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cartographers)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以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自然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调查自然环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气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种现象及她们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专注于人类建造的环境和空间是如何被人类制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类如何影响其占用的空间。因为以上两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领域出现,为环境地理学(environmentalgeography)。环境地理学在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上,评价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永续发展的安全状态和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制度技术)条件。
中文名:地理学
外文名:geography
解释:关于地球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学科定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
研究领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1、基本介绍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地理学》书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geography一词源自希腊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为埃拉托斯特尼,他此用词来表示研究地球的学问。地理学描述和分析发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的区域类型。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区域和国家进行描述。传统上,地理学在描述不同地区及居民间的情形时,就和历史学密切联系(如希罗多德);在确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区的位置时,就和天文学及哲学有联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国博物学者及地理学家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1859),是兴起现代地理学的一位关键人物,因为他作出了精确的测量、细心的观察记录以及对人文与自然特征的重要区域类型的制图。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地球表面各种现象的任何空间变化类型都受到影响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地理学家必须熟悉生物学、社会学及地学等学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经常归咎于干旱,但研究表明,是因过度放牧、农业过度扩展和毁林烧柴而加剧的。许多现象是由其他学科的专家研究的,但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调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联结各组成部分的网络,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个层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一个宏大的地表综合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地理学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个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它们分别是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
大气对流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也包括部分液态水和固体颗粒。由于对流层同地面和水面接触,因此大气中各种要素都受到下垫面的强烈影响;
岩石圈上部主要是由固体物质组成,包含部分气态、液态物质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类所依附的场所,也是各种圈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水圈主要是由液态水组成,以海洋为主还有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类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地理学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动的圈层,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错,组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劳动,通过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地球表面施加影响,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层圈——人类圈。
上述各层圈所组成的地球表面这个综合体,这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各层圈的形成在实践上亦有一定的顺序: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全是无机的物质,首先出现;有机的生物圈及其相关的土壤,是在无机圈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则是生物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太阳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内能分布的不均匀性。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比如人种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等等。
再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过程中,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气候历经了炎热与寒冷、湿润与干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自然地理的变化影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时期,人类的活动使地球表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控制或减轻了某些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情况的出现,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的影响程度还在加剧。
3、学科特点
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方法和手段。
地理学
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
它着重于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也不同。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是地理学所特有的。
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某一个层圈或某一个层圈中部分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如研究大气的大气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质学、研究人类圈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地理学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与其它现象间联系的知识。
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又有区域性的特点。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地理区域性研究的内容包括区域内部结构和区际关系两个方面。
