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里莫·莱维
普里莫·莱维(PrimoLevi,1919-1987),意大利国宝级作家、犹太人、化学家、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1919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行当30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基于其化学家身份和大*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
中文名:普里莫·莱维
外文名:PrimoLevi
国籍:意大利
民族:犹太人
出生地:意大利都灵
出生日期:1919年
逝世日期:1987年4月11日
毕业院校:都灵大学
职业:作家、化学家
主要作品:“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1、人物简介
普里莫·莱维
普里莫·莱维(PrimoLevi,1919-1987),意大利国宝级作家、犹太人、化学家、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
1919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行当30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基于其化学家身份和大*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
2、人物生平
普里莫·莱维
普里莫·莱维1919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一个犹太家庭,成长于法西斯时代,受到当时的《种族法》的直接影响。莱维30年代在都灵大学攻读化学,并最终在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教授帮助下拿到化学博士学位。1944年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俘,莱维公开了他的犹太人身份,于是被遣送至奥斯维辛*。战争结束,他回到都灵继续当化学工作者。1948年,莱维出版了第一本书。此后数年,一直笔耕不缀,撰写一系列文章,涉及诗歌、小说、散文、回忆录等各个领域,但所有这些文字的实质都是一致的:它们无一例外,都在书写*的生活、回忆与反思。这些文字,是创作,更是证词。”
1987年,莱维坠楼身亡,被验尸官认为是自杀,死前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在美国,大家的反应是“40年后莱维先生死于奥斯维辛”。这也许暗示了些什么:奥斯维辛的焚尸房的烟囱虽然倒了,但属于它的记忆依稀尚存,回过头来,它继续折磨着人们的神经。而另一位奥斯维辛幸存者,同时也是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作家埃利·维瑟尔说:“早在四十年前的奥斯维辛时代,莱维已死。”
3、人物经历
1919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一个犹太家庭,成长于法西斯时代。
被押解的纳粹*受害者
30年代在都灵大学攻读化学,并最终在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教授帮助下拿到化学博士学位。
1943年,莱维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奥斯维辛*。
1945年,苏联红军解救了奥斯维辛*,莱维得以与其他幸存者一起,走出了这个人间炼狱。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并逐渐写回忆录、小说及诗歌,在全球获得极大关注与成功。
1987年4月11日,莱维坠楼身亡,被验尸官认为是自杀,死前没有留下任何文字。
2015年,莱维作品全集入选《纽约时报》年度非虚构作品。
4、创作背景
纳粹*受害者
普里莫·莱维并不是那种典型的奥斯维辛的幸存者。这一点从他的第一本书《这是不是个人》的开篇第一句话就能感觉到了:“我幸亏在1944年才被押送到了奥斯维辛*。”这种冷静的叙述给了我们一种极其疏离的印象,他想要极力摆脱控诉和声讨的大合唱,只讲述属于他自己的故事,而且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成为一名大*的见证者。
时至今日,我们才知道莱维这样的讲述有多么难得可贵。关于纳粹与大*的故事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论述和研究书籍,但是读得越多,反而滋生出一种——原谅我这么说——厌倦。因为几乎读到的所有见证者的故事仿佛都出自一个人之口,都是同样一副惊恐和呆滞的面孔,那种声嘶力竭的控诉语调最终汇合成一种压抑的洪流,让人喘不过气,逐渐变得麻木,想逃避开来。但是只有在阅读莱维的书时,你才能感受到这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还能思想,观察,感受,并将这种忍不住讲述的欲望深埋在心底,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发酵,成为他的写作的素材。
在奥斯维辛的那些日子,恐惧当然是每个人都会有,饥饿与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在他最迷人的作品《元素周期表》中,他回忆,他们那种饥饿和普通人错过一餐但会有下餐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那是一种已经附身的欲求,深入骨髓,全面地控制我们的行动。找吃的,是第一要事,其后,才是生存的其他事,更远的,才是对家庭的回忆和对死亡的恐惧。
