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新五代史

科普小知识2021-11-08 11:14:42
...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它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内容更加翔实,但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书名:新五代史

作者:欧阳修

类别:历史著作

出版社:中华书局

成书年代:北宋

史籍价值:二十四史之一

历史地位:唐代以后唯一私修正史

1、创作背景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北宋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1007—1072年)。

《新五代史》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所谓“自撰”,是说这部史书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而“《春秋》遗旨”即《春秋》笔法。欧阳修自己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他作史的目的,正是为了抨击这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是私修史书。

从欧阳修给尹洙、梅尧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说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在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到金章宗时候,这本新的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

2、著作简介

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写给尹师鲁的信中说“史者国家之典法也”,史书记载“君臣善恶,与其百事之废置”,目的在于“垂劝戒,示后世”。在他看来,旧五代史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有“繁猥失实”的地方,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所以他把“褒贬义例”放在新五代史的首要地位,并以孔子编撰春秋的“义例”,作为自己立论的原则,用“春秋笔法”对五代历史进行褒贬。

五代是一个封建分裂割据的时代,中原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小王朝的相继更替;中原以外的地区分裂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等十国。各个王朝统治的时间都比较短促,用欧阳修的话来说,“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馀嵗,甚者三、四嵗而亡”(《欧阳文忠全集卷五九本论》),出现“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新五代史·序》)。这种局面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唐“安史之乱”以后*集权制度被破坏,地方藩镇在大地主豪强*支持下,拥兵割据,独霸一方。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的革命威力摧毁了唐王朝,沉重打击了旧的藩镇割据*。但是,黄巢起义最后遭到了失败。一批在镇压起义中形成的军阀成了新的割据*。唐朝灭亡后,他们继续霸占一方,互相篡夺攻击,造成了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局面。新五代史的作者封于这种分裂割据现象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但是,他把分裂割据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封建道德的败坏。

在欧阳修看来,五代是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的“乱世”(《新五代史卷一六唐家人传论》)。真是“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新五代史卷一七晋家人传论》)因此,他采取了和编写新唐书不同的做法。在新唐书中,他重视典章制度,不厌其详地加以记载,而在新五代史中,由于他认为五代时期“天理几乎其灭”,是一个“乱极矣”的时代,根本没有什么礼乐制度可谈,因而他说:“五代礼乐文章,吾无取焉,其后世有必欲知之者,不可以遗也。”因此,他除写了司天考、职方考以外,其他的典章制度一概没有写。

在编撰体例方面,新五代史改变了旧五代史的编排方法。旧五代史分梁书、唐书等书,一朝一史,各成体系;新五代史则打破了朝代的界限,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依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旧五代史不分类编排列传;新五代史则把列传分为各朝家人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杂臣传,等等。

北宋亡后,北方的金政权在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金史卷一二章宗纪》)。至于南方的南宋,由于理学盛行,更是独尊新五代史。

由于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后于旧五代史,看到了旧五代史编撰者所没有看到的一些资料,他往往采用小说、笔记之类的记载,补充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如王景仁、郭崇韬、安重诲、李茂贞、孔谦、王彦章、段凝、赵在礼、范延光、卢文纪、马胤孙、姚顗、崔税、吕琦、杨渥等传都或多或少地补充了若干事实,有些则插入比较生动的情节,以小见大,使读者加深对五代时期的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就历史资料方面而言,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是可以互为补充的。

3、作品评价

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列传人物部分也有补充,欧阳修采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补充了事实,使人物事迹更为生动、丰富。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据胡峤《陷虏记》,记述了在契丹的亲身见闻。在《于阗录》中记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阗时所见到的沿途各国的山川、风土情况。在《司天考》中,欧阳修将后周天文学家王朴的《钦天历经》4篇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因为《旧五代史》这部分内容已经不全,所以欧阳修的记录在我国天文学史上是有重要贡献的。

此外,欧阳修对所采用的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辨,订正了《旧五代史》和其他史籍的不少错误。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再从其它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字凝炼;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用表的形式,将290余州郡的废置更易情况明白地显示出来。独树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都是它的长处。

总得来看,两部五代史互有短长,现存《旧五代史》全书是《新五代史》的两倍多,旧史列传人物460余人,新史只有256人;旧史有志10篇,新史只有2篇。新史的世家10卷,对十国历史的记述更为完备。在个别人物传的字数上也多于旧史。这两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的*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的确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见的。

《新五代史》问世后,即有徐无党注。但徐注旨在解释《春秋》笔法、阐述微言大意,对读者并无多少裨益。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该书于学官,从此大行于世。

对《新五代史》进行考订的著作主要有:宋吴缜撰《五代史纂误》3卷,专取五代史本文,摘其舛误,辑为一书;清吴兰庭撰《五代史记纂误补》6卷,主要是补吴缜《纂误》之作,共载309事;清人对“欧史”考补之作还有杨陆荣撰《五代史志疑》4卷,杜贵墀撰《五代史记注削繁》以及牛坤撰《五代史续补》2卷(补义儿传93人)等。

中华书局2015年修订版陈尚君主持点校

另外,两部《五代史》缺门也有不少,清人补作计有四种:周嘉猷《五代史纪年表》,陈恕的《五代地理考》1卷,顾怀三与宋祖骏各作的《补五代史艺文志》1卷。

顾炎武、钱大昕等学者对《新五代史》都有批评,认为欧阳脩迂腐,既著史书,却不重视史实的探讨,好发议论,爱说空话,读来令人生厌。章学诚讥称:“只是一部吊祭哀挽之集,如何可称史才?

