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
霞浦县是福建省宁德市下辖的一个县。据《霞浦县志》载,“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江,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霞浦县通行闽东方言霞浦话,其中三沙镇当地居民方言大部分以闽南话方言为主。
中文名称:霞浦县
外文名称:Xiapu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福建省宁德市
下辖地区:2个街道、6个镇、6个乡
*驻地:松城街道
电话区号:0593
邮政区码:355100
地理位置:福建省宁德市东部
面积:1489.6平方千米
人口:53万
方言:闽东方言福宁话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著名景点:高罗海滩、下浒海滩、宁德赤岸风景区、杨家溪风景区
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火车站:霞浦站
车牌代码:闽J
行政代码:350921
1、历史沿革
据《霞浦县志》,“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江,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
晋太康三年(282年),划侯官县东北部置温麻县,隶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温麻县并入原丰县(后称闽县)。
霞浦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以原温麻县地改置长溪县(一说复置温麻县,详见《附录·唐温麻县建置考略》),隶属泉州(今福州,下同)。同年,长溪县移治连江,改称连江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与连江县以白鹤岭为界,复置长溪县,仍属泉州。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长溪县升为福宁州,辖福安、宁德县,隶属福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福宁州,以州本部境域置福宁县,属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年),福宁县复为福宁州,直属福建布政使司。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同时置霞浦县为附郭县,霞浦县属福宁府。
民国2年(1913年),废福宁府,霞浦县属福建省东路道(翌年改称闽海道)。民国14年,废除道制,霞浦县直属省辖。民国22年11月至次年1月,在福州成立中华*人民革命*,福建划分4省、2特别市,霞浦县属闽海省。民国23年7月,全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10月,改为7个行政督察区,霞浦县先后属第二、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9月,增设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福安),霞浦县属之。民国36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霞浦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霞浦*夕。
民国23年4~12月,在*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领导下,在霞浦、福安、福鼎等县的边界地区,先后建立福霞、霞鼎、安福、霞鼎泰4个县苏维埃*及其所属苏区,实行红色割据。
1949年10月,全省设立8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霞浦县属第三专区(专署驻福安)。1950年3月,第三专区改称福安专区,霞浦县属之。1970年7月起,福安专区专员公署移驻宁德,改称宁德地区,到1990年底,霞浦县属宁德地区。21世纪,属宁德市。
2、地理位置
霞浦县,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福建省东北部,东濒东海,西接福安,北邻福鼎、柘荣县,西南与宁德、罗源、连江隔海相望,介于北纬26°25′—27°9′,东经119°46′—120°26′之间,北距温州、南距福州均160公里。县境东西宽约60公里,南北长约70公里,陆地面积148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为陆地总面积的19.9倍。
霞浦县
霞浦县,依山面海,为沿海丘陵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三级阶梯状下降。西北峰峦耸峙,千米以上山峰集中在柏洋乡,最高峰目海尖海拨1192.4米;中部丘陵连绵,低山、盆谷、平原交错,海拔多在700米以上;东南港湾岛屿众多,主要有“两洋三湾四港”(东吾洋、官井洋,三沙湾、福宁湾、牙城湾,三沙港、东冲港、吕峡港、盐田港)。海岸线长度480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大小岛屿196个,均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首位。东冲半岛形如卧虎拱卫闽东内海,东冲口为其出入咽喉。
