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县
阳原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首都北京、煤都大同和皮都张家口之间,毗邻山西、靠近内蒙、沟通三省(区)。全境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约27公里,总面积1849平方公里。
中文名称:阳原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河北省张家口市
下辖地区:辖5镇,9乡;301个行政村,382个自然村
地理位置:位于河北省西北部
邮政区码:075800
电话区号:0313
面积:1849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
*驻地:县*驻西城镇
1、历史沿革
阳原县
2、行政区划
阳原县辖5镇9乡301个行政村。县*驻西城镇。5镇分别是:西城镇、东井集镇、东城镇、化稍营镇、揣骨疃镇;9乡分别是:要家庄乡、东堡乡、井儿沟乡、三马坊乡、大田洼乡、高墙乡、辛堡乡、马圈堡乡、浮图讲乡。
3、地形地貌
阳原县地处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带,阴山余脉与恒山余脉复合处。境内南北环山,桑干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呈两山夹一川的狭长盆地。海拔最高点2045.9米,最低点778米,平均海拔1100米。南北山脉由西南走向东北,共有大小山峰46座,南北群山对峙,相距13—30公里。境内山区占27%,山麓平原占57%,河川占16%。全县耕地面积总资源76.34万亩,耕地面积61.72万亩,其中水浇地32.76万亩。
4、气候特征
阳原县
全县洪水流域较多,各种侵蚀沟多达901条,其中较大的单独入河支沟119条,年均过境水量9.7亿立方米,常年可用洪水量3626万立方米。地下水储量约为7636万立方米。
5、矿产资源
初步探明,全县有矿藏55种,矿点178个。主要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玄武岩、沸石、膨润土、玛瑙、磷、铁、铝、锰、铜、钼、石墨等。其中原煤总储量4.27亿吨,主要是烟煤、常烟煤和褐煤,发热量达6200—7200千卡,且煤层浅、易开采。同时还有无烟煤和草煤等;石灰石预测储量达10亿吨以上,其中具有开采价值的约5亿吨;磷储量,C1级6051.1万吨,含P2O52.38%,折矿480万吨;C2级11701.5万吨,含P2O52.64%,折矿1070.3万吨,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低品位磷矿;赤铁、磁铁储量320万吨;膨润土总储量3200多万吨,是国内罕见的一种优质膨润土;石墨储量3000万立方米,可全部露天开采;铁锌钼储量2118万吨;优质矿泉水5处,水温43.5℃,内含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作为饮用、医疗和洗浴矿泉水综合开发利用。
6、人文史志
位于阳原县境内的泥河湾地层,是中国和世界进行第四纪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泥河湾层是包括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跨时代地层,是一套河流与湖泊在时空上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堆积,记录了2—3百万年来泥河湾古湖变迁的完整过程。地层中饱含着古湖时期的动植物化石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形成了一个“天然博物馆”,是研究我国古人类、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及新构造运动学的宝地,在国际地质界和考古界享有盛誉,尤其是在世界早期人类起源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泥河湾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文化现象——泥河湾文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地质和考古工作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和研究,已发现旧石器时期的遗址80多处,其中100万年以上的就有21处。分为距今100万年前的小长梁早期遗址区、10万年左右的侯家窑中期遗址区和1万年左右的虎头梁晚期遗址区,统称为泥河湾遗址群,被公认为“世界人类及其文化起源中心”,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我国人类起源史上,泥河湾作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地载入史册。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起始格上记载:“距今100—300万年,人类已出现在中华大地……我国云南、四川、陕西、河北已发现这一时期直立人化石和文化遗存,最北一处是河北阳原小长梁。”泥河湾遗址群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2日被国务院批准为*自然保护区。县城海子堰,昔为一泉,元时依泉建龙泉寺,清时扩建,民国八年,更名龙泉公园,民国十七年复更名中山公园。东城玉皇阁,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62年),基部砖石砌洞,上部三层高阁堎嶒、檐瓦彩耀,雕梁画柱。南山鹫峰塔,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通体砖砌,八角十三级,高25米,造型精巧。境内村名有九个马坊之称,相传为古牧场或为骑兵营房。康熙旧志有载,弘州有八大景观,即郭西绿浪、天马行云、黄岩幽洞、柳沟古刹、温泉午浴、天门耸翠、上观仙桥、桑干古渡,今有所可考,也有所存。
人物记载:崔彧(?—1298年),字文卿,弘州人,为元世祖忽必烈御史中丞。李泰棻(1892—1972年),字革痴,揣骨疃人,著名历史学家,曾与鲁迅等七人发表宣言*段祺瑞*,解放后执教并研究历史。王仲一(1901—1931年),字壮飞,东白家泉人,早年参加革命,1921年加入中国*,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当选为*六大候补委员,1931年在北平被*杀害。
7、社会事业
全县有县级文化馆一处,藏书10000余册,专业剧团一个,年演出400余场,收入30万余元。报社一家,年出版报纸50期。
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628人,其中执业医师23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达450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5‰,婴儿死亡率19.5‰,分别比上年下降10.5和0.5个千分点。
阳原县普通中小学185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4所,小学88所,小学教学点78个,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民办学校6所。中小学在校生40918人,其中普通高中1259人,职业高中1701人,初中12942人,小学25016人。全县在编教职工3263人,其中专任教师2522人(普通高中124人,职业高中105人,初中821人,小学及幼儿班1445人,县教师进修学校16人,特殊教育学校11人)。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60.48%,职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72.72%,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3.17%,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98.8%。初中教师本科率15.46%,小学教师专科率73.68%。初中毕业生5140人,其中1814人报名参加中考。高中毕业生747人(普通高中585人,职业高中162人),629人报名参加高考。全县教育总投入6726.9万元,其中财政拨款5344万元。教育支出6726.9万元,其中个人部分4981.3万元,公用部分1745.6万元。
8、经济情况
