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心理消费

科普小知识2022-04-23 11:42:39
...

在某种情况下,心理成为了一种消费品,即心理消费,因此也存在着市场,即心理消费市场。以下就叫心理市场。以付出金钱或者代价为手段,以获得心理平衡为目的的消费就叫心理消费。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心理消费则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当人们有心理障碍无法越过时,或有心理死结无法解开时,就会非常苦闷,烦恼。转而不相信自己,向周围的人或事求教,以求获得解决之道。这时他们就会做出很多反常的事。而他们做这些事的过程,也就是心理消费过程。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体验,不断适应,不断调整的过程,时时注意自身的心理锻炼和调整,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为重要。你需要极积,和谐的心理,获得别人的亲近,使你的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必要的心理消费。

中文名:心里消费

外文名:Intheheartconsumer

1、心理市场分析

要了解心理消费,首先要了解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而构成这种千差万别的心理基础,就是人的个体心理特征。人在活动时所产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对于具体的个体,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即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既体现了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性,同时反映了心理活动的个性特点,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活动行为。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千差万别的,也就决定了他们心理消费的千差万别。不过,按照心理需求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纯心理消费和伴随心理消费。纯心理消费以解决人们心理问题为目的的。如心理诊所,心理咨询网站。而伴随心理消费即人们在做一件事时,同时能够满足他的某种欲望,也叫间接心理消费。如人们购买商品时,同时也会的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如求新,求实,求美,求情,求名等心理,也许实几个心理活动的并存。因此,心理市场也有纯心理消费市场和伴随心理消费市场。

大家所熟悉的心理诊所,心理咨询网站,就是一种纯心理消费。人们去心理诊所或进行心理咨询只是为了解开心中之结,使自己得到解脱,使不健康的心理得到平衡。人们付钱给医生或花钱上网,在这里心理就成了一种交换品,成为一种商品。商品可用来交换,消费,那是必然的。这就是一个纯心理消费的过程。那些心理诊所,心理咨询网站以及心理消费者便成了心理市场的以部分。

现在这种纯心理消费在国外,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正在盛行,而在中国也开始流行起来。在中国,心理诊所倒是不常见,只有在大城市才有,而心理咨询网站却如雨后春笋,一天天地增加起来。

2、消费必然性

在当今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就出现了大量的病态心理。

3、入室并发症

在门窗紧闭,空气污染严重的办公室内工作,会使工作者头晕,头痛,目眩,乏力,心情烦恼,甚至恶心欲吐,食欲不振等。

4、高压锅并发症

患此病的人经常不分办公事务的轻重,样样都以高压处理,实际上这是怕输的心理在作怪。

5、节假日并发症

平日埋头苦干,伏案工作,可是一到休假,或一旦失去科室工作机会,便丧失信心,闷得发慌,休息到第3天就,便会出现情绪不安,失眠或者胃疼等症状,4天以上则足以令他精神动摇,近乎崩溃,最后对生活完全丧失信心。

像这样的病态种类很多,而中国人的这种毛病也就成了心理诊所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纯心理消费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商机。

6、诱因

为尽快地完善和发展心理市场,将是21世纪的一大任务和必然趋势。而心理市场的发展必将造就另一批世界富豪。

在生活中,一些消费者通过追逐高档,名牌,进口或者时髦商品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并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这就是伴随心理消费。这两年人们对服装格外“讲究起来”,穿衣要穿“牌子”,穿“价格”,皮尔.卡丹,金利来,卡地亚等名牌货,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照样抢手;而有些服装,特别是西服,一再削价却是无人问津,甚至出现越削价,就越无人问津的情况。

7、案例分析

例如,有个不算小的服装店,在西服热中积压了一批货,款式新颖,色彩,面料,做工都说得过去,没办法,只好削价甩卖。原来的150元一套削价到80元一套,专门在服装店门前设了甩卖摊点,可一个星期下来,竟然一件也没有买出去。不过店主毕竟是位精明人,在甩卖过程中,注意观察消费者的心态,果断决定把这批西服的价格提高到350元一套,接近当时一些名牌的价格。奇迹出现了,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卖出了50多套。从这我们就能了解到,人们有时愿意花大钱,目的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感。他们的目的就是把商品价格与个人地位和身份进行比绍,希望通过购买商品的价格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另外,人们在节假日,特别是传统的节日里,购买大量的商品,也是一种伴随心理消费。

春节,是中国(尤其是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在除夕之夜都要吃丰盛的团圆饭,

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就着盛装给亲友拜年,正月十五吃元宵,舞狮子,看花灯。春节外,我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及庆祝方法,如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赏菊等等。每到这些节日,消费市场都要迎来一个又一个消费高峰。节日里的商品销售量要比平日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这时,有些东西对人们来说可有可无,但人们会在心里想:“人家都买了,热热闹闹,我怎么能不买那?”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现象。就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在除夕之夜买了一条红头绳送给他的女儿一样。花的是少些钱,可买的是女儿的开心,幸福的感觉。又何乐而不为?

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伴随心理消费。人们买东西,并不是全都为了它们的使用价值,还包括一些心理因素在内,说白了,这就是自尊心,虚荣心等心理在作怪。但人们认为这种花得很值得。花的是金钱,而买的却是开心,幸福的感觉。“千金难买美人一笑”。但用不多数的钱就能买到开心,幸福的感觉,简直是物超所值。于是,很多广告就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打动消费者的心,达到很好的广告效果。伴随心理消费的范围非常之广,只要有心人好好的把握机会,利用这种伴随心理消费发财就非常之容易。在伴随心理市场里,商机无限。

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高的当今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物质生活的发展。大量的人们经受不了生活,工作的压力而身心疲劳。如果疲劳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长年累月,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造成精神萎靡不振,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身心疾患。这就在客观上给心理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8、文化心理消费

产品中美的追求,不仅仅要求质量和品质的完美,也在乎外在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既是消费品也是难得的珍藏品;产品结构和消费组合要求文化审美学和美学生态特征,赏心悦目。文化心理消费的主流化,呼唤企业开发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个性张扬的新产品、新服务,要求企业在产品的构思、造型、款式、风格、包装等方面,体现美学的价值,把美学注入到产品中去,既要满足主流消费心理文化,又要引导、创造新的文化心理消费。

由于中国经济水平多元化和消费结构本身的多样化,以上四种消费价值观在国内市场普遍存在,共容互补,形成了异质性消费市场。对它们的研究,不仅是企业营销的课题,也是企业文化延伸的新课题。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围绕本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战略、产品定位、消费群体等因素提供营销理念和市场战略支持,发展营销文化,以强有力的文化力量传递到消费者并影响他们的消费价值观。在这里,不讨论究竟是“生产决定消费”,还是“消费决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