3、行政区划
县人民*驻松城街道。全县辖2个街道、6个镇、6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松城街道、松港街道、长春镇、牙城镇、溪南镇、沙江镇、下浒镇、三沙镇、盐田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崇儒畲族乡、柏洋乡、北壁乡、海岛乡。
自然气候
霞浦县,年平均气温16℃—19℃,春多雨水,夏多台风,冬暖夏凉,霜雪少见。受海洋气候影响,季风特点明显。灾害性天气以台风、暴雨为主,有影响的台风年平均出现3次。
境内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干流长1公里以上的河流24条,多年平均径流量13.3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杯溪、罗汉溪、七都溪、长溪三河,总流域面积635.2平方公里,干流长134.5公里。
4、资源
霞浦水利电力能源潜力大。有罗汉溪、七都溪、杯溪、长溪、三河等五条主要河流,水能蕴存量74200干瓦,可开发电站85个处,目前建成一、二、三级梯级电站,总装机12096干瓦,仅占可开发指数的28%。三都澳霞浦溪南经冶金部专家组论证为"国内少有、福建首选"的适宜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预选址。
5、旅游景区
北岐滩涂
霞浦县松港街道北岐村海边风光如画,影友如织。霞浦滩涂风光旖旎,2012年被《数码摄影》杂志列为“中国最值得拍摄的80个绝美之地”之一,并成为22大摄影胜地之一被重点推荐,每年前来拍摄滩涂风光的国内外影友多达20多万人次。
霞浦县
每当北岐紫菜生产的繁忙季节,滩涂上万根竹竿插成一块块方形的网框,由远及近,绵延数十里,蔚为大观。清晨六点左右,一轮火球从海面上喷薄而出,瞬间,大海像镀上了一层金色霞衣,上百米的山道上,摄影师们屏住了呼吸,“咔嚓、咔嚓”声响成一片,紫菜在丝网上挂着一条条色带,红的,黑的,紫的,宛如一幅没有经过修饰的水墨画,被收入一个个镜头,被记录在一张张彩色胶片上。
摄影界朋友眼中最美丽的滩涂——霞浦北岐滩涂,这是被国内外摄影界人士称之为摄影宝地的滩涂。
赤岸空海纪念堂
赤岸空海纪念堂:804年(唐贞元二十年)*高僧空海(774—835年)随日该国第17次遣唐使入唐求法,使船遇风,历尽艰险,在海上漂流34天,最终漂流至霞浦赤岸,受到当地官民救援与款待,后往福州溯闽江北上,入长安求学。在唐期间,空海潜心于佛学、文学、医学等诸方面研究,博采盛唐先进文化之精华,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真言宗,并积极传播唐文化,被誉为“日本文化史之人杰,*之先驱。”1984年3月,为纪念空海大师圆寂1180周年,日本真言宗各派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并组团前来赤岸朝拜,从此,日本每年均有数百名空海信徒前来赤岸参观朝拜。1986年以来,中日双方先后在赤岸建成了接待室、文物陈列室、祭海亭、望海亭、空海坊,特别是1994年5月21日,空海大师纪念堂在此落成,每年前来朝圣参观的日该国真言宗信徒和国内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赤岸,作为本县宗教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经省*批准为对外开放旅游点。
杨家溪
杨家溪位于霞浦县牙城镇境内。相传北宋名将杨宗保,穆桂英的儿女杨文广、杨金花曾在此平定南蛮第十八洞而得名。杨家溪属*风景名胜区太姥山五大景区之“九鲤溪瀑景区”,自龙亭瀑布至渡头村、全程11.5公里,素有“海国桃源”之美誉。
霞浦县
龙亭瀑布由文、武两瀑构成,文瀑一级直下落差136米,为福建省单级落差最高的瀑布;武瀑分两级而下,落差135米。瀑布周围还有将军印、文笔架、岩峰和金狮把口、玉兔飞跃、将军拜印、仙翁坐山、玉象峰、猴子洞、龙洞等10余个景点。沿溪下行约1公里,从南兜乘竹筏顺流而下,经“十曲十二滩”,历2个小时到渡头村,一路青山碧水,沿溪可浏览唐僧西拜、达摩面壁、金龟戏鳖、文广断船、将军帽、三叠石等36个石景,维妙维肖。在下游渡头村有两片相距不远,总面积250亩枫香林,约有1100多棵枫树。秋末冬初,枫叶黄里秀红,犹如绯云停驻;在两片枫香林之间的间隔地带有17丛古榕群,树龄最长者已有800多年,其中一株“榕树王”,树干周长12.6米,冠幅直径51米,高30米,树干中空,有7个洞口,洞内可容数人。据说这是全球纬度最北的一片古榕林;近处百亩桃树林,春暖花开,景色更佳;溪畔成片荻花滩,“远似浮云近似烟”,春夏绿叶如菌,秋冬白花遍野。
6、经济
农业
