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筹音乐

科普小知识2021-12-29 10:13:40
...

“筹”被称为民间艺术“活化石”。筹形似竹笛和箫,却为斜吹,音质介于笛与箫之间,兼有笛音的清脆、明亮与箫声的柔和、优美。《道德经》中的“天地之间,其犹橐(du)乎”便是指筹。筹所吹奏出的声音,别有风情韵味。有箫之哀婉,笛之悠扬。听其演奏,遐思悠悠,有腾云驾雾、飘然仙境之快感。被誉为“世界之绝响,佛家之仙乐”

1、文化渊源

历史渊源


筹音乐演奏

筹是一种罕见的乐器,筹音乐是中原地区道教音乐中的一个乐种。它的历史悠久,早在北魏(386-534)时期就已经进入上层的宫庭乐队之中(河南巩义石窟中浮雕《帝后礼佛图》有证)。北宋(960—1279)时期都城开封铁塔的琉璃砖上出现了吹筹人的形象,此时筹音乐已流于民间。清道光年以来的近200年中,由于天灾人祸,时局动荡,筹音乐也经历了兴衰曲折的发展历程。

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斜吹之,发音嘹亮,七音齐备,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以上。专家考证,提出了筹之祖乃是古龠(yue)的观点,认为“筹”乃是古南龠在民间的一种变体孑遗,属中国吹管的祖型乐器,质朴的斜吹之法,至少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可考,蕴涵着重要的文化价值。筹的历史随着河南贾湖新石器遗址的骨笛出土而日益彰显。

发展史

许昌的筹音乐从道光年间(1821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记载。在《乐器法手册》、《音乐辞典》等音乐工具书籍中,查找不到对筹和筹音乐的说明与解释。它历经几千年仍存活于民间的顽强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独特和影响深远的文化价值。筹的曲目丰富,吹奏方法独特,其音域、音色、音质等都能与同类单管吹奏乐器相媲美。筹既具有竹笛清脆、明亮的特色,又具备箫的柔美、委婉特质。拯救、保护筹音乐,不仅能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音乐宝库,填补中国民族乐器的空白,而且对研究新时期寺庙音乐如何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艺术特色

筹形似竹笛,长约46厘米,直径约3厘米,筹身共有9孔,下端的2个是调音孔,吹奏时竖持,将上端置于口,右斜约45度角,故民间俗称为“斜吹”。筹的音色,介于笛箫之间,兼有笛的清脆明亮与箫的悠扬婉转,还可通过吹口角度的变化,调节音调。筹与高亢、明亮的管搭配在一起,音色调和优美。许昌群艺馆整理出来的了30多个道教曲牌,不管是欢快、活泼的《小开门》、《隔巴草》,还是悠长、恬静的《伴妆台》、《三宝赞》,鲜有宗教音乐的幽深、神秘,而是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近似戏曲曲牌与民间小调。

3、传承人

张福生于1919年生于尉氏县,自幼入道教,熟读四书五经,文武兼备,融儒、道、佛三教合一,并随父亲学会了筹的演奏技巧。1939年,黄河水决堤,他便随父亲流落到鄢陵县境内,后在马坊乡的广福寺居住。从此,他在广福寺安顿下来,娶庞姓女子为妻,生儿育女。解放后,他当过民办教师和村里的会计,一直主持着广福寺的佛事,也一直恪守着道士的身份。在此期间,他经常受邀携弟子出门做道场,以热烈奔放的小铙舞和悠扬婉转的音乐,给乡亲们带来美的享受。

4、传承意义

筹,这一不起眼的乐器的灭绝,也会像最微小的生物物种的灭绝一样,由于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影响整个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它作为中原道教音乐的独有乐器,既有佛家的艺术渊源,又吸纳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对之进行挖掘整理,对丰富我国音乐艺术宝库具有重大意义。筹罕见的“斜吹法”,是中国斜吹管乐的发展脉络中不可替代的一环,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乐器本身来说,筹兼有笛箫之美的音色,是一种可以填补当代民族管弦乐队中声部的理想的新声源。

上一篇:柘城李秀山泥塑

下一篇:中州筝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