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乐亭大鼓

科普小知识2021-11-20 13:12:46
...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乐亭大鼓

遗产类别:曲艺

非遗级别:*

批准时间:二OO六年

申报地区:河北省乐亭县

遗产编号:Ⅴ-8

1、代表人物

温荣之外,其传人陈际昌、齐祯(齐珍)、冯福昌、王恩鸿、王德有、戚用武、戚文峰、韩香圃、靳文然、张云霞、贾幼然、姚顺悦等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艺人,其中尤以民国时期的韩香圃和靳文然最为著名,他们各自的艺术被分别尊为“韩(香圃)派”和“靳(文然)派”。

2007年,乐亭大鼓演员何建春、张*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历史渊源

清代初期,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爱唱“清平歌”,乡间也流行散曲类小调。后来以三弦配奏“清平歌”,遂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不相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之后,在伴奏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约在清嘉庆五年,乐亭腔进而形成“乐亭大鼓”。


国家一级曲艺演员,乐亭大鼓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贾幼然和夫人赵凤兰一起演出。

道光三十年,大鼓艺人温荣将木板改为两片铁制简板,称“梨花板”(犁铧板之谐音),因起初梨花板是截取农具犁铧之尖磨制而成,形如半月,夹于指缝间,敲起来叮叮铃铃,或哑、或放、或单、或双,加花变奏,意境轻快。艺人皆效而用之,故流行开来。温荣遂得“温铁板”之称。

后学弟子纷纷拜其为师,温荣遂将原来流派繁杂之众多艺人一统门下。并建宗谱称“清门”,其艺人称“清音弟子”,分十代:即玉、月、德、来、学、文、智、华飞开,从而乐亭只有清门一家。一次,乐亭县皇粮庄头崔佑文去京进奉,带温荣与皇上献艺,大被赏识,封予“顶子”,并钦定为“乐亭大鼓”。唱腔和曲调吸取于皮影、京剧、和其他曲种中之优美唱腔,形成固定腔调——“九腔十八调”。

于说唱节奏上创出:慢、慢流水、紧流水、快、散、红、黑飞内、起飞落、收、留、转、数等十四种板式和三字句、五字句飞六字句、七字句飞八字句、十字句乃至几十字之变格句式。清嘉庆年间,乐亭大鼓始流传于滦县飞昌黎,进而迁安、水平(卢龙)、榆关一带。随着乐亭人去东北经营者日益增多,乐亭大鼓也展向东北。

光绪四年,奉天小东门外之“老君堂江湖行祖师碑”上已有乐亭大鼓艺人杨长久之名;温荣弟子陈丰盛首闯东北,光绪十七年病逝于黑龙江省双城县。

民国六年,艺人胡少兰于唐山开辟鼓乐大鼓演出场地,进而扩向汉沽,后来又挤入津、京。民国中期,乐亭大鼓形成两大派:东路派,以韩香圃为代表。其唱腔善用丹田之气唱空腔,嗓音圆润,旋律婉转、柔美细腻,注重节奏鲜明、吐字纯正;唱调要求严谨规格,绝不因词害曲,因词折曲。西路派,以靳文然为代表。其唱腔嗓音粗犷,善于控制声音,重喷口、气口,巧用鼻音;以字润腔,力求字正腔圆,流利自然。重表演声情并茂。乐亭大鼓书目甚为丰富,约176部。

其中长书《杨家将》、《隋唐演义》、《呼家将》、《岳飞传》、《包公案》、《三侠剑》等31部;中篇书2《回杯记》、《瓦岗寨》、《呼延庆打擂》、《朋》、《上坟》等17部,段子:《芦花荡》、《双锁山》、《白蛇传队《玉堂春》、《西厢记》、《蝴蝶梦》飞《王二姐思夫》、《六月雪》、《小姑贤》等107个;书帽有《耗子摔跤》飞《老财迷》、《绕口令》、《现世现报》等12个。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传统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乐亭大鼓的产生,是在继承古代多种传统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据记载,乐亭大鼓的成熟应在明代中晚期,是吸取乐亭民颜、民谣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相传乐亭一带的人都有能歌善舞的习俗,逢年过节,都举办群众性歌舞活动和说唱活动。同时乐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性,字声都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因此,外地听了乐亭口音,都觉得象唱歌。如果稍微把语音拉长,再加上鼓板,进行提练升华,即能成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美曲调。乐亭大鼓即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乐亭大鼓这一名牌,有其偶然的来历。清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状元之后,使崔家更加财粗势大,可直通五府六部,结交于皇亲国戚。崔家酷爱民间艺术,他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一次,崔佑文进京贡奉,带着大鼓艺人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这就是乐亭大鼓名称的来历。

