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柯
安东·马卡连柯(俄语:АнтонСеменовичМакаренко,1888年3月13日–1939年4月1日)是一位苏联教育家,苏联教育学的创建者之一,描述了儿童集体教育和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理论和方法。
外文名:Makarenko
逝世日期:1939
中文名:马卡连柯
出生日期:1888
1、人物简介
马卡连柯(1888~1939)
Makarenko,AntonSemiohovich
苏联教育家,作家。1905年从小学师资训练班毕业后开始教育生涯。1905年起担任小学教师和校长,在15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基础。1920年后先后主持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从事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丰富了他的教育学理论。1935年马卡连柯任乌克兰苏维埃**内务人民委员部工学团管理局副局长,同时从事写作、理论著述和学术讲演活动。
2、教育思想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方面。认为通过组织健全、合理的教育集体来教育学生,是培养*新人的主要方法。指出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认为不可将学生看作受训练的材料,应视他们为社会的成员、社会活动的参加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指出前景教育在人的教育和儿童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不断向集体展示一个又一个前景,提出新任务,引导集体为实现新任务而努力,鼓舞集体在追求美好前景中不断前进。强调教育者对集体及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教育和影响应是同时的、平行的,集体首先应成为教育工作的对象。在劳动教育问题上,他认为劳动是教育的根本因素之一,应成为集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劳动与教育并行的原则。马卡连柯还提出了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统一的教育原则,认为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提出严格要求二者是统一的。
3、人物生平
艰苦办学
马卡连柯的名字与“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紧密相连。他在这两所特殊学校15年的教育实践中,造就了3000多名名副其实的技工、红军*、学者和专家,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国家勋章获得者、先进工作者和卫国战争英雄。他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和好评。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马卡连柯创办工学团所受的艰难。
那时,苏联十月革命后不久,苏维埃政权刚刚成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结果,国内许多儿童失去父母,流浪街头,有些甚至成了罪犯,人数已逾二百万。为了解决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苏联*成立了以捷尔任斯基为领导的“儿童生活改善委员会”,并在各地创设了工学团。在此背景下,马卡连柯受命创办“波尔塔瓦幼年违法者工学团”,不久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
创办工学团之初,马卡连柯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国家经济在战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师生在生活上处于无法想象的贫困之中——挨饿受冻。师生吃的是小米粥,穿得差不多同样的破烂,教师们差不多不领工资,连修靴子的钱都没有,靴底破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打掌,总有一块包脚布要钻出来。工学团的校舍,都是破旧的房屋,缺乏任何设备;,教师只有4名,除马卡连柯自己外,还有一名年老的总务主任和两名女教师。而面对的却是曾持枪抢劫和盗窃的失足者——他们都是身强力壮、行动敏捷的青少年。这些人对教师傲慢无礼,粗暴野蛮,蛮横地拒绝和破坏工学团一切自我服务的规则。马卡连柯本不主张体罚,可是最初竟被学员逼到绝望和疯狂的地步,还动手狠打了扎陀啰夫。后来,他冷静下来思考,觉得这种做法实在不妥,只能是当时无能为力情况下的一种解脱。
在困境中,马卡连柯每天工作15—16小时,有时甚至到了要隔一夜才睡一次的地步。他通过对现实状况的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了坚定的信念:失足青少年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应当采取既严格要求,又满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通过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劳动,把他们引导到正常的广阔的生活大道上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带头与学员同甘共苦,率领他们到附近森林中去砍伐树木,共同完成劳动任务。以此为突破口,他对学员提出了服从纪律、热爱劳动、建立和健全生活制度的要求。接着,马卡连柯抓住时机,利用逃亡地主的大庄园这一有利条件,组织学员自己动手,耕种土地。最初三年中,新学员一批批进来,工学团经营生产范围也逐步扩大。他们先后组织了铁工厂,木工场、制鞋场、面包房,还办起了养猪场和放牧场。学员们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精神面貌也逐渐起了变化。劳动改造了他们好吃懒做,唯利是图的劣习。
