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蔡和森

科普小知识2021-12-25 12:17:03
...

蔡和森(1895—1931),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早期卓越*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1895年3月30日生于上海。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回国,在党的三大、四大上当选为*局委员,参与*领导工作。1927年5月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秘书长。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8月4日,在广州军政*牺牲于敌人的酷刑之下,终年36岁。

姓名:蔡和森

性别:男

出生日期:1895年3月30日

牺牲日期:1931年8月4日

民族:汉

籍贯:湖南双峰县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作品:《蔡和森文集》

革命职务:第五届**政治局常委

1、人物简介

蔡和森生于1895年,是我党早期卓越的*和工人运动领袖,1931年8月被*反动派杀害,年仅36岁。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棉纱厂发生了一起枪杀工人顾正红的事件,激起了群众的强烈愤慨。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蔡和森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和*等同志,一方面深入群众之中组织领导罢工活动,另一方面广泛发动各界声援,形成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5月28日,在党*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蔡和森建议说:“5月30日工部局要非法审讯被捕学生,企图以此恫吓上海人民,我们应该在这一天组织反帝斗争大示威,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还提出应不失时机地把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推向全国,形成全国性的反帝运动。

在蔡和森等人的组织下,5月30日,上海人民积蓄已久的反帝斗争怒火终于爆发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

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帝国主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5月30日晚,*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蔡和森提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团结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反帝大军,实行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在蔡和森等人领导下,“三罢”斗争迅速波及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斗争高潮。

“五卅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蔡和森在这场运动中,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人民日报》(2005年02月03日第二版)

2、革命生涯


蔡和森

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号泽膺,复姓蔡林,学名彬。湖南双峰县人。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早期卓越*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法国勤工俭学组织者、实践者之一。*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政治局委员、常委。1913年,蔡和森来到长沙,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不久转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与*结为挚友。在校内他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以才学出众著称。稍后他又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专修科文学部乙班读书。毕业后,他曾与*到湘阴等八个县了解农民经济政治状况。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曾受业于杨昌济,并且从事学生运动。

1918年4月与*等组织新民学会。

1919年偕母亲、妹妹蔡畅与女友向警予前往法国,在巴黎参与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并接受共产主义。他在法国勤学,拒绝俭工,并随身携带字典致力于翻译外文著作。

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并于1922年*“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当选*委员。他长期主办*机关刊物《向导》。

此后,蔡和森还担任过*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政治局委员、常委等要职。

1925年,他作为*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

1927年回国任*宣传部长,在*“五大”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在大革命失败的紧要关头,蔡和森支持*的意见,主张独立展开武装斗争。

1928年以疾赴莫斯科治疗,1931年回到上海支援*广东省委,后前往香港。

1931年6月10日,他出席香港海员会议,被叛徒顾顺章等便衣特务逮捕,随即被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8月4日,在广州被枪杀。

*同志在延安的一次谈话中说:“一个*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同志也说过:“和森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聂荣臻等都为蔡和森题词,对他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同志1979年9月27日为《蔡和森文集》题词:“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卓越*之一,他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

3、人物生平

出身家世

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同志诞生在上海江南机械制造总局的一个小官员家里。

1899年的春天,蔡和森跟随母亲葛健豪回到了家乡双峰永丰镇,不久父亲也从上海回故乡,并买下位于双峰县井字镇杨球的光甲堂定居下来。

1908年全家又迁回了永丰镇。为了谋生,年仅13岁的和森进了蔡广祥辣酱店当学徒。饱尝了阶级压迫的苦楚。三年学徒期满后,他不愿经商而立志读书,进入了永丰国民小学读三年级。由于他学习刻苦用功,只用了一个学期,就越级考入了双峰高等小学。

辛亥革命

蔡和森同志在双峰高小求学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南京*发出剪辫子的号召后,蔡和森同志觉得应该用实际行动拥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长辫子剪掉了,在他的带领下,学校里很多同学都剪了辫子,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

结识毛氏

1913年秋天,蔡和森同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二年春,*由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他们同在一个年级学习。由于共同的志向,他们俩结成了志同道合的学友,开始了“恰同学少年”的生活。学校有个君子亭,蔡和森*经常来到这里讨论治学、做人等问题。两个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就这样走到一起了。

1915年4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了专科文学部,杨怀中、徐特立等老师转到了文学部任教。蔡和森历来爱好文史。他在一师读了二年后,于1915年秋天跳级考进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文史专科。

初知民


蔡和森

正在蔡和森考入高等师范这个学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北京出版了。这是一种宣扬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刊物。它一开始就鲜明地指出“*”和“科学”两个口号,大力批判封建主义的传统观念,主张实现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代的*、*和个性解放。这种新思想给广大青年以极大的震动和鼓舞。蔡和森很快就成了这个刊物的热心读者,从而使他接受了*革命思想。

1917年6月,蔡和森同志在湖南高等师范毕业了,在高等师范毕业后,蔡和森同志没有回家去,曾与*同志寄居在半学斋杨怀中先生寓所,继续共同探求救国的道路,准备建立革命团体。

结团革命

1917年秋,蔡和森动员母亲,把全家迁到岳麓山荣湾镇刘家台子住下来。从此,这里成了蔡和森和一师的同学*、罗学瓒、张昆弟等青年畅谈理想,探讨人生观的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他们共同得出一个结论:要改造社会,光靠几个人的力量不行,必须集合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结成坚强有力的团体。于是1918年4月14日在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了新民学会。这是五四运动前成立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蔡和森认为所谓“新民”二字就包含着进步与革命的意义。会上,还通过了《新民学会章程》,会后又出了《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这三集共收集了书信47封,其中蔡和森同志写给*等会友的信就有11封。