农业历来是霞浦县国民经济的主体,种植业开发较早,渔业得天独厚。唐代就利用海滩卤地扩种粮食,南宋初已种植双季水稻。元、明间,引种荔枝、龙眼、柑桔、甘薯,并养殖海蛎。清至民国,稻、薯、林、茶、水产品、禽畜等农副产品可大宗输出。霞浦解放时,全县农业总产值2074万元,占社会生产总值的92.34%,其中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分别占54.78%、10.35%、6.9%、15.04%和12.92%。通过恢复国民经济和土地改革,1952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加9.22%,渔业增长80.17%。农业合作化后,生产发展较快,到1957年,农业总产值4712万元,年递增率高达14.39%,其中渔业增长1.71倍,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升至24.81%。“*”中,农业损失严重,1961年,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下降45.54%,林业、畜牧业都跌到历史最低点。经过三年调整,逐渐恢复,嗣因“*”影响,又徘徊不前。1970年后,逐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立蓄水引水系统,推广杂交水稻,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农业有所发展。1976年,农业总产值升至7403万元,比1969年增40.21%,年均递增4.95%。1979年,霞浦被定为全国对虾养殖基地县,海水养殖和农、林、牧、副开始全面发展。198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03亿元,种植业、渔业分别占其中的48.22%和22.81%,茶叶产量在闽东地区升至第三位。随着改革开放,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科技兴农、科技兴海,大念“山海经”,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7亿元,比1980年增长64.94%,年均递增5.13%,为1949年的8.2倍,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分别占其中的38.93%、32.6%、8.48%、10.81%和9.17%,结构渐趋协调。渔业产值、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均居全省前列,对虾养殖名列闽东各县之首,海带、紫菜、榨菜“三菜”生产形成规模,海带产量全省第一。粮食总产13.27万吨,比1949年增长3.72倍,人均占有粮食288公斤。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98万千瓦,为1978年的2.35倍。
2008年初步形成以茶叶、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群体,“目海”茶叶商标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
2010年投入“三农”专项资金7亿元,完成粮播面积27.5万亩,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粮食产量8.5万吨。扩大蔬菜、畜牧、水果等生产规模,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7.89万亩、比增3049亩,果树种植面积5.67万亩、比增0.3万亩;畜禽存栏数、出栏数明显增加,肉蛋奶产量比增3430吨。渔业产量29.8万吨,产值达29.24亿元,分别增长4.1%和4.4%。1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产值3.36亿元,带动1.67万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104万元。抓好农产品品牌创建,主导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省以上名牌产品3个、注册商标9个。新建乡村公路3条10.8公里、自然村公路29公里,松山二级渔港竣工,三沙中心渔港、石湖一级渔港、沙塘湾二级渔港动工,除险加固海堤8条11.96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6座。
工业
霞浦县制陶、造船历史悠久,晋初置温麻县,即以“温麻船屯”得名。唐、宋、元、明,砖瓦、制盐、炼铸、纺织、造纸、制糖工业逐渐发展。明代,熟铁、青绢、砂糖列为贡品。清代,五金、瓷器、制茶、酿造等业有所发展。民国17年(1928年),开始使用机械加工大米。抗日战争后,水运阻塞,工业萎缩。至霞浦解放初,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71万元,占社会生产总值的7.61%,主要是食品、建材、纺织缝纫,分别占其中的58.39%、12.88%和17.18%,且多属传统手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工艺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电力、机械、化工等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通过对手工业和私营工业的改造,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升至530万元,比1949年增加2.1倍,年均递增15.19%,重工业比重占17%。1958年,全县工业一哄而上,炼铸、机械、化学工业企业猛增,重工业比重升至46%,效益不佳,亏损严重。通过三年调整和创建省属三沙渔业公司,工业生产开始回升。“*”初期,工业又遭受严重挫折。1970年大办地方工业后,水电、电器、橡胶、塑料等现代工业逐步发展,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至4410万元,比1970年增长3.5倍。