马卡连柯重视集体教育。对工学团里接二连三发生的偷窃事件,他组织“人民法庭”,教育偷窃集团的首犯布隆;根据当地群众的需要,组织学员自觉承担保卫国家森林的任务。在工学团里,除了严格实行半天生产劳动、半天上课学文化,还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政治学习会。这样,学员们逐步提高了认识和觉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工学团不只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而且有了“新集体的萌芽。”
尊重信任
马卡连柯在教育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他从来不把失足青少年当作违法者或流浪儿看待,而是看作具有积极因素和发展可能的人。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受过马卡连柯教育的谢苗·卡拉巴林,曾回忆了他在高尔基工学团当学员时,马卡连柯如何尊重他、信任他,使他走上新生的历程。
那是高尔基工学团创办不久的一天,马卡连柯到*去领卡拉巴林,当马卡连柯和*长一起替卡拉巴林办理出狱手续时,马卡连柯亲切地要他暂时离开办公室。当时,卡拉巴林对此并不理解。过了十年后,当卡拉巴林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时,马卡连柯才告诉他说:“我当时所以叫你走出*长的办公室,是为了使你看不见担保你出去的条子。因为这个手续,可能会侮辱你的人格。”卡拉巴林说:“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当他俩从*去省人民教育厅的路上,卡拉巴林总是走在马卡连柯的前面,以表示自己不打算逃跑,而马卡连柯总是和他并肩而行,同时跟他谈话,使他高兴。所谈的都是关于工学团的事,只字不提*的情况和有关他过去的事。
有一次,卡拉巴林这样询问马卡连柯;“请您直爽地告诉我,您相信我吗?”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说:“过去的事不必提了”,“相信”“我知道你这个人是跟我一样的诚实”。马卡连柯还见诸行动,曾接连两次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卡拉巴林去办理,这使这位学员深受感动。他走出马卡连柯办公室,情不自禁地高唱起来:
高山背后,
飞出一群老鹰,
它们边飞边叫,
寻找着美好的生活。
(见《教育诗》第224至227页)
是的,这清脆悦耳的歌声告诉人们,马卡连柯以尊重与信任的良药,医治好了卡拉巴林那受伤的翅膀,使他懂得了人的尊严,认识了人的价值,从而信心满怀地飞翔在祖国的长空。后来,这位卡拉巴林终于成了自己老师马卡连柯的可靠继承者和得力助手。
卡拉巴林的变化历程,说明了尊重信任在教育中的力量。马卡连柯正是运用这一力量,激起了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的自尊感,把他们从自暴、自弃、自卑、失望和堕落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使他们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追求的火光。
寓教于乐
在高尔基工学团最初的几年中,生活是艰苦的,工作任务又重,学校生活显得有点单调了。马卡连柯想出了奇妙的办法,让学员晚上都聚集在宿舍里,师生玩起了一种叫做“官打捉贼”的游戏。
这种游戏的玩法是:参加游戏的人,每人分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贼”、“告发人”、“检察员”、“法官”、“刑官”等等。“告发人”先
宣布他幸运地做了“告发人”,然后手里拿起一根绳鞭,努力猜测谁是贼。大家都向他伸出手来,在这些手里面,他一定要用鞭子打中“贼”的手。通常,他总是误打了“法官”或是“检察员”,这些被他冤枉的正直的“公民”,便按照惩罚诬告的规定,反打“告发人”的手心。如果下次“告发人”终于猜中了谁是“贼”,他的痛苦就可以终止,那个“贼”的痛苦却要开始了。这时候由“法官”判决,重打五下,重打十下,轻打五下。“刑官”手持绳鞭、就来施刑了。
因为参加游戏者的身份一直在改变,上次做“贼”的人下次会变成“法官”或是“刑官”所以整个游戏的主要趣味就在于轮流的吃苦和报复。凶狠的“法官”或是残酷的“刑官”如果做了“告发人”和“贼”,就要受到“法官”和“刑官”的残忍报复,让他想起他以前给人家的种种判决和处罚。
平时严肃的马卡连柯,与孩子们玩起这个游戏,扮演着孩子们同伴的角色,孩子们体验出了他的可爱。因此大家遇见同其他老师玩时,总有拘谨之感,“刑官”施刑时,总带有温和态度。而同马卡连柯玩的时候,却无拘无束,当他做了“贼”时,往往判重打,似乎要以此来体验他的忍受力。这时,马卡连柯除了硬着头皮充好汉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而当马卡连柯做“法官”的时候,总要弄得受刑的人失去自尊地大叫起来:
“马卡连柯,这样可不行啊!”
然而反过来,马卡连柯也是大吃苦头,往往他回家的时候左手总是肿着,换手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而且右手他还要留着去写字。
这种游戏,不仅使学生得到了乐趣,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坚忍大胆、不怕危险的性格。对这些特殊学生而言,无疑还起到了强化法制观念的作用——“贼”是受人唾弃的,将受到严厉处罚。(见《教育诗》第96至97页)
心想大家
工学团创办的初期,粮食特别紧缺。马卡连柯虽多次向有关部门求援,但得到的却每次只有一点,无法解决师生的温饱问题。而人生的第一需要就是温饱,这导致了对学员们道德改造工作的复杂性。有的学员开始去偷,但屡禁不止;学员塔拉涅茨和几个学童想出一个办法,他们自己找来几张渔网,在附近河里去捕鱼,仅供他们小圈子里的人享用,以满足食欲。一段时间过后,塔拉涅茨大胆决定把马卡连柯也吸收到这个小圈子里来。有一天,他端了一盆炸鱼送到马卡连柯的房间里来。“这鱼是送给您吃的。”“哦,是送给我的?不过我不能收。”“为什么?”“因为这样做不对,应该把鱼分给全体同学吃”。“这是为什么呢?”塔拉涅茨气得涨红了脸。“这网是我弄来的,鱼是我捉来的,我在河里弄得浑身是水;可是鱼倒要分给大家?”