赴法求学

为求得学会的向外发展,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同志受学会的委托,赴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这时杨怀中先生已应聘到了北京大学当教授,经杨老师介绍,蔡和森来到留法俭学会,与李石曾等人取得了联系。他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著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李大钊,特别是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思想矍然猛觉。他写给*同志的信中说:“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已之利害,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在新民学会会友中第一个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同志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向警予一起在上海乘坐“央脱莱蓬”号法国邮船赴法勤工俭学。经过三十五天的海上航行。蔡和森同志一家等三十多人于1920年1月30日抵达法国马赛。2月2日到达巴黎,蔡和森进入了蒙达尼男子中学学习。蔡和森同志勤奋好学,刻苦攻读,凭着一本法华字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有关各国革命运动、各种思潮的小册子上百种。

红色伴侣

在留法过程中,蔡和森同志和向警予同志由于共同的学习生活和革命理想,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20年5月,他们在蒙达尼*结婚。*同志在国内知道这个消息后。高度赞扬他们敢于打破破旧的婚姻制度。

在留法勤工俭学青年中,存在着各种思想倾向,他们信奉各种主义。为了把大多留法青年团结起来,蔡和森和向警予、李维汉等同志商量,决定邀集散居法国各地的13名新民学会会员来蒙达尼聚会,就如何改造中国与世界等重大问题进行讨论。1920年7月初,新民学会会员从法国各地先后来到蒙达尼,7月6日到10日,他们在蒙达尼公学的教室里举行了五天会议,会上蔡和森同志提出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学会的方针,得到了大家的赞成。

建党倡议

如何改造中国与世界呢?蔡和森同志主张先要组织*,建立无产阶级*。蔡和森在一九二O年八、九月写给*的两封长信,以及次年二月写给陈独秀的长信《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系统地阐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他说:“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中国发生的问题,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现社会制度所能解决的,“所以中国的社会革命,一定不能免的”,中国将来的改造,“完全适用*的原理与方法”。从而得出了只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4、向蔡同盟

革命夫妻

红色伴侣蔡和森与向警予:“革命夫妻有几人,当时蔡向各成仁。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气巍然并世尊。”这是新中国诞生前夕,*元老、著名南社诗人柳亚子先生缅怀红色革命伴侣蔡和森与向警予的诗句。

蔡和森,双姓蔡林,字泽膺,学名彬。1895年3月30日诞生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一个职员的家庭里。4岁时,蔡和森随母亲葛健豪回到老家湖南双峰县永丰镇。

向警予与蔡和森是同年出生,只少5个月零4天,即1895年9月4日出生在湘西溆浦县城一个商人的家庭里。向警予是湖南溆浦县人,属土家族,原名俊贤,乳名“九九”。

向蔡同盟

蔡和森与向警予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向蔡同盟”的笔名——振宇。蔡和森主编《向导》周报期间,他们曾经常一起用这个名字在周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振宇,即“警予”的谐音。

爱情与理想扬帆起航,缔结向蔡同盟正当时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在长沙的挚友便是蔡和森与向警予。1912年春,向警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两年后,转学至长沙私立周南女校,与蔡畅同学。通过蔡畅结识了蔡和森与*等进步青年,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16年向警予在周南女校毕业后回溆浦老家,打破当时“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新式学堂任校长,试图走教育救国之路。她在校内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向其父母作动员,开女子放脚的先河。

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等在湖南长沙刘家台子蔡家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不久,蔡和森受学会委托,前往北京联系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等也相继去了北京。向警予得到消息,很想跟他们干一番“真事业”。于是,她也来到北京,先拜访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再赴河北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会晤了蔡和森,二人加深了友谊。

赴法通学


蔡和森

1919年7月,向警予应蔡和森妹妹蔡畅之邀,离开溆浦,赴长沙发起女子赴法勤工俭学行动,并加入*、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学会”,成为第一个女会员。12月25日,蔡和森、向警予、蔡畅及蔡母葛健豪等30余人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于是,“向蔡同盟”的爱情之舟扬帆启航了。

在漫长的航行船上,在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的研究学习当中,在你争我论的雄辩里,共同的革命理想,使蔡和森和向警予两颗青春火热的心,砰然跳动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从此,蔡和森和向警予开始了恋爱。经过35个昼夜的海上航行,在巴黎逗留5天后,到达法国的一个小县城蒙达尼,正式开始了勤工俭学生活。在激情澎湃的日子里,他们两个各自交换诗作,表达彼此的爱恋,表达对革命的向往。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国蒙达尼正式结婚。这虽然是个简单的婚礼,却轰动了蒙达尼全城。看热闹和祝贺的人们不仅有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同学,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蒙达尼人。其结婚照为二人捧着一本打开的马克思主义《资本论》。照片表明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爱情上的同盟,信誓旦旦,更是革命理想事业上的同盟,同舟共济。婚礼上,二人还将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编印成书,题为《向上同盟》,分赠给大家。随后,人们把他们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

毛氏效法

在国内的*闻知此讯极为高兴,十分赞赏他们*恋爱的行为,认为这是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他于1920年11月26日致留法学友罗学瓒的信中说:“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在理论上是以法律保护最不合理的强奸,而禁止最合理的*恋爱……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后来,*与杨开慧、李富春与蔡畅等的结合,就是“向蔡同盟”之后的又一支浪漫曲。

留法期间,蔡和森与向警予致力于俄国十月革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蔡和森与*、陈独秀等保持通信联系,信中第一个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并系统阐述了有关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组织原则。他还与向警予、*、赵世炎、*、李富春等一起筹建中国*旅欧的早期组织,是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1年年底,旅法的蔡和森等人因参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不久,已怀孕的向警予也回到上海。回国后,他们都加入了中国*,成为我党最早的一对夫妻党员。在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蔡和森当选为*委员,向警予则当选为候补*委员。同时,蔡和森还担任*宣传部第一任部长,向警予担任*妇女部第一任部长。夫妻俩都成为了中国*早期卓越的*。

