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戴震

科普小知识2021-08-28 11:00:49
...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享年五十五岁。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1、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戴震的祖先在唐朝曾做过大官,但戴震的曾祖、祖父和父亲均不曾为官。戴震的父亲戴弁是贩布的行商,在江西南丰做着小本生意,仅可糊口而已。雍正元年(1723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戴震生于安徽徽州府休宁县隆阜,据说因出生那天雷声震天,故父亲为他取名为震。

明清时代的徽州,不但商业发达,文风也极兴盛。戴震自幼聪敏,过目成诵,十岁的时候每日读书数千言不休,十七岁学《说文解字》,尽得其目。戴震也自称,对于《十三经注疏》,“不能尽记,经及注则无不能倍(背)诵”。说明他少年时通过自学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某日读《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私塾老师说:“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但戴震接着指出周朝离宋朝有两千年之遥,为什么朱子能知道这些事呢?问得老师无言以对,其师不禁赞叹“此非常儿也。”

名师授业

乾隆五年(1740年),十八岁的戴震随父客江西南丰,又课学童于福建邵武。这一时期,同里程询对他非常器重,言道:“载道器也。吾见人多矣,如子者,巍科硕辅,诚不足言。”后来戴震在文章中称程询为“先师”。

乾隆七年(1742年),二十岁那年,戴震偶遇年过六旬的音韵学家江永,江永精通三礼,旁通天文,地理,算学及声韵等。师从江永的日子,戴震学问大进。乾隆九年(1744年)戴震二十二岁时写成《筹算》二卷,乾隆十一年(1746年),戴震二十四岁写成《考工记图注》,三十岁到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圜记》、《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等文,都属自然科学著作。

在戴震三十三岁以前,他还著有《六书论》三卷,《尔雅文字考》十卷,以及《屈原赋注》、《诗补传》等。

避仇入都

乾隆二十年(1755年),戴震三十三岁,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清史稿·戴震传》称他“避仇入都”。纪昀在其《考工记图注》的序中说:“盖先生是年讼其族子豪者侵占祖坟。族豪倚财结交县令,文致先生罪。乃脱身挟策入都,行李衣服无有也,寄旅于歙县会馆,餷粥或不继,而歌声出金石。”同年夏,戴震于京城结识纪昀,钱大昕等,同时,他的《勾股割圜记》被秦惠田全文刊载,并由吴思孝设法刻印,《考工记图注》则由纪昀刻印成功,戴震因此名重京城。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戴震仍留京,在吏部尚书王安国寓,为其子王念孙授读。王念孙与其后的段玉裁,成为戴震最著名的两个学生。王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段的《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是清代学术史上有卓越成就的著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王安国去世,戴震自京南下,在扬州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署中认识惠栋。这时,考据学者中有吴派、皖派之分。这主要是就其居住地区而言,在学术上也有所同异。惠栋是吴派大师,戴震是皖派大师,两人的结识也是很有学术意义的。次年惠栋去世,戴震在《惠定宇先生授经图》中曾提出:夫所谓义理,苟可以舍经而室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于经学之云乎哉!他认为学术理论见解的提出,要有所依据。这与他所说的“圣人之道在六经也。凡学始乎离词(分析词句之意),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是一致的。然而如果认为“不出于圣人之经,皆非学也”,那就显示出片面性来。事实上戴震的社会政治思想运用了大量经典语言,但表达的是他本身的经验与体会。