“那么把你的鱼拿去吧,我什么也没有做,也没有弄得浑身是水。”“这是我们送给您的……”“不,我不能收,我不喜欢这一套。而且这样不对。”“有什么地方不对?”“因为渔网不是你买来的。网是公家送的吧?”“是送的。”“是送给谁的?是送给你的,还是送给整个教养院的?”“为什么是送给‘整个教养院’的?是送给我的……”“我还以为也是送给我,也是送大家的呢。你炸鱼用的锅是谁的?是你的吗?是大家的。你跟女厨子要来的葵花子油是谁的?是大家的。还有烧的柴,还有炉灶和木桶呢?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只要我没收了你的渔网,事情就完了。最主要的是你这样不是对待同志的态度。你的网,——哪有什么了不起,你应该替大家着想。捕鱼是大家都会的”。
“好吧”,塔拉涅茨说,“就照您说的办。不过鱼还是请您收下吧。”
马卡连柯还是收下了孩子们送来的鱼。从此,捕鱼工作就由大家轮流担任,产品都送到厨房里。(《教育诗》第33至34页)
“特殊学生”
马卡连柯有这么一段名言:“我们要善于这样说话:使孩子们在我们的话里感到我们的意志,感到我们的修养,感觉到我们的个性”。这一点,他在《教育诗》和《塔上旗》等教育文艺著作中,曾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优良的范例。现举一例:他和奥普利希柯谈话的经过。
奥普利希柯无论如何不肯从流浪儿童临时收容所到工学团去,马卡连柯只得亲自出马去接。这个“特殊”人物躺在床上,用蔑视的目光迎接着马卡连柯;
“滚你的,我哪儿也不去!”
关于他的“勇敢”的性格,马卡连柯听别人说过,所以马卡连柯这时说:“先生,我非常不愿意打扰您,但是我不得不来尽我的职责,我恳求您坐上为您准备的马车。”
奥普利希柯起初被马卡连柯的“万分殷勤周到的态度”弄得很诧异,甚至在床上坐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原来的那种喜怒无常的脾气又占了上风,他又把头倒在枕头上。
“我已经说过了不去!……不要多啰嗦!”
“既然这样,敬爱的先生,我万分抱歉,只好对您采用强力了。”
奥普利希柯从枕头上抬起他那生满卷发的头,带着毫不做作的惊奇对马卡连柯看了一下。
“啊呀,从哪儿来的这么个家伙?你以为这么容易就能用强力把我制住!”
“请您注意……”马卡连柯加重了威慑的语调,还加上讥讽的口气:“……亲爱的奥普利希柯……”
接着,马卡连柯突然对他大声喝道:
“喂,收拾收拾,还躺着干什么!对你说,叫你站起来!”奥普利希柯从床上一跃而起,奔到窗口:“真的,我要跳窗了!”
马卡连柯轻蔑地对他说;“要么就赶快跳窗,要么就是上车,我没有功夫跟你多纠缠”。
他们是在三层楼上,所以奥普利希柯高兴而爽直地笑着说:“你真是麻烦!……唉,叫我怎么办呢?您是高尔基工学团的主任吗?”“正是。”哗,您该早说呀!早说了我们早就可以走了。”他们精神十足地准备上路了。(《教育诗》第178至179页)
这件事说明,教师任何谈话都需要选择适当的地点、时间、环境和声调,即教师谈话要有一定的“表演技巧”。
“无言教育”
一次,有一个男孩子侮辱了一个女孩子。马卡连柯知道这件事以后,不是立即找他来谈话,而是给他写个字条:“叶夫斯基格尼耶夫同志,请你今天晚上十一点钟来。”装在信封里交通讯员送去。
通讯员知道全部底细,只是不表示出来。他拿着字条走到食堂里,找见叶夫斯基格尼耶夫说:“你的信。”“什么事?”“马卡连柯老师找你。”“为什么?”“我就给你说。还记得吧?你昨天侮辱了哪一个?”
上午十点三十分钟的时候,通讯员又来找叶夫斯基格尼耶夫:
“你准备好了?”“准备好了?”
“他在等待着你。”
这时候,叶夫斯基格尼耶夫忍耐不住了。等不到晚上十一点,下午三点就来找马卡连柯了。
“马卡连柯老师,你找我吗?”
“不是,不是现在,是晚上十一点。”在马卡连柯看来,有关事后的谈话需要在晚上较晚的时间进行,以便谈话不会被中断。
这个学员回到分队里去了,在场的人都问:“怎么啦?受惩罚了?”
“受惩罚了。”
“为了什么?”
于是,当大家知道这位学员的错误后,都严厉地申斥起叶夫斯基格尼耶夫了。到了晚上十一点钟的时候,他又到马卡连柯这里来了,因为白天一天里所经过的刺激,他有点不安,脸色苍白,心情焦急。马卡连柯一看他的情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所以问他:
“你明白了吗?”
“明白了。”
“去吧!”
