男人的一手绝活,那些用牛皮、羊皮及野生动物皮制成的服装、床褥、手袋、凉鞋等,引得外国游客竞相购买留作纪念。用象牙雕刻的人物或动物,形象逼真,令人爱不释手。当地妇女用棕皮作原料编织的床垫,手感柔软,不易折断,铺在床上,夏日凉爽,冬日保暖,成为旅游产品中的畅销货。
11、友好往来
驻博茨瓦纳大使郑竹强会见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市长
驻博茨瓦纳大使郑竹强会见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市长
2015年4月15日,驻博茨瓦纳大使郑竹强会见博首都哈博罗内市长卡霍索,双方就中博关系、两国地方*合作等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郑大使表示,中博传统友谊深厚,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地方*交往是中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方愿积极推动哈市与我地方*加强交流合作,为哈市发展及深化两国友谊发挥积极作用。中国驻博使馆愿为哈市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卡霍索市长感谢中方长期以来为哈博罗内市发展作出的贡献。他说,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哈市愿积极加强与我地方*的交流合作,也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和公民来哈市投资兴业。哈市政厅将继续为中国驻博使馆的工作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
12、最新动态
中国与博茨瓦纳加强文化合作
中国与博茨瓦纳两国*日前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签署两国*文化合作协定执行计划,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馆临时代办李南2015年8月10日与博茨瓦纳青年、体育与文化部长塔佩洛•奥洛彭共同签署计划。双方根据1991年在北京签署的两国*文化合作协定,决定于2015年至2017年在文化艺术、教育以及文物、广播和影视等领域开展合作。
奥洛彭说,自1991年签署协定以来,文化交流使两国关系内涵更丰富。中国在文化旅游领域很发达,博茨瓦纳需要在文化和遗产保护以及促进相关发展方面多向中国学习。
李南说,过去几十年间,两国关系发展良好,文化交流十分重要,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馆将继续推动两国间的文化和精神联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