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万里
余万里,男,汉族,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国际政治学博士,原中*员。2014年11月,因作风问题被北京大学开除党籍。北京大学官方通告,给予余万里撤销教师职务、撤销教师资格处分。
1、人物履历
1990年7月,毕业于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
1990年9月-199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陆军学院,军政训练;
余万里
1991年9月-1995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学士学位;
1995年9月-1998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99年9月-2003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攻读博士学位;
2004年6-12月,美国KetteringFoundation,访问学者;
1998年7月-2006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外交研究室,副研究员(2004)、研究室副主任;
2006年8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与外事管理学系,副教授;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2、学术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美国外交、中美关系研究、经济外交研究和教学。
科研项目
1、《美国贸易决策机制与中美关系》,0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2、《美国大战略的调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王缉思主持,承担第5部分);
3、《跨国公司与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重点项目,已结项。
学术成果
综述
发表合作专著有《中美关系史1949-1972》(第八章,1999)、《同床异梦:美国欧洲战略》(第二、三、四章,2000)、《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第八章,2006)等。
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报刊评论文章上百篇。
著作
《美国贸易决策机制与中美关系》,时事出版社2013年版;
《雁过留声:中美人文交流的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布什主义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10章);
《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总统大选现场观察》,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外交》,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主编);
《美国在东亚的作用:观点、政策及影响》,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主编,第1,11章);
《冷战后的美国外交1989-2000》,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1章);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第8章);
《中国法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第5章);
《中国*管理创新,决策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合著,第2、3、4章);
《*创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合著,第5、6、7、8章);
《同床异梦:美国的欧洲战略》,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合著,第2、3、4章);
《和平:安南与联合国》,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合著,第4、5章);
《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4年版(合著,第8章)。
译著
1、《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合译,序言、第1-5章);
2、《反击一切敌人》,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合译,第2章一部、第8章)。
论文
--“TheRoleofNon-TraditionalSecurityIssuesintheChina-USRelationship,”inNOTCONGRUENTBUTQUITECOMPLEMENTARY:U.S.ANDCHINESEAPPROACHESTONONTRADITIONALSECURITY,editedbyLyleJ.Goldstein,《中海》,NO.9,ChinaMaritimeStudiesInstitute,USNavalWarCollege,2012;
《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的“周期律”》,载《外交观察》(2012年秋季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政治思考:基于对两份国际民调报告的解读》,载《中国人的国际新形象》(韩方明主编),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跨国公司公共外交的三大功能》,载《公共外交季刊》,2001年夏季号,总第六期;
--"AmericasReturntoAsia:BothaChallengeandanOpportunityforChina",inAPACIFICNATION:PERSPECTIVESONTHEUSROLEINANEASTASIACOMMUNITY,editedbyMarkBothwichandTadashiYamamoto,TokyoandNewYork:JapanCenterforInternationalExchange,2011;
--"TheAmericanFactorinChinasMaritimeStrategy,"inCHINA,THEUNITEDSTATESAND21st-CENTURYSEAPOWER,editedbyAndrewErickson,LyleGoldsteinandNanLi,USNavalWarIntstitutePress,2010.
《学者参与决策过程的五种角色》,载《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3期;
《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载《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第3、4期(与孙璐合作);
--"US-ChinaRelationsinG.W.BushYears,"JOURNALOFREMINUNIVERSITYOFCHINA,Vol.4No.2,Autumn2009;
《美国反恐战略与巴基斯坦》,载《中国国际战略评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BreakingtheCycle?Sino-USRelaitonsunderGeorgeW.BushAdministration",inCHINASSHIFT:GLOBALSTRATEGYOFTHERISINGPOWER,editedbyMsafumiIida,theNationalInstituteforDefenseStudies,Japan,2009;
《福克斯新闻频道的崛起与美国保守主义》,载《美国研究》,2008年第4期(与王菊芳合作);
《全球化时代的民间外交》,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5期;