地理学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必须用动态的观点进行研究的特点。地理学研究及注重空间的变化,也注意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随意性的;有长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动态的观点研究地理学,就要求把现代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地理现象的规律。现代地理学已经有可能对于某些区域的未来发展提出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和管理,以满足人们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时间和空间统一的概念,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地理学
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的资料主要来自于野外考察,随着航空遥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航天技术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数据的处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等也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促进了地理学的快速发展。
4、发展历程
基本概述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地理学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该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学家表达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从而在实践上更多地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心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理想化一点,人本地理学家应该是这样一个亚历山大·洪堡,掌握着海量的事实——也就是名词。但是他还必须爱好自然、能感悟自然并寻求其意义,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样。“它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永远藏在人本主义地理学家的意识里,从而使他同时能成为一个道德家和哲学家。
地理学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古代发展
自远古至18世纪末。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是工业革命之前的农牧业社会的产物,特点如下:
①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早期的记载多是片断性的,中晚期出现不少地理著作,但多缺乏理论体系。
②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早期的学者是百科式的,地理学同其他学科掺和在一起。到了晚期,文艺复兴之后,主要在欧洲出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化,但地理学内部的分化仍不明显。直到19世纪,地理学才发生明显的分化,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的事了。
③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该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呈现多元化。
世界几个文明古国各自积累了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分别形成古埃及地理学、古希腊罗马地理学、古代印度地理学、古代阿拉伯地理学和古代中国地理学。在早期,以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的成果最著。中国有《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等著作,古希腊罗马有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和托勒密等人的著作。在中期,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代,地理学一度衰落了;中国的地理学则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有裴秀《禹贡地域图》和“制图六体”的绘图原则、郦道元《水经注》、玄奘《大唐西域记》、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等;阿拉伯地理学在这个时期崛起,如马苏第、伊德里西等人的重要贡献。在晚期,则以中国和欧洲的地理学最有成就。在中国,有郑和“七下西洋”、罗洪先《广舆图》、徐霞客的游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在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C.哥伦布、V.da伽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极大地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出现了G.墨卡托的地图集、B.瓦伦纽斯《普通地理学》等著作和地图。(见中国地理学史)
中世纪观念
中世纪的欧洲是经济、文化衰落的黑暗时代,政教合一、闭关自守的小君主国使人们的地理眼界大为缩小,统治者力图使地理学成为基督教的奴仆,出现了地理学思想的反动。不仅古希腊、罗马在地理方面的优秀传统未得到继承,而且用宗教迷信和占星术来解释一切地理现象。如六世纪商人科斯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说代替球形说。书中以摩西的圣柜作为地球的形状把大地看成为扁平长方形,东西长度为南北之两倍,四周为海洋环绕,其外又有陆地,即天堂所在。
十二世纪以后,由于十字军东征,使欧洲人地理眼界扩宽了;封建*集权国家的成立和教会建立大学,将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转译过来;加上指南针从中国传入,使商业航海发达起来,才使欧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图绘制开始出现某些转机。
从公元七世纪开始,*团结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统治了中亚、西亚、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巴格达成为*世界的学术中心。连年征战、麦加朝觐和商业航海活动,又使*世界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旅行家,如马苏第等。十进位制和罗盘就是此期由中国经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
古代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是不能忽视的。如921年,巴尔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察,编成了第一本《世界气候图集》;稍后,马克迪西提出将世界分成14个气候区的方案;十一世纪早期,阿维森纳观察中亚山区,提出褶曲抬升山岳的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的均变过程。
这个时期的中国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四个世纪。
公元十五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的近古时期有两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航海的技术也远胜于哥伦布,然而其社会意义和对地理学的影响则远不及地理大发现。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旅行探险,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险同地理大发现不是一回事,说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正是从地理大发现这一重大社会事件出发的。
地理大发现给地理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地理大发现期间,成功地在远程航行中运用了罗盘,并精密地测定了经度,这种技术的改进和数据的积累导致了地图学的革新。
16世纪初,亚皮安绘制了一个地球的心状图,其弟子墨卡托于1569年绘成了一幅适用于航海的等距圆柱投影世界全图,成为第一个将整个地球表面描绘在平面上的人。在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改变了中国学者沿用的“天圆地方”、“华夏居于寰宇之中”的旧观念。
另外,通过15世纪末到18世纪的地理探险和发现,出现了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地理著作。德国明斯特尔的《宇宙志》于1544年出版,被认为是地理大发现的早期代表作;德国瓦伦纽斯的《普通地理学》首次将地理学领域区分为专论和通论两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区特征,后者揭示全球性法则。
中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也在同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论述。但中国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记载,缺少对地球表面整体规律的研究,这也是近代中国地理学落后的原因之一。