1980年后,通过改革开放,先后建立茶叶精制、汽车配件、啤酒、拆船、塑料等支柱企业。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1.14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基本形成水产品加工、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印刷等工业体系。尤其在霞浦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三沙、沙江被列为工业卫星镇后,乡镇工业和“三资”企业崛起,工业发展步伐加快。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71亿元,比1978年增长2.88倍,年均递增11.96%,为1949年的100倍。油炸贻贝罐头、盐藏白鳓、电子按摩器、羊角锤、茉莉花茶等一批省优、部优产品畅销海外,颇负盛名。
霞浦县
2008年初步形成以服装鞋革、汽摩配件、不锈钢制品等轻工产业为主导的“银色工业走廊”雏型。投入1000万元实施技术创新及科研项目,“正阳”牌环保型复合纤维刹车片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称号。
2010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1亿元,增长39.3%。福宁工业园区、牙城、盐田、东关工业集中点和*水产品集散中心,新建(扩建)投产企业18家,新入驻在建企业20家,其中不锈钢制品在建企业14家。全县合成革企业产值达16.8亿元。总装机42兆瓦的闽东首座大京风电场建成投产,五星环球船舶修造、申望海上装备制造、太阳能电池48条生产线、邦德合成革38条生产线、地球物理勘探仪器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等项目相继动工。全年开发新产品45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4个。全国首个环保型刹车片联盟标准在我县生成。13家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金额2.3亿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41.13亿元,增长7.2%。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99.4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0亿元人民币,均增长15%。
商业
霞浦县商业发展较早,唐有墟集,宋辟官市,明清时期沿海集市棋布,商贸繁荣,清末形成商帮,经营山货远销省内外以及港台,旋因战祸,水运阻塞,商业凋零。1950年开始,建立国营商业,发展供销合作,改造私营商业,促进商业发展。1957年,全县商品零售总额1886万元,比1950年增加2.3倍。1958年,加强计划经济、限制*贸易,国营、供销商业合并,供销网点遍布广大农村,成为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物资紧张,通货膨胀,多数商品实行计划供应。通过国民经济调整,1965年商品零售总额增至2839万元。“*”期间,国营、供销商业再次合并,*集市受到批判,流通渠道单一,商业发展缓慢,到1975年,全县商品零售总额只4773万元,年均递增5.33%。改革开放后,恢复供销*,扩大对外贸易,开辟三沙对台小额贸易窗口,鼓励个体经济发展,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形成国营、集体、个体、联营多渠道流通*,全县商业持续快速发展,1985年商品零售总额突破亿元,1990年达2.68亿元,年递增9.55%,为1952年32倍。全县社会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6121万元,创汇855.8万美元。
2008年,霞浦县共接待游客64.1万人次,增长15.3;旅游总收入达到3.98亿元,增长24.4%,位居闽东9县市(区)第二位;福宁海湾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获得成功;积极推进“中国·蓝色风情游”系列活动,成功举办“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全国摄影艺术比赛和“福宁口福·烹饪大赛”,组织了“作家笔下的霞浦风景名胜”大型采风活动,培育“霞浦——中国滨海摄影基地”品牌。大力推进商贸流通各项工作,努力培育壮大水产、蔬菜、果品、粮食、花卉、建材、农资等专业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建设改造“农家店”54家,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完成投资4.3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8%。
2012年末星级宾馆3家,各旅游景点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33万人次,增长20.0%。旅游总收入9.94亿元,增长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