《小布什的“反恐”大旗能打多久?》,载《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08》,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美国反恐战略的走向》,载《中国战略观察》,2008年第1期;
《美国中期选举后对外战略调整态势》,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7期;
《中美相互依赖的结构》,载《国际论坛》,200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美国中期选举之后的对外战略走向》,载《中国战略观察》,2007年第3期;
《相互依赖理论评述》,载《欧洲研究》,2003年第3期;
《跨国公司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3-4期;
《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载《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陶文钊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国国内对科索沃战争的反思》,载《*与外交》(周琪主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解析美国外交中的“新孤立主义”现象》,载《国际论坛》,2001年第1期;
《科索沃战争与美国的“新干涉主义”》,载《美国年鉴200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
《中国对美政策的调整:1969-1971》,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6期。
研究报告:
《美国反恐战略的走向》,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课题,2007年10月;
《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的走向》,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6年第7期;
《布什亚洲之行及其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6年第3期;
US-ChinaRelationsUnderStructuralInterdependence,在“中美关系及其对亚洲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2005年11月19日;
《飓风灾害后的美国政治与外交》,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5年第32期;
《中美关系步入历史新阶段》,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5年第26期;
《从美国思想库的发展看中国民间智库的道路》,在天则经济研究所“民间智库论坛”上的报告,2005年8月27日;
《剖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办公厅、**宣传部委托研究报告,2005年8月;
《关于对美“反独促统”工作的建议》,国务院*事务办公室委托课题报告,2005年7月;
RisingChinaandEastAsianSecurityStructure,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系所做的报告,2004年11月;
EconomicGlobalizationBetweenChinaandUS,在美国CenterStateUniversity的讲演,2004年10月;
《艰难的选择:美国与两岸关系》,美国所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联合学术研讨会报告,2004年5月;
《“9-11”事件后美国的外交思想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911”事件影响预测课题组,2001年11月。
报刊文章:
《国家重建才能解决阿富汗问题》,《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12月28日;
《中美关系须夯实国内政治基础》,《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9年11月12日;
《理性的背面:麦克纳马拉与美国战略的悲剧》,《世界知识》,2009年第16期(与肖河合作);
《中国学者要放眼看世界》,《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8月10日;
《华盛顿去平壤只有借路北京》,《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6月16日;
《朝核问题:中美是对手还是朋友?》,《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6月5日;
《朝鲜行为的逻辑》,《羊城晚报》,2009年6月4日;
《奥巴马外交开局不错》,《世界知识》,2009年第9期(与蒋翊民合作);
《更积极的中美关系正向我们走来》,《东方早报》社论,2009年4月3日;
《中美关系:国家VS社会》,《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3月19日;
《东亚对美国的外交需要远大于其内部合作》,《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9年2月24日;
《希拉里亚洲之行的含义》,《羊城晚报》,2009年2月19日;
《中美不做G2做P2》,《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2月10日;
《从排序看希拉里平衡外交》,《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2月9日;
《不必对“巧实力”太敏感》,《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1月19日;
《从奥巴马就任总统看中美关系的走向》,《法制日报》,2009年1月16日(与肖河合作);
《2008:“地球村”竞争规则继续改变》,《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4日;
《“危机总统”选择现实主义》,《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8年12月23日;
《气候真的要变了》,《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8年12月3日;
《中国不是奥巴马的关注重心》,《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8年11月25日;
《知华派在美国政坛崛起》,《环球时报》人物春秋,2008年11月21日,(与王文合作);
《美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变革”》,《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3日,(与肖河合作);
《经济危机帮了白宫新主人》,《法制日报》,2008年11月9日,(与于帅合作);
《佩林能否为麦凯恩扭转局面》,《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日,(与黄宇蓝合作);
《“不值钱”的名字与“值钱”的*》,《羊城晚报》,2008年11月1日(与龚正合作);
《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法制日报》,2008年10月26日,(与蒋翊民合作);
《泡沫已经破灭人造神话还在继续》,《羊城晚报》,2008年10月16日;
"ChinaandRussiahavealwaysbeengreatpowers,"Guardian,Series:TheWorldReordered,September282008;
《两个版本的变革牌》,《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8年9月25日;
《“世界新秩序”是伪命题》,《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8年9月18日;
《美国大选,中国人看点在哪里》,《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8年8月27日;
《中美篮球,战略地位决定悬殊》,《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8年8月12日;