仅此二字,再不需要多说任何的话了。
采用这种方式,是马卡连柯多种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在他看来,光靠谈话,获得的帮助将是很少的。当看到谈话没有必要的时候……就任何的话也不再说了。这种寓说服于无言之中的教育方法,起到了触动学生思想的作用,使学生心服口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似乎更好地体现了教师对犯错误学生教育时的尊重。
非凡观察
高尔基曾指出:马卡连柯了解他的每一个学生,并能用几句话说明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仿佛用快像机照出的一样。这是对马卡连柯非凡观察能力的真实写照。他只要和你谈几句话,只要和你接触过一次,就能洞察人的肺腑。这里有一个反映他这方面能力的有趣故事。
有两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在得知高尔基工学团没有根据“儿童学”的观点,设立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机构之后,感到非常惊奇。于是就和马卡连柯进行了一番“询问究竟”的谈话:“你们这里有没有儿童学研究室?”“没有儿童学研究室。”“那么你们怎样研究个性呢?”“研究孩子的个性吗?”马卡连柯尽力严肃地问。“嗯,是呀。你们学生的个性。”“为什么要研究个性呢?”“怎么叫‘为什么’?不然你们怎么工作呢?你们怎样去应付你们不知道的东西呢?你们学生的显著特性是什么?”
另一个女大学生打断她的话轻轻地说:“如果工学团里不研究个性,你问他显著特性也是白问。”
“不,为什么是白问?”马卡连柯态度严肃地说。“关于显著的特性我可以谈一点,在这里占优势的显著特性跟你们那里的一样……”
“您怎么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头一个女大学生态度生硬地问。
“你们现在不是坐在我面前跟我谈话吗?”
“那又怎么样呢?”
“这样我就可以看透你们。你们坐在这里就象玻璃人一样,你们内心的变化我都看得见。”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马卡连柯是一位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心理的教育家。他对于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了解得一清二楚。(《教育诗》第341至342页)
从善如流
有人认为:好教师不采用惩罚手段。马卡连柯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认为这种“不采用惩罚手段”的说法,纯然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见解,是“教育家”们的见解。这样的逻辑会弄得教师无所适从。在他看来,惩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但他不主张采用剥夺食物和体罚作为惩罚的办法。因此在他的教育中经常可以看到他采用禁闭、批评、禁止休假、转换工作等多种惩罚的具体方法。而且这些方法被学生集体所采纳,但他本人在实施惩罚时,往往心慈手软,这引起了学生的不满。
曾发生这样的事情。马卡连柯罚工学团社员在自己办公室里坐禁闭。时常只坐了半个钟头,他就说;回去吧。在他看来,社员们会认为他是多么慈善的人啊,罚半个钟头就放走了。大家一定很喜欢他,无论怎样应该体谅自己是一付好心肠。
可是在全体大会上,有人忽然说道;“我们有一个提案,马卡连柯有权惩罚社员,我们拥护和欢迎这个权利。但是我们建议,他没有权利宽恕和释放。这像什么话呢——马卡连柯老惩罚社员,但后来他又心软起来,人们请求他,他就宽恕了。他有什么权利宽恕呢?有时马卡连柯把手一挥说:坐十个钟头禁闭,可是后来,过了一个钟头就放走了。这是不对的。在没有宣布惩罚之前,你应当想好该罚几个钟头。不然,你说了十个钟头,而后来,就宽恕了事。这完全要不得。”全体大会决议:“首长有权惩罚,但无权宽恕。”对这一集体决议,马卡连柯说道:“谢谢大家,不是因为你们提出了正确的议案,而是因为你们教育了我。”他感到随便宽恕,有令不行,这是自己行为放肆,自我决定松弛的表现。他在大会上表示;要向自己的学员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从这件事中,反映了马卡连柯领导的集体所具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也说明了惩罚必须是必然的和公正的。教师施用惩罚时,既要有极大的机敏和谨慎,又要有严格的标准,不能滥用惩罚。
“平行影响”
马卡连柯有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就是“平行影响”。它的实质,在于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来影响人,要求经常地从个人转向集体或从集体转向个人。这种方法有一个优点,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甚至使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疏远和破坏;而应让学员体验自己是教育的主体,以便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里仅举马卡连柯采用这种方法教育学生的两个实例。
学生瓦夏因为醉心于玩足球,以致忽视了家庭作业,结果只得了两分。马卡连柯不是找瓦夏本人谈,而是利用一次很好的机会找来了他的好朋友舒拉谈起班上的一些事情,随后很自然地谈到了瓦夏。
他带着非常沉痛的心情和声调对舒拉说:“按瓦夏的能力来讲,他可以成为班上的优秀生,但是他沉迷于玩足球,结果什么都弄坏了。”接着又感叹地说:“难道你的朋友的意志就是这样薄弱,不能克制自己?不,决不会,我相信瓦夏是能够抑制住自己的。”随后马卡连柯又谈到其他的问题上去了。
谈话之后,舒拉立即跑到瓦夏那里去,转告老师谈话的内容,并用教师的姿势和声调使谈话更为有力。
从这一天起,瓦夏已能坐下来做功课,在没有准备好课以前,他一直没有离开座位。
在马卡连柯看来,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不但要区分教师与被教育学生直接发生教育关系的“成对影响”的不同,而且要克服一成不变、死板地运用这一方法。掌握教育技巧,灵活施用特别重要。
有一天,社员彼特连柯上班迟到了。马卡连柯得知了这件事情的报告后,不是和某些采取“成对影响”方法的教师一样,把彼特连柯立刻找来,申斥一顿或给以适当的惩罚;而是采取“平行教育影响”这一通过集体以影响个人的方法。他把彼特连柯所属分队的队长叫了来,对队长说:“你的队里有人上工迟到。”“是的,彼特连柯迟到了。”队长答。“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形。”“是,以后不会有了。”
可是彼特连柯第二次又迟到了,马卡连柯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把全分队集合起来,并责备他们说:“你们分队里的彼特连柯第二次迟到了。”
马卡连柯责备了全分队,分队集体答应保证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形。散会后,分队立刻教育彼特连柯,并对他说:“你上工迟到,这就等于说我们全分队都迟到了。”该分队以后就把彼特连柯当作分队的一个成员,当作整个集体的一分子而向他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而彼特连柯也就在集体的影响下,克服了迟到的现象。
从上两例中看出,应用“平行教育影响”,需要教师深刻地了解学生,需要教师的机智。同时,也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善于在不同的条件下去应用它。如果机械地运用这一方法;那么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不可想象的。
美化集体
马卡连柯根据人的心理对美的种种感受,在他所领导的捷尔任斯基公社,运用美学观点来考虑学校建筑,组织许多与美育有关的活动小组,采取军事化的原则对美加以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把美洒向各个角落,来培养学员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追求,再造美的心灵。我们可从两个侧面来反映这种教育和结果。
夏天,一批新从火车站接来的流浪儿童,又被带到公社浴室门前的院子里。马卡连柯告诉他们:屋里有洗澡、理发间,请洗澡理发后,换上为大家准备的新制服、皮鞋和马裤。
