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声调

科普小知识2021-11-02 11:05:31
...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但要注意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像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声调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中分5度,最低为1,最高为5。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中文名:声调

普通话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性质: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

最低:1

最高:5

声调包括:调值和调类

中古汉语声调:平上去入

1、简介

声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声调又叫字调。

声调

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普通话里“山西”(shānxī)和“陕西”(shǎnxī)的不同声调和音长、音强都有关系,但是,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音高。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音高则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次数越多声音越高,反之声音越低。发音时,声带越紧,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声音越高,声带越松,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少,声音就越低。在发音过程中,声带是可以随时调整的,这样就造成种种不同的音高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声调。

声调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声调的音高和音乐中的音高是有区别的。音高有两种,即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音乐中的音高属于绝对音高,在音乐里,如C调的1,不管谁来唱,也不管用什么乐器来演奏,音高都是一样的,绝对音高在语言里没有区分意义的作用,例如“天”,用低音5度读它和用高音5度读它意义都不会发生变化,还是“天”的意思。声调的音高则是相对的,不要求音高频率的绝对值。由于人的嗓音高低各不相同,声调高低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发得同样高。女人和小孩儿由于声带比成年男子短一些、窄一些、薄一些,所以他们的声调音高要比成年男子高一些;同一个人情绪紧张激动时,声带会控制得紧一些,所以这时他的声调音高要比平时情绪平静时高一些。此外,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象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

2、调值和调类

声调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

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山西”(shānxī)和“陕西”(shǎnxī)的不同。声调主要是由音高的变化构成,虽然时有不同,但是这不是声调差别的本质特征。汉语的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来分析。

3、普通话的声调

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

声调

1.阴平(第一声)例如“高、飞、天、空”;

2.阳平(第二声)例如“来、回、繁、忙”;

3.上声(第三声)例如“勇、敢、友、好”;

4.去声(第四声)例如“建、设、世、界”普通话的四种基本声调的调型可以简单归结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

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4、五度标记法

五度标记法是赵元任为把调值描写得具体、易懂而创造的一种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方法。

五度标记法

画一条竖线,分作四格五度,表示音调的相对音高,并在竖线的左侧画一条短线或一点,表示音高升降变化的形式。根据音高变化的形式,制成五度标调符号,有时也采用两位或三位数字表示。

5、汉语声调系统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閟(bì)宫·九章》押:柏度尺舄(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摽(biào)有梅》:

一章押:七吉(入声)

二章押:三今(平声)

三章押:塈(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

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

中古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别变入阴阳上去四声。变化的情况大致如下:

全浊声母字--阳平蝶直;

次浊声母字--去声力密;

清声母字--阴平督;

阳平烛

上声笃

去声粟

除了中古清声母字的变化看不出明显的条件以外,全浊和次浊声母字的字变化都很有规律。

入声的丢失是在入声韵尾丢失以后。《中原雅音》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这部书既然叫做《中原雅音》,当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语音的著作。它把入声字“觳、哭”等分别读同上声字“古、苦”等,说明当时或早些时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声的方言。

至于北京话入声的失去比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纪初年,清入归为阴阳上去四声。虽然作者对他归为去声的清入声是否失去,表示了模棱的态度,但至少当时北京话入声的大多数已经并入其它三声是毫无疑问的。后来到了清初,我们从顺治帝“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的话里,才获得了北京话入声完全失去的明确记录。

上一篇:雁行模式

下一篇: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