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窦凤琴

科普小知识2022-05-01 11:21:40
...

窦凤琴,女,汉族,1959年3月出生,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学历,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人物简介

窦凤琴,中*员,现任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先后在30多部戏中,担任女主角,代表剧目有《白花曲》、《斩秦英》、《窦娥冤》、《玉蝉泪》、《梨花情》、《思源》等。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在汲取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又把民歌、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行腔的特色,溶入秦腔演唱之中,高亢嘹亮而又委婉细腻,在秦剧旦行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有“陇上金嗓子”、“秦腔界的金凤凰”之美称,与谭建勋、张兰秦并称为“陇原三俊杰”。

2、艺术经历

窦凤琴出身于陇东高原的秦剧之家,父母都是秦腔演员,父亲窦富民至今还常常被陇东一些市县文艺团体邀请过去表演和指导年轻演员,母亲李毓秀也曾是庆平地区的名角儿,1961-1964年间一直是隆德县(1954年甘宁合并后归并甘肃管辖,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剧团的台柱子,剧团解散后不得已转了行。窦凤琴和秦腔结缘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出生40天后,就随着下乡演出的母亲开始在各地的戏台上漂流。因此,有人说窦凤琴是戏箱上长大的孩子。窦凤琴5岁时,她母亲还在隆德。那时下乡演出多,李毓秀边带着孩子到演出地,晚上她在台上唱,孩子则放在戏箱上让同事照顾,常常是戏演完了,孩子也睡着了,她再抱着孩子回去睡觉。有时她在台上唱,听到后台孩子的哭声,心中很难受但又不得不“强颜欢笑”。让人欣慰的是到了四五岁时,窦凤琴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常好的演戏天分。能够模仿很多唱段,而且上台时大方从不怯场。宁县历来是出人出戏的地方,戏剧在宁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人、小孩都能哼几句秦腔或眉户,多数人说起戏剧情节都头头是道。过去的数百年间,从宁县走出去的演职人员几乎遍布西北各地。从10岁起,窦凤琴就跟着父亲走上了秦腔艺术之路,父亲窦富民就是她的启蒙老师。在老人的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指导下,窦凤琴从小就开始了她的秦腔艺术生涯。为了唱好戏,从小陪伴窦凤琴的就是练功、吊嗓子。13岁时,窦凤琴与家人在宁县举办了专场演出,在演出中窦凤琴扮演的小铁梅深入人心,并被宁县秦剧团相中,被特招进团。

窦凤琴从小在宁县长大,她的艺术成就除了父亲的亲传外,更重要的与她在宁县这块热土上勤学苦练分不开。因为戏剧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宁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宁县宇村庙南堂寺内就建有戏楼,今实物犹在。当时戏剧与祭祀密切联系,也是一种祈祷神灵佑护的祭拜形式,那里有庙宇,那里就有戏楼,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庙会文化活动,被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经久不衰,而且越是国泰民安的时候,越发歌舞升平。1972年,窦凤琴考入宁县秦剧团,主工正小旦。此后她一直是宁县秦剧团的骨干演员,当时宁县新创作的《老掌柜新传》就由她担任主要角色,而她主演的《四进士》、《劈山救母》、《送货上路》等剧目也受到观众的青睐。她在每年三百余场演出的“草台”上磨砺艺术功力,通过二十多部优秀传统戏主角形象的成功塑造,从中感悟戏剧艺术的真谛,很快以扮相俊美、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动人而享誉陇东大地。在一年一度的庆阳地区戏剧竞赛活动中,她获取了蝉联四次第一名的杰出成绩。20岁的时候,在秦腔界崭露头角的窦凤琴在传统历史剧演出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果要给窦凤琴的戏剧人生划个时间段,那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主演《斩秦英》可以看作一个标志。《斩秦英》是传统秦腔历史剧,但一直都是由老艺人口传保留下来的。在父亲窦富民的口传和指导下,窦凤琴开始进入《斩》剧银屏公主的角色。在1985年甘肃省首届优秀青年演员大奖赛中,窦凤琴脱颖而出,她以一折唱功深厚、声情并茂、炉火纯青的《斩秦英》征服了专家、评委和广大观众,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殊荣。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因为在这次全省优秀青年演员戏剧大赛中,窦凤琴拿到了三个一等奖中的第一名,直接被省秦剧团相中。宁县秦剧团不愿意放人,时任文化厅副厅长刘万仁不得已向省委书记李子奇求援,李书记亲自批示后宁县方面才作了让步。调入甘肃省秦剧团以后,窦凤琴潜心钻研秦腔表演艺术,在唱腔艺术上努力创新发展,力求形成大西北宁县人的传统特色,特别是她在代表剧目《斩秦英》中饰演的荧屏公主,唱念做打,形成了独自的风格和特色,她细腻的表演和对人物一言一行不温不火的处理,时时处处体现出一个成熟的表演艺术家的魅力。窦凤琴虚怀若谷,潜心于艺术修养的提升与深化,竭力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攀登。她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自修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学习艺术理论,学习和借鉴各种艺术表演,多方位充实自己。她潜心钻研秦腔表演艺术,在唱腔艺术上努力创新发展,力求形成大西北庆阳人的传统特色,逐渐形成了专家和广大观众所公认的窦凤琴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成为驰名大西北的秦剧新星。