宋人亦对欧阳脩的史学有所批评。《宋稗类钞》中引刘敞“好个欧九,极有文章,可惜不甚读书”之语,《苕溪渔隐丛话》亦引王安石的“欧九不学”的话。一日,刘攽问欧的弟子焦千之说《新五代史》有为韩通立传吗?焦说没有,刘攽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

但王鸣盛高度评价《新五代史·职方考》:“五代土地,梁为最小,晋、汉差大,周又大,而唐为最大……观欧《职方考》自明,此考虽简略,然提纲挈领,洗眉刷目,此则欧公笔力非薛《史》所能及。”。赵翼亦称“卷跌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

章太炎评《新五代史》:“欧阳脩作《五代史记》,自负上法《春秋》,于唐本纪大书契丹立晋,为通人所笑。此学《春秋》而误也。《春秋》书法,本不可学,‘卫人立晋’云者,晋为卫宣之名,今契丹所立之晋,国名而非人名。东家之颦,不亦丑乎?”是故《新五代史》以文学价值见长,并不能取代以史学价值为主的《旧五代史》。

当时学者吴缜撰《五代史纂误》三卷,是纠举《新五代史》谬误的专著。清代吴兰庭撰《五代史记纂误补》六卷,乃吴缜《纂误》之续作。彭元瑞、刘凤诰有《五代史记注》。

4、作品目录

本纪

梁本纪第一:太祖上

梁本纪第二:太祖下

梁本纪第三:末帝

唐本纪第四:庄宗上

唐本纪第五:庄宗下

唐本纪第六:明宗

唐本纪第七:闵帝、废帝

晋本纪第八:高祖

晋本纪第九:出帝

汉本纪第十:高祖、隐帝

周本纪第十一:太祖

周本纪第十二:世宗、恭帝

列传

梁家人传第一:王皇后、张皇后、朱全昱、朱友谅、朱友能、朱友诲、朱存、朱友宁、朱友伦、朱友裕、朱友文、朱友孜

唐太祖家人传第二:刘皇后、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克宁、李继岌、李继潼、李继嵩、李继蟾、李继峣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曹皇后、魏皇后、李从璟、李从荣、李从璨、李从璋、李从温、李从敏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刘皇后、李重吉、李重美

晋家人传第五:石敬威、石敬赟、石敬晖、石重英、石重信、石重乂、石重睿、石重杲、石延煦、石延宝

汉家人传第六:刘崇、刘信、刘承训、刘承祐、刘承勋

周太祖家人传第七:柴皇后

周世宗家人传第八:柴守礼、刘皇后、符皇后、柴谊、柴诚、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

梁臣传第九:敬翔、朱珍、庞师古、葛从周、霍存、张存敬、符道昭、刘捍、寇彦卿

梁臣传第十一:杨师厚、王景仁、贺瑰、王檀、马嗣勋、王虔裕、谢彦章

唐臣传第十二:郭崇韬、安重诲

唐臣传第十三:周德威、符存审、史建瑭、王建及、元行钦、安金全、袁建丰、西方邺

唐臣传第十四:符习、乌震、孔谦、张延朗、李严、李仁矩、毛璋

.唐臣传第十五:朱弘昭、冯赟、刘延朗、康思立、康义诚、药彦稠

唐臣传第十六:豆卢革、卢程、任圜、赵凤、李袭吉、张宪、萧希甫、刘赞、何瓒

晋臣传第十七:桑维翰、景延广、吴峦

汉臣传第十八:苏逢吉、史弘肇、杨邠、王章、刘铢、李业、聂文进、后赞、郭允明

周臣传第十九:王朴、郑仁诲、扈载

死节传第二十:王彦章、裴约、刘仁赡

死事传第二十一:张源德、夏鲁奇、姚洪、王思同、张敬达、翟进宗、张万迪、沈斌、王清、史彦超、孙晟

一行传第二十二:郑遨、张荐明、石昂、程福赟、李自伦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张文蔚、杨涉、张策、赵光逢、薛贻矩、苏循

