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鲣鸟
中文名:红脚鲣鸟(拼音:hóngjiǎojiānniǎo);英文名:Redfootedbooby;学名:Sulasula。红脚鲣鸟,是鲣鸟科下的一种大型海鸟。善于飞行,但在起飞及降落时却并不灵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澳洲等温带及热带地区附近的海岛上。红脚鲣鸟也是潜水高手。一旦发现猎物后即收翅及高速直插水中捕食猎物,主食鱼类及鱿鱼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中文名:红脚鲣鸟
英文名:Redfootedbooby
体长:66-70厘米
1、动物属性
界:动物界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纲:鸟纲Aves目:鹈形目Pelecaniformes科:鲣鸟科Sulidae属:鲣鸟属Sula种:红脚鲣鸟S.sula分布: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海岛
2、物种介绍
中文名:红脚鲣鸟(拼音:hóngjiǎojiānniǎo);英文名:Redfootedbooby;学名:Sulasula。红脚鲣鸟,是鲣鸟科下的一种大型海鸟。善于飞行,但在起飞及降落时却并不灵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澳洲等温带及热带地区附近的海岛上。红脚鲣鸟也是潜水高手。一旦发现猎物后即收翅及高速直插水中捕食猎物,主食鱼类及鱿鱼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3、食性
肉食,鱼类、鱿鱼
4、习性
飞翔能力强,善于游泳和潜水
5、外形特征
红脚鲣鸟体长66-70厘米,翼展90-110厘米。两翅狭长,带黑褐色。尾巴短小呈楔形。喙部粗壮,灰蓝色及圆锥形,喙缘锯齿状。脚红色,四趾向前,趾间蹼发达。这种鸟有两种不同的羽毛色种,分别是白色种及棕色种。白色种全身白色,仅在飞羽上呈黑色;棕色种除了腹部、臀部及尾部为白色外,其余部分均为棕色。两者在同一地区内均有出没,例如在其中一个繁殖地多巴哥岛就同时有两者存在。两性差别不大,幼鸟则呈灰棕色及有粉红色的脚。虹膜-褐色;嘴-偏灰,嘴基粉红,嘴基裸露皮肤蓝色,嘴下裸露皮肤黑色;脚-亮红色(为识别特征),但所有色型的幼鸟脚均为黄灰色。叫声:于海上无声,仅在巢时发出叫声。
6、生态习性
红脚鲣鸟是典型的热带海洋鸟类,飞翔能力极强,也善于游泳和潜水,在陆地上行走也很有力。在夜间,它有较强的趋光性,所以有时会被灯光引诱到轮船的甲板上或者岛上居民的花园里。每天清晨便飞到海上觅食,傍晚再飞回栖息地,很有规律,所以渔民不仅可以根据它飞行的方向和集群的场所来寻找鱼群的位置,还能在海上迷失航向时,沿着它飞行的路线来确定返航的方向,所以它又被称为“导航鸟”。红脚鲣鸟主要以鱼类为食,特别是鲅鲛鱼,也吃乌贼和甲壳类等。它的喉部疏松呈囊袋状,所以可以吞食体形较大的鱼,并能长时间地贮存。红脚鲣鸟的分布区正是台风频吹的地带,而且台风季节较长,每当台风袭来,便无法再到海上去觅食,这段时间就主要依靠喉囊中贮存的食物来维持生活,有时还*来到房屋附近来躲避狂风的吹袭。红脚鲣鸟在辛辛苦苦捕捉到食物之后,却常常遭到军舰鸟等掠夺性鸟类的突然袭击,*放弃自己的猎获物,以至于形成了受惊之后便将喉部贮存的食物吐出来的习惯。由于获得食物不易,所以它忍耐饥饿的本领很强,可以半个月左右不进食。
7、地理分布
红脚鲣鸟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澳洲等温带及热带地区附近的海岛上。在80年代以前在西沙群岛有分布,但其后因过度捕猎及巢穴被毁后已在西沙群岛上近乎绝迹。
8、生长繁殖
红脚鲣鸟在全球多个温带及热带地区的海岛上繁育。在冬季也仅在海上渡过,因此甚少在非繁殖地上出现。常在矮灌木及小乔木上结群营巢,一棵树上就有4至5个巢。以树枝、野草及海草等筑起简单而大的巢,呈平台状或盘状。每窝有卵1至2枚,一般为1枚。经过44-46天的孵化期后,亲鸟便交替觅食,但不以捕得之鱼喂食,而是反刍胃内的食糜作为食物。约三个月后幼鸟才会试飞,但一般在五个月后才开始长途飞行。双亲会共渡好几个寒暑才分开,而且会展示出多样的敬礼仪式,如粗犷的瓜瓜叫声及雄鸟会展示其蓝色喉囊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