新来的儿童走进浴室,脱得赤裸裸的。马卡连柯即让其他学员把新学员脱下的破旧衣物装在小车上。刚才要大伙注意纪律的格外要求,已使新人们脸儿发红了;把旧衣物拿走的举动,更使这些人局促不安。他们洗理完毕,穿上新服装,被领到了公社花坛中间的广场上。这时他们的旧衣物已堆了一大堆,正被人洒上煤油当众烧毁。此后,一个社员拿着扫帚和桶,将油垢蓬松的灰尘扫得干干净净,并尖刻地向最靠近的一个新来的人说:
“你们所有的经历都烧光了,现在你们换上了‘新装’,开始了新的生活。”
工学团社员们哈哈大笑,笑这位社员粗中有细的睿智。而新生们有的胆怯地环顾着,有的似乎感到“穿新装”的不自在……
这种别具一格的欢迎新入公社的流浪儿童的系列活动,象征着旧生活、旧思想、坏作风从此在这些流浪儿身上永远完结了。这种洗、理和换上新装的举动,是对新学员的一次美的熏陶。
此后,通过对这些社员的教育培养,马卡连柯在乘电车时意外地发现,新社员与老社员一样,都能自觉地执行社员大会关于电车上自觉“给老、弱、妇、孺让座”的规定。一位社员坐在电车里,没有看见马卡连柯。当电车上进来了一个人时,那社员立刻小心地让出位置;同时注意不让别人发现,做好事不张扬,不留名,成为社员行为美的缩影。
4、个人作品
主要教育文艺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主要教育理论著作有《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儿童教育讲座》、《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50年代苏联出版7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80年代出版8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5、人物相关
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等。
集体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苏维埃教育方针概括地说来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
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经验的本质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指出,在集体初建时期,领导者应当以“不许反对的方式”提出要求。以后,集体本身就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
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基础。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最后,集体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马卡连柯认为,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
3、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应当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工作,防止享乐主义情绪的产生。
集体的作风和纪律
集体的作风是指五常的共同的态度。这种共同的态度主要表现为5个特点:
第一,集体应当朝气蓬勃。集体应当充满“强烈的快活情绪”。
第二,集体成员之间应当团结和睦。
第三,集体成员应当具有坚定不移地主持正义的观念。
第四,集体成员要具有积极性。
第五,集体成员应当养成“抑制的习惯”。
纪律既是集体教育的结果,也是集体教育的手段。所谓纪律,正是一个人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集体教育
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是培养不出良好的学生集体的。在他看来,建设教师集体应当注意4个方面:
第一,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合理的组织。
第二,教师集体应当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第三,教师集体要团结,行动要一致。
第四,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要建立密切的联系。
家庭中的集体教育也是马卡连柯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卡连柯提了以下建议:
第一,"要尽早地让儿童知晓父亲和母亲在什么地方工作,做什么工作,这种工作是如何的困难,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取得了什么成就;
第二,要让儿童及早明白家庭预算,知道父亲和母亲的工资;
第三,要使富裕家庭的孩子明白家庭的富裕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使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不羡慕其他家庭,并养成坚忍精神。
此外,马卡连柯还要求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诚实、关心他人、节约、责任感等品质。
6、现实意义
简介
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和革命家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是苏联教育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尔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马卡连柯为新型的教育家,说他的教育经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事实正是如此。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其他*国家,尤其在解放后的中国,都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是在他积极参加*建设的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教育的学说出发,在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斗争中及其创造性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他不仅创造性地揭示和论证了教育科学中许多最现实的最复杂的问题,并且指出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怎样以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教育儿童。他不是从书本上的公式出发,而是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对苏联学校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是一个全面系统和完整的体系。既有教育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又有教学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既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又重视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只因他所组织领导的教育机构一一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一一的特殊性和当时的具体条件及实际需要,他首先着手整理和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后因突然病逝,未及整理和提出关于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教与学方面的经验和理论。这对教育科学是个极大的损失。
各种教育
