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敏
张建敏(1963-),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金华市政协委员;浙江省第五届、第七届、第八届青联委员;金华市第二届青联常委;中国*促进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民进金华市委员会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金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金华市婺剧促进会副会长;现任金华艺术学校校长。
1、人物简介
“张建敏”这个名字,喜欢婺剧的人对其印象都非常深刻。当年她叱咤婺剧舞台,先后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很多戏迷都把她看成是婺剧界的“第一花旦”。她是婺剧新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表演的婺剧《断桥》在戏剧界被誉为是“天下第一桥”,从1962年到今天,在戏剧同行和观众心中,这部戏剧的地位依旧不可动摇。也正是凭着这部戏剧,1996年,张建敏被授予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2001年,婺剧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甚至面临断层的局面。正处在艺术人生巅峰时期的张建敏,毅然选择离开了充满掌声和鲜花的舞台,来到了曾经培养她的母校——金华艺术学校,担负起培养婺剧人才的责任。
2、艺术经历
1980年,浙江婺剧团委托金华地区婺剧培训班(现金华艺术学校)招收有文化的演员,17岁的张建敏怀揣着梦想考入浙江婺剧团,并进入金华地区婺剧培训班学习。
刚进入婺剧班时,张建敏对婺剧并不了解,自认为学起来会很轻松,然而真正开始学习她才知道有多不容易。当时张建敏和她同一批的学生都是16~18岁左右,相比练童子功的小班学生而言,他们要吃更多苦。每次练习压腿、下腰等基本功时,练功房就是一片哭声。“练习的过程很痛苦,但苦尽甘来,既然来到婺剧团了,就一定要坚持。”张建敏说,那时婺剧班的学习氛围很浓,孩子们也都很单纯,肯吃苦,私下还会暗暗较劲,形成你追我赶的趋势。“我会唱了!”、“我会翻了!”一招一式的进步都让大家感到美滋滋的。
在婺剧班学习的那几年,每位老师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责任心很强,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学生身上。张建敏回忆,有一回老师让学生练习踢腿100次,并严格要求中途偷懒需再踢100次,当时她心里会有逆反的情绪,可事后再想,就会感激老师,辅助自己打下坚实的基本功。正因为有默默付出的老师,吃得苦中苦的学生,使得那一批学生出了不少婺剧人才,除了张建敏,还有陈美兰、周志清等名角,各个声名远扬。
1985年,在婺剧班学习5年之后,张建敏进入浙江婺剧团实习。从学生到演员,对于这些新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尽早适应新的环境,到剧团以后,我就以演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张建敏表示,那时剧团的管理模式更像是部队,每天“三点一线”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但张建敏的脑子里没有其他想法,如何演好戏,唱好曲便是她唯一关注的事情。
同年,浙江婺剧团决定培养深造这批年轻人,在张建敏实习期间便开始编排《白蛇前传》。剧团的演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后,各自分为5组进行层层筛选。面对众多优秀的师哥师姐,张建敏对自己并没有抱多大希望,然而最终张建敏被选为白娘子的角色,挑起大梁。
张建敏说,婺剧表演艺术家郑兰香是她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我很感谢郑兰香老师,她一心培养我们,把舞台让给我们的时候她才四十几岁,正是她当红的黄金时期,很不容易。”张建敏告诉记者,在自己成为婺剧名角之后,郑兰香老师还是常常挑自己的不足,这让她很是失落。有一回她问:“郑老师,别人都说我唱得好,你怎么老说我这不好,那不好?”郑兰香笑着告诉她:“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别人鼓励你了,我给你指出缺点就是希望你能变得更好。”回忆起往事,张建敏欣慰地笑着。
《白蛇前传》在浙江省戏剧节演出之后,得到了热烈反响,张建敏扮演白素贞荣获青年演员一等奖,并代表全省演员上台讲话。后来,《白蛇前传》在浙江省进行汇演,在全国掀起热潮。
《白蛇前传》投入了剧团上下很多人的精力。据张建敏介绍,这部剧与其他剧不同,是由徐勤纳导演,注入了许多新的想法。不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定式,灯光、舞美、舞蹈语汇、外来音乐的借用还丰富了节目的可看性,强化了视觉感,剧中甚至运用了小军鼓,使剧目更为添彩。据了解,《白蛇前传》1985年这一版本,一直流传至今。
1995年,张建敏举办了婺剧个人专场,并先后参加了浙江省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汇演等,凭借《断桥》、现代戏《贺家桥边》等剧目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浙江省一等奖、中国戏曲梅花奖等众多荣誉。
3、艺术特色
张建敏对婺剧表演艺术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文武兼备、唱做俱佳,被誉为“浙江第一花旦”。她先后成功地在舞台上塑造了《白蛇前传》中的白素贞,《贺家桥边》中的贺宝蝉等众多艺术特色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艺术传承
2001年,由于种种原因,正处于艺术人生巅峰时期的张建敏,毅然选择离开了充满掌声和鲜花的绚丽舞台,来到了曾经培养她的母校——金华艺术学校,担任副校长。
2004年4月,张建敏被任命为金华艺术学校的校长,这是她人生面临的一次新的挑战,张建敏备感压力。当时的学校正处于困境,老师们连吃饭都成问题。那时候,学校只有20多个学生,为了扭亏为盈,张建敏带领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自己埋头苦干,不计报酬,不拿岗位津贴,不发加班费、课时费。一方面她努力向上级反映学校状况,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师生对外演出,在填补学校亏空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演出平台。这样的状况持续了5年,学校的局面才逐渐好转。而等学校有了盈利之后,张建敏又把所有的钱用在了增添教学设备上。
学校是在原婺剧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占地面积仅3.4亩,校舍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随着近几年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教室、寝室与教师的办公室均在同一栋楼。为了解决校舍问题,张建敏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终于得到了解决。2010年,金华市*决定把原金华五中的校舍作为艺术学校的办学场地。
在张建敏的带领下,2010年,学校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传承教学基地。2014年,金华艺术学校婺剧专业被评为市级重点专业,婺剧传承基地被评为省市级实训基地。婺剧专业作为金华艺校的品牌专业,为省内外艺术团体和各级艺术院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尽管在行政岗位上工作繁忙,但张建敏还是把自己对婺剧艺术的满腔热爱,倾注在对未来一代的培养上。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来学婺剧,张建敏提出了免费培养婺剧学生的想法。2009年,金华艺术学校与义乌市*、义乌婺剧团合作,免费为义乌婺剧团培养婺剧人才40名,学制6年,2009年和2010年各招收20名学生。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免费培养婺剧专业学生,对推动婺剧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远的意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4年以来,学校婺剧专业共获得了42个省级和*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