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里,蔡和森与向警予共生有一女一子:蔡妮、蔡博。1922年4月1日,向警予在上海生下第一个孩子妮妮。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孩子被母亲送回湖南,住在长沙五舅向仙良家。1924年5月,向警予再次怀孕,和蔡和森一同回到湖南老家探亲。5月25日,向警予在湘雅医院生下儿子博博。出生不到1个月,就由蔡和森的姐姐蔡庆熙哺养。这两个孩子都被誉为“向蔡同盟”的结晶。

生活夫妻“同盟”不再,革命理想同盟犹存。在向警予身上闪烁着新女性对新社会的强烈追求。革命和伟大的女性这两个显著的特点,交织出向警予短暂生命旅程的主旋律。这追求,不但表现在她对*婚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在她对破裂婚姻和感情正视的态度。在几十年前,他们敢于*恋爱结婚尚为新潮,为众多国人不齿;而后又敢于打碎死亡婚姻,更是惊世骇俗。

理想永恒

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合等原因,1926年,向警予与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生活夫妻“同盟”虽已不再,革命理想同盟却犹在。后来,蔡和森得知向警予被捕后,想方设法去营救。特别是惊闻向警予牺牲噩耗,悲痛不已,撰文《向警予同志传》以悼念。他在传末写道:“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1927年4月,蔡和森、向警予的两个儿女在长沙最后一次见到了妈妈。这次见面好在蔡父蔡母的张罗下,一家人上照相馆拍摄了一张合影,算是唯一的“全家福”。在这张照片上,不常见到妈妈的儿子蔡博很不自然地站在妈妈向警予怀前。向警予到武汉后,在紧张激烈的阶级搏斗中,这位心中装着中国革命解放大业的母亲还给儿女们写了几首充满母爱柔情的儿歌,其中的一首这样说:“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的天空飞翔,在没有剥削的社会成长!”

坚贞英烈

1928年3月20日,留在武汉组织并参加地下斗争的向警予不幸被捕。敌人三番五次对她审讯和毒打,但她坚贞不屈,对于党的秘密一字不供,表现了*人的崇高气节和优秀品质。在全世界无产者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向警予被残酷杀害,年仅33岁。

三年后,蔡和森在香港参加海员工会的一次重要会议时,不幸被叛徒顾顺章认出而遭到反动派的逮捕。6月12日,港英当局引渡给广东*反动*。在狱中,蔡和森受尽各种酷刑,但他横眉冷对,坚贞不屈。不幸于8月4日,在广州英勇就义,时年仅36岁。

1980年5月,许德珩同志在纪念向警予烈士殉难五十二周年所作的《调寄临江仙》一词中说:“向蔡同盟称盛事,妇女解放当先;丹心一片忆从前,豪情惊世界,革命闹翻天。五十年后悼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斗志弥坚,精诚贯日月,烈士万千年。”有意思的是,时年90高龄的许德珩还在词末作“向蔡同盟”注解:“五四运动后,妇女解放运动极为高涨,向警予、蔡和森二同志亦极为提倡。他们二人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因提倡妇女解放,不称为结婚而称为‘向蔡同盟’。此亦当时大可纪念之盛事也,故记之于此。”(作者为蔡和森研究会会长罗绍志)

5、理论贡献

特别重要的是,蔡和森明确指出,要发展中国革命,必须成立*;并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问题提出了正确主张。蔡和森认为:一、这个党必须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战部”,它旗帜鲜明地称为“中国*”。组织了*,“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二、这个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才能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三、这个党必须采取彻底革命的方法,反对改良主义。彻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发动工农群众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四、这个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应分布于工厂、农村、学校,成为一切群众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五、这个党必须有铁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养成有组织有觉悟的战士,担负伟大革命事业。

为了争取大多数留法勤工俭学学生都信奉马克思主义,坚持走*道路,蒙达尼会议后,蔡和森还向“工学世界社”的成员宣传他的主张,举行会议,并发表了“怎样救中国”的演说,不久,“工学世界社”发展到三十多人,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革命组织。蔡和森在法国一年多的时间,不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还积极从事*的组织工作。1921年7月,蔡和森与工学世界社成员开会讨论建立*的问题。同年蔡和森在法国发起了建党活动,组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总支书记。也正在这个时候,1921年7月,中国*在上海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派*,何叔衡出席了“一大”,因法国支部没有得到消息,所以没有派代表出席。后来*同志在回忆建党时说:“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中国*,几乎是同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那里的党的创始人之中有*,李立三和向警予,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罗迈(也就是李维汉)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造人”。

海外组织

蔡和森同志在法国从事建党活动的同时,还发起组织了多次革命斗争。蔡和森同志等人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到法国后,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华法教育会不仅不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还多方进行排斥和刁难,甚至迫害,于是蔡和森、王若飞等同志组织开展了同北洋*、驻法公使馆、华法教育会的斗争。迫使驻法公馆不得不解决留法学生的生活等困难。1921年6月,北洋*企图向法国*借款来购买军火,扩大内战。蔡和森、*、赵世炎等人领导开展了反对卖国借款的斗争,斗争取得了胜利,迫使法国*宣布暂缓借款。1921年秋,北洋*驻法公使馆和法国当局,借勤工俭学的名义,抽欧洲各国募捐了一笔巨款,创办了“里昂中法大学”。原来答应在法国招收一部分勤工俭学学生入学。