科举不顺

戴震二十九岁始入学为秀才,到四十岁才乡试中举,以后六次入京会试均不第。在当时以科举为正途出身,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而未能入翰林院,对于众望所归、久负盛名的戴震无疑是一个实际矛盾。戴震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第三次会试不第,往山西布政使朱珪处,被聘修《汾州府志》。曾为汾阳人王辑五做墓志铭,在墓志中借题发挥,写出科举制度流弊并表达自己的感慨,“其流弊,苟焉皮傅,剿说雷同。学不一二年,目不睹全经,掇拾巍科高第,不必素所蓄积也。故不见师友之盛如古昔,岂非徒趋利禄,加以得之固易哉。……士之贵学,岂如是而已哉。”他指出科举之士,掇拾科名,争趋利禄,往往是没有实学的人。当在此时。由于会试屡次不中,又不能放弃这一途径,戴震从四十一岁到五十五岁,一再往来南北。四十一岁时,戴震在京,段玉裁相从讲学,后致函自称弟子。这年会试落选后,往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宜丰县境),曾作《凤仪书院碑记》,又提出通经致用的理论。他说:夫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故用经义选士者,欲其通经,通经欲纯粹其材识,然后可傅之化理斯民,克敬其事,供其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书》一百一十一卷,后未克竣事。此书清稿,据段玉裁记,一藏曲阜孔府,一藏直隶总督周元理家。周之甥婿据戴书删削,易名《畿辅安澜志》,冒名缮写进呈,由武英殿刊印。又今徽州文化馆尚残存《直隶河渠书》的抄稿若干。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戴震会试落选,往山西修《汾州府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不第,在山西修《汾阳县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戴震五十岁时,自汾阳入京,会试又不中,往浙东主讲金华书院。《孟子字义疏证》的初稿《绪言》即作于是年。翌年,继续在金华讲学。

著学以终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天,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于敏中以纪昀、裘日修之言,向乾隆帝推荐戴震,特召入京为四库馆纂修官。五十三岁,戴震第六次会试又不第。由于其声望,奉乾隆帝命,与录取的贡士一同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为翰林院庶吉士,仍从事四库全书的编纂。在四库馆中,戴震作出不少成绩,从《永乐大典》辑出宋代张淳的《仪礼识误》三卷,把宋代李如圭的《仪礼集释》厘订为三十卷。张淳的书,朱熹曾说“永嘉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较他本为最胜的《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等大部世无传本而散见《永乐大典》各韵部,经戴震辑出列入四库全书,各加案语,写成提要。

戴震在校勘《水经注》时,分别经、注,并归纳出三种原则,订正经、注之互伪。《永乐大典》本《水经注》较胜各本,又有郦道元《自序》,他用以校勘通行本,凡补其缺漏者2128个字,删其妄增者1448个字,正其进改得3715个字。该校本颇获乾隆帝的嘉赏,当戴震把它进献给他后,乾隆亲撰御诗褒扬说:“悉心编纂诚堪奖,触目研摩亦可亲。设以《春秋》素臣例,足称中尉继功人。”

戴震在四库全书馆,利用藏书条件,凡是天文、算法、地理、文字声韵等各方面的书,均经其考订,精心研究、全力以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二十七日殁于北京崇文门西范氏颖园,年五十五,可说是以身殉职。他的弟子段玉裁言“谓先生鞠躬尽瘁,死于官事可也”。

纪昀有诗怀念:“披肝露胆两不疑,情话分明忆旧时。”洪榜为戴震写行状称:“抱经世之才,其论治以富民为本”。卢文弨为《戴氏遗书》作序,称:“吾友新安戴东原先生,生于顾亭林(顾炎武)、阎百诗(阎若璩)、万季野(万斯同)诸老之后,而其学足与之匹。精诣深造,以求至是之归。胸有真得,故能折衷群言,而无徇矫之失。”王昶后来为戴震作墓志铭,钱大昕后作《戴先生震传》详细记录了戴一生行谊及学术成就。

戴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此皆其弟子也。

2、学术成就

训诂学

其学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亦不尚博览,务为专精。在文字、音韵、训诂及地理、数学等方面,都以断制精审著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所校《水经注》解决了长期以来经文、注文混淆的问题。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几部古代算经,经其校订,使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所撰《声类表》、《声韵考》等,将入声及祭、泰、夬、废四韵独立,析古韵为十六部,对古音学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其所提出的“故训、音声恒相因”、“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对于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