十五世纪20年代到十七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了“文艺复兴”,艺术和科学得到蓬勃发展,从而使学者能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某些法则进行概括。当时的地理考察和发现,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关系的具体素材;同时,新生的地理唯物论又给予地理学发展以难以估量的影响。17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的气候决定论,18世纪德国哲学家I.康德的二元论,均成为近代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总之,从15~18世纪,地理学处于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时期。西方地理学用了三个多世纪,完成了技术革新、资料积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论的哲学基础三方面的准备,为欧美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创造了前提。中国在明末清初,亦开始了整体地表规律的探索,但由于技术手段缺乏创新、科学资料积累不够,特别是统治者仍鼓吹天命论等,新的地理学无法兴起。
近代发展
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A.von洪堡的《宇宙》和C.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并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其特点如下:
①它起源于德国,继而从欧洲向全世界传布,形成具有各国特色的近代地理学。其中成果显著的除德国外,还有法国、英国、美国、苏联等(见德国地理学史、法国地理学史、英国地理学史、美国地理学史、苏联地理学史)。
②这是学说纷起、学派林立的时期,有一定影响的学说是:以美国E.C.森普尔、E.亨廷顿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以法国P.维达尔-白兰士和J.白吕纳为代表的“可能论”,美国H.H.巴罗斯主张的“生态调节论”,英国P.M.罗士培提出的“适应论”,美国C.O.索尔主张的“文化景观论”,以及德国A.赫特纳和美国R.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论”等。
③这是地理学内部大分化时期。洪堡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F.von李希霍芬、法国马东为自然地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W.M.戴维斯和德国W.彭克分别创立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J.F.von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А.И.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和德国W.P.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A.R.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的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В.В.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性学说等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F.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说、英国H.J.麦金德的陆心说和美国I.鲍曼的民族自决论,为政治地理学奠定了基础,等等。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大量设立地理系,使地理学开始成为一个职业领域。随着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各分支的分化,在气象学、海洋学、土壤学等独立发展后,一些地理学家强调区域或景观的方向,另一些学者则推行了人文化运动,使地理学的人文分支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理学逐渐向参与经济工作过渡,西方的应用地理学和苏联的建设地理学应运而生。
近代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形成了三种传统和三个学派:生态传统与环境学派、描述传统与区域学派、综合传统与景观学派。
近代地理学在发展中还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如美国莫里于19世纪中期提出第一个大气环流模式,发表了近代海洋学的第一部著作《海洋自然地理学》;俄国道库恰耶夫于19世纪后期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和自然地带学说;美国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侵蚀轮回学说;德国柯本从20世纪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气候分类法和大陆气候模式:英国麦金德先后于1904和1919年推出“陆心说”的地缘政治理论;英国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区划;德国克里斯塔勒于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学说;苏联布德科于1956年发表《地表面热量平衡》等。
现代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现代地理学的特点是:
①它发端于现今经济和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首先影响英国和北欧,继而波及西欧、苏联、东欧、日本、中国以至全世界。代表性人物和流派为:美国W.L.加里森和E.L.厄尔曼为首的华盛顿大学派,英国R.J.乔利和P.哈格特为首的剑桥大学派,瑞典T.哈格斯特朗为首的隆德大学派。
②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近代地理学时期部门地理学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地理学的统一性,削弱了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使部门地理学的再深入研究遇到了很大困难。6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性的人口剧增、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城市化,以及区域开发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是任何部门地理学能单独承担的课题。地理学自身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都要求它加强一体化,充分发挥地理学固有的综合性特点。
③理论化和数量化。为加强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建设统一地理学,需要探讨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以及它们所遵循的总规律,于是理论地理学应运而生。从50年代起,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综合性科学方法论的兴起,电子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导致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使野外考察与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的调查和解译结合起来,从单纯的类型归纳向理论演绎过渡,从一般的实验和分析向模拟实验、分析模式化过渡,从人工制图向自动化制图过渡,于是地理学由定性向定量发展,出现了地理数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和应用领域。
④行为化和生态化。20世纪60年代行为科学的出现及其随后的大发展,波及到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各个方面,也波及到地理学。各种不同人群(如决策人、劳动者、消费者等)对地球表面现象的感应以及采取的相应行为是不同的,研究这些感应、行为的规律,让地理决策和预测更符合实际情况,成为地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而使地理学研究行为化,并萌发出感应地理和行为地理研究。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生态派地理学。
3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提出生态系统概念并进行研究以后,自然地理学研究逐步形成生态化的趋势。60年代系统论等方法论引入地理学以后,自然生态系统研究成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从而形成为新自然地理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疾病生态等研究领域。以后,生态化研究进入人文地理领域,城市生态系统、地域经济系统、农业地域结构、文化生态(见文化地理学)等研究领域陆续出现。统一地理学还深入研究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见地理学发展史)