《这是不是个人》
除了这种生理层面基本需求,莱维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精神世界一直处于一种害怕失语的恐惧状态,他害怕他的讲述没人听,他害怕他的故事无法让人知道奥斯维辛的存在的真相,他总是做同样的梦。在这个梦里,他回到了家里,在亲朋好友中间,他有这么多东西想讲,但是他发现,没有人听他说话,他们完全不感兴趣,他们总是胡乱里说一些别的,仿佛他不存在似的。这种恐惧和痛苦比之饥饿又完全不同。他从梦中醒来,感到十分苦闷,为什么日常的痛苦会如此永恒地演绎在梦里,会出现在反复讲述而无人聆听的场面之中呢?这个终极困惑构成了他所有写作的核心部分:即我们如何讲述奥斯维辛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
莱维是参加抵抗运动时被出卖给了法西斯的,1943年12月被俘,1944年2月被运送到了奥斯维辛*的副营,即莫诺维茨*,编号174517。因为学过化学,他才有机会在橡胶厂干活儿,逃过了焚尸炉的筛选,一直被关押到1945年1月德军撤离。莱维能够幸存很大一部分是运气使然,他被关押期间从未生病,直到德军撤离前夕,染上了猩红热。其他健康的战俘被德军带往其他*,生病的犯人留下等死,他们等来了苏军的解放。这11个月的经历成为了他的第一本书《这是不是个人》的主要内容。
《再度觉醒》
莱维熬过了病痛,又一次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回家之路。翻看地图就知道这是一场多么奇妙而坎坷的旅途,他们走过了一条迷宫似的路线,先到白俄罗斯,然后经过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走了35天,最后在10月19日回到了意大利都灵,这趟尤利西斯式的返乡记构成了《再度觉醒》的主要内容。这本书结束于一个熟悉的梦中梦,当他回到家中,他依然感觉到深入骨髓的那种痛苦,他怀疑他依然在*里做梦,而家人只不过是梦境的一部分。现在梦要醒了,他听到了一个单词:起床。那是奥斯维辛的起床令。
莱维是回到家三个月后开始写作的。他觉得那些经历在他的内心燃烧,他需要找人倾诉。但他的担忧是对的,没有人会倾听他的诉说,人人都在遭受苦难,人人都失去了一些东西,战争带来的创伤波及到了每一个人。“但人不能靠诗、靠故事过活。我拼命找工作,找到湖边为战事所毁的工厂。没人理我。同事、上司、工人都忙着为别的事担忧——在苏联前线没回来的儿子、没柴的炉子、没玻璃的窗、冻破管子的冬天、通货膨胀、饥荒和夙怨。”当无人倾听的时候,莱维只能写作,他的第一本书是在上班途中一章一章完成的,“我觉得像柯勒律治诗作中的老水手,在路边拦下赴喜宴的客人,诉说着自己的灾难。我写下血腥的诗句,告诉人们或写出那些故事,到最后,变成一本书。写作让我平静,觉得再次像个人,像个普通有家室,有远景的正常人,而不是个烈士、难民或圣人。”《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莱维成为作家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第一本书《这是不是个》被出版社婉拒,据说理由是一本讲述奥斯维辛*的书不会有市场。这位审稿人的判断大概是对的,因为接下来这本书虽然换到另外一家出版社,也只印了2500册,很多书滞留在仓库卖不出,最终毁于一场洪水。莱维暂时放弃了写作,成为了一名小油漆厂的化学工程师,几年后成为了厂长。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一个女人,一次邂逅,一见钟情,几个小时里在满是废墟的大街上散步,决定厮守终身。他们1947年9月份结婚,下一年女儿出生。结婚成家对莱维而言是一生重大改变,恢复日常生活,让他走出了奥斯维辛的阴影,就仿佛久病之后获得新生,重新获得了希望和活力。更为重要的是,婚姻和家庭给他的写作注入了活力,写作也成了新活动,不再是孤独悲伤的治疗之旅,不再哀讨同情,而是神志清明的建构活动。他开始将化学家的简洁、准确、严谨的特质注入写作,形成了一种新的只属于莱维的风格,就像“工厂报道”那样,他甚至觉得写作有点像他中学时候解析化学方程式,从记忆深处挖掘出贴切的词来描述,严密而不累赘,自己感到得意,“吊诡的是,原本恐怖记忆的负担,现在倒变成财富和种子。写作好像让我像植物般成长。”(《元素周期表》)
5、主要作品
1947-Sequestoèunuomo-《如果这是一个人》(《活在奥斯维辛》)-回忆录
(英译IfThisIsaMan或SurvivalinAuschwitz)
1963-Latregua-《休战》(《再度觉醒》)-回忆录
(英译TheTruce或TheReawakening)
1966-Storienaturali-《第六日》-短篇故事集
(英译TheSixthDayandOtherTales)
1971-Viziodiforma-短篇故事集,英译时分别收入《第六日》和《恬静的星星》(ATranquilStar,2007)
1975-Ilsistemaperiodico-《元素周期表》-短篇故事集
(英译ThePeriodicTable)
1975-L'osteriadiBrema-诗集,英译时结集为《普里莫·莱维诗集》(CollectedPoems(PrimoLevi))
1981-Lilìtealtriracconti-短篇故事集,英译时分别收入《缓刑时分》(Lilìtealtriracconti)和《恬静的星星》
1978-Lachiaveastella-《猴子的痛苦》-小说
(英译TheWrench或TheMonkey'sWrench)
1981-Laricercadelleradici-《寻找根源》-个人文集(诗歌、散文)
(英译TheSearchforRoots:APersonalAnthology)
1982-Senonora,quando?-《如果不是现在,是何时?》-小说
(英译IfNotNow,When?)