义儿传第二十四:李嗣昭、李嗣本、李嗣恩、李存信、李存孝、李存进、李存璋、李存贤

伶官传第二十五:周匝、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

宦者传第二十六:张承业、张居翰

杂传第二十七:王镕、罗绍威、王处直、刘守光

.杂传第二十八:李茂贞、韩建、李仁福、韩逊、杨崇本、高万兴、温韬

杂传第二十九:卢光稠、谭全播、雷满、钟传、赵匡凝

杂传第三十:朱宣、王师范、李罕之、孟方立、王珂、赵犨、冯行袭

杂传第三十一:氏叔琮、李彦威、李振、裴迪、韦震、孔循、孙德昭、王敬荛、蒋殷

杂传第三十二:刘知俊、丁会、贺德伦、阎宝、康延孝

杂传第三十三:张全义、朱友谦、袁象先、朱汉宾、段凝、刘玘、周知裕、陆思铎

杂传第三十四:赵在礼、霍彦威、房知温、王晏球、安重霸、王建立、康福、郭延鲁

杂传第三十五:华温琪、苌从简、张筠、杨彦询、李周、刘处让、李承约、张希崇、相里金、张廷蕴、马全节、皇甫遇、安彦威、李琼、刘景岩

杂传第三十六:卢文进、李金全、杨思权、尹晖、王弘贽、刘审交、王周、高行周、白再荣、安叔千

杂传第三十七:翟光邺、冯晖、皇甫晖、唐景思、王进、常思、孙方谏

杂传第三十八:王峻、王殷、刘词、王环、折従阮

.杂传第三十九:朱守殷、董璋、范延光、娄継英、安重栄、安従进、杨光远

杂传第四十: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沢

杂传第四十一:王景崇、赵思绾、慕容彦超

杂传第四十二:冯道、李琪、郑珏、李愚、卢导、司空颋

杂传第四十三:刘昫、卢文纪、马胤孙、姚顗、刘岳、马缟、崔居倹、崔棁、李怿

杂传第四十四:和凝、赵莹、冯玉、卢质、吕琦、薛融、何沢、王権、史圭、龙敏

杂传第四十五:李嵩、李鏻、贾纬、段希尧、张允、裴皞、王仁裕、裴羽、王延、马重绩、赵延义

司天考第一

司天考第二

职方考第三

世家

吴世家第一:吴

南唐世家第二:南唐

.前蜀世家第三:前蜀

后蜀世家第四:后蜀

南汉世家第五:南汉

楚世家第六:楚

吴越世家考第七:吴越

闽世家第八:闽

南平世家第九:荆南

东汉世家第十:北汉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附录

四夷附录第一:契丹

.四夷附录第二:契丹

四夷附录第三:奚吐谷浑达靼党项突厥吐蕃回鹘于阗高丽渤海新罗黑水靺鞨南诏蛮牂牁蛮昆明占城

.五代史记序

5、撰者简介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崇儒复古是他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意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旧五代史》成书于宋建国后不久,所依据的史料多为五代实录。《新五代史》修撰时,距宋建国已有八九十年,距旧史的成书也已经60多年,这个时期又新出现了许多新的资料,这样就使得《新五代史》可以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史料。《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臂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

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志”删除。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

6、四库提要记载

《新五代史记》·七十五卷(内府刊本)

宋欧阳修撰。本名《新五代史记》。世称《五代史》者,省其文也。唐以后所修诸史,惟是书为私撰,故当时未上於朝。修殁之后,始诏取其书,付国子监开雕,遂至今列为正史。大致褒贬祖《春秋》,故义例谨严;叙述祖《史记》,故文章高简;而事实则不甚经意。诸家攻驳,散见他书者无论。其特勒一编者,如吴缜之《五代史纂误》、杨陆荣之《五代史志疑》,引绳批根,动中要害,虽吹求或过,要不得谓之尽无当也。然则《薛史》如《左氏》之纪事,本末赅具,而断制多疏。欧史如《公》、《谷》之发例,褒贬分明,而传闻多谬。两家之并立,当如三传之俱存,尊此一书,谓可兼赅五季,是以名之轻重为史之优劣矣。且周官太史掌国之六典,汉法亦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史之所职,兼司掌故。八书十志,迁、固相因。作者沿波,递相撰述。使政刑礼乐,沿革分明,皆所谓国之大纪也。修作是书,仅《司天》、《职方》二考,寥寥数页,馀概从删,虽曰世衰祚短,文献无徵,然王溥《五代会要》,搜辑遗编,尚裒然得三十卷,何以经修编录,乃至全付阙如。此由信《史通》之谬谈,(刘知几欲废表志,见《史通》《表历》、《书志》二篇)成兹偏见。元纂宋、辽、金三《史》,明纂《元史》,国朝纂《明史》,皆仍用旧规,不从修例。岂非以破坏古法,不可以训乎?此书之失,此为最大。若不考韩通之褒赠(案宋太祖褒赠韩通敕,今载《宋文鉴》中),有所讳而不立传者,一节偶疏,诸史类然,不足以为修病也。修之文章,冠冕有宋。此书一笔一削,尤具深心,其有裨於风教者甚大。惟其考证之疏,则有或不尽知者。故具论如右,俾来者有所别白。其注为徐无党作,颇为浅陋,相传已久,今仍并录之焉。清代彭元瑞撰〈五代史记拄〉。

上一篇:复调

下一篇:容斋随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