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
张爱萍(1910年1月9日-2003年7月5日),原名张端绪,四川达县人,*开国上将。早年在家乡参加学生运动和农*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历任*军委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部长、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人物履历
早年经历
张爱萍
1925年在达县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农*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
1929年在四川、上海从事秘密工作,曾任*支部书记、县委委员。同年12月赴江苏如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第14军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营长、大队政治委员。
1930年冬起任共青团闽西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局秘书长,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少年先锋队*总队长,中华苏维埃**候补执行委员。曾编辑团*机关报《青年实话》,主编少先队*总队部机关刊物《少年先锋》。
1934年春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学习,同年秋起任红3军团第4师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长征中先后任红3军团第11、第13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夺占娄山关、攻克遵义城、坚守老鸦山等战斗。到达陕北后,任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
1936年夏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初期,任*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省委书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高级参谋。
1939年7月调任任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1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率部与八路军南进支队、苏鲁豫支队一部挺进苏皖边区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
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任第9旅旅长、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指挥所部进行了打破日伪军蚕食、扩大解放区的多次战斗,并在日本投降前展开大反攻,收复苏北大片失地。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初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因在指挥作战中负重伤,赴苏联治疗。
1949年回国后参加渡江战役,并奉命组建华东人民海军,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创办《人民海军报》和《海军画报》,为人民海军的创立做出贡献。后任第7兵团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参与指挥解放浙江沿海岛屿。
新中国成立后
1994年,张爱萍精神矍铄
1954年8月任浙东前线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5年1月成功地组织了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解放*岛,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同年秋出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后兼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领导战略武器和常规武器的研究、试验与生产,成功地组织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1975年后,排除*反革命集团的干扰,整顿国防科研事业和国防工业,领导并组织中远程、洲际、潜地核弹道导弹和侦察通信卫星的研制与试验工作。在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领导期间,经常深入科学试验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协调和解决研制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发展和改进我军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战略导弹力量和航天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80年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军委副秘书长。是*第八届*候补委员(1958年补选),第十一、第十二届*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87年被选为**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逝世
2003年7月5日在北京逝世。
2、主要功绩
刚正不阿
1950年,张爱萍在华东海军命名典礼上
战功卓著
张爱萍同志能征善战,军政兼优,是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张爱萍同志身经百战,参加和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战斗。1930年底,他奉命到*苏区工作,参与创建少共国际师,先后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他历任红三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在突破*军四道*线、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等战役战斗中,率部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英勇战斗,冲锋在前。到达陕北后,为配合红军主力东渡黄河抗日,他率部转战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屡建奇功,有效牵制了敌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领导开辟了皖东北、苏皖边区、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12月,他统一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1944年9月,他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的广大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解放战争初期,他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线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赴苏联治疗,1948年他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渡江战役。1951年初,他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消灭了*军残部及潜伏特务。1955年1月,他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一举攻占*岛,大陈列岛不战而克,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给*反攻大陆的图谋以沉重打击。
