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重点中学关于转变办学思想的实践报告
非重点中学关于转变办学思想的实践报告
非重点中学关于转变办学思想的实践报告
近年来,xx市xx中学这所老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一些通过应试教育完成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学校积聚了丰厚的财力、师资、社会声誉而成为了大校或名校。他们又凭借这种优势又在素质教育的比赛中扮演领跑者。尤其是在生源大战中,我们学校作为保底学校经常处于尴尬境地。我们招收的一般是基础差、学习差,且家庭关系贫困复杂的学生,这好像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紧紧地勒住了学校发展的动脉。生源的困境造成了学校教师巨大的失落感和挫折感,由此带来优秀师资无情流失的困境。流失的背后,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和重大损失,更可怕的是它还带来了人气的丧失和人心的涣散。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到教学方法,都要迈开较大的改革步伐,为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与效应不断探索、实践。
1、确定人人能成才的办学理念
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资源仍将在相当的时间内继续保持这种不均衡也是客观现实,学校的困难将在很长时间内延续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丈量原本就不一样长的学生,关键还是一个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的问题。用一句通俗化来讲,就是“换一个眼光,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情来看世界,世界也许就不同了。”基础教育:高中毕业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的重点大学。培养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的普通劳动者的教育,也应该是成功的教育;能发掘学生的民族艺术、美术、音乐、体育特长,也应该是成功的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只需要用多元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看待学生,也许每个学生都不再是难题,而是一份意外的精彩!于是,我们从学校现实出发,提出了“人人能成才”的办学理念。
“人人能成才”的理念内涵中,“能”强调了学校在实施公平和谐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它要求学校要树立崭新的人才观和全新的育才观,积极主动的为培养人才做物质、精神、理念上的准备;“人人”则强调了我们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和广泛性,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珍惜的教育对象;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和谐教育观和全面成才观的受益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为自身即将进入社会做好智力和心理的准备。当学校真正树立了“人人能成才”的观念后,会有“暮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过程自身具有多元特征。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学校发展应与时代特征相一致。多元化的教育观,多元化的发展观,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的成才理念,受益的是学生,支撑起的是xx中学的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
2、建立全面的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我校面向xx市城乡结合部,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在社会正处于巨大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家庭也经历了巨大的冲击。经过学校德育部门多年的调查,在我校读的学生中,离异单亲及主要家庭成员下岗失业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家庭普遍经济困难。
“人人能成才”首先要保证让每一个困难学生能够完成学业,能够成人成才。这是学校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公平性的重要体现。为此,学校建立了完整的班级——年级组——学校三级资助体系。
在班级中,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基层组织高度关注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突出平等性,尽力消除所有可能存在的对贫困生的歧视性因素。同时,在班主任的心中,则始终把照顾贫困生放在优先地位。班主任通过走访的方式,深入学生贫困家庭,了解贫苦家庭现状,力所能及的帮助贫苦学生家庭解决现实困难。当贫困生的父母亲和学生本人发生疾病,意外伤害的时候,班主任都会组织学生*和代表上门慰问,在第一时间把班级的关怀送进困难学生家庭。
在年级组中,各年级组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就读状况。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个别学生家庭突然发生重大变故,很多学生表现出来明显的弃学情绪,有的学生悲观失望,无心恋学;有的担心家庭经济收入无力负担学业,动摇不定;有的甚至瞒着家长和老师,利用晚上和假期,外出打工。所有这些状况都由班主任及时反馈到年级组,由年级组统一作出减免杂费的决定,切实减轻困难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学校是资助贫困生最重要的环节。每年,学校都会对残疾、下岗学生家庭进行登记,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对困难学生的学费予以减免。3年来学校累计减免困难学生学费累计近三十六万元。学校用暂时的利益损失挽回了上千个家庭的希望,换回了社会的稳定,换回了公平教育。通过扶贫助学活动,我们为那些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的孩子们抹去了忧伤,描绘了希望,从经济上对贫困生的资助是学校贫困体系的一个方面,它甚至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方面,对贫困生家庭的资助解决不了实质性的,社会性的问题。对于一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说,学校的资助可能只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能切实解决困难学生家庭状况的只有教育,让每一个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无差别无歧视的、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困难学生都能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让每一个困难学生都能因为教育而深刻的改变自身及整个家庭的命运,这才是学校教育对贫困生及其家庭最大的资助和最深切的关爱。
3、树立全面发展的德育观
我校德育实践中,始终以尊重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学生实现优良个性品质、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搭建平台。“德育者,育德者“,每一个老师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体,每一次教育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自我德育的内部动力机制。