到目前为止,在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中,最受重视、被研究和运用最广泛的是他关于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理论。这些理论和经验,大部分都被充实到苏联的教育理论中,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苏联《学生教育工作的示范内容》中规定:培养学生的政治自觉性和发展*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自觉纪律性和文明行为;培养对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法律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等等。并形成了一整套德育理论,提出了共产主义教育的原则体系:包括共产主义思想性、党性和目的性原则,教育同生活、劳动、共产主义建设实践的联系原则,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原则,要求与尊重学生个性的统一原则,教育影响的连贯性、系统性、统一性和不间断性原则,教育与学生年龄和个性特点相适应原则等等。运用说服、榜样、实际锻炼(练习)、奖惩、自我教育等教育方法;通过教育过程、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团队组织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所有这些,可以说是对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具体运用。其效果也是极其显著的。
关于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问题,不仅是苏联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同样也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在抓这些方面的工作。但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看,这些方面的工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由于“*”的影响和其他原因,在一些青少年中对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之中的一些人热衷于个人的所谓实惠,不考虑国家、集体利益;一些人重哥们“义气”,无视国家、集体的法纪;一些人强调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其成长道路上只承认个人的奋斗价值和家庭提供的帮助,而不懂得社会、祖国人民、学校集体在培养新人中所付出的代价。他们只讲索取,而不讲应当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等等。这都是由学校中的集体教育和纪律教育工作薄弱所致。关于救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在我国也巳实行多年,但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左右倾思想的干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被严重歪曲,在学校工作中劳动教育的实施出现了左右摇摆现象。在“*”横行时期,学校中体力劳动取代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粉碎“*”后,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中又搞起纯理论教学,从书本到书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执行的很不力,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毫无例外。形成各级学校中绝大多数学生既缺乏对劳动的正确态度,又没有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的形势之下。我们要建设具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就急需加强学校中的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思想,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卡连柯关于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思想将其理论中行之有效的,又适合我国实际的好经验、好措施,用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家庭教育
马卡连柯在家庭教育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不仅编著了《父母必读》,还编写了大量有关儿童教育的文章,综合和系统化了先进的儿童家庭教育的经验,提供了严格的和深刻的令人信服的关于家庭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家庭,——马卡连柯写道一一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责任非常重大的事情。家庭带来美好的生活,家庭带来幸福,但每一个家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首先是具有国家意义的大事情。”①这就一语道破了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他指出友爱的家庭集体是教育的必要条件,强调父母的行为,父母间的关系、他们的衣着和同儿童谈话的姿态,较之道德家庭式的谈话和训诫,将会更有力地影响儿童。指出家庭教育工作的真正实质,不仅在于与儿童谈话。而是在于家庭生活和儿童生活的组织中。在教育工作中,一切一一甚至是细小事情一一都具有很大意义。他在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中还指出制度在儿童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儿童在家庭中就应养成遵守制度的好习惯。他提出的关于儿童学习劳动和休息的程序,关于整齐、礼节、饮食、自我服务等方面的规则,都是对父母的中肯劝告。这在苏联组织家庭教育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谈到将子女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人不仅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工作者,不仅成为一个好公民,还要使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然而,他认为“这是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它所以困难,是因为所有家长都在想这个问题。每个家长都愿意使他的孩子成为幸福的人。这是父母生活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父母宁愿不要自己的幸福,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只要子女幸福就行了。很难找到既不想这点也不希望这一点的父母。”*接着他又指出,“这个问题是重要的而且是很困难的,因为幸福要由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习惯、传统、发展、信念来决定以及什么是幸福等问题,在实践中从来还没有得到解决。”*针对这种情况,马卡连柯严厉地批评了家长中对待子女的普遍的错误态度。如他举出“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他认为这是父母所能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对此他作了这样的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那么你就给他饱喝一付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于是他就被你毒死了”。这与我国常言所说的惯子如杀子的意思完全相同。马卡连柯的态度是“无论怎样,绝对不作任何牺牲,相反的,要让儿童向父母让步。”他在《父母必读》中写道:“在儿童的眼中,父母尽有权先享受幸福的。......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儿童。应当教育儿童关心父母,培养儿童这样简单而自然的愿望,即在父母没有满足之前,拒绝自己的享乐。”④