3、表演方式

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描绘场景,刻划人物,议论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动作上。


刘兰芳表演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施用的鼓,与其它流派的大鼓施用的鼓基本相同。一面小鼓,底下有个支架,一支鼓键敲击,但与其他大鼓在敲击的效果上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谱和套路来烘托气氛。

乐亭大鼓施用的板是两片月牙型的铜板,名叫"梨花板",实际上是"犁铧板"的谐音。耕地用的犁铧是用生铁铸造的,敲击起来比较响亮,最初的板就是用犁铧片磨制的。如今表演使用的板是用铜特制的,音色更好,外型更美观。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员掌握节奏的作用,而且也随剧情变化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亭大鼓伴奏的主要乐器是三弦。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乐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大三弦杆长,共鸣箱大,发音响亮,音色厚实,传响较远。用三弦伴奏能紧贴演员的发声,使音乐与演唱更能融为一体。演员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时依据固定曲牌的旋律。前奏向奏间奏无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员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发挥,使上下唱腔更好地衔接起来。

乐亭大鼓有中、长篇说唱和短篇唱段两种形式。中篇书的说白、唱词比较固定;长篇的说白、唱词多根据师承的“梁子”(提纲)敷演。短篇唱段则有固定的曲词和完整的唱腔结构。乐亭大鼓的音乐唱腔丰富,刚柔相济,板腔、曲式完整,转调技法灵巧,是一种发展得相当成熟的板式变化体曲艺形式。它的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4类。大板平缓、舒展,常用曲调有〔四大口〕(作开头腔用)、〔四平调〕、〔凄凉调〕;二性板紧凑、明快,常用曲调有〔八大句〕(紧接〔四大口〕,作联接腔用)、〔慢起程〕、〔小怯口〕、〔学舌〕、〔十字紧〕、〔中流水〕、〔二六〕等;三性板热烈、急促,常用曲调有〔上字流水〕、〔凡字流水〕、〔蚂蚱登腿〕、〔撤单程〕等;散板激昂、壮阔,常用曲调为〔昆曲尾子〕,多作为转板换曲时的叫散处理,或在三性板中因情绪的需要而使用。乐亭大鼓的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中、长篇书目有《杨家将演义》、《呼家将》、《包公案》等数十部;短篇唱段有《双锁山》、《樊金定骂城》、《王二姐思夫》、《大闹天宫》、《拷红》等100余段。*成立后,乐亭大鼓整理了一批优秀的传统曲目,并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改编演出了新的长篇书目《烈火金钢》、《桐柏英雄》等。

4、艺术特色

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咋蹬脚等。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运用在鼓句上。总之,唱腔优美、丰富是乐亭大鼓的一大特点。


乐亭大鼓表演

乐亭大鼓的又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时就是九腔十八调,而说时就如同其它剧种的宾白,更与评书相似。为什么把说叫宾白呢?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宾"不是主要的,而是辅助的,就如同主人与客人一样。"白"即是白话,既不是唱,也不押韵。宾白就是一种乐亭大鼓唱腔的辅助手段。乐亭大鼓的宾白,全部使用乐亭的地方语言,如果不说乐亭话就缺乏了乐亭大鼓的韵味。所以外地人学唱乐亭大鼓,都拜乐亭艺人为师,先学乐亭话。这在乐亭大鼓艺人收徒中叫"正口"。就是纠正原来的发音和声调,使其与乐亭地方话相一致。

乐亭大鼓学来不容易,表演上各有风格,要求一个人既要打板、演唱、表演、念白介绍,集所有功力于一身!而且乐亭大鼓最具特色,之所以能自成一派,经久不衰,是因为乐亭大鼓的念白。因其引用乐亭方言,使得乐亭大鼓更具地方特色,这也使得外地人更加难以学其精髓!另外需要演唱者表现剧中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人物的各自特点,这就更增加了学唱乐亭大鼓的难度。所谓一板一弦说千古兴替。一人一口演百面人生。如表现小孩的情节,嗓音要模仿小孩,面孔的变化要表现小孩的天真,动作也要有小孩的特点。这样才能更逼真的刻划人物的性格,增强说唱的感染力。

