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县
嵊泗县是浙江省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的海岛县,为我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全县共有404个岛屿,其中住人岛屿16个,总面积882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86平方公里,2012年末户籍人口78630人。全县辖3镇4乡,县*驻地菜园镇。全县现辖3镇4乡,2012年末户籍人口78630人。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608元,折合13415美元。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出119.97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52.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15.3%,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9.3%。全年实现一般预算财政总收入5.89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中文名称:嵊泗县
外文名称:ShengsiCounty
别名:嵊泗列岛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浙江省舟山市
下辖地区:3个镇,4个乡
*驻地:菜园镇
电话区号:0580
邮政区码:202450
地理位置: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
面积:8824平方公里
人口:户籍人口78630人(2012年末)
方言:吴语宁波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六井谭、基湖沙滩、大悲山、东海渔村、花鸟灯塔、圣姑礁等
车牌代码:浙L
特产:多种蟹、鱼、贝等海鲜及海鲜制品
1、概述
嵊泗县
2、建制沿革
嵊泗县
3、地理位置
嵊泗县
嵊泗列岛由钱塘江与长江入海口汇合处的数以百计的岛屿群构成,包括大洋山、小洋山、沈家湾岛、薄刀嘴岛等400多个大小岛屿,最大的岛屿泗礁山,面积21.2平方公里。16个大岛有人居住,基湖、南长涂两个姐妹沙滩相背而依,金沙绵延2000余米,滩缓沙净,风平浪静,海天辽阔,山水奇美,礁石星罗棋布,风景独特。嵊泗仿若海中明珠,镶嵌于碧波之上,阳光、海风、海滩创造了良好的避暑休养的环境,金色沙滩,湛蓝海水,海岛奇观,奇峰异石,渔港景色等,会使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基湖大沙滩,背靠松林,沙质坚硬洁净,沙域开阔,沙坡下海域平坦,海水清澈,为理想的天然海滨浴场,享有“南方北戴河”之盛誉。
4、自然资源
资源介绍
嵊泗县
嵊泗县嵊泗也是我国东海的渔场中心,号称“东海鱼库”,海域盛产黄鱼、带鱼、墨鱼、黄龙虾米等,闻名全国的嵊泗渔场在其境内,每年冬汛,苏、浙、闽、沪等省市的10多万渔民,驶船来此捕捞生产,著名的嵊山渔港,入汛期间,万船云集,桅樯如林,白昼鱼市兴隆,入夜渔火点点,堪称海景一绝。黄龙的开洋;枸杞的贻贝;大洋、金平的海蜇皮;嵊山、枸杞的海蜒等,也都驰名中外,畅销大陆以及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等地。嵊泗海洋生物馆有400多种各类鱼、贝、虾、藻类标本,已经成为广大游客认识海岛,了解海洋的一个窗口。同时利用沿岸底栖鱼虾类资源和星罗棋布的岛礁、港湾和滩涂,开辟场地,配置设施,大力发展新兴的海洋业,以吸引游客。此外,还让游客参与贻贝节、食蟹节、赶潮节等渔乡风情浓郁的活动。嵊泗的绿华港是我国少有的深水良港,水深20米左右,素有“国际锚地”之誉。入夜,海上巨轮高耸入云,灯火万盏,灿若繁星,还有无数亮着桅灯的溜蟹船在海湾里穿梭往来,闪闪烁烁,像无数萤火虫在飞行,构成了绿华港如梦似幻的不夜海景。
水产资源