革命工作

11月,蔡和森同志归国后,由当时的党的总书记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并留在党*担任领导工作。他积极从事党的实际工作,同时继续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特别是注意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现状,探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1922年上半年,蔡和森同志在党*工作期间,还兼抓*青年团体工作。当时,青年团临时*局已经建立,办公地点设在上海霞飞路渔阳里6号,蔡和森同志常驻这里,指导全国青年团的工作,同年5月5日,当选第一届团*执行委员。会议后,他为团*主编机关报《先驱》,第7、8、9三期就是他主编的。

7月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意见,通过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向中国人民提出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统一中国为真正**的主张,和经过*革命到达*、共产主义的道路。蔡和森是大会文件起草人之一,对党的革命纲领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二大”选举蔡和森为*委员,至“六大”均当选为*委员。“二大”以后,负责编辑党的机关报《向导》,大力宣传党的*革命纲领,反复阐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出席三大

1923年6月,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着重讨论了和孙中山*合作的问题。蔡和森与*一同出席了会议。大会以投票的方式选举陈独秀(40)、蔡和森(37)、李大钊(37)、王荷波(34)、*(34)、朱少连(32)、谭平山(30)、项德隆(27)、罗章龙(25)为*委员(根据瞿秋白纪录)。蔡和森的高票当选,与其主编向导成绩显著,理论水平高等直接有关。会后他与*回到上海,一道在*内做统战工作。

唯物史观

在这期间,蔡和森还在党所创办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兼任教授。1924年,他将自己在上海大学的讲稿,综合整理出版了《社会进化史》一书,他的这部书运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达尔文的社会进化论来论证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一部杰作,全书15万余字,从人类的起源,一直讲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讲《社会进化史》,详细介绍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宣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发展工运

蔡和森积极主张发展工农运动,以促进国民革命的发展并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坚”。他指出,工农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新动力”、“台柱子”,只有依靠工农阶级才能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在1925年4月,他就提出建立农民武装的问题,指出“农*动之武装的形式”的重要性。他向一切愿意革命的人们指出:“你们或是站在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真正革命阶级(工农阶级)方面,或是站在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十以下的反革命阶级(买办阶级和地主)方面。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出路。”

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蔡和森同志在党*参与指导了这次运动。为了把这场斗争推向全国去,他在自己主编的《向导》周报上,以中国*的名义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很快地就把这场斗争发展到了广州、香港等城市。

“五卅“运动后不久,蔡和森与向警予同志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扩大全会。蔡和森代表**的致词。会后,与李立三同志作为*驻共产国际的代表,留在莫斯科。1925年底,他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作了《中国*史的发展》长篇讲演,详细回顾了从建党到1925年*第二次扩大执委会议的历史,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党的历史任务和各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这是我们党的第一部党史著作。

倡导农运

1927年春,中国的大革命运动进入了高潮。共产国际派蔡和森同志回国加强对中国革命的领导。4月1日,他途经长沙时,*湖南省党部在教育会坪举行欢迎大会。会上蔡和森同志以**执行委员的身份作了重要演说。他4月1日的演说,刊登在4月2日的《湖南民报》上。文章对农民革命作了极其精辟的论述。他说:“现在革命的发展,第一当注重的是农运问题,农运是整个革命根本问题。”“谁能解决农民问题,谁即可以得天下。”他还特别强调必须注重“革命武装问题”。他说:“根本问题在武装农民起来。”他已敏锐的觉察到,蒋介石等*右派在破坏革命,提醒革命派不要“牺牲农民利益而与右派妥协”。他的这篇演说,对农民革命作了精辟的论述,如同*同志后来《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一样,对湖南的农*动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坚持真理


蔡和森

1927年4月27日,党在武汉的武昌小学礼堂举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蔡和森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并被选为*委员和*政治局、常委委员。党的“五大”虽然通过了许多正确的决议,但是由于继续选举了陈独秀为总书记,而他又背离了“五大”路线,致使大革命开始走向失败。从党的“五大”到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严重困难时期。蒋介石已公开叛变,汪精卫由准备到实行叛变。在三个多月时期里,蔡和森作了巨大努力,提出许多重要意见,力图挽救革命危机,使革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五大”以后,*曾多次开会讨论党的工作方针,但共产国际两位代表却争吵不休。鲍罗廷强调和*的关系是中心问题,指责工农运动“过火”,认为当时只能减租减息,不能搞土地革命;鲁易在“马日事变”后虽主张反击,但担不出任何办法。陈独秀倾向鲍罗廷。蔡和森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主张把工作中心放在发展工农运动,扩大工农武装,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对反动派坚决进行反击。

6月初,汪精卫到郑州和冯玉祥举行会议,反共倾向已明。为了摆脱困境,陈独秀、鲍罗廷提出“东征”蒋介石;鲁易、谭平山要求“南伐”广东;蔡和森则主张解决两湖问题。他指出,我们不要再为他人作嫁衣裳,伐来伐去,依然两袖清风,我们应当坚定地自觉地发展我们的力量,建立我们的根据地,并具体拟定了两湖议案。当时正接到共产国际的批评信,因此*通过了两湖决议案,并派出大批军事*赴湘准备暴动。但以后鲁易又推翻了这个决定,虽然*与鲁易力争,还是无济于事。

唐生智把部队撤回武汉以后,明显地暴露出他要巩固自己在两湖的地位和打击*的企图。可是鲍罗廷却极力拉拢唐生智经营东征,鲁易极力拉拢汪精卫,他甚至将国际来信给汪看,结果给汪发动叛变以借口。当时蔡和森正在武昌*家养病,他写信给*常委:“唐回湘后,反动态度既已如此明白,我们坐此静待人家来处置,直无异鱼游釜底!‘我们提议*机关移设武昌,同时*及军部应即检查自己的*,做一军事计划,以备万一’”。这是在革命危急关头应采取的正确方针,可是陈独秀等没有接受。

