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安徽省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2-01-05 11:18:04
...

化城寺现为九华山文物展览馆。九华山文物馆收藏和展出各种经卷、佛具、圣旨、玉玺和书画共一千余件。其中有不少属于稀世珍品。

中文名称:安徽省九华山文物馆

地理位置: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景区

原名:化城寺

著名展品:铜铸独角兽“谛听”

1、简介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设在已有1200余年历史的开山祖寺化城寺内,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华街中心地带。化城寺始建于唐至德初年,历经岁月沧桑,现今的前三进建筑为清光绪年(1896)重修,藏经楼为明万历年间的建筑,整个建筑为皖南民居式,斗拱、画廊、藻井布落其中,大雄宝殿内的大藻井九龙盘珠饰法为浮雕中的精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沿革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1942年住持僧智云。

1949年住持僧悟月。

1958年青阳县人民*重修。

1968年全寺佛像因*而毁。

1981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化城寺,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公布化城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4月国务院公布化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含肉身殿等9座寺院)。

1979年以来先后住持尼有本静、常洁、无垢,今住持僧常敏。

3、建筑结构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化城寺为四进院落式建筑,采用硬山顶,小青瓦屋面,一、二、三进为单檐、四进为重檐。一进山墙仿浙北封火墙,二、三、四进山墙采用皖南民居马头墙形式。四殿宇分别置于三个台基上。

第一进为灵官殿,进深16.5米,面阔5间,有两个小天井,两侧为厢房。其台基比平面高出3.7米。

第二进为天王殿,宽20米,进深20.5米,敞厅堂,有落水天井,东、西两侧有半廊。殿厅上方的藻井,四周镶画板一圈,呈满天星斗状,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其台基比第一进高出1.5米。

第三进为大雄宝殿,进深20.5米。殿宇门楣以上为水纹格棂。殿梁上,原悬有明朝末代皇帝祟祯和清康熙、乾隆皇帝题赐的匾额,在十年动乱中被烧为灰烬。五通间的隔扇,全是菱花格,下边浮雕着博古、八宝等物。中间刻着海榴、仙桃、梅花、兰草之类的花卉、鲜果。殿门正面佛像台基由汉白玉砌成。大雄宝殿正上方有大、小三个藻井,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大藻井,直径440厘米,深170厘米,底部四面八方,环绕木斗拱一圈。八角部共雕饰8条飞龙,加藻井顶端1条飞龙和珠球,组成“九龙戏球”。九条缠绕交错的游龙,首尾相顾,龙头伸向正中的一颗明珠。游龙生动多姿,明珠光焰四射。藻井自底部向顶端分5层叠垒,第一层角部雕饰金花8朵;次下二层,雕饰祥云共16朵;余下二层,雕饰蝙蝠16只,至今完好,重新油漆。大藻井两侧,有直径均为300厘米,深均为170厘米的两藻井。底部大方框与顶端小方框均为斗拱连接。殿内有一“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的楹联。佛像的造型,虽形状各异,从未有两手下垂的造型。楹联对仗工整,通俗易懂,用语并非佛家语,却祈求佛的法力使人心公平。

最后一进为3层藏经楼,高20米,进深14米,其台基比大殿高出2.7米,为明代建筑。

4、馆藏文物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铜铸独角兽谛听

重250公斤,是九华山珍贵文物之一,传说金乔觉当年是骑着这种独角兽渡海由新罗国来九华山的;实际上,这件铜器是十七世纪明朝皇帝赐予的。  

《藏经》

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颁经为明正统五年刻本,共6771卷,用不同花纹和颜色的织锦装裱,是明神宗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所赐。其颁经谕文已于清嘉庆二年不慎毁于火;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神宗颁赐“万历戊戌年七月奉旨印造”本,经卷规格与正统版相仿。颁经谕文(圣旨)保存完好。经书现藏化城寺藏经楼。  

贝叶经

古印度佛教徒用贝多罗树叶制成,厚如铜钱,以刀在叶面刻写经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血经

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在百岁宫苦修,一共耗去28年时间以舌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有《血经》和《明代血经》之称。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明思宗朱由检派员朝圣并敕封无瑕和尚肉身为“应身菩萨”,装金供奉。这部《血经》遂即被僧众护如至宝,倍加珍藏。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一级藏品。  

历代帝王赐给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金、玉印,每颗金印上都刻有“地藏利生金印”六字。1705年,清朝康熙皇帝赐予九华山的御书“九华圣境”,这位皇帝对江南的佛教十分重视;1766年,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赐给九华山御书“芬陀普教”。  

5、旅游指南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导游图

交通:沿九华街行至芙蓉峰下即到

门票/开放时间:8元(8:00至晚上17:30)

上一篇:绵阳科技馆

下一篇:武汉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