鱼类资源主要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银鲳、乌鲳、燕尾鲳、海鳗、星鳗、鳓鱼、鱼免鱼、鲻鱼、黄姑鱼、石斑鱼、鲨鱼、马鲛鱼、舌鳎鱼、鲥鱼、鲐鱼、鲷鱼、东方鱼屯、鲈鱼、遮目鱼、红娘鱼、虎鱼、鱼安鱼康、龙头鱼、梅童、凤鲚、刀鲚、棱鱼、斑鱼祭等。
三疣梭子蟹虾类资源主要有:周氏新对虾、细巧仿对虾、哈氏仿对虾、须赤虾、中华管鞭虾、中国毛虾、日本毛虾、日本鼓虾、海蜇虾、安氏白虾、脊尾白虾等。
蟹类资源主要有: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红星梭子蟹、东方大面蟹、日本近方蟹、中华近方蟹、掌痕沙蟹等。
软体动物资源主要有:乌贼、鱿鱼、章鱼、条纹隔贻贝、厚壳贻贝、紫贻贝、笠贝、龟甲、褶牡蛎、红条毛映石鳖、朝鲜鲍带、石鳖、绣凹螺、荔枝螺、短尾顶螺、日本菊花螺,齿纹蜒螺、丽核螺、蝾螺,光滑兰哈、彩虹明樱蛤、中国不等蛤、杂色哈、毛蚶、青蚶、蛏子、海蜇、海葵、珊瑚、藤壶、海胆、海星、海绵等。
5、经济概况
嵊泗县原是荒芜之地,早年航海者过此,最先看到四块礁石,命名为泗礁,后与嵊山等岛合称为嵊泗列岛。1949年10月置县,初期属苏南行署松江专区,1953年划归浙江省。嵊泗列岛人口总共八万余人,其中60%直接从事渔业生产。先民大都来自宁波、定海、岱山一带,少量来自祟明、南汇等地。
嵊泗的海水养殖大有可为,全县可供养殖的海域有7126亩,滩涂5496亩。现代除了已养殖贻贝2400亩,年产量6000余吨外,还加强了鲍鱼、栉孔扇贝、日本对虾和裙带菜等海珍品的开发。
嵊泗县嵊泗的港口十分优越。这里域海宽阔,深水线多在20—60米之间。尤其是绿华港,为上海港的减载过驳锚地,又称“国际锚地”。每年有3000艘左右中外远洋货轮在此停泊。由于风浪小,底质是软泥,海潮流速缓和,10一20万吨级的重载海轮也可*进出。因而将建成与上海港配套的深水大港和东海油田的海上后方基地之一。
渔业是经济的基础,盛产小黄鱼、墨鱼、带鱼、镘鱼和鲳鱼。海水养殖贻贝、对虾、鲍鱼、扇贝、海带、海鳗。冻鱼、冻目鱼片,鲜活梭子蟹、石斑鱼、对虾、鲍鱼和海蜇皮等外销日本、智利、比利时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嵊泗是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和浙江省最大的鲜活海水产品养殖、出口基地,共有虾、蟹、贝、藻等产品500余种,有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12600多亩。鲍鱼、扇贝、裙带菜、东方红鳍豚等海珍品已在此“安家落户”。全县拥有钢质渔船等机动渔船3000艘,年产海水产品近20万吨,出口逾万吨,人均鱼获量,出口量均为全省之冠。
嵊泗的旅游事业出发展也正方兴未艾。嵊泗列岛1985年被批准为浙江省18处风景名胜区之一。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为*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上海市旅游局与嵊泗县人民*联合开发泗礁岛上的基湖海滨浴场,己接待中外游客30多万人次。
现代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1亿元,比2006年增长93.8%(按在地统计口径测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实现财政总收入5.4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9.2%,比2006年增长80.0%和77.0%。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亿元(按在地统计口径测算,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
