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彭兰

科普小知识2021-07-06 12:50:59
...

彭兰,女,1966年10月出生,湖南长沙人,博士。调任清华前,曾任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人大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入选过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彭兰已调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网络传播、新媒体、媒介融合。主讲课程编辑本科生课程:数字传播技术应用(2009年被评为*并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互动管理等。研究生课程:网络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等。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编辑网络传播、新媒体、媒介融合。主讲课程本科生课程:数字传播技术应用(2009年被评为*并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互动管理等。研究生课程:网络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等。

1、学术背景

1984.09——1988.07长沙铁道学院电子工程系计算机软件专业工学学士

1989.09——1991.07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第二学士班法学学士

1996.09——1999.07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文学硕士

2001.09——2004.0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职博士文学博士

2、研究成果


彭兰

科研项目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对网络传播及新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数字时代新闻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结构、功能与效果研究》(第二负责人)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冲击与影响》(参与)

*北京市教委《网络传播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研究》

*北京市委宣传部《关于互联网新闻跟贴的调研》

*杭州市委《杭州和谐社会研究》(参与)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传播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新闻业务规律及发展前景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媒介发展与中国社会人的变革》

人物著作

*《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网络多媒体新闻》,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3月

*《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点击美国在线》,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4月

*《网络传播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翻译作品

*《网络新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

代表论文

*《数字化时代的BBC》,《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4期

*《透视网上聊天》,《光明日报》,1999年7月28日

*《网络带来的变革》,《中国记者》,1999年第10期

*《重新认识互联网》,《中国记者》,2000年第5期

*《网络与跨文化传播问题初探》,《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关于大陆互联网站外来文化传播状况的实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1期

*《什么是真正的多媒体报道》,《中国记者》,2003年第1期

*《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上)、(下),《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1期,2003年第3期

*《香港网络媒体发展概况》,《国际新闻界》,2004年1期,《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03年

*《主流化与边缘化——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双重轨迹》,《中国记者》,2004年第5期

*《中国互联网展望——技术变革与发展动向》,《亚洲传媒研究》,2004年

*《中国网络新闻十年六大变革》,《网络传播》,2005年第1期

*《RSS挑战网络信息生产与消费》,《中国记者》,2005年第12期

*《新一代互联网:再次改写的新闻传播景观》,《传媒》,2005年第12期

*《新媒体: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11期

*《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中国记者》,2007年第2期

*《网络文化发展的动力要素》,《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4期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一、之二、之三《中国编辑》2007年4期、5期、6期

*《三极格局下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中国网络媒体的结构特征》(第二作者),《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6期

*WEB2.0.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国际新闻界》2007年10期

*传播者、受众、渠道:博客传播的深层机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关于数字媒体内容管理体系建立原则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11期

*个性化与社会化:网络信息消费的双重趋势《国际新闻界》2008年3期

*中国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两个特别要素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上的主题演讲(中英在互联网领域第一次*级别的对话会议)2008年3月

*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行为变化趋势《中国记者》2008年8期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传媒变局《新闻战线》2008年7期

*现阶段中国网民典型特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网络媒体发展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2008年12月

*网络时代的网民素养《国际新闻界》2008年12期

3、获奖情况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

*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8)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7)

*《网络多媒体新闻》获中南地区大学版协优秀图书一等奖(2007)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2005)

*宝钢优秀教师奖(2004)

*《网络传播概论》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004)

*中国人民大学校十大教学标兵提名奖(2003)

*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2)

*《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获*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文字教材二等奖(2002)

*中经报联奖教金(2001)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

*华为奖教金(2000)

*中国记协“新中国新闻事业五十年”百篇优秀论文奖(1999)

4、思想观点

作为2015年腾讯网媒峰会嘉宾之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彭兰分享了对当下媒体以及传播环境变化的趋势的理解。


彭兰

彭兰认为,所谓众媒时代,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表现形态丰富,不再受传统表现形式的限制,文化更加多样;二是生产者众,人人皆可为媒体;三是传播结构众,与以前相比传播结构更为复杂;四是平台众多;五是终端多样化。

在当前的众媒时代,传统的传播链条被重构,对于新媒体的崛起是否会消解新闻严肃性的问题,彭兰认为,新媒体可能受传播载体、碎片时间的影响,而导致受众对长文章的接受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此前发布的报告中,彭兰根据报告调查结果指出:52.2%的用户不怎么在移动终端上看长文章了,媒体必须在某些类型的文章长度上和表现形式上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但是彭兰同时表示,短文章与严肃性并非是对立的,事实上用户在接触了海量信息的同时,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

不过彭兰也承认,在众媒时代,传统媒体把关人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消解,在传统的传播链条里,受众只需要分辨接受到的新闻的真实性问题,而在众媒时代,传播呈现社交化的特点,信息沿着社交流动,每一个用户都成为传播的节点,用户自身组成投票机制的把关。

那么受众如何在众媒时代筛选信息呢?彭兰的建议是,在大模式发生变化不可回避的背景下,由于信息来源广泛且未经筛选,用户需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以提升自己对信息的判断能力。而用户媒介素养的提高需要教育以及信息流动平台的服务商一起来推动。

对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新技术在媒体行业的应用,彭兰认为,新技术是一种增加媒体表现形式的方法,但是新媒体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媒体的组织结构以及生产方式。对于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彭兰认为虚拟现实、传感器、增强现实等技术,以及定制化生产、个人云、平台、人和物的协同会成为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胡舒立

下一篇:周鸿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