窦凤琴天赋极好,身段扮相具佳,天就的一副好嗓子,既承师传,又有父亲从小严格训练,她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勤奋多思,练就了路子正、功底扎实、唱腔考究、扮相秀丽、身段优美,表演细腻大方,富有气质。在长期舞台艺术实践中,汲取了秦腔艺术丰富营养,借鉴兄弟剧种之精华,又把民歌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方法融入秦腔演唱之中,既保持了秦腔高亢嘹亮的特色又融入了委婉细腻的韵律。窦凤琴的表演,在做派上大气端庄,台风相当稳健,她戏路宽广,正、小旦都很出色,很长的拖腔使人耳目一新,行腔的变化之多,令人咂舌,她的道白考究、很有特色。1994年8月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入围剧目《白花曲》中的胡太后,是窦凤琴多年艺术积累的杰作。作为一部新编大型历史剧,无前人可以模仿,是纯粹的艺术创造;角色性格层面丰富,表现难度很大。可是窦凤琴很好的把握了这个角色,完成得十分出色,全国戏剧界专家和各地同行无不给予高度的评价。《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以及甘肃省内大小报刊,都有专家撰文评论她鲜明的表演艺术特征,即追求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高亢而细腻、富于感情变化的唱腔,有程式而不拘程式、用技巧而不显弄技巧的新鲜、朴实的表演风格等等。

1997年,窦凤琴凭借着在新编历史剧《白花曲》和折子戏《斩秦英》、《打路》、《卷席筒》中的出色表演,一举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当年她刚满37岁,正处于人生和艺术的鼎盛期。省内有关专家在评价窦凤琴时这样说:在多年的秦腔艺术生涯中,窦凤琴紧紧抓住“情”字,把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不同情感和内心的激烈冲突真挚细腻、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且在汲取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又把民族、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行腔的特色,融入秦腔演唱之中,唱腔高亢嘹亮而又委婉细腻,在秦剧旦行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被称为陇上“金嗓子”、“秦坛金凤凰”一点也不为过。在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的几年中,并没有沾沾自喜地陶醉在鲜花和赞美的包围中。她清醒地意识到艺无止境,不进则退,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造革新,对每个剧本中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准确深刻和投入到位,使自己的唱腔和表演更加完美。同时,她还经常深入农村和厂矿,坚持每年演出场次在百场以上。不论盛夏酷暑,凛冽寒风,还是主角配角,她都有戏必演,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她精湛的表演和唱腔常常博得满堂喝彩。

近四十年来,窦凤琴曾先后在三十多部戏剧中担任主演,成功塑造了三十多个舞台人物形象。代表剧目包括:传统剧目《斩秦英》、《火焰驹》、《窦娥冤》、《五典坡》、《铡美案》、《回荆州》;新编历史剧《白花曲》、《梨花情》、《麦积悲歌》和现代戏《红灯记》、《朝阳沟》、《思源》等。在成功塑造眉户现代戏《思源》中女农民企业家田玉洁和新编历史剧《梨花情》中古代痴情妇女梨花的形象中,她的技艺不仅更加娴熟,表演也进入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佳境。她不断积极学习和实践科学发音方法,掌握四声、四呼和五音规律,在发音、行腔、用气、咬字等方面很下功夫,使唱腔更加清晰嘹亮,婉转圆润,低音深沉浑厚,中音宽广恢宏,高音甜脆悠扬,声音稳定,气息饱满,转换自然,力度得当,并始终坚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原则。因为她深通“情乃戏之脉,情乃戏之髓”的道理,紧紧抓住“情”字,才能把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不同情感和内心的激烈冲突真挚细腻、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唱出真情、唱出意境、唱出韵味来。她借鉴京剧、豫剧、陇剧等兄弟剧种和电影、电视等姊妹艺术的经验,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各种程式,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3、艺术特色

窦凤琴舞台上唱腔高亢嘹亮又不失委婉细腻、扮相秀丽、身段优美,表演细腻大方,富有气质,一言一行不温不火,时时处处体现出一个著名表演艺术家的魅力,赏心悦目,深受现场观众的喜爱。她的表演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眉目传情,神彩飞扬;其念唱音色纯正,吐字清晰,字正腔园,抑扬有致;其绝活“耍水袖”,伸、收、甩、转,深浅有度,恰到好处。

4、所获荣誉

1993年被选为甘肃省第七届政协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国第七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1995年被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1996年荣获全国梆子戏调演优秀表演奖;

1997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8年连任甘肃省第八届政协委员,同年入选甘肃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2000年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优秀表演奖;

2002年在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一等奖;

2003年在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东华杯)中荣获最佳演员奖;

2005年被评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荣誉称号;

2009年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

2009年在第六届敦煌文艺奖评选中被甘肃省委、省*授予“全省文艺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上一篇:张艳玲

下一篇:张建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