在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上,有人问学校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六位总统,三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她最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学生在学习成绩和智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他们成为一个公民所需的道德要求和心理准备却是相同的。这就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起跑线”。
在德育的“起跑线”上,我们承认起跑有先后,速度有快慢,路线有差别。实施素质教育,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中国的已有传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都能得到对自身有利,对社会有益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教师习惯在心理给学生加上一些“坏”、“差”、“不正常”“品行有问题”等等否定性的评价,把这些学生认定为“坏学生”、“差学生”。这样的教师不少,这样的主观评价肯定也是“事出有因”,但这种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可塑性和发展性,而且极有可能是片面的。许多学校,受过度的应试教育影响,为学生提供的成功非常少。许多教师只把眼光牢牢地盯在分数上,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他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因为教师从来没有夸奖过他们,他们得到的只有教师有意无意的“你们不是好学生”的暗示。没有赏识,没有成功,也就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希望,他们在深深的绝望和麻木中,只能自暴自弃。
我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高度重视行为规范的训导教育,把外在的社会公德内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要求;把外在的纪律意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习惯。学校的德育立足发展、从小处着手,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细节决定成败”,“让良好的习惯伴随学生的一生”是学校领导常常对青年教师说的话。我们认为,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变得守时了;一个爱说谎的学生学会了诚信;一个从来不和父母交流的学生能够坐下来和父母亲说说话了;一个随地乱扔纸屑的学生开始把垃圾投进垃圾箱了;一个脾气暴戾的学生懂得了克制;一个缺少自信的学生明白了勇气的含义;一个把自己封闭在孤独自我中的学生和他的新同学在一起玩耍了……这些都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成功。学生的进步可能是与学习成绩无关的,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相对于他们自身,他们已经收获了很多东西。在校园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点点进步,汇集起来,我们的教育就有了巨大的进步。
4、坚持全面成才的教学观
由于受家庭、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千差万别,有的行为敏捷;有的反映迟钝;有的一点就通;有的一窍不通。作为一所普通综合学校,课堂上教与学的矛盾、考试后教师付出与学生收获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学生因为学习习惯差,成绩落后导致的不良后果正将学校导入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中,问题如何解决?
“因材施教”这一古老思想已经为问题的解答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人人能成才”是目的,“因才施教”是途径。“因才”怎样“施教”?“人人能成才”就是提倡不同的人在公平的开放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所有的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上都有所成功。教育过程能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从面向每一个人出发,也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文化成绩落后的考生如何与其他考生在高考中竞争?学校如何同别的学校竞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教才算成功,结合我校实际的生源状况和客观差异,我校坚定不移的走民族传统艺术特色发展之路。大文大理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在紧紧抓住文理教学不放松的前提下,学校做大做强做优美术艺术、民族体育特长生的教学,形成了一整套特色教育的模式。
学校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用新理念、新方法教育指导教学。随着新课程标准逐步试行,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对学生评价的“简单、盲从”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检讨。我们提倡评价标准的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内发展的不均衡性,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学是实践“人人能成才”理念的重要阵地。学校制定了低起点(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小步子(针对学生实际),多滚动(不断激励)勤反馈(不断提高教学目标),促发展(实现主体发展)的教学新模式。针对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倡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层而异,分层施教;提倡小步子的进步,反对不切实际的盲目推进,让学生在小步子推进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不断地多激励让学生收获信心;当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提倡上台阶,体现学习水平的提升和质的飞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70年代就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展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地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根据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强调了教师身份的转变,由重视知识传授、单纯的教书匠变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新形势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耐心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具有能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
上一篇:行政单位出纳的岗位职责范围
下一篇:社交网站对青少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