今代地理
八十年代,由于世界范围内人口、资源、环境和开发等问题日趋严重。各国地理学者广泛地参与了三大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的工作,并在有些方面起了主导作用。这样,就从实践中产生了对城市、区域和环境的综合研究,在理论、模式和决策方面大有进展,发挥了地理学固有的综合特点,萌发出了一系列的新分支。它们均受理论地理学和科学方法论制约,并为应用地理学提供方法和技术。
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学科的内容和结构也将发生变化;研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学科──理论地理学,研究地理学应用理论的学科──应用地理学,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将率先获得较大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进展;地理学研究中的人文化趋势将会强化,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或称边缘学科)。
5、学科体系
分组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一个。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属的分支按研究特点分为两组:
地理学
一组是综合性的,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一组是部门性的,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还包括新近发展起来的,同其他自然学科结合而成的一些边缘学科,如化学地理学、医药地理学,以及异特殊自然要素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等。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变化,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另一个。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
社会地理学即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以及新近形成的旅游地理学等。
政治地理学包括狭义的政治地理学和军事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城市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隶属于社会文化地理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已经超出了聚落和社会文化的范围,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这是地理学的一个年轻的分支学科。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区域地理学强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统一,注重研究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
地图学是研究编制和应用地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一门以地图的形式来综合表达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科。它是地理学中的技术性学科,同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在促进地理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中历来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各类地理现象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所遵循的总体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空间结构论、人地关系论和区位论等。
应用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学科。实际上,地理学的不少分支学科就是为了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如医药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由于许多重大问题,比如荒漠化、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问题的解决与研究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胜任的,而地理学由于是综合性的横断学科,特别适于这种应用性研究。
其它的还有数量地理学、地名学、方志学等等。
地理
总之,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
分支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灾害地理学
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考古学,地质学等。其中尤以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最为重要。
与人文地理相关的基础学科:经济,政治,历史等。
6、学科应用
地理学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直接的大地测绘尤为重要。空中摄影和人造地球卫星电子遥感技术使测量方法得到了改进。统计方法帮助对数量资料,主要是人口统计和测量数据,进行地域分析。但是绘制地图一直是地理学家的独特手段。
地理学
地理学有多种应用。它使人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特点、地区和居民的多种多样、人与资源和自然的复杂联系和相互关系,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研究能解释地球上自然、生物和人类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相互联系的复杂链条。实用地理分析对管理资源、了解环境问题、分析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和计量环境污染(城市、农业及工业废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的分布很有助益。修建大坝和水库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特别重要。地理学家参与土地利用与住房规划。他们还是负责研究、调查、开发或管理自然资源的国家机构和国际机构的重要力量。
7、简述研究
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
8、学科分布
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拥有地理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不含已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
自然地理学
南京大学,兰州大学
人文地理学
中山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
在历史学科下设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的高校(不含已拥有历史学或地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
复旦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9、研究特点
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其理论、方法和手段。它具有下述特点。
综合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不限于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它着重研究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当然,由于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可以对某一要素进行部门的研究,但这种研究是在地理学综合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地理学的部门学科与一些相邻学科虽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但在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是不相同的。地理学的部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地理学的一部分,不仅在其研究的客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方法论上有着共同的基础──综合性。因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两个要素相互关系(如气候和水文的关系,或土壤和植物的关系等)的综合研究,是低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多个要素相互关系(如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关系,或聚落、城市、交通、政治等关系)的综合研究,是中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地球表面全部要素(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是高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层次越高复杂程度越大,综合的难度也越大。低层次、中层次的综合研究分别形成地理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这些综合研究不是地理学所独有的,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也进行综合性研究。但是,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则是地理学所特有的。
