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科普小知识2022-02-15 11:17:00
...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SandersPeirce,1839年9月10日—1914年4月19日),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

中文名: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外文名:CharlesSandersPeirce

又名:查尔士·皮尔士(CharlesS.Peirce)

国籍:美国

出生地:马萨诸塞州的剑桥

出生日期:1839年9月10日

逝世日期:1914年4月19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职业:哲学家,逻辑学家

主要成就:实用主义创始人

代表作品:《皮尔士文集》

1、人物简介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SandersPeirce,1839年9月10日—1914年4月19日),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

2、人物生平

皮尔士1839年9月10日生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曾于哈佛大学就读,在美国海洋和大地测量观察所任职。一生不得志。1887年以前一直未能在大学谋到一正式教席。在哲学上,提出作为实用主义核心的意义理论,把观念的意义和实际的效果联系起来,断言一个观念的定义是该观念的可感觉的效果。后来,将实用主义易名为“实效主义”。在逻辑学方面有两大贡献,一是改进了希尔代数,一是发展了关系逻辑,即引入新的概念和符号,把关系逻辑组成为一个关系演算。在自然科学方面,先于A.A.迈克尔逊以光波波长作为测量单位。查尔士·皮尔士(CharlesS.Peirce)的父亲是一位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著名数学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皮尔士从小接受良好的哲学和科学的训练,他能背诵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6岁起学化学,12岁开始做实验,后来转学动物学。他还是一个杰出的数理逻辑学家。他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建立一个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哲学......即使在遥远的未来,它也能包含人类的全部学科”。但他并不真的对哲学体系有兴趣,他有志建立的是一个能适应于各门学科的科学的逻辑。

3、人物评价

皮尔士生前籍籍无名,他的很多巨著都未出版。直到19世纪20年代,他的著作才陆续出版。他是数学、研究方法论、科学哲学、知识论和形而上学领域中的改革者,他认为自己首先是逻辑学家。他对形式逻辑做出重要贡献,他的"逻辑"所含盖的很多内容现在被称做了科学哲学和知识论。他接受和发展了布尔和德摩根等人开创的符号逻辑,把逻辑学当作关于符号之间的联系的纯形式科学。他发现并创建了作为记号语义学分支的逻辑学。

4、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是:

*强调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影响。在实用主义大旗下派生的分枝有“人本主义”、“工具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神奇学派”、“逻辑学派”等。实用主义最初发生在英国和美国的哲学家中,在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成一种运动,并且蔓延到欧洲大陆,主要是法国和意大利,墨索里尼将实用主义哲学家奉为良师,他声称从这些人的学说中发现了“行动的信心,生活和战斗的坚强意志,而法西斯的成功大部分得力于此”。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运动了,但仍然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它把哲学从一种人生观的思想体系降为一种研究问题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识解释为一种评价过程,以科学探索的逻辑作为人们处世待物的行为准则。

(一)物就是经验的效果

某物是“硬”的,无异于说它在我们的行动中具有“抓不破表层”的效果;说它是“重”的,无异于说我们支撑它需要“花费气力”,否则它就会产生“落下去”的效果。

(二)思维的职能是确立信念

“我们只要获得坚定的信念就完全满意,无需去追问它是真的还是假的。”怎样来确立行动的信念呢?(1)“固执的方法”;(2)“权威的方法”;(3)“先验的方法”;(4)“科学的方法”

(三)意义理论与真理理论

1、意义就是效果

“为了确定一个理性中的概念的意义,人们应当考虑一下从那个概念的真理性中必然可以产生什么样的实际效果,这些效果的总和就构成了这个概念的全部意义(1)“固执的方法”(2)“权威的方法”(3)“先验的方法”(4)“科学的方法”

2、真理就是效果

“真的东西不过是认识中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不同于谎言的地方,只在于以真理为依据的行为必然达到我们指向的地方,而不是离开它。”

3、没有永恒不变、一劳永逸的真理

“科学精神要求随时抛弃与经验发生冲突的信念,不应该有过分的自信。今天你相信的东西,明天你可以完全不相信它。”

上一篇:邱震海

下一篇:罗伯特·诺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