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华
石少华,多用于人名,最为知名者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石少华(1918—1998),广东番禺人,1918年5月生于香港;早年在广东求学,1938年相继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1939年后历任冀中军区宣传部摄影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建国后任*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学会主席、国务院文化组秘书长、新华出版社社长、中国老年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职;石少华同志是*九、十届*候补委员,第三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
中文名:石少华
国籍:*
民族:汉族
出生地:香港(原籍广东番禹)
出生日期:1918年
逝世日期:1998年6月30日
职业: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
毕业院校: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抗日战争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获“国际影联荣誉杰出活动家”
代表作品:《*和小八路》、《埋地雷》、《白洋淀上的雁翎队》等
1、人物简介
石少华
*成立后,任*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兼新闻摄影处处长;1952年4月任新华通讯社新闻摄影部主任;1956年任中国摄影学会主席;1959年8月任副社长兼摄影部主任;1969年4月在中国*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委员;1970年任国务院文化组秘书长;1973年在中国*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候补委员;1979年11月任副社长、党组成员;1981年兼任新华出版社社长。
1982年离休后,先后当选中国老年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主席;1986年获“国际影联荣誉杰出活动家”荣衔,1989年获日本第五届东川国际摄影节海外作家奖;1988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石少华作品选》,辑入他不同时期的部分作品;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老年摄影家协会、*深圳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沙飞、石少华摄影作品展》在广州、深圳展出。
1998年6月30日,石少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2、人物年表
石少华作品
1918出生于香港。
1923随父母回广州定居。
1932在岭南大学西关分校附中和康乐岭南大学附属高中读书;爱好摄影,从事业余摄影活动。
1938带着照相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1938—1939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担负摄影工作。拍摄了《*同志在延安杨家岭和农民亲切谈话》以及反映1938年国际青联访问延安、抗大建校三周年纪念等活动的大量作品。1939年抗大迁往华北抗日根据地时担任记者团摄影记者。后被分配到冀中军区,任摄影组长。
1940在冀中开办摄影训练队,培训摄影*。
1941--1942任冀中军区摄影科长。继续主办训练队,培训学员百余人。同时拍摄了《铁骑——冀中八路军骑兵部队》、《狠狠打击侵略者》、《儿童团》等作品。
1943--1944任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继续开办摄影训练队。拍摄了《埋地雷》、《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冀中水上游击队》、《冀中军民的地道战》等作品。
1945日军投降后,随军进驻华北重镇张家口。拍摄了《突进张家口》、《大好河山重放光明》等作品。
1946在解放战争前线。拍摄了《怀来前线的炮兵阵地》、《抢修怀来人桥》等作品。
1947收到邓颖超同志来信,信中对《晋察冀画报》提供很多照片绐妇联送往国外展览表示赞扬。
1948任华北画报社副主任,主持《华北画报》工作。
1949随团长郭沫若参加在捷克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进行采访。之后到苏联访问。
1950任国家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兼摄影处长。参加筹备出版《人民画报》,并任该刊编委。同时筹建中国图片社。组织抗美援朝的摄影报道工作。
1952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成立,任部主任。
1953随新华社代表团访问苏联。
1955参加筹备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受聘北京大学讲授摄影课。
1956筹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摄影团体:中国摄影学会,并任第一届、第二届主席。
1957筹备并出版了《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杂志。
1958出席在匈牙利召开的*国家通讯社摄影部主任会议,并任新闻摄影作品展览评委。
1959参加纪念建国10周年而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的拍摄工作,并主持画册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拍摄了《钢锭》等作品。任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兼摄影部主任。
1960出席在柏林召开的国际新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会议,并担任此间举办的国际影展的评委。
1961出席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并任评委。
1962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展出1940—1961年拍摄的部分作品154幅。受*接见和鼓励,*对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摄影事业给予肯定;参加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国际新闻工作会议。
石少华作品
1963受*、邓颖超同志接见,同时被接见的还有部分女摄影工作者。赴越南访问。之后举办了《石少华、陈勃访越摄影展览》。
1964到*摄影。拍摄了《山林之晨》、《晾葡萄干》、《放牧》等作品。
1965率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非洲的埃及、阿尔及利亚、马里、几内亚、刚果和中非七国,拍摄了《金字塔下的沙漠之舟》、《阿尔及尔“金色”海滩》等作品。并在北京举办非洲七国之行摄影艺术展览。
1971率中国新闻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越南、朝鲜。
1972访问阿尔巴尼亚。筹备中国图片社大楼的建设工程。
1980访问英国路透社,同时访问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
1981筹建新华出版社,并兼任社长。
1982参加画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1983先后两次到陕西进行摄影创作。
1984筹建并成立了中国老年摄影学会,任会长。
1985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再次被选为协会主席。在广州举办《石少华摄影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10幅。出席第三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并发表长篇讲话。
1986为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艺术摄影专修科讲学,同时分别在沈阳军区军事摄影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辽宁分会作了题为《军事摄影工作》和《再谈摄影术的产生以及艺术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关系》的报告。在丹东等地进行摄影创作和讲学活动。赴杭州主持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二期全国摄影创作读书班,在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并作了《摄影事业组织者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报告。出席上海第一届国际影展开幕式,并担任影展顾问。赴芜湖、九华山和黄山进行摄影创作。获得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颁发的“国际影联荣誉杰出活动家”荣衔。
1987担任第四届国际影展评委会主任,主持影展的评选工作。赴联邦德国出席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会议。
1998石少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3、人物评价
石少华作品
石少华同志从事摄影工作50载,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敌后根据地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奔波于祖国四方,出访过世界许多国家,拍摄了大量为国内外观众喜爱的摄影作品,名闻遐迩。他的作品,有些虽已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但是至今对人们仍然具有真实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堪称不朽之作。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照片,记录了我党*的革命活动,反映了解放区军民英勇战斗的光辉事迹。
主要代表作品有《*和小八路》、《埋地雷》、《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地道战》、《子弟兵母亲戎冠秀》、《飞檐走壁》、《解放张家口》等;这些作品是他在战争年代那特定的环境里深入生活,和广大指战员一起战斗,敏锐地捕捉典型形象的产物,是作者高度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相结合的结晶。不少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被载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其中《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冀中水上游击队》,是他六进六出白洋淀,体察水上游击队的战斗生活而后精心构思拍摄成的。
石少华不仅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而且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从战争年代开始,他就勤奋地开垦摄影理论的处女地,撰写了大量摄影理论文章。一版再版的《摄影理论与实践》一书,是他五十年摄影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概括。此外,还写有《谈新闻摄影》、《摄影记者的工作》、《中国摄影简史》等论文,及专著《新闻摄影与摄影记者》、《摄影与实践》。
石少华对摄影艺术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仅擅长新闻摄影,同时在人像、风光、舞台摄影等方面都有极深的功底。他的作品题材广泛,表现形式新颖多样,具有真实、自然、生动、质朴的特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