1984-Adoraincerta-诗集,英译时收入《普里莫·莱维诗集》
1985-L'altruimestiere-《他人的交易》-文集
(英译OtherPeople'sTrades)
1986-Isommersieisalvati-《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文集
1986-RaccontieSaggi-《制镜者》-文集
(英译TheMirrorMaker)
1997-Conversazionieinterviste1963–1987-去世后的结集,英译时多数收入TheVoiceofMemory:Interviews,1961–1987
6、作品简介
《若非此时,何时?》
1956年,当奥斯维辛*获得公众的关注时,莱维的第一本书重新再版,获得成功,随后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和德文。莱维开始写作《再度觉醒》,1963年出版后获得了很多好评,卡尔维诺撰文推荐。这是莱维品尝成名喜悦的开始。他开始大量的精力投入写作,有意识地尝试转换风格,写作短篇小说,科幻小说,诗歌,翻译卡夫卡的《审判》和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的作品等等。
《这就是奥斯维辛》
但他最为知名的仍然是根据奥斯维辛的经历写作的不同风格的回忆录,他最迷人的作品是1984年出版的《元素周期表》,用散文的笔法将化学与文学巧妙的结合起来,每一章用一种稀有金属代表人和群体的性格,将化学特质融入到文学和生活中去,他在书中追溯一个犹太人家族的起源,讲述自己的一生。中译本虽然不甚理想,但是字里行间仍然能感觉到那种简洁之美,读起来让人沉醉,比如他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比作是诗,比我们在中学时吞下的所有诗更高尚庄严;他觉得蒸馏很美;他甚至把化学看作是反法西斯的解药,因为它清晰明白,每一步都可以验证,而且不像报纸、电台充满了空话和谎言。
中文版的莱维作品中还有一本1982年出版的《若非此时,何时?》,讲述了一个俄国犹太人加入了一个犹太抵抗组织、去对抗德国人;他们抵达了意大利,试图从那儿去巴勒斯坦和初创的以色列。这也是莱维唯一的长篇小说,所以他十分看重。但是相对他其他自传性更强的作品,这本小说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发挥他的想象力,虽然是虚构的人物角色和战斗经历,但更像是对《再度觉醒》一书那种荒野漫游记的改写,只不过书中人物由原来返乡的犹太人幸存者变成了犹太人武装抵抗纳粹德国——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它就好像是莱维将他之前被捕的耻辱经历改头换面在小说中赢得虚构的胜利。莱维说他有义务和责任向那些在绝望环境下有勇气和技巧反抗的犹太人表示敬意,他想成为第一个描写犹太人世界的意大利作家。
2017年11月,中信见识城邦·三辉图书联合推出了莱维作品系列,收录其回忆录、小说、诗歌、散文共10种,全面展现了莱维作为一个天才作家的全面才能。第一辑共4种,包括其小说、散文、回忆录和证词,全面展示莱维的文学能力和思考深度。
《扳手》
《这就是奥斯维辛》是*见证文本。莱维作为奥斯维辛见证者的突出贡献,《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的史实佐证。《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奥斯维辛三部曲”的终结篇,关于大*不可不读的伟大作品。莱维以其亲身经历和半生思考,对人类在极端状态下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善恶、正邪的判断,道德的灰色地带与人性的缺陷,进行了残酷而深刻的反思。如果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是绝对苦痛的莱维,那么《他人的行当》则是绝对快乐的莱维。传达莱维的另一种信念:尽管我们的时代充斥问题和危险,却并不令人生厌。《扳手》获意大利项斯特雷加文学,是莱维文学成就的突出展现。
在他最具代表性的《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的一书中,莱维对奥斯维辛的反思胜过无数控诉的见证文学,因为只有他说出了见证文学的真相:最优秀的人早已死去,最糟糕的人活了下来。见证人以真相与正义的名义作证,但他们的证词却是一种遗失的、缺席的、不完整的证词。真正的见证人都沉默了,他们没有故事,没有思想,没有面孔。活人无法替死人发出声音。这个悖论是无论多少的见证文学都无法书写的。
1987年4月11日,67岁的莱维从自家的四楼的公寓楼跳了出去。“普里莫·莱维在40年后死于奥斯维辛”。
7、写作特点
化学家的经验赋予了莱维一种节制与自省的特质,作家的使命感又使得他在剖析暴行时更为注重灰色地带的人性;他谴责纳粹骇人听闻的暴行,也毫不掩饰地揭露囚犯们的互害行径;作为奥斯维辛的受难者和幸存者,也是极为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莱维的书写超脱了个人经验与控诉本能,也并未沦入同时代人对人性绝望的深渊;他强调奥斯维辛具有不同于广岛长崎、古拉格事件的特殊性,更指出奥斯维辛绝非个案——他反复书写对灾难的见证,是为了防止在未来再发生同样的人道灾难。