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某一个圈层或某一个圈层中部分要素的学科,如研究大气圈的大气科学,研究水圈的水文科学,研究岩石圈的地质学,研究生物圈的生命科学,研究人类圈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要素的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口学,以至心理学、行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地理学从这些学科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与其他现象间空间联系的知识。事实上,许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层或某一圈层中部分要素的学科是从地理学中分化发展而成的,如水文科学、海洋科学等。
区域性
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性在另一个地区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种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地理学区域性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内部结构和区际关系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相统一的研究任务,其他学科是难以担当的,所以很多地理学者认为: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3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研究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小尺度区域研究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动态性 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特征,决定了地理学须以动态观点进行研究的特点。地理学研究既注重空间的变化,也注意时间的变化。地理现象无论是自然的或人文的,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有周期性的,也有非周期性的;有长周期的,也有短周期的。用动态的观点研究地理学,要求把现代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这不仅是地理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地理学在国家建设、区域开发中发挥作用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地理学已经有可能对于某些区域的未来发展提出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便满足人们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时间和空间统一的观念,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方法的多样性
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大部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来自野外考察,随着航空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航天技术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定位研究、室内实验分析和地理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处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包括物理模型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模拟)等迅速开展起来,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取得了大量过去所没有的资料和数据,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
10、研究方法
综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地理学研究始于观察。19世纪以前,以定性描述为主的地理考察、地理探险和与之相联系的地图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19世纪德国A.von洪堡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创立地理比较法。当初的地理比较法仅限于直观的地理比较,即通过地理考察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直接进行或采用地图方法进行地理要素之间或区域地理特征之间的分析对比,形成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此后,与抽象概括和数量表达有关的许多新方法逐步引入地理学研究,以代替单纯描述性的方法,促进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主要有地理定位研究、数学方法、遥感方法、系统方法和模拟法等。新方法的使用促使地理学由纯粹的定性研究逐步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由静态研究走向动态研究,由单纯的资料累积走向机制探讨,乃至趋势分析,使地理学步入现代科学的行列。
定位研究
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但其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更加深入地认识地理环境,开展了若干实验研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在时间上和地区上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凭借简单的手工工具和视力观察很难触及它们的本质。建立定位实验研究,可以得到长期、连续、可靠的地理信息,以此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论解释。(见地理定位研究)
数学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引进地理学研究。庞大复杂的研究对象和简单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成为地理学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引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精确方法和新技术成为地理学界的愿望和长期努力的目标。数学方法可使地理学变得比较严谨、精确和完善。数学严密的公理体系、数学思维和数学结构,对于地理学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地理学利用它们来解释地理现象及其变化,用定量指标来表达地理结构,提高了地理学研究的严谨性、系统性和精确度,并由此产生了地理数量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大量的地理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处理。利用电子计算机整理资料,要求地理资料规范化、数值化,但地理学的数字资料还不够充分、精确度不高。因此,采用数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传统方法,两者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
遥感方法
1961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拍摄了地球表面像片。卫星图像已经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很普及的工具。遥感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地理考察方法和凭借人力的简单观察,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大了视野,获得的地理信息数量大大增加。