哲学思想

宇宙观

整个乾嘉时代以至清末,戴震的哲学思想未被重视,或者说被他的考证学成绩所掩盖。然而也有少数例外,有些学者当时即见到戴学中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意义。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诂名物有合时好,以谓戴之绝诣在此。及戴著《论性》、《原善》诸篇。精微卓邃,于天人理气,实发古人所未发者,时人则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氏者。

在宇宙观上,戴震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命题,和先秦到明清之际的所有古代唯物主义者一样,把“天”看成是自然的“天”,又继承了张载以来的传统,认为天是物质性的气所形成。

他同时提出“古人言道,恒该理气”这一非常精辟的名言,指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既包括物质性的“气”,也包括气的运动规律——“理”。他认为气是“道之实体”,理是气在运动、发展变化中的“不易之则”。这就确切、完满地解决了中国哲学史上道、理、气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堵塞了把道和理混同而给唯心主义以可乘之机的漏洞。

戴震同样具有旧唯物主义者的缺点,用自然观来解释社会现象,把有阶级区分的人类社会和纷纷纭纭的自然界等量齐观。他认为自然界的“理”与社会上的“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互相比附。在《原善》的前言中,他认为这种比附是“比类合义,灿然端委着矣,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焉”。

性善学说

戴震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孟子字义疏证》则以他稍前些时写的《原善》三卷为理论基础。《原善》中所谓“善”,在戴震看来,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的法则,又是人的道德。作为人的道德,具体来说,指仁义礼智。

在戴震理论中,仁义礼智都是人性,也都是人的道德,是和自然界的条理、秩序相对应的。这就是戴震的性善说。戴震的性善说与孟子的性善说,在表象上相同,而本质上有所不同。戴震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或善性,是从实际生活(人伦日用)中产生的,而孟子的“仁义礼智根于心”是认为人的道德与生俱生,是在出生的同时人心中就具有的。这区别是中国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仁智学说

在戴震的仁、智学说中,宇宙间物质(阴、阳二气)有规律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叫做仁。人类生活(人伦日用)正常进行和不断进行的状态也叫做仁。仁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总规律。他说:一阴一阳,盖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

仁,不但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生生不息”)的准则,也是人的道德的最高准则。他说:“至贵者仁。”又说:“仁者,生生之德也,‘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无非人道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关于智,戴震认为是人的一种知觉和认识能力。虽然人与物(指其他生物)都有感觉能力,但人能从自然现象中掌握必然规律,其他物则不能。所以人有智而物只有“觉”,这是由于人的能力大大超出其他动物。《原善》卷中第四条说“人之才质大远乎物”。

天理学说

戴震和宋明以来所有进步思想家一样,认为人欲的正确处理,就是天理,他驳斥宋儒说:“性之欲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为依乎天理,非以天理为正,以人欲为邪也。”他对天理下的定义是: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谓之非天理乎?

这是在天理人欲问题上非常明确透彻的进步理论,反对了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了“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所以戴震的结论是:凡以为“理宅于心”,“不出于欲则出于理”者,未有不以意见为理而祸天下者也。这一封建社会的弊病,自明清以来,为害愈烈,历来有人在文字上摘发披露,而戴震系统全面地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成为他哲学思想的中心,无疑是他在思想史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考据成就

清代考据学对古代文字、声韵、群经、诸子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在文献资料上有很大成绩。这一学术潮流的产生,除社会政治原因外,也继承发展了宋明以来的学术文化传统。焦循说:“本朝文学,一洗元明之陋”,这是清代考证学的特点与成绩。至于脱离现实与近于烦琐,那是考证学作为一个历史事物的另一方面。戴震是清代考证学的一位中坚人物和巨擘,这是同时代以及后人公认的。戴震对于考证学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其一,循序渐进,取得理解。他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道,必有渐。”又说:“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又说:“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不可以躐等。”这是考证学的一般方法。

其二,实事求是对待资料。他经过深湛学习,认为“《说文》九千余字固未能一一合于古,即《尔雅》亦多不足据”。又说:“《说文》于字体、字训,罅漏不免。”并举例一再说明。这些都是在博学的基础上卓越的见解与科学的态度。