──城乡统筹全面提升。2011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62.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7:1,城乡统筹发展进入全面融合阶段,统筹水平位居全省第八位。五年累计投入新渔农村建设资金8.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亿元。城乡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岛城风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逐步提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1年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0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9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17.9%,比2006年增长61.2%和95.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亿元,比2006年增长60.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亿元,年均增长13.6%。县城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2平方米,渔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0平方米。
五年累计完成港口项目投资292.8亿元。集中精力做强港口物流业,加大对五大港口项目建设运行的配套服务力度,积极争取利益最大化。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在稳控风险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海运业。2011年全县港口货物吞吐量8800万吨,比上年增长9.8%,比2006年增长1.1倍,占舟山港的33.8%;海运运力达到38.9万载重吨,比上年净增9.1万吨,比2006年增长2.8倍。集中精力做优海洋旅游业,加大对旅游投融资改革、旅游环境整治和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成立了旅游投资公司,顺利处置了基湖三大闲置宾馆,一批高端旅游精品项目相继动工建设,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旅游市场得到有效整治,旅游环境明显改善。2011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2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25.2%,比2006年增长1.1倍和1.5倍。旅游带动群众创业致富效果明显,渔家乐、渔家宾馆和餐饮服务等群众创业行业蓬勃发展,五年累计新增渔家宾馆220家、床位4400张。
6、旅游景区
临碣观海,不若泛舟碧波,在海水环抱的海岛中,感受海洋的气息。承载了太多有关东海仙岛的传说,嵊泗列岛散落在杭州湾,岛屿四百,棋布星罗,和上海隔海相望,听涛枕海。嵊泗县就是这样一个在海岛上的县。泗礁岛是嵊泗列岛的中心,基湖沙滩弯月揽海,形成了狭长的海滨乐园。浴场冲浪,沙雕篝火,所有海滨旅游你能够想到的玩意,在这里都不会缺少。
嵊泗列岛风景区是以“碧海奇石,金沙渔火”为主要景观特色,融海洋文化与海岛民俗风情为一体,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教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列岛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泗礁、花绿、嵊山、枸杞、洋山等景区,总面积为37.35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32.3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96平方千米。