系统方法
在地理学中的广泛应用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由于系统论的出现而产生了地理系统概念。地理学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接点上,由许多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一些分支学科所组成,因此综合研究地理系统显得尤其重要。系统方法为这种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模拟方法
种类很多,地理学多应用数学和物理模拟。它的意义在于条理化、简化、概括所研究的事物和过程,以深入探明其本质和活动规律。在地理学中已建立了很多模型,如自然综合体、生产综合体、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运输流等。但也不是所有的事物和过程都能用模型加以确切的表示,甚至有时建立模型时的简化会歪曲事物和过程的本来面目,故在建立模型时应加以注意。
11、地理学家
中国
(1)古代地理学家:
人文地理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众多,体现在旅游、方志、建筑、测量测绘、天文学等多个方面。例如:郦道元、沈括、徐霞客、张衡、一行、南宫说、郭守敬、裴秀、徐光启、乐史、罗洪先、贾耽、朱思本、晏谟、王士性、何秋涛、严如煜、顾炎武、徐继畲、杨守敬、于钦。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对古代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例如:张骞父子、班超父子、法显(晋代高僧)、玄奘(唐代高僧)、郑和等。
(2)近代地理学家:
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著名地理学家。20世纪的100年,是中国地理学从常识型向科学型转变的100年;是中国地理学从表象描述为主向深层认识为主的100年;也是中国地理学更加融入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100年。
原《地理知识》编辑部从1985年起,开辟了”当代中国地理学家专访”栏目,采访和记录我国老一辈地理学家的治学之道和所从事的事业。2002年,学苑出版社将部分内容整理出版了《中国现代地理学家的足迹》(刘纪远主编)。该书列举了中国老一辈地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包括:
刍议竺可桢成功之路——以他的代表作为例
外国及中国
斐迪南·麦哲伦(全名费迪南德·麦哲伦,葡萄牙语:FernãodeMagalhães;西班牙语FernandodeMagallanes)他为西班牙*效力探险。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首次环航地球,死于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虽然他没有亲自环球,他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说法。
埃拉托斯特尼(276BC-194BC)-计算地球大小。
托勒密(c.90–c.168)-编译希腊及罗马知识而成著作《地理学》(Geographia)。
郦道元(466-527)-《水经注》的作者,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地理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
吉哈德斯·墨卡托(GerardusMercator)(1512-1594)-创新的地图学家制作了麦卡托投影法。
徐霞客(1587-1641)-中国明朝著名旅行家及地理学家,以《徐霞客游记》闻名于世。其游记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历史资料。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1859)-被视为现代地理学之父之一,出版了《宇宙》(Kosmos)及创立了地理学的分支。
卡尔·李特尔(CarlRitter)(1779-1859)-被视为现代地理学之父之一。稳占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yofBerlin)的第一把交椅。
阿诺德·亨利·盖奥特(ArnoldHenryGuyot)(1807-1884)-在冰川结构、冰川运动,特别是快速冰流(iceflow)的高度认识享誉盛名。
菲利克斯·菲利普·卡尼茨(FelixPhilippKanitz)(1829-1904)奥匈帝国地理学家,以地理笔记而闻名。
威廉·莫里斯·戴维斯(WilliamMorrisDavis)(1850-1934)-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的地理学家,地貌学家,气象学家和地质学家,被称为美国地理学之父。他是侵蚀循环(cycleoferosion)的发展者。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的创始人。
韦达素灶士(PaulVidaldelaBlache)(1845-1918)-法国地质政治学学校创办人及提出人文地理学原则。
麦金德爵士(1861-1947)-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的共同创办人,之后帮助创立了英国地理协会(GeographicalAssociation)、雷丁大学(ReadingUniversity),并成为英国地理协会会长,《历史的地理枢纽》(TheGeographicalPivotofHistory)及心脏地带(Heartland)理论作者。
阿尔弗莱德·韦伯(AlfredWeber)(1868—1958)-德国的经济地理学家,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ofHeidelberg)教授,提出了最少花费中心的经济地理学理论。
瓦尔特·克里斯塔勒(1893-1969)-人文地理学家及中心地理论发明者。
威廉·戈登·伊斯特(WilliamGordonEast)(1902-1998)-英国剑桥大学(CambridgeUniversity)的著名地理学家及地理学作家,主要研究政治地理学。
达比(1909~)Darby,SirHenryClifford,英国历史地理学家。长期研究英国区域历史地理,认为地理景观演变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问题之一。著有《中世纪沼泽地》、《1800年以前的英国历史地理》和《英国历史地理新编》等。
托尔斯顿·哈格斯特朗(TolstenHagerstrand)(1916-2004)-瑞典地理学家,隆德大学(LundUniversity)教授,以研究人口迁徙和时间空间分布而著名。
段义孚(Yi-FuTuan)(1930-)-美籍华人学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教授,开展人性地理学(HumanisticGeography)作为一个学科。他有很多地理以外的人性方面著作,其中《逃避主义》,《支配与喜好》,《无边的恐惧》,《割裂的世界与自我》等在中国较受欢迎。
罗格·汤林森(RogerTomlinson)(1933-)-英国地理学家,GIS之父。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的科研学习期间他逐渐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后为加拿大*工作,并在伦敦大学学院作为名誉讲师。
朱利安·沃尔帕特(JulianWolpert)(1933-)-著名地理政策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University)教授。
大卫.哈维(DavidHarvey)(1935-)-马克思主义地理学(Marxistgeography)家,《空间及城市地理学理论》作者,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ofBristol)教授。
阿兰·威尔逊(AlanWilson)(1939-)-英国著名数学家、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以研究空间分析和地理统计学而闻名,原利兹大学(LeedsUniversity)副校长,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迈克尔·弗兰克斯·古特柴尔德(MichaelF.Goodchild)(1944-)-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taBarbara)的著名地理学教授,著名地理信息系统学者及在2003年获颁皇家地理学会(RoyalGeographicalSociety)创会奖项,最早系统总结地理信息系统的人。NCGIA主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社会行为学顾问委员会主席。
奈杰尔思瑞夫特(NigelThrift)(1949-)-非表象理论(non-representationaltheory)发起人,人文地理学家,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ofWarwick)的副校长。
阿兰·马可恩彻(AlanMacEachren)(1952-)-著名地理信息系统学者及计算机学者,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客座教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UniversityPark)终身教授,在地理数据可视化领域为国际知名专家,美国计算机协会,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地图制图学会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