其三,掌握原则,不轻信盲从。在与卢文弨讨论《大戴礼》中屡入六朝时不合理的俗体字一信中,戴震说:“苟害六书之义,虽汉人亦在所当改,何况汉魏六朝。”说明对待资料,就其是非而定,而不是惟古是从。

由于以上原则,戴震治学要求严格,曾提出“学贵专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声韵学方面,戴震把古代音的韵尾分成二十五部,并提出阳声韵与阴声韵共同配合于入声韵部的理论。他称之为“两两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在这基础上,戴震又创立了阴、阳入通转的学说。在考订古说的细节方面,戴震也“巨细毕究”。例如朱彝尊在《重刊广韵序》中称“声韵之学,盛于六代。周颙以天子圣哲分四声,而学者言韵悉本沈约。”戴震指出“周颙”是“周舍”之误。

总而言之,戴震的考证学是清代考证学极盛时的典型代表,对于所研究的古经典已达到“深求于语言之间,以至其精微之所存”的程度。

自然科学

戴震在自然科学方面对西学的融会贯通,以及其本人的创见,是他学术中另一突出贡献。戴震的时代,已经经过明末西方传教士对西学的传播,他本人少年时代已受到江永的启发,因此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不少深入研究和新见,足与他的考证学互相媲美。阮元《畴人传》以近四千字的长篇详记戴震的天文与算学的成就。在传论中说:所为步算诸书,缜密简要,准古作者……盖自有戴氏而天下学者乃不敢轻言算数,而其道始尊。然则戴氏之功又岂在宣城(指梅文鼎)下哉!

戴震在算学方面的贡献除辑佚古算书如前文所述,其本人少年时即著有《勾股割圜记》三篇,《畴人传·戴震传》中记:取梅文鼎所著《三角法举要》、《堑堵测量》、《环中黍尺》三书之法,易以新名,饰以古义,作《勾股割圜记》三篇。

戴震的天文学则有不少创见,使古代天文记载的某些实际内容得以明晰。戴震参加了《续通志》中《天文略》的撰著,其中包括《星见伏昏旦中》、《列宿十二次》、《星象》、《黄道宿度》、《七衡六间》、《晷影短长》、《北极高下》、《日月五步规法》、《仪象》、《漏刻》等十目。

戴震以其丰富的知识与对古籍的理解,综合西方传入的天文学知识,对这一概念作了简明清楚的阐释。他说:今人所谓赤道极者,即《鲁论》之北辰,《周髀》之正北极也,又曰北极枢。今人所谓黄道极者即《周髀》之北极璇玑也,《虞夏书》“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盖设璇玑以拟黄道极。后失其传,纷纭殊说,私臆罔据矣。

藏书成就

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宦游于京师,三十八年入四库馆任纂修官,越二年进士,授庶吉士,学问渊博,在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均有成就,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任四库纂修官一职中,恪尽职守,《四库全书总目》中的经史、舆地、天算、楚辞等设类及提要,多出自其手,论次独到,校核精审。富于藏书,有藏书楼名“瞻仰堂”,收藏和陈列有乾隆帝的谕旨和赐书等,“瞻仰堂”两厢是藏书室。藏印有“葺荷散人”、“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等。藏书和遗稿在晚年赠与孔继涵后裔,孔氏为之刻有《戴氏遗书》。其藏书堂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两次修葺,1982年改名“戴震纪念馆”,馆中陈列戴震著作手稿、收藏他参与编纂的《四库全书》和多种版本著作,还有上万册经、史、子、集等类书籍。著有《毛郑诗考证》、《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戴氏水经注》、《考工图记》、《勾股割圆记》等。后人将其著作编辑成《戴氏遗书》。

艺术成就

戴震在文字、诗词、音韵等领域,皆有深入研究,尤其精于考据学、文献学、校勘学,堪称一代通儒。在音律学方面,戴震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另外,戴震是徽州朴学的集大成者,他创造性地构建阐发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并融会贯通于声韵训诂、名物制度、经籍考证、天算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成就斐然卓越。