7月初,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党*改组了政治局。从7月开始,蔡和森连写七封信给*常委,提议*召开全体会议决定新方针,发动土地革命,发展革命武装,并愿留湖南工作。但这些意见张国焘都未接受;*主张武装斗争,张国焘也反对。

蔡和森参加了党的八七会议,在历时仅一天的“八七”会议上,蔡和森同志先后作过4次发言。他与*等同志批判了陈独秀的右顷错误,指出“过去一切错误都无五次大会后的错误那样厉害”,并且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说“我是过去政治局的一人,我应负此错误的责任”。坚决主张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反抗*的反动统治。蔡和森是秋收暴动的提案人之一,并再次要求赴湘参加秋收暴动,不必留政治局,同时提议*参加*政治局。

党的“八七”会议后新的*政治局双决定派他到北方局去指导党的工作。他一到北方局,就认真传达贯彻党的“八七”紧急会议精神,开展了整顿党的组织的活动。9月,他在开津直隶省委改组会上作了《党的机会主义史》的长篇报告。在北方局,蔡和森同志还写了《北方工作决议案》、《致*的信》、《关于顺直问题的报告》等。


故居

1928年6月,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蔡和森同志出席了大会。继续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委员。他对政治问题、职工运动和农民土地问题都作了发言。他在这些发言和随后写的《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中,批判了右倾及“左”倾机会主义,论述了中国革命性质,农民问题和革命转变问题等。蔡和森同志是4月离开上海赴莫斯科的。5月1日,向警予同志在武汉壮烈牺牲,他在莫斯科得这一消息后,非常悲痛,于7月22日写了《向警予同志传》,他在此传中写道“伟大的警予,英雄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像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表达了对向警予深切的悼念。是年8月他从莫斯科归国时。11月,他卧病上海时还带病写了《*反革命统治下的辛亥革命纪念》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两篇重要文章,发表在《布尔什维克》第一、二卷上。

1929年初,他作为*驻共产国际代表,再次来到了莫斯科。在这里,他参加了共产国际对陈独秀主义的讨论。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等成为取消主义者,他们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成功,只能进行合法运动,等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所谓*革命,宣扬“二次革命论”。“左”倾机会主义者混淆*革命和*革命,鼓吹“一次革命论”。蔡和森的发言稿《论陈独秀主义》发表在《布尔什维克》第四卷上。批判了这些错误论调。他指出,中国革命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权革命,这个革命的领导者已经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不能超过资产阶级的民权革命的道路,去达到*革命”。蔡和森特别强调农民问题在*革命中的重要性,指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彻底发动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建立工农政权,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关于革命转变问题,蔡和森说,中国*向全国劳动群众宣布,中国革命有*前途,并且为争取这个前途而努力奋斗。

1931年初,蔡和森同志从莫斯科归国。*派他到香港去指导两广党的工作。3月,他带着家眷来到了香港。6月10日,由于叛徒出卖,他被英帝国主义间谍逮捕。6月12日,被引渡到广州,不幸于8月4日,遭*反动派秘密枪杀,时年36岁。

蔡和森同志一心为党,一生为党,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是永远记得他的。(作者罗绍志,系原*双峰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著有《蔡和森传》等)。

6、人物子女

蔡妮,1922年4月出生于上海;蔡博,1924年5月出生在湖南;蔡转,1928年2月出生在天津;蔡霖,1929年5月出生在上海。

蔡妮与蔡博是向警予所生,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最短暂。1923年秋,其祖母葛健豪从法国勤工俭学归来,带回了外孙女李特特。其时,党派蔡畅与李富春由法国转莫斯科学习,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只好由外婆带回国来。葛健豪归国后,带着李特特住长沙天茂花园,在颜子庙创办的平民女子职业学校,既是她的家,也是我党的地下联络点。从此,蔡家以葛健豪为中心,蔡妮、蔡博、李特特与大姑妈蔡庆熙、大表姐刘千昂等组成一个家。在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祖母(外婆)是灵魂,大姑妈是顶梁柱,大表姐是3个小不点儿的带头羊。

蔡妮

蔡妮在上海出生后仅4个月,就由母亲送回湖南,住在长沙五舅向仙良家。蔡博接受母爱的时间更少,出生不到1个月,就由大姑妈蔡庆熙哺养。在进入土地革命时期后,中国*关心革命先烈和在*工作的*的子女成长,陆续地派员将他们从乡下接出,护送去苏联学习。至1929年,继蔡妮已跟随爸爸赴了苏联后,蔡博、蔡转、蔡林、李特特都先后离开家乡,送去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融入到了这个更大的国际大家庭里。从1929年抵莫斯科,到1953年归国,在那里整整生活了24年。据她自己回忆说:“当时,苏联正处于困难而又动荡的时期,但苏联对那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们的教育极为关心,为他们组建了儿童教养机构——国际儿童院。于是,我的父亲就把我安置在一个儿童院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莫斯科医学院毕业。”半个多世纪过去后,蔡妮对留苏生活仍记忆犹新。她说:“苏联是我成长的第二故乡,但我的事业还是在我们的祖国——中国。”

1953年,蔡妮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因为父母早于战争年代就壮烈牺牲,所以最先接待她的亲人是姑妈蔡畅和姑父李富春。当她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去上班时,姑父姑母对她的赠言就是:“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她在北京儿童医院工作3年后,1957年组织上把她调到北京红十字医院,为*首长和外国朋友服务。“*”结束后,蔡妮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当了一名俄语教授。她的俄语与她的医学一样,功底很深。她在苏联莫尼诺国际儿童院时,就与*的儿子*代表中国儿童出席在白俄罗斯首府召开的国际儿童会议,*用中文讲演,由她作俄语翻译,宣传中国抗日战争。她还在伊万诺沃师范大学历史系专修过俄罗斯历史。她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以一口流畅动听的俄语,主讲俄罗斯概况及历史,深受师生的欢迎。

