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王涣

科普小知识2022-03-15 10:26:26
...

王涣(859--901),唐文学家。字文吉。太原(今属山西)人。中和、光启中,佐滑州王铎、京兆郑延昌幕掌笺奏。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

名称:王涣

字:群吉

所处时代:唐朝末年至北宋初年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区)

主要作品:《上裴侍郎》;《昭庆寺看芍药》

职业:大臣、文学家

1、人物简介


历史文献

王涣,字稚子,东汉广汉郡郪县(今四川省三台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安定郡位于今甘肃镇原一带。年轻时的王涣属于“官二代”,他喜欢与一些轻薄青年玩耍,还喜欢跟别人打架,成为“问题少年”。

让人欣喜的是,长大后的王涣浪子回头,弃恶从善。他不仅认真学习儒学,还精心研习《尚书》和律令,被史书称为“晚而改节”,而且他做官名声很好。

身为广汉郡人,王涣曾在广汉太守陈宠属下担任功曹。他忠于职守,办事雷厉风行,他和“强项令”董宣一样,以简贤选能和执法不避豪右闻名。在王涣的协助下,陈宠将广汉郡治理得井然有序。广汉老百姓纷纷传诵:“王稚子,世少有。平徭役,百姓喜。”

后来,治郡有方的陈宠被汉和帝刘肇提拔到京城洛阳任大司农。当汉和帝问陈宠治理广汉之方时,陈宠没有贪功,直言是王涣之功,汉和帝听了非常高兴。从此,王涣声名大振,年轻的王涣迎来一次升迁的机会。

2、温县大治

陈宠在汉和帝面前的美言“立竿见影”,王涣从广汉郡出任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县令,为其后来出任洛阳县县令积累了治县经验。

当时的温县境内有很多奸诈狡猾之人,他们作恶多端,长期为害百姓。王涣想方设法严厉镇压奸猾豪强,将他们全部消灭。境内自此太平,动乱不宁的温县变得“境内清夷”,路不拾遗——商人可以放心地在路边过夜,连那些放牛的人也打着王涣的旗号,只要说自己放的牛是王涣的,就不会被他人侵犯。

在宋代王令仿照唐朝李翰《蒙求》撰写的《十七史蒙求》中,有“苏琼止盗,王涣诛奸。杨修俊才,张尚辩捷”的说法,对王涣的为政能力大为赞赏。

温县距洛阳不远,二者同为临近黄河的城市。王涣治理温县的功绩很快传到汉和帝耳朵里,三年后,王涣被调到兖(yǎn)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任刺史,他依法治理兖州各郡,德化得到广泛推行。

兖州同样临近黄河,王涣就这样在黄河沿线各地宦游。东汉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王涣以侍御史的身份陪同汉和帝到南方巡视,回到京城洛阳后,汉和帝便任命王涣为洛阳令。

3、“神算”洛阳令


历史文献

京城难治,王涣一上任就面临前任县令遗留下来的一大堆案子。他知难而上,秉公执法,宽严有度且大胆细心,很快将历年积案处理完毕。

提起“神算”,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令人惊叹。然而,早于诸葛亮的王涣在洛阳令任上,就因破案有方而被人们称为“神算”。

据东汉《东观汉记》记载,王涣任洛阳令时,有盗贼刚刚得手,就被人发现,盗贼无法逃脱,有的藏在路边的沟渠内,有的伏于瓮下。王涣得到消息后,就带人去搜捕。他根据失主的描述,经过分析,断定盗贼没有走远。之后,王涣命令属下带人认真搜查盗贼可能的藏身之处,将这伙盗贼一一拿下。盗贼们心服口服,视王涣为“神明”。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洛阳城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汉和帝驾崩,其二是洛阳令王涣病逝。一个皇帝之死与一个县令之死,对国家和县治的影响不言而喻。

汉和帝刘肇是东汉的第四位皇帝,亲政之后,他每天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刘肇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并多次下诏纳贤,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还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刘肇亲政后,东汉国力大增,时人称为“永元之隆”。

王涣遇到刘肇,可谓贤臣遇明主。正是汉和帝的大力提拔,使得王涣从广汉郡一步步走近东汉京都洛阳,成为京都的“父母官”,最终在洛阳获得身后的崇高赞誉。

4、社会影响

王涣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洛阳百姓非常哀痛,自发凑钱摆了数十张祭桌,祭奠这位好县令,并在洛阳的安阳亭西侧为王涣修建祠堂。

王涣归葬四川,中途经过弘农郡(今河南西部、陕西东部)一带时,当地百姓在路边摆起桌子,放上祭品,祭奠这位贤臣。

当地地方官非常不解,便问他们为何要祭奠一位洛阳令,百姓回答:“这是为了报答王涣县令的恩德呀!”过去他们经常到洛阳购买大米等商品,一旦遇上洛阳官吏检查,一半的大米都被白白拿走。自从王涣当了洛阳令,他们再也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所以他们前来祭奠王涣,以报答他的恩德。

王涣的政绩也得到朝廷的盛赞。一直到东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邓太后执政后,还下诏称赞王涣:“夫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故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逝,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

所谓“羔羊之义”,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道德品质。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认为,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各种美德于一身,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邓太后以此来赞扬王涣的仁义之心。

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四月,崇尚黄老无为思想的汉桓帝下诏拆毁全国的名人祠堂,但是在诏书中明令两处祠堂要保留:一个是汉武帝时的太傅卓茂在密县(今新密市)的祠堂,另一个就是王涣在洛阳的祠堂,足见王涣的影响力之大。

5、历史评价


历史文献

在东汉乐府诗歌中,有一首歌颂王涣政绩的诗《雁门太守行》,全文如下:

孝和帝在时,洛阳令王君,本自益州广汉蜀民。少行宦,学通五经论。明知法令,历世衣冠。以温补洛阳令,治行致贤。拥护百姓,子养万民。外行猛政,内怀慈仁。文武备具,料民富贫。移恶子姓,篇著里端。伤杀人,比伍同罪对门。禁鍪矛八尺,捕轻薄少年。加笞决罪,诣马市论。无妄发赋,念在理冤。敕吏正狱,不得苛烦。财用钱三十,买绳礼竿。贤哉贤哉,我县王君。臣吏衣冠,奉事皇帝。功曹主簿,皆得其人。临部居职,不敢行恩,清身苦体,夙夜劳勤。治有能名,远近所闻。天年不遂,早就奄昏。为君作祠,安阳亭西,欲令后世,莫不称传。

从诗的内容可知,该诗作于汉和帝驾崩之后,由洛阳文人创作。“我县王君”四字,说明当时的洛阳百姓已把王涣看成洛阳人。

6、王涣传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筭。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桉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上一篇:刘瞻

下一篇:李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