5、传承意义

发展状况

乐亭大鼓是河北曲种。清代初年,河北省乐亭县流传一种“清平歌”,民间多喜歌唱。后来,艺人弦子李以三弦伴奏,革新韵调,被称为“乐亭腔”。在演唱中,又经过改进提高,增加了书鼓、木板击节,渐渐脱离了民歌的演唱形式,发展为说唱艺术,约在嘉庆五年(1800)前后,初步形成乐亭大鼓这一曲艺形式。当年恭亲王赐名“乐亭大鼓”,一直延续至今。

1850年前后,艺人温荣改用铁板击节,规范了唱腔板式和伴奏音乐,并经过他的弟子齐祯、陈继昌等人继续丰富唱腔,使乐亭大鼓的演唱艺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九腔十八调”之誉。到1900年前后,滦县、滦南一带的名艺人齐德望、戚用武等人又结合自己的特点做了一些改革,遂形成一支风格新颖的流派。从此,乐亭大鼓分成东路(流行于乐亭县)、西路(流行于滦县、唐山一带)两种唱腔体系。*成立后,乐亭大鼓形成了两支主要的艺术流派,即东路的韩香圃派、西路的靳文然派。其中尤以靳派富于创新精神,曲调委婉动听,为乐亭大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乐亭大鼓以其丰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北方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1950年,乐亭县成立了大鼓曲艺队,使乐亭大鼓的艺人们第一次有了*认同的自己的组织。并在*支持下连续培养了众多的大鼓人才。直到今天,乐亭县仍然有大鼓曲艺队,乐亭人仍然喜爱大鼓。


乐亭大鼓表演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乐亭大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演出市场低迷,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大鼓艺人演出收入低微,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或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积累一生的绝技难以传承,年轻艺人难以独树一帜,乐亭大鼓的传承和发展显现出断代危机。唐山市曲艺团解散。乐亭大鼓艺术的发展陷入停滞。乐亭县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并重,积极探索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着力解决部分存在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化、力量薄弱、传承断代危机初显等问题,打破地域封闭与门派纷争的界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国家及特定区域文化长期发展战略。组建成立开放、统一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导机构和专业工作机构。调动原产地和传承地两方面积极性,形成保护与传承的浓厚氛围。准备在2至3年时间内,建立特色独具、权威性强、国内一流的乐亭大鼓实物展示中心和数据资料库。


乐亭大鼓表演

随着群众艺术欣赏取向的不断变化,乐亭县组建了“乐亭县曲艺团”和“香圃艺术团”,重点培养说唱艺术新人。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依附古代、近代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局限,创新发展了对口大鼓、群口大鼓、情景大鼓剧等多种形式,更多地融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同时,全面开展文献性资料普查,建立艺人档案和乐亭大鼓展厅,相继出版了《乐亭大鼓》、《乐亭大鼓书段集锦》等专著。

同时,加强两个群体的建设。对现有传承人传统技艺的抢救、保护,防止人亡艺消;注重培养锻炼未来传承人。其次是欣赏群体建设。扩大原产地、传承地受众群体范围,辐射拉动形成新的欣赏地区和群体。为发展传承人队伍,壮大乐亭大鼓专业艺术团体,积极实施名家精品工程,打破传统地域和门户限制,引入竞争机制,广泛吸纳县内外优秀人才,并对重点乐亭大鼓艺人,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使乐亭大鼓后继有人。

自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乐亭大鼓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乐亭大鼓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唐山市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市、县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2007年,乐亭大鼓演员何建春、张*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乐亭大鼓艺术,乐亭县在县文化中心建成了乐亭大鼓说唱厅,编纂了《乐亭大鼓曲谱》,制定了乐亭大鼓艺术保护规划。明确由县财政出资鼓励乐亭大鼓艺术家招收学员,培养传人。如今,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指引下,乐亭大鼓艺术已走向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2006年5月20日,享誉中外的“冀东三枝花”之一的乐亭大鼓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乐亭大鼓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6、行规行俗