组建人民海军
张爱萍同志是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渡江战役伊始,他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不到两年时间,就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他在总参谋部任职期间,注重建章立制,主持制订了总参谋部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法十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解放军的发展方向及组织编制等重要文件,促进了我军的正规化建设。张爱萍同志不仅善于军事指挥,也善于开展政治工作,多次担任部队政治委员,创造性地开展宣传工作、青年工作和统战工作,发挥了我军政治工作的特有优势。
领导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
1950年,张爱萍在华东海军视察部队
他长年奔波在荒漠深山,与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部队官兵工作生活在一起,为解决核试验中的难题呕心沥血,提出了许多关键的指导性意见。他任地地导弹专门领导小组组长后,向军委呈报了关于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问题的报告,1966年6月党*、*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他亲赴全国各地勘选导弹部队驻地和阵地,为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5年3月,他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要尽快拿出武器装备上的‘杀手锏’来”,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
1977年3月他再次复出,团结带领广大*和科技工作者,拨乱反正,全面整顿,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创造性地建立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成功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并亲临现场组织指挥潜地导弹和地球同步卫星发射。他积极贯彻*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强调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走民富国强的路子,建议并组织领导了我军机械化集团军试点工作,十分重视我军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军事外交和对外国防科技交流与合作,为国防建设和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3、人物轶事
军中才子
张爱萍
张爱萍将军喜摄影,战争年代曾拍摄照片上千张,十分珍贵。晚年仍乐此不疲,凡外出活动,相机必挂胸前,不识者误为摄影师,知之者称为“将军摄影家”。
张爱萍将军善书法,尤善行草,得米芾、张旭神韵。将军书法英气勃发,酣畅淋漓,结体茂密,态势飞动,山呼海啸而连绵不断,缠绕游丝而收放自如。
才思敏捷
张爱萍将军有“座右铭”曰:“将有三忘:出家忘妻,出门忘乡,出阵忘身。”
张爱萍将军才思敏捷,殊出意表,凡来往公函,当日事,当日毕。持笔濡墨,随阅随改,涂抹勾勒,有原稿数千字而仅存百余字者,亦有添改至数十百字者,如疾风扫落叶,顷刻而尽。有时一边批阅文件,一边接电话,一边听汇报,三者均不误也。
平生四不畏
张爱萍说他平生有“四不畏”: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人言,不畏权势。张爱萍在“*”中堪称“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派”*张将军,抡起铁链要打,将军愤然举起板凳自卫。他被诬为“特务”身陷囹圄后,坚决不低头、不检讨,更不揭发别人,坚守做人的气节。张胜从父亲由牢中夹带出的纸片上看到这样的字迹:“咬紧牙关,战胜屈辱。”“站着死,不跪着生。”
九大之后,狱中的张爱萍再不写一个字的交代,再不写一个字的申辩和请求宽恕的文字。“我保持自己做人的准则。”张爱萍的愿望是,如果能够活着出狱,他就带着全家到当年长征路上云贵边界一个叫关岭的山区去,开一个照相馆谋生。
离休生活
张爱萍与夫人在苏北
张爱萍将军称在位为“出家”,离休为“还俗”。将军曰,当“和尚”就得撞钟,而且还总想撞得响一点。晨钟、暮鼓、做佛事,好不清苦。如今“还俗”,一身轻松。将军离休后,公开声明:“我是老百姓了,百姓,百姓,百事不管。”故凡官方会议和活动,皆坚拒不出。
张爱萍将军结婚五十年纪念日之际,将军长子张翔、次子张胜、三子张品及全家为将军共贺金婚之喜。将军和夫人李又兰兴之所至,欣然起舞。舞后将军吟诗一首:“老夫聊发少年狂,既吃肉,又喝汤,撑得肚皮饱饱涨。牛牛闹华堂,二亮歌声扬,男女老少笑连笑,盛会好一场。”
4、荣誉勋章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5、人物评价
张爱萍将军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能深入群众,团结各种力量,共同抗日。打击了顽固派,消减了土匪,建立了抗日*政权,创建了皖东北根据地,打败日本侵略者,功不可没!
6、主要作品
张爱萍是著名的将军诗人、摄影家、书法家。早在红军时期,他就创作了少共国际师师歌歌词。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摄影和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一如他的人品,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艺术地记录了党史、军史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动,对弘扬革命传统、振奋军心士气、陶冶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
主要著作收入《张爱萍军事文选》(1994)。
出版有《神剑之歌——张爱萍诗词、书法、摄影选集》(1992)、《张爱萍墨迹》(1995)。
7、家庭成员
张爱萍与妻子李又兰
妻子
李又兰,曾任国防科工委办公室副主任。
子女
张翔,长子,曾任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副司令员、中将。
张胜,次子,曾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兼战役局局长;妻子刘翰妮,北京大广联商城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张品,三子,原国防工办所属新时代公司副总经理,大校。
张小艾,女儿,中国人类生态学会副秘书长,博士。
张志凯,女儿,中国**政治局常委俞正声之妻,现已退休,育有一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