在集体与个性的关系上,马卡连柯认为,不能离开社会、离开集体看个性。当时在苏联存在一种“*教育论”的观点,主张盲目听任儿童在个性上*发展,不少家长和教师都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认为“儿童是生命之花”,“对花朵要欣赏、赞美、沉醉、吻嗅、呼吸”。对此,马卡连柯大声疾呼:不要溺爱儿童!应该好好想一想,从这些花里可以结出什么果实,如果放任,让他们*发展,那就很可能发展那种自私自利,懒散骄横,放肆任性的不良品质。马卡连柯主张,对儿童要“有严格要求的爱”。
当前在我国,关于家庭教育问题虽已引起一些人士的注意,但是,作为所有的家庭、社会、国家,还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种种弊端。例如,相当多的家长“望子成龙”,于是不惜一切地为子女服务,包揽子女的一切自我服务性劳动,自己勒紧腰带来满足子女对吃、穿、用的所有要求。其结果是酿成大、中学生中讲吃穿、比阔气、鄙视劳动、铺张浪费的坏习气,甚至把长辈的节俭品质视为“小气”、“扣索”。青少年的犯罪率逐渐上升,酿成家庭悲剧的屡见不鲜。这都与家长过份地宠惯孩子不无关系。而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是父母和祖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要啥给啥,说一不二,娇生惯养到无以附加的程度。在家中他(她)是老大,长辈简直是他(她)的“奴隶”。其结果就出现了外电中评论的“小皇帝”、“小公主”及电视剧中所描写的“小太阳”、“少爷儿子”、“保姆妈妈”等等。这已不属个别,而已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当耳闻目睹这些事实时,不由觉得,马卡连柯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虽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但好象就是针对我们今天的情况提出的。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使人预感到一种潜在的社会危机,即在“蜜罐”里长大,*放任发展起来的这样的青少年,何以接好建设*祖国的班。对此,难免使人产生疑虑,直言不讳地说,这状况与我们要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七届人大期间有人提出:“家庭教育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全局的事情,没有理由不提一笔”⑤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各级各类教育的成功与否,都与家庭教育的好坏密切相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所以必须搞好家庭教育。然而,要搞好这项工作,只靠知识界人士的呼吁远远不够,必须唤起全社会特别是国家的足够重视。就是说,国家在强调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把家庭教育包括在内并作为教师中的一环来抓,为此,有必要重新深入地研究马卡连柯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这对我们搞好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育技巧
在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他的乐观主义教育观与精湛的教育技巧。乐观主义的教育观是他能卓有成效地把三千多名青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教育培养成为苏维埃国家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思想保证。他说:“我深信,男女孩子们所以成为‘违法者’或‘不正常的人’,都是由于受了‘违法的’和‘不正常的’教育的缘故。正常的教育,和具有一定目的的教育,能很快地使儿童集体变成完全正常的集体。在我个人的亲身经验中,这种道理的确凿性,达到了百分之百。”*“最低限度我总认为青年人是美好的,要说男女青年是罪恶的,那是很难想象的……如果青年受了合理的教育,能合理的生活,工作和娱乐,他们就会永远是美好的。”*马卡连柯卓越的工作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他这种乐观主义教育观的正确性。
马卡连柯能以此教育好特殊的教育对象。那么,对普通的教育对象就没有理由不用乐观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这在理论上是容易理解的,但实践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例如,在我们的教育实际工作中,对青少年抱有偏见的人亦不在少数,认为青少年不好教育,也有一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而嫌弃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学生,最后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败。应该看到,当代青少年之所以“不好教育”,这固然有社会、环境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但与教师是否以乐观主义的态度,以良师益友的姿态对待学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些方面,马卡连柯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若肯于向他学习,就不愁搞不好教育工作。就是说,乐观主义的教育观是教育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同时,马卡连柯又明确指出,教师的教育技巧是教育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他曾不倦地号召教师掌握教育技巧,特别是教师工作的技巧。在这方面是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的。正如他的一位学生所说:“马卡连柯的教育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多种多样的”,“并且在每一种场合,他的做法是不同的,新鲜的而不是重复的。他总能使人信服,完全真挚,没有犹豫不决的态度。”*按照马卡连柯的看法,教师的技巧,并不是需要某种特殊天才的艺术。每一位教师如果他是较长时期在学校里工作,并诚恳地对待工作,他就能成为善于组织和培养团结友爱的儿童集体的能手。但它却是需要教导的一种专门技能。“正如教医生学习他的技术,教音乐家学习他的技术是一样的。”*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技巧表现在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需要学会掌握自己的声调和控制自己的表情。“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只有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音调的时候,我就真正变成一个有技巧的人了。”⑩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真正具有技巧的教师,不是把愤怒表现在命令和谩骂之中,而是将所感受的愤怒表现在面孔上,而这种表现会对儿童发生很深的印象。这是马卡连柯非常强调的。但是,他又特别指出,不能容许教师的烦恼、精神上的痛苦做为教育的工具。即不允许教师把自己的种种不快带入课堂。就是说,教师不仅是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看待学生,而且自身也必须要充满乐观地、生气勃勃地工作和生活,以轻松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马卡连柯把这看作是教师技巧的必备条件。可见,他认为娴熟的教育技巧是教育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我们多数教师(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在这些方面还很不足,不完全适应或根本不适应教育工作的这种要求。因此,要出色地完成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卡连柯的乐观主义教育观及其高超的教育技巧,并付诸实践。国家对未来教师的培养,也应进一步明确对这方面的要求与加强实际训练。