戴震书法行书扇面《江南春赋》,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3、著述校刊

戴震为与吴派并称的皖派(见乾嘉学派)主要代表。一生先后撰成《筹算》、《勾股割圆记》、《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及《考工记图注》、《原善》、《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诗经补注》、《声类表》、《方言疏证》、《声韵考》及《孟子字义疏证》等,并应河北、山西等地官员聘请,纂修《直隶河渠书》、《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主讲浙江金华书院。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以举人受特召任纂修官。在馆五年,疑文奇义,累有辨析。先后经手校订《水经注》、《仪礼集释》、《周髀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海岛算经》及《五曹算经》诸书。逝世前夕,写有著名的《答彭进士允初书》。

4、后世影响

章太炎是推重戴震的第一人,“铨次诸儒学术所原,不过惠、戴二宗”。又说戴学源于荀子。从章太炎开始,戴震的哲学才进一步为人所注意。胡适著《戴东原的哲学》,认为戴震建立起“清朝学术全盛时代的哲学”,“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说是新理学的建设——哲学的中兴。”

戴震“反宋儒”、“反朱熹”,故不为钱穆所喜。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认为:“然东原斥程朱即所以发挥程朱,实斋(章学诚)宗陆王即所以叛离陆王,取径虽异,旨则归一,则两家之貌异缓和疼不能掩其心同。”戴震撰有《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其间与章学诚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余英时谓:“东原谓方志当重地理沿革,这里显然表现出了一种狭义的考证观点。盖东原治《水经注》有年,即移《水经注》之法于方志之纂修也。”

5、史书记载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

6、后世纪念

戴震纪念馆

戴震纪念馆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隆阜中街,原为一清代民居建筑。1924年,适逢戴震诞生200周年,戴氏后裔献出此屋,建为“隆阜私立戴氏东原图书馆”。1957年,该馆交给国家管理。1983年修葺一新,正式命名为“戴震纪念馆”。修葺后馆舍占地面积10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顶面盖小青瓦,洁白墙身,龙卷山墙,樨头鹊尾,朱漆棂门。大门门楣上嵌有“戴震纪念馆”五个大字,由张恺帆书。馆内设有休息室、瞻仰厅、藏书楼、阅览室等。瞻仰厅临河无檐墙,双步架雏形回廊,柱之间装飞来椅。明间金柱装隔扇,次问厢房坎墙上装窗扇,整个装饰典雅简朴。瞻仰堂两厢是藏书室,收藏戴震参与编纂的《四库全书》和多种版本的戴震著作及上万册的经史子集等书籍。厅堂正面壁上额枋,悬挂端木蕻良撰书的“盖代大师”漆匾,左右有戴逸撰写的“治经先考文博学冠群伦;干古不朽作原善共疏证”楹联。迎面案桌上,安放一尊古铜色戴震塑像。厅中间展览柜中,存放有戴震手稿、乾隆手谕(影印件)等珍贵文物。瞻仰厅楼层为藏书楼,有戴震伏案用的红木桌、手稿及多种版本著作。纪念馆现为屯溪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戴震公园

戴震公园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毗邻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公园建于1982年。原名华山公园,1988年因纪念戴震而更名。公园位于屯溪延安路北的华山岭上。园内有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动物园和戴震塑像等景。整个公园占地29公顷,绿化面积27.84公顷,珠塘水域面积2.6公顷,公园植被以山林为主。

戴震墓

戴震墓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商山乡东北几山头。墓地面积40平方米,土冢。墓向朝北,地面封土堆高1.5米,墓前有其子嗣所立的青石碑一块,上有“隆阜戴氏,皇清特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先考东原府君,先姚朱氏孺人合墓”等字样。墓前有红砂岩长条石砌成的约20平方米的享堂,堂口宽1.2米。墓地周围山清水秀,阡陌连绵。墓后层峦叠蟑,苍松滴翠。1961年7月,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人民委员会曾予修缮并立有碑记。

上一篇:包世臣

下一篇:陈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