拜师习俗

操大鼓业者称为“艺人”,为传统的360行之一。乐亭大鼓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又是艺人谋生的手段。欲从此业,必先学艺,学艺必先拜师。若无师承关系,一是社会上不予承认;二是同行讲究门户宗派,排斥性很强,怕门外人糟蹋了艺术,又怕坏了行规,砸了饭碗。拜师者,必须有三人介绍,分别称为引师、保师、带师。拜师要举行仪式。师父将同门长幼辈召集齐全,设香案,供奉祖师周庄王、南海观音、清音弟子、鼓板郎君的牌位或尊像,净手焚香,升黄表后,由所收徒弟先跪拜祖师,后拜师父,继拜师伯、师叔、师兄。然后在一幅红缎上写好拜师文约,引师、保师、带师和参加仪式的所有人均签名为证。师父即上序三代,将同门谱系明白告诉徒弟,徒弟要牢记在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皈依师门,永不离宗叛道。然后开宴。传统的拜师仪式隆重,礼仪繁琐,后来在时代的更变中逐渐简化。至20世纪初,只请同门长幼辈齐全,献四色礼只拜师父,不拜祖师,不写文约。师父给徒弟择艺名,赐一些书、段本子,然后开宴。参加仪式的人一同进宴。学艺三年为“出科”,徒弟必须为师父效力三年,然后才允许独立从艺。老师赐给鼓板一套,弟子不得忘却师恩,一年三节(端午、中秋、春节)要探望。

新中国成立前后,收徒仪式更为简化,有的学员缴纳学费即可入班学艺,老师教会了鼓板,赐给一些书、段,然后再赐一些书目的“梁子”(即提纲),教一教“趟水”的法规技巧,学员即算出科了,以后的事,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

演出形式

乐亭大鼓演出形式为二至四人小班。有琴师一人,演员一至三人,演出时演员在右,琴师于左侧落座伴奏。一般来说,旧时演出乐亭大鼓以堂会形式为多,特别是有钱有势的大家,家中常年包佣着乐亭皮影戏班、落子班和说书艺人。温铁板、陈活埋、齐祯等都长年在这些豪门、望族唱堂会。唱堂会的规矩是相当严格的。堂会上的节目要求艺术精湛文词高雅,许多子弟书段都用于堂会之上。故水平较差的演唱者是上不了这些“大雅之堂”的。演唱中不能有“脏口”(即比较庸俗的词汇)出口,有的官宦人家还有忌讳,这是艺人要首先了解和掌握的,否则触犯了忌讳可承受不起。


乐亭大鼓表演

唱堂会的场所一般在客厅,也有在书房、卧室演出者。女眷们欣赏乐亭大鼓,要用一道竹帘隔开,观者在帘内欣赏,演员在帘外演出,而不太讲究的小家富户,则直接相对而坐,裸目观看了。演员要规规矩矩,特别讲究礼仪,先由东家点书,演唱前先唱些赞美、祝愿等吉祥词句。

功底较好的艺人,由于常年被大户包佣着,贫家请不起。但却有好多大众演员,这些演员或自学出台,或稍稍从师,或因长年追随着去听书以学艺,况且他们也都是些民间才人,故他们的演技也各有特色,他们的书目则大多为“下里巴人”类型的大众性作品。

民国以后,乐亭大鼓与群众接触的机会日多。一般乡民请书现象日趋兴盛,唱堂会的演出形式逐步减少。继而,撂野台子的场面逐步发展起来,乐亭大鼓逐步向唐山一带发展。在城市内,其重要演出形式是“撂地”或“画锅”(“画锅”这种形式是无名艺人,较著名的演员不用这种形式)。“画锅”就是在地上画一个锅形圆圈,这有两种意义:一是观众不要入内以便于演出,二是锅就是饭碗子,通过演出有饭吃的征兆和祝愿。“撂地”(亦称“明地”)演出则多设有演出的桌椅和观众的板凳,在唐山市内的“明地”多是席棚,搭席棚有一定的规格和规矩,早期在市内“小山”下坡一带,席棚一个挨一个,观众在这个棚里可以听到另一个棚里的演出,因而形成激烈的角逐,所以演员不行就会被观众“晾台”。