基湖沙滩位岛北侧中部海湾,有"南方北戴河"美誉,亦可与美国的夏威夷相媲美。滩长2200米,宽约250米,点辍两座暗红色小屿。滩石宽广洁净,沙质细软,人行其上,如履地毯,兼之空气清新异常,使游客颇感舒适惬意。沙滩为黑松翠竹环拥,一抹茂林长达10余里,漫漫碧海金沙,水天空阔,景色四季各异,组成极佳的视觉效果,为一难得的海岛旅游胜地嵊泗原生态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度假带景区,嵊泗原生态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度假带景区位于嵊泗县城所在地泗礁岛的最东端,由北朝阳海钓基地景区、六井潭景区、和尚套景区组成。嵊泗原生态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度假带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从栈道上放眼整个海岸,心旷神怡,嵊泗观海景最佳之处。
大悲山,以佛教观音文化中的大慈大悲而得名。位于泗礁本岛东部,泗礁山岛东部田岙村,山体秀美,视景极佳,为嵊泗列岛第三高峰。其西连群峰,东滨大海,与基湖沙滩、南长涂沙滩形成等边三角。
7、风土人情
婚俗:嵊泗渔岛上的婚俗,主要分为“过书”、“好日”日字方言(读“热”)两大部分。
“过书”即为订婚,又俗称“下定”、“递庚帖”。旧时渔岛上男子15--16岁,女子13--14岁,家中父母即在该岛或邻岛中门第资财相当人家择媳或选婿。一般情况下,男家选女孩貌好人端庄,女家选男孩身强力壮人下派。若初选后双方意,则问明双方年纪是否相当,生辰八字是否有相冲或相克。尤其是生肖,若是遇“龙虎斗”、“狗咬羊”,或是“鸡犬不和”、“羊落虎口”等生肖相冲、相克,双方避免攀亲,即使男子青少年双方自己欢喜,其各家父母长辈也不会答应。若没有生肖相冲、相克,则挽请亲朋好友,或是岛上媒婆,登上说亲。一般总是男方主动挽媒上女家。
经媒人登门探询,若女家愿意,于是双方交换订婚男女之生辰,各自请看相先生或算命亮眼先生排八字,若再无相冲相克,就请媒人到男女双方家中传递意见,商定彩礼数量和订婚条件,然后择吉办订婚手续,即俗呼“过书”。在双方约定的大吉大利之日,男女双方互换大红庚帖,庚帖由媒人分别送递至对方家中。
收到对方庚帖后,还须把庚帖压在祖宗香火堂或灶君菩萨香炉下面三日。这三日之内,如若双方家中并无碗盏摔碰碎裂之类现象发生,就被认为双方生辰不相冲相克,可以“百年好合”,于是就可正式订婚。
嵊泗渔家订婚的礼仪讲究“礼到”、“礼重”。一般都是男方向女方送礼,女方则是象征性回礼。女方回礼,俗称“发送”。“过书”之吉日,男方要向女方送桂圆或荔枝、乌枣、莲子、白糖等四色包头四只,包头上都要贴上写有“吉”字的红纸,俗呼“红交头”。同时还要送鱼、肉、蛋、鸡、酒等食品,和绸缎、花呢衣料。除了这些礼品,还要有礼金,可以按约定的聘金额送上现钞,也有送金耳环、金戒子等金银首饰,还有送手表之类的。
女方在正式订婚前,设法问明男方公婆、叔伯、姑婶或太婆之鞋样尺码,及未来夫婿之鞋帽尺寸,预先制作好。等媒人送来婚帖与彩礼时,女家不仅以酒席款待,而且还将这预制的鞋帽礼品乡上吉祥和“百年好合”与“五世其昌”之类吉语,连同回帖,一同请媒人捎送给男家。待媒人返男家,男家也要宴请媒人,收过女方捎来的回帖,也有俗呼“书纸”。至此,“过书”即订婚仪式方算告成。
订婚后,直至结婚前,未婚女婿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向女家送酒送礼,故岛上渔民也有称女儿是“老酒甏”的。尤其是端午节和重阳节、中秋节,未婚女婿向女家送礼均较贵重且数量也多。端午送粽子、酒和肉;中秋节送月饼、酒和肉;重阳节则是送敲上经印的包子、肉和酒。即使结婚后,这三个节日,女儿、女婿向娘家(岳母家)送礼习俗也不改变和中断。
举行婚礼前一天,男家要派“帮衬”即帮办婚礼的青年好友若干人,先将“全鱼”即整条的一对大黄鱼和鸡、鸭、猪、羊及整坛的绍兴老酒等礼物,都要贴上大红双喜字,送到女家,女家置较为简单但不失客气的酒宴,招待适彩礼的“帮衬”,但“帮衬”只能吃上半餐,即挑上女家让先行带回的部分嫁妆返回,俗呼“帮衬”吃“半餐头”。直到正式迎娶的那天中午,女家才让男家派来迎娶的“帮衬”挑或抬上所有嫁妆,一路吹吹打打地送往男家。旧时嫁妆光有衣被、笼箱之类,现今还有彩电、音响和录像机及煤气灶具等。嫁妆少的七八扛,多的十多扛,甚至二三十扛。沿途不仅燃爆竹,还有音响设备奏放喜庆乐曲。在嵊山、枸杞岛等渔村迎娶,至今还有渔民乐队,沿途演奏“三乐”、“喜则”、“一江风”等欢庆的乐曲。而且,迎亲队伍总要沿着全岛最宽畅、最闹的街路,缓缓地向新郎家时发,引得男女孩子老少出门观看,万户空巷。迎亲队伍,总是预先打听好,避免和别的迎亲队伍相冲,或是和送丧队伍相遇。万一不巧遇上,也总是相互协商,避免相冲、相克的可能,以保大家欢欢喜喜,平平安安。