晚年蔡妮关爱家乡,对70多年前在家乡生活过的情况记忆还深,多次回乡参加纪念活动。因病于2012年6月7日上午10时5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0岁。*、*、*、贺国强等**,国家有关部委以及蔡妮同志生前的亲朋好友、家乡代表敬献花圈。

蔡博

自母亲向警予牺牲后,跟着祖母、大姑妈在双峰隐居,是兄弟姐妹中在家乡住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在双峰高小31班毕业后,考取湘乡中学,1938年秋,周总理派朱惠把他接去重庆转送乌鲁木齐,再由毛泽民带去莫斯科国际儿童院。1943年秋,蔡博在10年制的学校毕业后,考入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炼铁专业,时年19岁,是中国留苏学生中的佼佼者。在伊万诺沃儿童院时,他是继*之后的中国儿童委员会主席,是中国留苏学生同学会的发起人。他在钢铁学院学习期间,荣获了斯大林奖学金。

1945年底,*突然来到钢铁学院学生宿舍,把他要回国的喜讯告诉蔡博。蔡博紧握着岸英的手说:“我也在等待着这一天。”随即他提笔给*写了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与打算,决心努力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炼就*建设本领,尽快回到祖国。*在延安收到蔡博等人的信后,于1946年1月8日给他们回信。信中说:“永福(岸英)回来,接到你们的信,十分高兴。正如你们信上所说,新中国需要很多的学者及技术人员,你们向这方面努力,是很适当的。……总之,是希望你们一天一天成长,壮健、愉快、进步,并望你们团结一切留苏的中国青年朋友,大家努力学习,将来回国服务。”

1948年6月,蔡博已在莫斯科钢铁学院毕业,获得炼铁冶金工程师学位。党为保护这位学有专长的烈士后代,在解放战争还紧张进行之时,没有及时令他归国。建国前夕,*秘密访苏,与斯大林商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等问题。期间,接见了蔡博等人。蔡博提出愿回国的要求,*高兴地说:我与斯大林会谈,其中就提到接你们回国参加祖国的经济建设。随后,*与蔡博等人就国内形势、任务,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几天后,他就随同*回到了祖国。

蔡博归国后,见到的第一个亲人是李富春。他向姑父提出要求去鞍山钢铁厂工作。当时,李富春在*主持经济工作,特别是苏联援助中国的重点工程。李根据留苏归国学生的专业特长,对他们作了全面安排。蔡博先后担任了鞍钢炼铁厂副厂长、厂长。

蔡博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冶金专家。他去鞍钢炼铁厂后,结合该厂的生产实际,成功地运用苏联的炼钢技术和管理经验。蔡博还大胆地提出与实行厂长负责制。建立厂长、车间主管和工段长的“三级一长”负责制,建立生产指挥系统的单一领导关系,并相应建立职能部门的专责制和生产工人的岗位专责制。实行这个制度,强化了企业管理,使鞍钢炼铁厂成为钢铁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曾在全国冶金会议上介绍推广。不几年,厂长负责制遭到了批判,蔡博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撤职处分。60年代,党安排他在钢铁总院炼铁室工作,他大胆地主持了多项重大科研课题,攻破了许多难关。“*”中,蔡博在劫难逃。被打成“修正主义分子”,在厂里“管制劳动”。“*”后,蔡博被落实政策,作为钢铁研究总院技术顾问,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总结中国炼铁技术经验,撰写了《钢铁研究院炼铁科研三十年》,得到了聂荣臻元帅的高度评价。

1984年5月,蔡博年满60岁,退居第二线。他退线不退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钢铁工业战略研究,提出了在沿海港口建立“港厂合一”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议。晚年,蔡博对其父蔡和森、母向警予作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为家乡及有关中*史研究部门提供不少资料。他曾多次回到家乡参与、指导蔡和森与蔡畅的纪念活动。不幸的是,1991年9月应邀回双峰参加蔡畅同志逝世一周年暨蔡畅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开幕典礼回京后,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

蔡转与蔡霖是蔡和森与李一纯同志所生。李原名崇英,是1923年参加革命、1925年入党的老*、老党员,曾在广州农讲所担任教员。1925年10月,随同蔡和森、向警予等人前往莫斯科,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同蔡和森结婚不久,回国投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她跟随蔡和森长期在白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从事理论教育工作。在长达6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蔡转和蔡林的养育也是尽了力的,于1984年5月1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蔡转

1928年2月出生在天津,1938年赴莫斯科学习。1952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斯大林第二国立医学院。1953年学成归国,先后在北京、武汉工作,是一名成绩显著、备受尊敬的医疗战线上的高级知识分子。1986年聘为主任医师,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离休。

蔡霖

1929年6月7日出生于上海。出生时,父亲蔡和森驻共产国际,生母李一纯在沪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恶劣的生活环境,母亲无法养育两个儿女,为了革命,便毅然决定将刚出生6个月的蔡霖送给别人做孩子。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后,养母李孟君主动赴北京,与*组织部取得联系,才将他“完璧归赵”。上海解放时,蔡霖同志自行参加华东三野军政大学,后经中国人民大学公营系学习,毕业以后先在北京第一棉纺织厂、第三棉纺织厂工作,并加入中国*。后调北京化纤工学院(今北京服装学院),曾任宣传干事、统战部长、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1990年离休。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3月13日晚21时35分在京逝世,享年80岁。

7、历史评价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于1925年写的这首词《沁园春.长沙》,追忆了当年长沙一批同俱壮志的挚友,蔡和森便是其中一位。