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被党和*组织起来,旧的陈规陋习也逐渐失去作用。如去外地演出可通过演出管理部门进行安排,下乡演出也可通过所在地的主管部门帮助解决。也有庆祝和纪念性的演出,如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七一、十一等节日演出的习俗。这类演出大多是综合场,已不仅限于乐亭大鼓一种艺术形式了。近年又有了专题宣传演出专场或专业比赛演出,如计划生育、安全用电、人口普查、环境保护、艺术节乐亭大鼓专场等。

演出行规

乐亭大鼓界讲究礼节,对师父的崇敬十分认真,师道尊严是常礼中所首重,尊长敬先不可忽视。师兄弟不依年龄大小为序,而以入门先后为准。先入为兄,后入为弟。一日不见师父,三日不见师伯、师叔,一月不见师兄,必须行跪拜礼。在师父面前必须聆听教诲,不准抢话、争辩。行内规矩必须遵从,否则视为叛逆。出师后,按师父传授的生意行规作艺。遇见不认识的同行,要互道“辛苦”。到异地演出,要先去看望那里的老艺人,请之指教或捧场。遇到附近也有艺人演出时,要去拜访,名曰“拜座客”。说书人流动献艺,名声和人格好坏直接影响买卖,所以要做到“三稳”:手稳,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脚稳,不能随便乱逛和串门;嘴稳,说话检点,谦和有礼。

从门里走过的艺人,懂得规矩和生意话。那些生意话,有的是赞词,有香赞、鼓赞、板赞等。在做艺中有失或因其他情况,招惹了麻烦,可能受到个别艺人的调教,遇到了调教,不会用赞词去解围,得不到谅解,饭碗子就要砸了。

传说霍春堂从师前,来乐亭某地说书,门外人不懂门里人的规矩,举动有失,被温荣的儿子温小楼用手帕蒙住鼓,收拾了他的书场。霍春堂没办法,托人情拜齐祯为师。齐祯说:“老温先生是我的师父,你先去拜师爷吧。”霍春堂拜了师爷,才又得以开场。


乐亭大鼓表演

外来艺人说书没有拜座客,可能遇到意外。有人蒙鼓并说:

前有井来后有山,青龙白虎列两边。西北角上沉雷响,一块浮云把天漫。

说书人不会对答,就演不下去了。如懂生意话,就应该说:

搬倒井来平了山,降龙伏虎不费难,西北角上狂风起,拨开浮云见青天。

也有这样应对的:

师父赐我赶山鞭,赶了前山赶后山。赶走青龙与白虎,赶去浮云见青天。

说完用鼓键将手帕挑起。对方知有师传,即让继续演出。

来人如要彻底收拾摊子,就这样回答:

大开天门血当头,五龙捧圣归自守。平地钻出穿山甲,蛟龙出水一道沟。一块木板响咔嚓,三块木板便为家。一面大鼓当中放,相夫有意经官拿。

这样就非动说合不可了。如有人想收拾铁板,就这样回答:

天花宝板世无双,祖师遗留弟子藏。好比娘娘金铰剪,洪钩老祖夸它强。无门之徒不可用,江湖之中头一桩。

另外,还有一些行规行话亦曾很流行,由于社会的进化,那些东西已失去了意义,艺人的观念不断更新,今天己属罕见了。

7、文学结构

脚本形式

乐亭大鼓文学脚本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篇四种形式。其中长、中篇俗称为“书”,短篇俗称为“段儿”,微型篇称为“接纲段”或“书帽儿”。

段儿也叫书段,段子只唱无白,一韵到底,个别也有中间稍有插白的,也有用几个辙的。但必须是故事情节或感情抒发到了某一个段落才可换辙。小段儿几句至几十句,大段儿可达几百句。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新编故事。而接纲段则多为小笑话、寓言等编成,少者几句,长者几十句。它主要在长篇正书之前演唱,以一个笑料、一个包袱引起观众的兴趣后,再接唱正书。如《一颗牙吃藕》:

有一个老太太八十八,

嘴里只剩下一颗牙。

东庄请她老去赴宴,

夹了一口菜就塞了牙。

却原来,老太太夹了块白莲藕,

藕眼儿套住了这颗牙。

中、长篇书韵、散相间,中篇演几宿至十几宿,长篇可连续上演几个月。有相口、水口之别。词、曲都是固定的为相口;词、曲不固定,内容可长短伸缩者叫水口。中篇多为相口,长篇多为水口。这类书由于篇幅庞大,内容曲折复杂,演唱的演员只记“道子”。(又称“跑梁子”,即按书中内容的故事梗概,由演员即兴加工润色演出)书的韵、散不限,辙、韵*。