阳原县长期以农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薄弱,且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基本上实行传统的耕作方式,靠天吃饭;特别是县乡工业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发展慢,是全省有名的贫困县。198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870万元,财政收入2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元。1984年,县委、县*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三三制”规划,即在90万亩耕地中,发展30万亩高产稳产田、30万亩林果草、30万亩旱作田。经过几年实施,使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逐步向市场农业过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县全面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了工业立县的发展思路,并利用晋煤外运的优势,建成了运煤铁路专用线,奠定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础。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皮毛加工、矿产开发、煤炭运销、日用陶瓷、机械铸造、特种养殖等为主的主导产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6年,全年完成县内生产总值246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完成全部财政收入29006万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290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87元,比上年增长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257万元,比上年增长25.4%。
1、工业生产情况:阳原县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工业发展迅速。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国有企业2家:水泥厂、供水公司;私营企业5家:燎原水泥公司、三义庄矿业有限公司、高发物资有限公司、屈氏皮草有限公司、思成铁合金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家:永盛皮毛硝染有限公司、华益皮毛硝染有限公司;中外合资经营企业3家:三进食品有限公司、北元毛皮有限公司、云腾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家:泥河湾陶瓷有限公司)。2006年,全县入统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599万元,同比增长1.6%;实现增加值10833万元,同比增长8.5%;实现利税1645.8万元,同比14.1%。
2、农业生产情况:全县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处,千亩以上灌区3处,拥有小型水库23座、坑塘122座、扬水站(点)153处,机电井1106眼,其中已配套947眼,自流井17眼,砖石小土井1.71万眼、水池水窖1832个,清水渠道195道259.94公里,洪水渠道320道377.96公里,各类防渗渠道1131.15公里,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32.86万亩,其中保浇地面积达19.4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4.58万亩。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全县进一步明确了蔬菜、大杏扁、畜牧、饲草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并逐步得到壮大培强。以蔬菜、玉米制种、杂豆、脱毒马铃薯等为主的种植业已成规模,优质蔬菜大青椒、美国西芹享誉京津,特色农产品“鹦哥绿豆”、红小豆驰名中外;以大杏扁、供佛杏、苹果、葡萄以及李子等优质果品为重点的林果业发展迅速,其中大杏扁栽植面积已达14.86万亩。供佛杏在我县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曾在河北省杏品种鉴评会上,获晚熟优质杏品种第一名。全县实有林地96.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7%。畜牧养殖方面,大力发展了养兔、养鸡、养羊、养牛、养鱼等传统养殖业,培育了以獭兔、蛋鸡、小尾寒羊和奶牛为主的一批养殖区。2005年,大牲畜、猪、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79万头、17.2万头、39.8万只,蛋鸡和奶牛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已分别发展到399.1万只、6210头。全年粮食总产量65050吨,油料总产量3525吨,蔬菜产量75014吨,肉类总产量16481吨,禽蛋总产量27193吨,奶产量5012吨。饲草产业,坚持走“种草保牧、以草促养”之路,全县有天然草场68万亩,现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饲草20万亩。到2005年底,我县已累计解决了36个村,44446人的温饱问题,目前全县尚有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共计89884人(含返贫人口)。
3、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全县民营经济以皮毛加工、煤炭运销、畜牧养殖、商贸流通等为主。其中北元、通盛、云腾、华益等毛皮公司,三进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产品远销日、韩、欧、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县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到2006年底,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57家,个体经营户8128家,从业人员32122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5923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1.4%;上缴税金2559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8.2%,为全县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4、开放开发和项目建设情况:阳原县开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陶瓷、食品、皮毛等多种产品远销国外,深受欢迎,出口创汇连续位居全市前列。2003年完成846万美元,2004年完成2553万元美元,2005年完成2265万美元,2006年完成2032万美元。年内引进市外资金24450万元,比上年增长32.6%,为我县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5、财税流通情况:全县拥有国有集体批发零售商业机构1770多家,各类餐饮服务门店250多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通过对基础财源的保护和新财源的培植,使全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近年来重点培植煤炭物流业,引资兴建了京原、国通、苏原、富兴、东方浩燃等煤台,2005年在克服煤源短缺、煤价上涨、铁路改造等诸多困难的情况下,累计发运煤炭429万吨,完成入库税金15000万元。县内完成全部财政收入243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9.3%。
6、人民生活情况:城乡居民收支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提高。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53元,比上年增长669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266元,比上年增长473元,增长8.2%。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87元,比上年增加374元,增长19.6%,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538元,比上年增加158元,增长11.4%。据住户抽样调查,城镇每百户拥有电脑6.7台、电冰箱73台、手机60部、摩托车77辆,有限电视入户率70%;农村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台、手机21部、摩托车44辆、有限电视入户率8%,城乡差别非常明显。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6366人,其中职工参加人数19350人、农民参加人数7010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9100人。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4960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7363人;2006年末全县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个,拥有床位200张,收养182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