迎娶前一天晚上,男家要办“友聚饭”,女家则要办“开面酒”,也有称“光面酒”,复请双方宾客,此乃婚宴正餐之首餐。开面,即由一家亲齐全的中年妇女,用棉纱沾脂粉,绞光新娘脸上汗毛,故称“开面”或“光面”,一个渔家女一生只能有这一次俗行的面饰经历。
迎娶之日凌晨,男家还要以全鱼和全猪、全羊(亦有以猪头代全猪,羊一般均为整只)和果品等,在“堂前间”即礼厅举行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仪式,俗呼“享先”,即在迎娶前首先敬神与祖,让神与祖先接受新人之礼;也有称为“相喜”均含有祈求神、祖保祐新婚顺利和百年好合、幸福平安之意。“相喜”之夜,新郎须由爹娘健在的童男伴睡。举行“相喜”礼仪前,新郎必先沐浴洁身,以示对神、祖虔诚崇敬。
迎娶之日,旧时在嵊泗渔岛,有钱娶亲,男家发花轿,以当时贫穷受歧视的“堕民”手执名帖为使者,引导花轿和迎娶队伍出发;穷人家,光以迎娶队伍前往女家。花轿临门,女家一般总是虚掩大门,待男家使者从门缝中塞入红包,女家方才大开中门迎入娶亲队伍。
新娘上轿前,由其兄弟预先为其举行赶轿内“吊死鬼”以保隐嫁平安的仪式。行此仪式时,新娘的兄弟一手持点燃的红烛照明,一手执明镜,探往轿内仔细巡照搜查,以明镜与火驱邪鬼。尔后,男家使者列入三次催妆、催上轿仪式,新娘才上轿。新娘上轿或启程上出嫁之路,按渔岛习俗,须由其兄弟,无兄弟则由姐夫、妹夫、或堂兄弟、表兄弟抱上轿或抱离家门,此俗乃为避免新娘出嫁双脚落地,带走娘家“风水”和财气。若既无轿,又无合适之人抱上轿,则在地上铺红毯或红布,让新娘通过;或是在新娘新鞋上套穿旧鞋离家门,然后由送嫂将旧鞋脱回,总之是不让新娘脚落娘家地。
新娘上轿,意味着她从此成为夫家人,其母手碗上好的净锅米饭,为出嫁的女儿再喂上一口“上轿饭”,充分体现了慈母心肠别女情。此举与女儿出嫁后,每逢端午、重阳节日,女儿、女婿必要回娘家送礼品紧密相连相衬,体现了嵊泗渔家隐俗中的人伦理、道德。
迎新娘抵夫家后,即行“拜堂”仪式,此乃为婚礼之高潮与中心。在嵊泗渔家传统习俗中,有“拜堂成亲”之说。男女即只有经过拜堂仪式,才能结为夫妻。拜堂仪式,主要有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举行拜堂仪式后,“挈郎囝”即两名父母双全的男童,手拜捧花烛,引导新婚夫妇从铺在地面的米袋上步入洞房。米袋一般为麻袋,须五只,走过一只袋即移入近洞房处,依次相传,新人步步踏在“袋”上进洞房,像征着传宗接代,代代相传,五代相见亦即五世其昌之风俗吉语含意。
吴越遗风:八月十六嵊泗各渔岛上的人们,以农历八月十六日为中秋节,此俗源自宁波沿海。相传南宋时,明州(即宁波)有一位叫史浩的人,在朝廷为相。他十分记挂家中父母妻儿,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总要从都城临安(即今杭州)赶回故乡同亲人团聚。不料有一年。史浩在返乡过中秋的途中,因马失蹄而受伤,夜宿绍兴而不能按时返乡与亲人共度中秋佳节。
宰相家中因他以前年年都及时赶到过中秋,这次也相信他一定会回家来。所以左等右等,月上中天,玉兔满轮,仍不见他返回,直等到次日八月十六,才迎来了匆匆赶到的史浩,一家人在月上东山,重设供品祭月,共度佳节。从此,浙东沿海人民都以八月十六当中秋过了。
嵊泗在南宋时属明州府,明州渔民来岛上捕捞栖息,就把“八月十六当中秋”的节俗也带到了嵊泗诸岛。自古至今,嵊泗渔民十分重视八月十六团圆节,尤其是未婚或以婚青年渔民,总要带上月饼和补酒等,携妻儿上岳父母家贺节,以示感激与牵挂之情。岳父母家也要设下丰盛的家宴,款待女婿、女儿和外甥儿女,但不留宿,或是傍晚、或是晚饭后返回,夫家仍要团圆,设酒赏月吃月饼,沿习传今而不衰此俗。这种以八月十六为中秋节,为团圆节日,团圆是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信仰,也体现了中国人普遍的生活信念,甚至是人生理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时节三吴重,圆匀万里同”。追求团圆,对于终年风涛的东海渔民来说,更是世世代代最大的心愿。