“我们集体性地见证了一个至关重要、出人意料的事件,而至关重要正是因为出人意料,任何人都没有预见到这一事件的发生。它的发生违背了所有的预言……它可能发生,它可能发生在任何角落。”莱维要提醒世人,纳粹造成的灾难发生在不久以前的过去。他记录的不是古代史,也不是像基督教殉道者那样的传说历史,而是与今天人类息息相关的人道灾难历史。
“奥斯维辛记忆”从来不只是某一个人的,他属于一个群体,更属于所有人类。我们必须铭记。莱维与同属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外科医生莱昂纳多·德·贝内代蒂共同发布了关于奥斯维辛的一系列报告,后人将这些文件偕同其他重要证据构成了一本集子《这就是奥斯维辛:1945—1986年的证据》,不断修正证词意味着不断接近历史真相。这些1945—1986年间的证词来源各异,既有莱维和德·贝内代蒂自己所叙之事实,也有其他被*、迫害者乃至施暴者家属的现身说法,它们都真实有力地反映了*里囚犯们的非人生活。诚如莱维所言,“执着地修正自己可能出的差错,常常会赋予搜寻真相的人一种身份,而它胜过单纯的证人身份。”这些证词是必不可少的记忆,成为我们反思历史和人之价值的依据。
《他人的行当》
莱维是奥斯维辛幸存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化学家和作家。在他的散文集《他人的行当》中,莱维审视了自己的行当——作家与化学家,更关注他人的行当。用莱维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作为一名好奇的业余爱好者在十余年间的徘徊中所酿出的果实……是对他人行当的侵犯,对动物学、天文学和语言学等无边际的疆土的突袭”。他穿梭于科学与人文之间,探索了那些令他着迷的对象和特殊的经验:他的房子、昆虫、想象中的动物、儿童的游戏、化学家的语言、法国作家拉伯雷、德国诗人特拉克尔和保罗·策兰的晦涩文字、第一次使用文字处理器、60岁时重返校园……在这本书中,我们终于能看到一个“幸存者”身份之外的莱维。如果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是最苦痛的莱维,那么《他人的行当》则是最快乐的莱维。
莱维也写小说,《扳手》便是其中一部。在这本诙谐的小说中,莱维将目光聚焦在普通人的生命经验上。体格健壮、经历丰富的装配工利贝蒂诺·福索内向叙述者——一位作家、化学家——分享了一系列令人着迷的人生故事,他热爱工作、享受劳动,以职业为冒险,从平凡中获得了*。这些故事串联起一个又一个通常被忽视的瞬间,令人时而会心一笑,时而黯然神伤,为人类的智慧与局限,也为生命的伟大和渺小。在这部小说中,莱维满足了自己的心愿,他重返日常生活的主题,为自己,也为所有奥斯维辛幸存者诠释了另一种理想人生。
8、人物评价
普里莫·莱维
普里莫·莱维是一名优秀的作家,所谓的奥斯维辛与见证文学并不能成为他身上的两个固定不变的标签。他的写作生涯中有很多出色的,而且风格多变的作品都证明了他是一个好的作家才让我们至今迷恋他的作品。只不过相对于其他的作家,他首先是一名犹太人,其次是一名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以及他还是一名化学家,这三种身份属性决定了他的写作的核心不再属心于那些用想象力填满的虚构作品,他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看作用一种严谨和精准的写作对他那11个月奥斯维辛*生活的道德观察和心理折射。
梁文道这样评价莱维:“他的作品中的正直、尊严以及不可掩盖的人性光芒,足以使之跻身伟大文学作品之列。”当代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托尼·朱特也认为,除了严谨、精确,莱维还具备说出事实的勇气、抓住关键的能力、对恶的清晰认识,以及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莱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出了关于大*的诗篇,或许诚如朱特所言,莱维的作品的价值正在于,他超越了个人的苦难。
普里莫·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对莱维的证词,《战后欧洲史》的作者,当代重要的历史学家与思想家托尼·朱特评价道:莱维的风格不仅简明,而且精确无误。莱维的叙事是复杂的、敏感的、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文化评论家徐贲先生为《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中文版撰写了万言导读,他写道:“这是莱维写得最沉重的一本书,既超出又符合他的一贯风格。书中罕见地流露出他只是在诗歌里才有所表达的激情,但基调仍然是一种局外人式的冷静和怀疑。”的确,莱维的写作,与他的化学家身份互相影响,他几乎是以化学家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他用文字来抵挡记忆的敌人,其著作刻意保持冷静,注重诉诸分析,“我想我的叙述愈客观,避免过分情绪化,就愈显得可信和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