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科学辟谣:舒肤佳中的抗菌剂会致癌

科普小知识2022-05-02 08:34:40
...

科学辟谣:舒肤佳中的抗菌剂会致癌

新闻背景

 

检测报告:舒肤佳含可疑抗菌剂三氯生、三氯卡班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发声明质疑抗菌肥皂,称长期使用可能会干扰人体荷尔蒙。国内知名度颇高的抗菌香皂品牌如舒肤佳、滴露等被卷入其中。这是继舒肤佳等品牌抗菌皂被曝安全性及有效杀菌性存疑后,FDA再度向抗菌皂及沐浴露发难。美国FDA质疑的是抗菌肥皂的安全性。

三氯生致癌的传言是如何而来的?

牙膏、洗手液、香皂等日用化学品中三氯生可能致癌的疑虑,被认为是来自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师比德的一项实验。媒体援引实验结果称,含有三氯生的产品与含氯的自来水发生反应后,可形成一种被称为“哥罗芳”的物质,也就是氯仿。而氯仿曾被用作麻醉剂。动物试验发现,这种物质会对心脏和肝脏造成损伤,具有轻度致畸性,可诱导小白鼠发生肝癌,但至今尚无使人体致癌的研究资料。

那么,抗菌肥皂中添加的化学成分“三氯生”和“三氯卡班”,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呢?让蝌蚪君为大家查明真相吧!

解读:三氯生

 

 

什么是三氯生?

三氯生,学名“二氯苯氧氯酚”,又名“三氯新”、“三氯沙”等,三氯生常态为白色或灰白色晶状粉末,稍有酚臭味。不溶于水,易溶于碱液和有机溶剂。三氯生是一种广谱抗菌剂,被广泛应用于肥皂、牙膏等日用化学品之中,也会在人母乳或尿液中检测到。而对于牙膏中三氯生会致癌的说法,相关专家于2011年11月29日表示还没有科学研究可以证明牙膏中的三氯生会致癌。

日化品中为何要添加三氯生?

之前提到了三氯生是一种合成的广谱杀菌剂,可以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真菌,三氯生对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等)也有抑止作用。因此被广泛的用在香皂、牙膏、洗手液等日用化学品之中。这也就是牙膏、洗手液等日化品的广告所宣传的“杀菌”功能。

哪些日化品里含有三氯生?

三氯生广泛应用于高效药皂/卫生香皂、卫生洗液、除腑臭/脚气雾剂、消毒洗手液、伤口消毒喷雾剂、医疗器消毒剂、卫生洗面奶/膏、空气清新剂及冰箱除臭剂等,也用于卫生织物的整理和塑料的防腐和处理,更高纯度的三氯生还广泛用于治疗牙犁炎、牙周炎及口腔溃疡等疗效牙膏及漱口水中,建议使用浓度为0.05%-0.3%。

安全标准:0.3%为最大使用浓度

三氯生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目前最为确切的规定来自2011年3月22日,欧洲消费者安全委员会专门发布的《三氯生意见书》。《意见书》从医学、毒理等各个方面记载了对三氯生的调查研究成果,并最终得出结论:在洗手液、沐浴露等用品中,以0.3%的最大浓度使用三氯生被认为是安全的。

专业指南

 

 

我国标准和国际有差距吗?

欧盟26个成员国、东盟10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墨西哥、土耳其等国以及多数非洲国家都允许在牙膏中添加三氯生,限量值也都是0.3%。美国和加拿大对此没有明确的限量要求,规定只要经过安全评估就可以。香港则是承认生产国的法规。只有日本的要求比较高,限量值是0.1%。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标准中,牙膏用原料允许添加三氯生,但有限量指标。国标《牙膏用原料规范》(GB22115-2008)中,明确规定三氯生的限量值为0.3%,并指出此类防腐剂也可作为其他用途添加在牙膏中,但使用浓度应满足同样限量。

专家怎么说?

近年来“欧美禁用、我国仍存”的说法一直困扰着部分消费者,专家表示,我国国标普遍低于欧美其实是个误区。“我们很多标准与国外是一致的,有一些是等效采用国际组织的标准,有的则与欧美标准一致。”食品安全博士钟凯说,在一些特殊领域,我国国标甚至严于他国。

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秘书长相建强告诉记者,不论是在欧盟、美国,还是国内,三氯生都作为一种限量使用的防腐剂,允许添加在牙膏中,且各国目前的限量标准一致。“不超过0.3%,是安全的。”

三氯生的替代品

 

 

如果在香皂或牙膏中去掉了三氯生,是否会削弱其抗菌作用呢?它是否是一个不可替代品呢?国内专家介绍,三氯生主要的作用是抗菌,但其功效在牙膏中并非不可替代,有多种其他物质可以代替三氯生,比如我国一些中药品牌的牙膏就用中药来抗菌。

FDA官员指出,消费者在购买这类产品时,往往寄希望于使用抗菌香皂产品能够保护其个人及家庭远离疾病,但没有证据表明这类产品优于普通香皂。国外专家表示,洗涤时并不真的需要这些带抗菌成分的化学品,只用一般肥皂和水认真清洗就可以有效去除细菌。

专家都说了,只要在规定的安全范围内使用三氯生是绝对不会致癌的,也是安全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揪住一种化学成分就给产品定罪,让它戴上“致癌”的帽子。蝌蚪君也在此希望大家不要担心,也不要质疑我们国家对日用品的安全监管。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