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芯子
章丘芯子是扮玩活动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因为酷似蜡烛台上的灯芯而得名。据民间艺人讲述,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而来。芯子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与革新,在造型、制作工艺、演出内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日益丰富和完善,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颇受观众喜爱。章丘芯子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简介
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章丘芯子《三小赶脚》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间传统艺术精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糅合了杂技、化妆、服饰等技艺,造型新颖,表演俏皮,出色演绎了传统艺术。
2、详情
章丘芯子的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戏剧情节或场面及神话故事,由于人物多少、造型、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桌芯子”、“转芯子”、“单杆芯子”“扛芯子”、“车芯子”等类型。“章丘芯子”的成年演员一方面要保持平衡,不能让他上面的“芯子”掉下来,一方面还要和着鼓点进行类似秧歌一样的舞蹈,充分展示了力量与灵巧之间完美的结合。“转芯子”是章丘芯子艺术发展的高峰,由于表演者在芯子架上翻跟头,所以也叫“跟头芯子”。“转芯子”表演形式集乐、舞于一体,表演时舞随乐动,节奏与抬杆颤幅一致,抬杆者腰稍弓,腿稍弯,慢步轻摇,抖动抬杆上下颤动,小演员双手持彩绸等道具随颤动同舞,有的小演员还可以在架子上做倒立,翻跟头等惊险动作。还有的芯子表演一些风趣,滑稽惊险的内容,如《王小赶脚》是经常表演的节目
2006年10月5日,山东省民协常务副王映雪主席带领章丘芯子代表队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在广州番禺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艺术展演”活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以及澳门行政区的28支飘色队伍共800多人参加了本次展演,山东代表队表演的节目《王小赶脚》和《三打白骨精》获得此次展演的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有近10万人观看了此次展演,使广州市民和各地参演队伍充分领略了齐鲁大地的民间艺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