意义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方方面面。为促进我们的教育改革,重新对它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从中找出很多有益,借鉴,但也不能不看到,对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评价和看法还不尽一致。如有人认为,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好是好,但由于它是在教育特殊儿童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适用于教育特殊儿童,而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于这种看法和认识,连马卡连柯本人也不同意。他说:“许多人认为我是教育流浪儿童的专家,这是不对的。我整整作了三十二年的教育工作,其中十六年是在学校里,十六年是从事教育流浪儿童的工作。我从事流浪儿童的工作,也同样决不是专门的流浪儿童的工作,第一,由我从事教育流浪儿童的第一天起,我就对这种工作有一个假定的看法,我认为对流浪儿童并不需要采用任何的特殊方法;第二,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顺利地使流浪儿童保持了正常的情况,使继续教育他们的工作和教育正常的儿童完全一样了,已经有了正常的集体一一有了十年制学校。并追求着我们一般学校所追求的通常目的。……我们的实际结论不仅可以适用于不好教育的流浪儿童,而且可以适用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一切工作者”。*马卡连柯自己所作的上述结论告诉我们,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一点已被苏联几十年来的教育实践所证实。当然,我们决不能把它的经验“当作万应灵丹、当作法则、当作结论”。这也正是马卡连柯本人所反对的。为了预防人们漫不经心地运用他的思想和方法,他在《父母必读》一书的末端指出:“每一个家庭有它自己的生活特点和环境,每一个家庭必须独立解决为数极多的教育问题,千万不要利用那些现成的取之于外界的处方,而是只能依靠苏维埃的生活和共产主义道德的一般原则”。*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运用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经验和方法时,必须遵循他的上述告诫。何况这些理论、经验和方法是在二、三十年代根据苏联当时的情况提出的。随着时间的迁移,地点和具体情况的变化,更应慎重地对待,必须依据我国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急待解决的问题,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切忌生搬硬套。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注
①《马卡连柯全集》俄文版,4卷,P369,转引自华东师大《外国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P691
②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译本56年版P365
③同上书:P365
④同上书:P390——392
⑤《请提一笔家庭教育》载《人民日报》88.4.1
⑥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译本56年版P254—255
⑦同上书:P400
⑧华东师大:〈〈外教史教育参考资料》P698—699
⑨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译本56年版P442
⑩同上书:P442—443
⑾同上书:P230—231
⑿《父母必读》载于《马卡连柯全集》4卷,人教社57年版P392.(完)
7、名人名言
1、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类别:教育
2、青年男女应当保持真诚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有这样一种关系:无论对任何事物,不夸大,也不低估。那都是健全的关系。类别:友谊、青年
3、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特质。类别:教育、劳动、社会、道德
4、学会爱人,学会懂得爱,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就是要学会尊重自己,就是要学会人类的美德。类别:友谊
5、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类别:劳动
6、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纪律是教育过程的结果,类别:集体
7、纪律能美化集体。类别:团结、集体
9、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类别:集体、社会
10、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类别:成功、教育
11、品行是一种很复杂的成果,类别:道德、修养
12、爱情应当使人的力量的感觉更丰富起来,并且爱情确正在使人丰富起来。类别:爱情
13、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类别:教育
14、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类别:社会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类别:集体
1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类别:教育
17、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类别:教育、集体
18、金钱!金钱是人类所有发明中是近似恶魔的一种发明。再没有其它东西比在金钱上有更多的卑鄙和欺骗,因而也没有其它方面能为培植伪善提供这么丰脾的土地。类别:人生
19、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类别:教育
20、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类别:儿童、教育、集体
21、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导者本身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才能收到成效。类别:教育
22、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界上就不能活下去。类别:青春
23、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类别:成功
24、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类别:集体、教育
25、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纪律是教育过程的结果。类别:教育
26、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类别:道德、教育、劳动
27、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类别:智慧
28、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类别:儿童
29、学会爱人,学会懂得爱情,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就是要学会尊重自己,就是要学会人类的美德。类别:爱情
30、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类别:国家、工作
31、品行是一种很复杂的成果,不仅是意识的成果,而且也是知识、力量、习惯、技能、适应、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验的成果。类别:社会
32、意志——这不单纯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同时也是欲望和制止,欲望和放弃。假如你的孩子仅仅受到实现自己的愿望的训练,他是不会有最大的意志的。类别:愿望
33、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类别:教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