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第三峰元宝山下安太乡小桑村下屯,于2009年11月26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展示中心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苗族传统木结构吊脚楼、三栋品字型楼房,总面积594平方米,设置了陈列展览、库房、办公、信息资料、接待等工作室。展区以生产生活、多彩服饰、芦笙坡会、民间工艺、信仰习俗、苗族婚礼等主题,分别展出了苗族文物250余件套、图片170余幅。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建成开放后,将与由小桑屯、培秀屯、元宝屯、江竹屯组成的生态博物馆保护区构成苗族生态博物馆,并对苗族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动态保护。
中文名: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地点:广西第三峰元宝山下安太乡小桑村下屯
建馆时间:2009年11月26日
1、简介
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第三峰元宝山下安太乡小桑村下屯,于2009年11月26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展示中心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苗族传统木结构吊脚楼、三栋品字型楼房,总面积594平方米,设置了陈列展览、库房、办公、信息资料、接待等工作室。展区以生产生活、多彩服饰、芦笙坡会、民间工艺、信仰习俗、苗族婚礼等主题,分别展出了苗族文物250余件套、图片170余幅。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建成开放后,将与由小桑屯、培秀屯、元宝屯、江竹屯组成的生态博物馆保护区构成苗族生态博物馆,并对苗族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动态保护。
2、历史踪迹
苗族“竖岩”
苗族的交际礼仪,以热情大方、朴实为其特色,在生活中,相互帮助,同甘共苦。俚规民俗,多用“依直”形式,苗族“依直”较为严厉。规章严密、奖罚分明,展示了公正与民族和睦、平等相待的社会道德,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历史沿革
小桑、元宝、培秀三个村分散在元宝山西麓,都是苗族,但姓氏各有不同,迁徙的时间也不一样。小桑村中有杜、郑、杨三大姓,杨姓最早定居小桑,杜、郑两姓先后从湘西、通道县等地迁来。元宝村有贾、马、董、陈四大姓,最早定居的是贾姓,而陈姓为后,户数也比较少。培秀村有梁、马、蒙、何、石、董等姓,梁姓是从尧良迁来,马姓是大年良寨迁来,住培秀上屯,这两大姓氏是最早迁来的。蒙姓从洞头乡迁来,与何姓一起住在下屯,董、石两姓是最后迁来的,户数也最少,住下屯。
据考证,元宝山地区的苗族,古称“髦“,是周时对一般苗族的记录与称呼。融水苗族主要是在宋初时,不堪战乱,自黔东与湘西一带南迁,最终定居在当时是人烟罕至,林暗谷深的元宝山。苗族的先民到达元宝山之后,为了生存和繁衍,团结互助,披荆斩棘,开山辟土,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同时创造了带有瑰丽多采的苗族文化。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悦耳动听的芦笙曲调,优美多姿的舞蹈,五彩缤纷的刺绣,光耀夺目的精美银饰,共同组成了苗族文化的宝库。
3、地理位置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处于元宝山和贝江景区内,距离县城70公里。当地的苗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上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独具魅力的、完整的自然与人文的全息生态,是研究、保护以及展示苗族文化的理想之地。
与其他生态博物馆的模式相类似,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与由小桑屯、培秀屯、元宝屯、江竹屯组成的生态博物馆保护区,一起构成了苗族生态博物馆,并对苗族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动态保护。另外,苗族生态博物馆还通过设置“文化示范户”的方式,带动村民对自己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4、展示中心
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建在一处由梯田环抱的腹地里,门口树立着一个木制牌匾,书写着生态博物馆的名字。进入博物馆院子,眺望四周,视野开阔,空气清新。
展示中心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总投资100万元,采用苗族传统木结构吊脚楼的建筑形式,设置了陈列展览、库房、办公、信息资料、接待等工作室。展区以生产生活、多彩服饰、芦笙坡会、民间工艺、信仰习俗、苗族婚礼等主题,分别展出了苗族文物250余件套、图片170余幅。
5、自然生态
苗寨民居
在苗族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区域中以小桑上屯(青山屯)的苗家民居最有特点,其寨子里很多房子都建在因流水冲刷而暴露出来的大石头上,柱子高低不一,看上去歪歪斜斜,摇摇晃晃,实则稳固结实,充分体现了苗族工匠“不择房基,依势而建”的聪明才智,成为当地一大景观,被称为“石上人家”。小桑下的苗寨则建在层层梯田之间,梯田、苗寨、吊脚楼和谐一致,融为一体,堪与龙脊相媲美!
融水苗族
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北部,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49.4万,其中苗族人口20.4万,占41.3%(据2008年统计)。苗族主要聚居在红水、杆洞、拱洞、安太、洞头、白云、安陲、良寨、大年、香粉等乡镇。
苗族聚居的大苗山,这里有鳞次栉比的建筑、绚丽多彩的服饰、五彩缤纷的节日、古朴浓郁的习俗……安太乡小桑、元宝、培秀等村寨,地处元宝山腹地,当地苗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浓郁,自然环境优美,是展示、保护、研究苗族文化的理想之地。生态博物馆的建成,将为保护与传承苗族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6、文化底蕴
民间工艺
(一)蓝靛漂染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蓝靛漂染,是苗族妇女制作亮布常用的方法,整个过程分浸草取蓝、泡蓝染布、漂洗固色、棰亮甑蒸等步骤,工序时长、复杂。
(二)织锦背带
苗族织锦分彩锦和素锦两种,按经纬布线,用竹针挑花,多为花鸟、虫蝶、几何纹状图案,主要用于被面、背带、衣袖的装饰。
(三)吊脚楼工艺
吊脚楼是苗族特色建筑。苗族工匠单以角尺、墨斗和竹竿,不用图纸,就能定木楼的高低、大小、方位,穿梁排柱,卯榫相扣,依山搭建,是智慧的结晶。
7、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
自从苗族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开展以来,当地*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在村落保护治理、道路改造、村寨防火、灶改、改厕等工作上均加大建设力度。截止至2010年5月底,已完成灶改232个,投入扶贫资金18.56万元;完成改厕38座,投入资金0.68万元;建消防水池4座,投入资金0.6万元;修通村寨道路1公里,投入资金3.5万元。另外,从元宝山河谷上小桑村7.5公里的沙石路拓宽硬化工程投入扶贫资金460万元,为了保护小桑村落木楼建筑,消除火灾隐患,小桑村民义务投工投劳,搬迁木楼13户,开通防火通道180多米,使村落环境得到了较好改观。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2011年融水在积极改造村落保护环境的同时,重视苗族生态博物馆文化示范户的建设工作,落实了两户文化示范户,每户投入扶持经费1500元,目前已挂匾示范,共设有接待铺位15床,初步具备接待学者、工作人员和游客的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苗族有着与其他许多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例如融水苗族的打同年、坡会和斗马等传统民俗活动,在该地区未建立生态博物馆之前,每年都会吸引很多的游客和学者到当地参观。促进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增加了外界对该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村民们在与外界的交往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可以唤起村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豪感。这为生态博物馆建成后,村民自觉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起到重要的作用。
融水苗族生态博物馆,2011年开展文化记忆工程。在苗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按季度对苗族的生产习俗、民俗娱乐、民间工艺、民间礼俗、系列坡会、春社娱乐等活动进行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料整理、录音、影像拍摄等工作。现拥有苗族芦笙制作传承人1人,苗族芦笙柱制作传承人1人,苗族吊脚楼建筑工艺传承人1人,苗族织锦、刺绣制作传承人1人。广西区民族博物馆针对此项文化记忆工程下拔了专项经费1.8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