蔡和森生于1895年,家乡在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1913年蔡和森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与*结为挚友,他们从立志改革社会的思想出发,共同探讨人生与救国的道路。1918年4月,他们经过充分的酝酿筹备,共同创办了新民学会,在湖南青年中产生了深远的感召力。李立三在1935年撰写的《纪念蔡和森》的文章中曾指出,当时的湖南青年“盛称‘毛蔡’之名,而奉之为表率”。

“五四”运动之后,以青年知识为主体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形成了高潮。蔡和森和*积极动员、组织湖南青年赴法求学。1919年12月,蔡和森带着年近半百的母亲葛健豪,和女友向警予、妹妹蔡畅等30多名热血青年,告别风雨飘摇的祖国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在法国期间,他刻苦地学习了《*宣言》、《回家与革命》等系列著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他与*、陈独秀多次通信,提出了建立中国*作为革命事业领导核心,走*道路的主张,并系统地阐明了建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在回信中兴奋地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高,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1922年9月,他创办党的机关报《向导》周报,并担任主编,直至1925年10月赴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期间,蔡和森撰写、发表了大量阐述党的路线,倡导工农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最早提出了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观点,鼓舞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信心。

1927年共产国际决定蔡和森回国工作。在4月召开的*五大会议上,他当选为*委员、政治局委员,兼任*宣传部长,并代理*秘书长。急剧发展的国内形势,促使蔡和森对越来越紧迫的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工农运动中的指导问题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与*右派和党内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此,他先后遭受了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打击,他担任的**代理秘书长、*政治局委员和中宣部长的职务被错误地撤销。蔡和森面对严重的打击,以党的利益为重,从不悲观失望,不计个人得失,在患严重哮喘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党的事业奔走。

1931年六月,他在香港参加海员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时,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反动派对他施行了种种酷刑,他横眉冷对、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将四肢钉在墙上悲壮就义,时年仅36岁。“一个*员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同志用极其沉重而深情的语言浓缩了蔡和森壮丽的一生。

8、后世纪念

蔡和森纪念馆(娄底纪念馆)


蔡和森

该馆位于双峰县城复兴路与书院路交汇处,与蔡畅图书馆面对。1987年7月1日建成开馆,总建筑面积1624平方米,正门方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蔡和森同志纪念馆”馆额。馆前为蔡和森广场,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广场*矗立着9米高的纪念碑,碑文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顶层为蔡和森同志立身塑像。

馆内陈列有蔡和森同志从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到为中国革命奋斗终身的文物、照片、著作等140多件,设有六个展厅。门厅陈列着蔡和森半身铜像,铜像是1988年由其孙女蔡予(蔡博之女)、女婿徐龙森捐赠。铜像高1.15米,通高2.68米,以*1979年9月27日题词作背景。馆外有“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群雕,人物包括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葛健豪、蔡鹿仙、李富春6人群塑。1995年,该馆被确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自建成开馆以来至今,共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达80多万人次。

宽阔的蔡和森广场正*,矗立着《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的群雕塑像。白色的麻石雕像在阳光的衬映下,熠熠生辉。屹在中间的蔡和森,深邃的目光仿佛在洞察着世界的风云,仿佛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羸弱的身躯上留着西式的发型,穿着修长的西服,扎着整齐的领带,充分反映出了他要用先进的思想冲击和改变旧中国的个性和信念。《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的九个金黄色大字,临摹于*的行书手迹,既寓意着被杨昌济先生称誉为“救国二子”的两位中国革命领袖的深厚感情,更凸现了*对蔡和森高度评价“一个*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悼警予文

警予,湖南溆浦人,生于1895年。她的父亲是小贩出身,积累成富商。警予幼时正当康梁改革运动继续发展。这运动在湖南的影响很大。警予的大哥是这运动中的活动分子之一。他提倡“新学”,在溆浦县本乡也早就建立起新式的学校。警予是这新式学校中有名的女学生,她会做热烈的民族色彩的小论文,会操体操,尤其会“翻捍(杠)子”。在学校以及在每次全县学生比赛运动中,警予是最耸听闻的“文武双全”的第一名。在这种社会的奖励空气之下,愈加把这个新式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子兴奋起来,于是她自早到晚想做“天下第一个伟人”,睡梦中都是这样的想着。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之后,警予以常德女子师范学校高才生的资格升学于湖南省城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此时教育仍为半封建半资产阶级的混合体,而女子教育方面尤其保持旧礼教,以养成贤母良妻为方针。警予受此陶冶,在学校有“圣人”之称。她的刻苦,她的奋发,她的诚恳,为一般同学所敬爱。毕业后,回乡创办溆浦女学校,任校长职三年。在一县之中,尽其“上说下教”之能事,忘寝忘食是她生活中的经常状况。“五四”运动,她在乡村号召广大的群众运动,终日演讲,宣传“爱国主义”。她的感情热烈得很,她为国家大事,常常号啕大哭。她相信所谓“教育救国”,她抱“独身主义”,要终身从事于教育来改造中国。她绝对的与一般娇弱的女学生不相同,她自幼男女同学,青年时代出入一般男女学生群众及农民群众之中而常居于指导地位,故她的言行完全象一个最诚恳的传教师。她真实无比,她异常的勇敢,同时又很琐细,她对于一点小小的事情,常常是要澈日澈夜的去思想去准备。她不知道别的欲望,唯一的欲望只是要她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她是一个“事业的野心家”,她每每自己这样奋激的幻想,“将来我如做不出大事业,我要把自己粉碎起来,烧成灰!”她每每这样激烈的幻想便要大哭一场。她每一奋激的时候,便不认识任何险阻与艰难。她的大哥早年留学并死于日本,她还有两个兄弟在日本受过近代教育。她要到“五四”运动及“新青年”文化运动,在湖南青年急进分子中有很大的影响。此时*、蔡和森等在湖南形成一“新民学会”,倾向于革命的社会运动;听说法国有几万华工——欧战中去的,又有所谓“勤工俭学”之可能,于是号召同志冒险赴法。警予遂与和森及和森之母与妹一蔡畅等同船赴法。警予与和森多次谈话之后,开始抛弃教育救国的幻想而相信共产主义,同时警予与和森之恋爱亦于此发生。这是1920年1月15日在印度洋船中的事情。警予和森恋爱之后,一切热情集中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倾向,一到法国遂纠集同志及华工中的先进分子形成这种倾向的组织。