《美国的神话是谁制造的》,《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8年5月19日;
"TheRaceGoeson,"BeijingReview,May8,2008;
《*党要抛弃希拉里不放弃》,《经济观察报》,2007年4月27日;
《头象与群驴》,《经济观察报》,2008年2月17日;
"ComplexEngagement",BeijingRewiew,Vol.51,No.3,Jan.17,2008;
《奥巴马的肤色VS希拉里的眼泪》,《新民周刊》,2008年第3期;
《布什休战,调整“革命”?》,《环球人物》,第46期,2008年1月(下);
《关不住的中美关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7年12月24日;
《中国,美国的外交依靠?》,《世界知识》,2007年第23期(与苏明华合作);
《布什执政进入“垃圾时间”》,《世界知识》,2007年第20期;
《美国中东政策面临挑战》,《人民日报》国际周刊(2007年9月14日第七版);
《塑造中美合作新亮点》,《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7年8月4日);
《中美合作是双方寻求共同利益的需要》,《进出口经理人》(2007年第7期);
《警惕中美经贸问题政治化》,《*》(2007年第7期,与刘峰合作);
《美国人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环球》(2007年第10期,5月16日);
《美国拿中国说事,多是瞎嚷嚷》,《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7年4月13日);
《老虎、老虎,燃起熊熊烈火!》,《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7年1月25日);
《解读“火神派”及其拯救者》,《环球人物》(第22期,2007年1月16-31日);
《被扔在十字路口的美国》,《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2月15日,与齐鹏合作);
《博尔顿走了,激进的“火神派”在美日渐式微》,中国网(2006年12月7日,与许午合作);
《美国中期选举的风向标意义》,《新民周刊》(2006年11月15日);
《对新保守主义的质疑》,《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6年11月10日);
《色与痛》,《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1月9日);
《伊拉克,还是伊拉克!》,《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1月2日);
《中美形成结构性依赖》,《环球时报》(2006年10月8日);
《“布什主义”的反扑》,《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9月4日);
《美国外交难改“牛仔脾气”》,《环球时报》(2006年8月10日);
《国际社会还有什么用》,《环球时报》(2006年7月23日);
《一曲“布什主义革命”》,国际时评(2006年7月12日);
《美式新闻*也有边界》,《环球时报》(2006年7月7日);
《作为国家实力的法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5月25日);
《在美国感受中美关系全球性》,《环球时报》(2006年5月12日);
《认识自己,塑造中美关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5月9日);
《韩国大米与全球化》,《人民日报》国际随笔(2006年5月6日);
《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6日);
《中美关系结构化》,《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4月20日);
《福山、伊拉克、梦不醒的*迷信》,《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3月9日);
《院外游说:美国政治的灰色地带》,《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3月1日);
《“转型外交”:以反恐、*与美国的名义颠覆主权》,《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2月17日);
《“潜规则”横行的灰色地带》,《人民日报》国际随笔(2006年2月7日);
《2006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2006年第1期);
《布什现在称正赢得伊战为时太早》,《环球时报》(2006年01月09日);
《迷失的“帝国”》,《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月4日);
《“跛鸭总统”力拼政治遗产》,《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2月8日);
《美国东亚外交政策尚待调整》,《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5年11月28日);
《走过2005年的中美关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1月17日);
《小布什的“六年之痒”》,《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1月4日);
《伊拉克的三场战争》,《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0月25日);
《“超女政治”与*不可承受之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9月23日);
《让世界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9月1日);
《以稳健的大国心态审视当前的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9月1日)
《三个视角看中美相互依赖》,《环球时报》(2005年8月19日);
《优尼科收购案背后的政治因素》,《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5年8月11日);
《黑珍珠掌门》,《环球时报》(2005年7月25日);
《从赖斯访华看中美关系》,《环球时报》(2005年7月13日);
《穿越芳菲苑的中美大国外交》,《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7月28日);
《包道格有点烦》,《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6月9日);
《求稳恐“独”:美国对台心态》,《环球时报》(2005年5月16日);
《老博尔顿的官位有点悬》,《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4月25日);
《布什的“无厘头”》,《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3月18日);
《大西洋联盟的裂缝在哪里》,《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2月23日);
《赖斯杰克逊主义共和党外交》,《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月28日);
“VeneerofDemocracy:BushNeedstheIraqElectiontoJustifytheWar,”BeijingReview,(Vol.48,No.4,Jan.27,2005);
《2004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2005年第1期);
《美国在走向分裂吗?》,《环球时报》(2004年11月29日);
《是道德观,傻瓜!》,《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4年11月8日);
《我的投票记录》,《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4年10月28日);
《美国面临认同危机》,《环球时报》,(2004年9月17日);
《伊拉克,“美帝国”的边界》,《环球时报》,(2004年5月21日);