渔民服饰习俗民间狭义的“生活”,即指吃、住、行诸事。嵊泗渔民在“穿”方面的风俗习惯,也体现了“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之特征。嵊泗列岛,古时处吴越海上交界之处。春秋战国是,为越国东境句章县海中洲属;战国后期,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句章县地。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嵊泗列岛渔民服饰,势必要受吴越古风之影响。
吴越地处海滨,为谋生常年出没风涛,诚是“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同时,吴越之地除了冬季稍冷,春夏秋季均较暖热,不仅于越先民,吴人也喜著紧身短衣,即为“短绻不结,短袂攘卷”。而且其衣襟一般都是朝左边开,即为“左衽”。这种左衽衫袖口窄小,且腰间系丝带或短裙。
在嵊泗列岛渔不可救药,自古以来,直到清朝、民国时期,乃至20世纪50年代前期,岛上渔民冬季穿的多为粗布大襟衫,开左衽,为夹衣,初春、秋末为单衣;就连棉袄,也是左衽大襟式,棉背心,则是左衽大襟无袖;而夏季,大多人对襟无领无袖衫。襟上生布质钮攀。裤子则为裤肥大的龙裤。腰系布质“撩樵”,即为腰带。而渔妇服饰,除也是左衽大襟衫和“兑裤”外,一般均在腰际系一条长及盖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褴”。这种服饰,十分明显地展示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服饰遗风。只是根据海洋生产特点和生活需要,作了不少改造。但主要特征未变。
而嵊泗渔民喜爱的十字裆龙裤,则是吴越古风在渔民服饰习俗上的集中体现与创造性发展。清末民初,嵊泗渔民中盛行用蓝色或青色斜纹花其布料,制作十字裆龙裤。这种龙裤,裤腰两边有七彩丝线乡上“八仙过海”图案,或是乡上观世音菩萨的莲台祥云,或是乡上青松白鹤,还有黄龙飞禽等图样;腰身前后裤子上,再分别乡上“顺风得利”与“四海平安”等祈求平社丰收的字样。
明清两代及民国早期,渔船上服饰穿着,还有等级分别。如春秋汛渔船上不管是船老大、还是船员,都穿单裤,但到夏汛,老大穿长的薄质布料裤,而船员则穿短裤。这是因为老大一般只管操舵等,下网、拔网和起鱼货等活,都是船员承担,海水、鱼腥容易沾污衣裤,故而船员大都穿短裤。随着时代变迁,渔民服饰习俗上的这种现象,也渐渐消失。
嵊泗渔岛曾盛行夏穿木屐。不分男女老少,到了夏天,渔家每人都有一双木屐。家中富裕的,穿那种木质好、工艺精致的彩雕木屐,家中贫穷,买不起,就用木板片,自按脚样锯制一双,钉上布带就穿上了。女的一般穿花色木屐,男的则穿本色木屐。一双木屐,能穿好几年甚至十来年,不分晴雨,居家或上街,一双木屐,十分方便。每逢夏天,泗礁、嵊山等小渔镇的石板路上,一片木屐击地声,远远听来,有一种独特的渔岛韵味。穿木屐的习俗,在嵊泗诸岛,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这种习俗,与日本渔民穿木屐,可称同风共俗。
渔民在海上劳作时的外层保护性服饰,旧时是用龙头细布或帆布,制成长布褴、袖套,然后用桐油抹几遍,有防水渗透作用,渔汛劳作时系戴。橡胶和塑制品面世后,逐步改用橡胶或塑制布褴、裤和袖套、手套,渔捞服饰条件大为改观。
渔民出海,原本是不分春夏秋冬都打赤脚,只是在下雪结冰天,带双芦花蒲草鞋到船上,渔船返航上岸时才穿上。六、七十年代以后,也逐步改穿“半截靴”、“长统靴”,均为橡胶制。现时也有连裤带靴,船上再看不到打赤脚拔网操作了。
海龙王信仰在嵊泗列岛,男女老幼皆知海龙王,崇仰海龙王。他们以为海是龙世界,嵊泗即为东海龙宫之所在,而自己则是海中蛟龙的传人。据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卷五:“海龙王宅,在苏州东。入海五六日程,小岛之前,阔百余里。每望此水上,红光如日,上与天连,船人相传龙王宫在其下矣”!
