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科普小知识2021-12-04 11:58:32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教育始于1983年的新闻系,2000年12月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根据2012年第三轮国家学科评估结果,学科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三(得分第三)、位次第四。

1、学院概况

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学院前身为1983年组建的原武汉大学新闻系。学院现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学、网络传播四个系;6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设计方向;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五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广告与媒介经济、数字媒介;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数字媒介、广播电视艺术理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一个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拥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一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一个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多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发展简史

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历经传承演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建设的步伐,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1983年9月在前校长刘道玉先生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下,武汉大学成立了新闻系,吴肇荣教授担任该系第一任系主任,时任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的吴冷西同志担任名誉系主任,著名新闻教育家毕奂午教授、何微教授曾在新闻系任教。1984年新闻系正式招收了第一届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次年获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1993年增设了广告学专业。1995年新闻系更名为新闻学院,吴高福教授任院长。1998年新闻学科获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同年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999年4月,武汉大学学科调整,新闻学院和图书情报学院合并,成立了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同年获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次年开始招收新闻学博士生。

2000年8月四校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在2000年12月的院系调整中,学校将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印刷学科与原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合并,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担任院长。学院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学、印刷传播、包装设计和网络传播六个系,八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电子出版、网络传播和播音与主持艺术;拥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印刷工程。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印刷工程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科被分别列为国家“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当时学院专任教师74人,正副教授40余人(含博士生导师3人);在校全日制学生达1800余人。2002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大楼,使用面积近3400平方米,集办公、教学、实验于一体。学院建成了设施完善、先进的多媒体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印刷包装工程实验室等,实验室总资产1042万元,各类藏书4万余册。

2004年4月,学校决定将印刷、包装二系从新闻与传播学院整体剥离,独立成立印刷包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名称不变,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学、网络传播四个系,六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传播、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告设计,拥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数字媒介。借助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一平台,学院又成功申报了跨文化传播、广告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三个子学科博士点;2004年12月,我院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获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年,由我院单独组织申报的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也获准成为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学科被湖北省评为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2006年月12月“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教育部评审,成为全国第一家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实验设施齐备,拥有先进的专业演播厅、多媒体报刊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室、摄影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院图书资料室拥有中外图书期刊达5万余册。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已位居国内同类专业院校的先进行列。截止2011年底,学院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正副教授42人;有教辅与管理人员25人。学院在校全日制学生15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800人;此外,还有各类成人教育学生600多人。

回顾2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院一贯坚持*办学方向,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3、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人,教授21人(含博导17人)、副教授19人、讲师14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以及在国外或*学习、访问、交流、讲学经历;有1位*教学名师、1位入选国家第一批“万人计划”、4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位珞珈杰出学者、1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位珞珈学者特聘教授、3位珞珈青年学者。此外,学院还聘请了50多位海内外知名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人士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院始终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方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的成绩。一批在全国范围内颇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初步形成,有3位教授分别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单波教授、强月新教授被聘为“珞珈特聘教授”,周翔教授被聘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罗以澄教授担任了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张金海教授被评为“2006中国广告年度人物”;还有5位教授分别担任各种专业学会副会长或常务理事。学院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修或访问,与国外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不断提高青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学缘结构日趋合理。

4、对外交流

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学院每年要主办一到两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传播学院、法国波尔多三大组织传播中心、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研究中心、新西兰坎特布雷大学政治学与传播学院、韩国成钧馆大学放送学院、*铭传大学传播学院、*文化大学传播学院、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传播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30多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5、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1500人,其中本科生7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7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近300人。

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之宗旨。长期以来,学院一直坚持“加强基础,注重实践,服务社会,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特别强调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注重张扬武汉大学人文底蕴深厚的特色,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另一方面根据新闻传播学科的特点,着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锤炼、提升学生对实践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年来,我院学生一直在人民日报、*电视台、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湖南卫视、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专业实习,让学生能够受到了良好的专业训练。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学院始终将培养质量摆在首位,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高素质、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入学后实行以二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中期分流,分层培养,因材施教,优秀硕士研究生可以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在全国性大赛中,我院学生屡获大奖,曾连续二次摘得“中国大学生广告电视辩论赛”桂冠。据统计,我院毕业生中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以上、省级新闻一等奖以上的达360多人次。

6、教学科研

学院建有全国高校第一家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教学实验设施齐备,拥有先进的专业演播厅、多媒体报刊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室、摄影实验室等,总面积1090平方米,实验设备400多台(套),设备总资产达1000多万元。院图书资料室面积达1000平方米,拥有中外图书50000余册,订有中外报刊230余种;电子阅览室可与校图书馆共享电子文献资源,可供利用的网络和光盘数据库有400多个;现刊阅览室可供100名读者同室阅览。

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开展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武汉大学共建。根据共建协议,双方将共建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基地和研究智库,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高地、培训高地和理论高地;国家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优秀新闻工作建设者培养和湖北省新闻宣传系统在职*培训的重要基地;推动形成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新闻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智库;在全国特别是第一批部校共建的新闻学院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十分注重创新与发展。已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关注现实并服务于国家新闻传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科研思路,注重整合配置学术资源,开创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领域,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现有一个“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一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社会转型与*媒介改革、一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2个CSSCI收录源刊:《新闻与传播评论》、《中国媒体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根据2012年第三轮国家学科评估结果,我院学科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三(得分第三)、位次第四。

7、院长致辞

各位同学们、老师们好,欢迎光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它或许是坐落在武大烂漫樱花尽头的灰瓦白墙;是门前睿智而不乏天真的笑脸;是门内丰富而不乏创意的学生作品。它进可衔珞珈与狮子钟灵琉秀,退可倚长江东湖水泽千里,据守山峦之龙脉,吞吐湖泽之浩气。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亦或许,它散落在世界各处。但凡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学、网络传播的地方,都有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院可以很小,小到访者的视线会被一瓣樱花阻隔,也可以很大,凡有我们莘莘学子足迹到处,皆有它覆下的凉荫。

始于1983年的新闻系,到2000年12月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历经二三十年的风雨,如今的武汉大学新闻院早已是桃李天下,美名远扬。

我们有宽广的科研平台:现有“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一项、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个、CSSCI收录源刊两个。除此之外,我们还与海内外同僚们广泛交流,与国内外许多知名学校与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我们有良好的教学设施:400多套多媒体与广播实验设备、50000余册藏书、宽敞的阅览室与丰富的电子数据资源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与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努力为师生们提供所需的一切,希望我们能携手在新闻与传播学院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2013年12月,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试点单位,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武汉大学联合共建,并由此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即便我们拥有了这么多值得骄傲的东西,却还是要谨言慎行、居安思危。我们身为站在时代前沿的新闻人,就应当把握时代机遇,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渠道。

身居新闻院的学子们要团结一致,共同进步;心系新闻院的校友们也要记得樱花尽头,还有一个家在等着你们。新闻与传播学院过去的成就虽然听来振聋发聩,然而停留于过往的成绩,再辉煌的篇章如今也会墨迹萧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的时代要由我们新一代的新闻与传播人来创造,而这一切,都必须寄于给你们——无论是在校学子们,还是离家的游子们——身上。

谨此对各位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家的朋友们寄予厚望,在这新的一年里,在这新的时代里,希望各位能在学习、科研、工作、家庭等方面上皆能平安快乐,武大新闻院是你最美丽的学院、最温暖的港湾、最温馨的家庭、最得力的帮手、希望你能怀着无限期待与憧憬走进这里,走近我们,更能收获满腹学识与自信走出院门,走向社会,走出一个无比精彩的人生!

上一篇:色卡

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