1921年底,和森被法*逮捕,遣送回国;不久警予亦回国,此后遂共同参加党的工作。警予责任心极重,同时好胜的“野心”亦极强,因为她自幼以来即养成了她这种心理。自与和森恋爱及参加实际工作后,她精神上常常感受一种压迫,以为女同志的能力不如男同志,在她看来,仿佛是“奇耻大辱”。同志们愈说她是女同志中的最好的一个,她便愈不满足。她是“五卅“运动中有力的煽动者组织者之一;她是党的妇女工作的负责者;但她自己总是不甘于“妇女的”工作——纵然她在这种工作上得到一般的信任。当然,以警予的能力说,本来可以担任一般党的指导工作,这是从前党的组织上分配工作的缺点。1927年3月,警予回到武汉,担任湖北全省总工会女工运动委员会、党省委妇女部的工作,成绩甚大,组织了五六万女工于赤色工会之下,不久又任汉口市委宣传部主任;七月政变时被选为武昌市委负责人;最后任湖北省委宣传部工作兼《大江》报主笔。她的工作成绩,她的忠实,她的责任心,她的过度的刻苦耐劳,她的思想行动,生活之无产阶级化,为党及一般同志所通晓。七月叛变后,武汉处于最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在这革命转变的严重时期中,警予充分的表现了她的积极性和战斗性,证明她是中国无产阶级劳苦群众最好的战士之一个。广州暴动后,党有两湖暴动计划,湖北同志争以湖北为暴动中心,警予亦异常积极参加此暴动准备工作,不久武汉整个党部被敌人破获,警予被捕于法工部局(1928年3月)。*军阀胡宗铎急于要绞杀此掀起大江革命赤潮的女主笔,叠次向法领事要求引渡,因警予颇能法语抗辩,致引起法领事与*军阀间一时的冲突,胡宗铎等甚至召集所谓民众大会,通电全国,要求引渡易夏氏——(即警予的假名)并收回法租界。

最后法帝国主义让步,更换驻汉口的法领事。警予引渡之日,武汉劳苦群众,人山人海,都来瞻仰此将要永别他们的领袖。警予慷慨激昂,沿路向着群众高声演说,大呼一切革命口号,群众感情如受闪电一般的刺戟。胡宗铎恐群众起而劫狱,乃于5月1日天未明时枪毙警予于汉口。警予的血是流于伟大光荣的“五一”劳动节呵!警予的血是为中国劳苦群众的苏维埃的红旗而流的呵!这种“惊天动地的事业”不仅有武汉劳动群众,而且有全中国的劳动群众来替这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女英雄来完成呵!年年今日——“五一”——不仅武汉的而且全中国的工农群众都要纪念你If自死的号召,并来完成你的号召——武装暴动建立工农兵苏维埃呵!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警予生一女一孩。女名义义(妮妮),现七岁,孩名博博,现五岁,都聪明可爱。警予有不少论文,在《大江》报上尤多,最后有一很详细的全国宣传计划,党*曾采纳她的建议,指定一委员会讨论并采纳她此计划。这些将来可搜集成一专册。警予有一最亲爱之老友,即和森的老母,老母异常可怜警予,警予亦异常可怜老母,两个孩子都是老母抚养着,警予死耗至今犹瞒着老母!

9、其他信息

关系  

名字

出生年月

出生地

妻子(前妻)

向警予

1895年9月

湖南

女儿

蔡妮

1922年4月

上海

儿子

蔡博

1924年5月

湖南

女儿

蔡转

1928年2月

天津

儿子

蔡霖

1929年5月

上海

母亲

葛健豪

1865年8月

湖南

影视形象

电影《南昌起义》陈新兴饰蔡和森

1991年电影《开天辟地》张璐饰蔡和森1995年电影《杨开慧》熊淑华饰蔡和森

2010年电影《建党伟业》潘粤明饰蔡和森

2010年电影《湘江北去》陶帅饰蔡和森

2011年电影《秋之白华》章劼饰蔡和森

2005年《恰同学少年》徐亮饰蔡和森

2008年《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王家亮饰蔡和森

2011年《中国1921》袁文康饰蔡和森

2011年《开天辟地》杨毅饰蔡和森

2011年《风华正茂》霍政谚饰蔡和森

2012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张念骅饰蔡和森

出版图书

《社会进化史》

作者:蔡和森出版社:民智书局版次:1927年版

《社会进化史》是蔡和森在20世纪20年代初任上海大学教授,讲授《社会进化史》课程时的讲义。这本书是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第一部社会发展史,是此类著作的奠基之作。

《蔡和森传》

作者:罗绍志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版次:1980年一版一印印量:1万册

《蔡和森传》是首次详细记述近代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蔡和森的经历、活动、思想、业绩的著作。全书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认真的调查访问和反复的考证研究,并汲取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观真实地记述了蔡和森的生平、经历、思想和实践活动。

《蔡和森文集》

开本:32开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版次:1980年一版一印

《蔡和森》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版次:第1版2011年12月30日作者:林家品

上一篇:陈延年

下一篇:董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