另有《太平广记》卷四一八引《菩萨处胎经》云“鸟闻龙子所说,即随龙子到海宫殿”。
由上述可见,“龙宫踞海”之传说由来已久。而嵊泗列岛上渔民崇仰的是东海龙王。巍峨嵊泗列岛,位于苏州之东洋面上。即使现代,自苏州过太仓,出浏河口,到长江口外嵊泗海域,水路仅百十余海里,就是用古代木帆船,摇橹使蓬地行驶,也不过五六天,即可到达。何况古代,苏州东至南汇一带,乃是沧海逐渐变为陆地,苏州原本是面对浩瀚大海的海岸,从苏州上船,可以直航抵达嵊泗列岛。其方位,其驶行路程,其小岛及周围海域之描述,正是嵊泗列岛。而且古人记载,与嵊泗民间传说,也相吻合。
古传嵊泗诸岛,是为鳌鱼所驮,岛屿屹立于神奇的大鳌鱼腹下,则是浩浩海国,即东海龙王----“沧宁德王敖广“的水晶宫。远西东海上有座美丽繁华的东京城,城里渔民捕鱼捉虾,用之易米易物,与海国臣民倒也相安无事。但东京城里的土皇帝却是个昏淫的暴君,他鱼肉百姓,掠尽人间财宝,奸淫民间美女还嫌不足,一天突发奇想,要娶东海龙王的三女儿琼莲公主为妾,强令渔民歇橹弃网,燃火煮海,逼令东海龙王献出三公主。
另据史载,古时渔在嵊泗海域----浪岗一带洋面上捕鱼时,曾网获一颗皇帝玉玺金印,和刻有“京城”二字的古城砖。宁波东钱湖渔民就因在嵊泗渔场网获了皇印上交官府,朝迁才下诏,东钱湖渔民从此后进出镇海关,一律免交关税银,以褒奖其拾交皇印有功。所述种种,都从不同侧面,印证和丰富了东海龙王淹东京的传说。
在沧海桑田的远古时代,面对神秘莫测的海天,滔滔不息的洪波,曲折险回的潮流,晾人的贸易风,有时给人类带来福,有时却给人类带来祸的种种自然现象,先民们无法理解支配这一切的力量究竟是什么,便把自然力与作主宰一切的神灵来崇拜。于是,被认为是具有万般神力,能呼风唤雨,镇恶驱邪的祥瑞灵物----龙,就自然地成了岛民的图腾。
身居东海外海的先民们,常年累月所接触到的大海是喜怒无常,其造成的灾难,往往是非人力所能抗御的。大海,既是岛民捕捞作业的衣食之地,赖以繁衍的生命摇篮;但一旦暴怒发威,又会将整船人的性命吞噬。因此,就把东海龙王想象既威力无比,权势显赫,又性格乖戾,动不动就要兴风作浪的海国神君。反映出岛民们对大海既爱恋,又恐惧的心态,和对海洋自然现象所作的幼想性解释。于是乎,恐惧演变成敬畏,使海龙王信仰更罩上一层海洋风俗所特有的神秘色彩;而且,海龙王信仰,也对海岛渔乡的民情风俗,带来了潜移黩化的重大影响。
正因为有了海龙王信仰,因而龙崇拜、龙风俗也随之渗透到祖祖辈辈海岛渔民的思想意识、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真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其表现方式,也是纷呈异彩,风韵独具。
龙敬畏与龙信仰忌讳。“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正是这种龙敬畏与龙信仰忌讳的最突出体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