“TimingIsEverything:Sino-U.S.RelationsInfluencedByRecurringEvents”,BeijingReview,(Vol.47,No.15,April15,2004);
“PoliticalFutureofIraq:aMinefieldSprintorTip-toetoaSovereignIraq?”BeijingReview,(Vol.47,No.10,March11,2004);
《2003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2004年第1期);
“MiredinMilitaryQuicksand:IsIraqResurrectingtheGhostofVietnam?”BeijingReview(Vol.46,No.50,Dec.11,2003);
《一场愚蠢的战争———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访谈》,《南方周末》(2003年11月27日);
《施瓦辛格:政治终结者?》,《新民周刊》(2003年10月13日);
“WhatHappeningtoIraq:theDailyDeathTollRises,theUSSpendsBillions-WillIraqEverBeaStableCountry,”BeijingReview(Vol.46,No.41,Oct.9,2003);
《坎昆不了局》,《新民周刊》(2003年9月22日);
《*在伊日益猖獗,美调整政策以免深陷泥潭》,新浪网(2003年9月9日);
《从美加大停电事故反思*的公共职能》,《学习时报》(2003年8月25日);
《布什为避免“政治滑铁卢”陷入外交苦战》,新浪网(2003年3月17日);
《2002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综述》,《*》(2003年第1期);
《布什主义全面亮相》,《宣传》(2002年第20期);
《从小*走向大*:911周年记》,《羊城晚报》(2002年9月9日);
《美国为何鼓吹“中国威胁”》,《宣传》(2002年第16期);
《美媒体国际报道,政治挂帅》,《环球时报》(2002年7月22日);
“Anti-Terrorism:AWarinItself,”BeijingReview,(Vol.45,No.28,July11,2002);
《美国思想库手眼通天》,《环球时报》(2002年6月10日);
《冷静看待反恐战争中的美国军事态势》,《宣传》(2002年第8期);
《小布什出言不逊,国际社会感到不安》,《宣传》(2002年第6期);
《第二波较量:小布什界定反恐新概念》,《新民周刊》,(2002年3月25日);
《中美破冰三十年》,《南风窗》,(2002年第2期);
《中美签署三个联合公报》,《环球时报》(2002年2月4日);
《中美关系大河东流》,《新民周刊》,(2002年2月25日);
《2001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2002年第2期);
《“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宣传》(2001年第20期);
《聚焦“911”美国恐怖袭击事件》,《宣传》(2001年第19期);
《隐性的霸权:美国霸权主义的文化要素》,《宣传》(2001年第7期);
《美国国会上演的又一出闹剧:评所谓的“加强*安全法案”》,《宣传》(2000年第1期);
《美国大选之后的外交及中美关系的走向》,《宣传》(2000年第23期);
《一次明智的投票》,《宣传》(2000年第21期);
《*论坛岂容无理取闹》,《宣传》(2000年第9期);
《新世纪大国外交走势》,《瞭望》(2000年第6-7期);
《美国霸权膨胀的新动向》,《瞭望》(2000年第2期);
《简析“*”背后的美国因素》,《宣传》(1999年第21期);
《且看“考克斯报告”的狰狞面目》,《宣传》(1999年第15期);
《考克斯:惊险小说》,《新民周刊》(1999年第23期);
《北约空袭公然践踏联合国宪章》,《新民周刊》(1999年第13期)。
教学情况
1、《中国人民*对外关系》,大类平台,社科一类院系第二学期;
2、《当代中美关系研究》(ContemporaryUS-ChinaRelationsStudies),选修,LSE,MIR硕士英文课程,第二学期;
3、《美国外交研究》,限选,外交学博士一年级第二学期;
4、《经济全球化与外交》,限选,外交学硕士一年级第一学期;
5、《经济与外交》,限选,国关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
6、《专业英语原著选读》,必修,国关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
3、荣誉记录
1、《布什亚洲之行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2、《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背景、特点及我国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一等奖;
3、《卡特里娜飓风后的美国政治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4、《中美关系步入历史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5、《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4年版,第8章)获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6、《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4、争议事件
实名举报
2014年10月24日和25日,一名北大毕业生多次给北京大学纪检网站等发送实名举报,称该校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万里诱骗女留学生并发生不正当关系,举报邮件并附呈了和余万里的聊天记录以及相关照片。举报人自称与王某系朋友关系,被举报人余万里系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学副教授。女留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与余万里多次发生性关系,11月初发现自己怀孕。
余万里
该留学生称,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一次课题会,余万里到宿舍找到自己,到宿舍后开始侵犯。从女留学生提供的微信记录显示,余万里多次以“老婆”称呼该女生,并发“老婆老婆我爱你”等暧昧信息。
在举报信发出后,北大纪委约谈余万里。10月31日,余万里给该女留学生发信息称,已向领导承认错误。而在11月3日,余万里短信再次发信息给留学生称,“不管怎样,我要对意外到来的小生命负责。”
处理结果
2014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证实此事并表示:经调查,副教授余万里与女学生王某确有不正当性关系,并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恶劣。根据学校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经院系及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已给予余万里开除党籍的处分;行政处理已启动。
学校方称,在得知情况后,校方迅速展开调查、核实相关情况,按照查清事实、认定责任、严肃处理的原则展开工作。学校会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完善教师管理,把立德树人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京华时报讯(记者韩大鹏)近日,北大一名毕业生向该学校纪检监察网实名举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万里诱骗女留学生王某,并多次发生性关系。11月20日,北大表示已给予余万里开除党籍的处分。昨晚,北京大学官方通告,给予余万里撤销教师职务、撤销教师资格处分。
昨晚6点半,北京大学在官微发布通告,经调查有关事实,根据学校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经院系及学校党委研究决定,给予余万里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职务、撤销教师资格处分。开除出教师队伍。北大称,学校历来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违反师德的行为坚决严查严办,绝不纵容姑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