书的开篇可唱可白,收尾亦可唱可白。但开篇之前多先引开场诗,然后接白,再接正文唱词。它的结构大体如下:

开场诗——引白——‖:唱——白:‖︱—尾扣(白或唱)。

还有一种是先唱一段开篇词,然后是四句提纲诗,接引白,再唱正文。这一类常在开篇处冠以书名唱句开篇字样,或以一个接纲段开篇。如下所示:

开篇词——提纲诗——引—︱︱‖:唱——白:‖︱—尾扣(唱或白)。

书词以章回体者为多,每回的末尾都发展到一个高潮处,留下一个悬念(扣子)再结束,以吸引观众明日再来。每回书约演唱一个小时,每回必以惊人句收住。

散文韵文

(一)乐亭大鼓的散文

散文(道白)部分为通俗的白话文。除散白外另有韵白,为上韵的道白,韵、散互为过渡,又互为补充。

(二)乐亭大鼓的韵文

韵文(即唱词)句式种类繁多,较*。这对丰富多彩的唱腔形成是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它以七、十字句为主导句,其次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八、九……乃至几十个字的垛字句、连环句等。

1.基本句式。

(1)七字句。七字句多为“二、二、三”结构。如:

宝剑 神枪 带血腥,

玉铠 银袍 被土蒙。

放开 两眼 乾坤窄,

一点 丹心 天地明。

——《长坂坡》

变格七字句:

宝玉 为失了 通灵玉,

自言 自语的 像疯癫。

——《露泪缘》

这是发生在句腰中的变格。它比正格句式在句腰中多了一个音节,原来的两个音节变格成了三个音节,但它的句式仍然属于七字句句式。

也有发生在句头和句尾的变格:

选定了 良辰 并吉日,

佳期 不远 就在眼前。

——《露泪缘》

上例中的变格,上句发生在句头,下句发生在句尾。

(2)十字句。十字句多为“三、四、三”结构,如:

船前头 四个丫环 掌着舵,

船后头 八个顽童 把桨扳。

——《修洛阳桥》

十字句也有“三、三、四”结构的。多用在(写状词)唱腔中,如:

上写着朱买臣三十二岁,

岳阳县柳安镇有我家门。

只因为家贫穷难以度日,

岳父家暂存身度过光阴。

——《朱买臣休妻》

“三、四、三”结构为“巧十字句”,“三、三、四”结构通称为“拙十字句”。

十字句的变格句也可发生在句头,句尾,或句腰。如:

邦君店 缺少粮草 爷们歇马,

(我那) 未成名的 白袍夫主 正当兵。

——《樊金定骂城》

又如:

叫一声 妹妹呀你往 哪里去?

哭一声 佳人哪我往 哪里寻?

——《露泪缘》

(3)五字句。五字句为“二、二、一”结构,如:

绣上 一座 山,

绣上 一条 河,

绣上 一只 鸭子,

再绣上 一只 鹅。

——《王二姐思夫》

2.变格句式。乐亭大鼓的唱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的文采与练达,讲究句法的修饰与对仗,有好些特别精巧的唱词,作者通过严谨而工整的句式编排,运用了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来加重景物的描写,加深内在感情的抒发,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又使词的表现形式得到美化,所包含的思想得到升华。除了通常的结构及增加一两个字的变格句外,还有下面几种变化较大的变格句。归纳起来,它的技巧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排比句。这一类句子是把结构相同、音节相仿的词组通过排比的方法安排在故事的适当位置。如:

碧净净的青天红扑扑的日,

疏落落的庄村密匝匝的船。

孤零零的江亭红漆漆的柱,

雄巍巍的高山叠翠翠的盘。

一块块浮云映在水面,

一对对宾鸿起在云端。

一群群江犬水中走,

一对对鸳鸯上下翻。

——《吕洞宾砸彩》

这段唱词,上边四句是一类形式,而下边四句是另一种类型,每四句一组,上下句互为对称,衬托出一种别致的风景意境。又如:

乱纷纷分花拂柳飘然至,

当啷啷环佩响处落神巫。

绿娇娇翠花斜插风流鬓,

白泠泠玉簪别顶耳垂珠。

娇滴滴梨花粉面露娇艳,

一点点樱桃小口似丹涂。

亮晶晶秋波转盼勾魂镜,

细弯弯蛾眉两道引魂符。

苗条条纤体轻盈娇无力,

颤巍巍腰肢袅娜欠人扶。

光彩彩淡雅梳妆多风韵,

袅婷婷女中豪杰盖世无。

——《凤仪亭》

这种排比句,是把句法结构相同、词意相近和文字重选的句头、句腰或句尾编排在一起,来把事物或景物一层层重叠起来,向观众加重渲染展示,这就更显示出了貂蝉的秀美华贵袅娜多姿,使观众只听其声如见其人。

(2)对称句。对称句上、下句的句法结构相同,词意相近,此呼彼合,互为映衬。在乐亭大鼓中运用得也是比较普遍的。如:

泪流流泪流尽泪,

肠断断肠断柔肠。

——《西厢记》

皎皎明月女儿志,

依依秋水故人情。

——《墓地情书》

淡梳妆香躯端正悬金剑,

素征衣酥胸斜扭跨银龙。

——《樊金定骂城》

对称句在传统段子里相当讲究。如子弟书段《宝钗代绣》:

飞飞往往燕忙忙,

三三两两日长长。

风风雨雨花寂寂,

重重叠叠泪行行。

虚虚实实悠悠梦,

浓浓淡淡俏俏妆。

切切实实君漠漠,

伤心心事事茫茫。

这里,叠声字对称的技巧用得很妙,同时又兼有排比句、对称句的双重特色。文字镶嵌精巧,修饰自然绮丽。在《黛玉悲秋》中,这种技巧的运用则更加灵活而富于变化。贾宝玉去潇湘馆探望病中的林黛玉,见佳人头倚娇逍枕,身搭旧斗篷,一片冷漠伤感的情景:

柔气儿一阵儿娇吁一阵儿嗽,

细声儿一会儿哎哟一会儿哼,

绣鞋儿一面儿遮藏一面儿露,

纤手儿一只儿舒放一只儿横,

小枕儿一边儿垫起一边儿靠,

书本儿一卷儿抛西一卷儿东,

乌云儿一半儿蓬松一半儿绕,

孤拐儿一个儿白来一个儿红。

这是句头、句腰和句尾齐用“儿化”韵的词语交织排比、相互映衬的范例。演唱起来,再加上如泣如诉的唱腔刻画,更加增强了演出效果和渲染力。

(3)连环句。乐亭大鼓中的连环句有两种。第一种是上句的句尾和下句的句头用同一个字,上、下句紧紧相咬,环环相扣。故又称头咬尾。如《吕洞宾砸彩》中:

只见她一头青丝如墨染,

染墨乌云横别着白玉簪,

簪插乌云飞彩凤,

凤里栽花拂袖衫,

衫中暗藏描花腕,

腕戴金镯透法蓝,

兰花水洗就芙蓉面,

面似桃花唇似丹,

丹丹的眉毛杏子眼,

眼泛秋水衬着春山。

用这种句法,可使得故事情节步步进入高潮,层层气氛叠加,非常有助于渲染典型环境、突出人物形象,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第二种连环句是专指发生在唱词下句上的一种类型,即一个上句,配上两个以上的下句。如:

水灵灵皂白分明一双好看的眼,

两道柳眉似弯不弯,

微微忽忽有点弯,

好似那月牙儿弯,

日期就在初二三。

——《蓝桥会》

这是由一个上句配上了连续四个下句组成的一个大连环句,这样就强化了蓝瑞莲这位农家少妇的美貌形象,使观众听后,更觉得这个秀丽的人物如在面前。

又如:

哭了一声天儿啦我叫了一声地儿,

哭了一声丈母娘的姑爷、婆婆的儿子、大伯子的兄弟、小叔子的哥哥、大姨子的妹夫、小姨子的姐夫,

我那没出五服的堂叔伯女婿呀,你怎么死了……

——《大闹天宫》

这也是类似上例的连环句,可是它又不同于上例,它的下句是以变格五字句结成的连环句,但又未被五字句框住,显得那么*、自然、俏皮,充满了诙谐幽默的生活气息。这样一来,就使人更加感到杨二郎的刁钻、奸猾,伪装得煞有介事,以期达到蒙骗孙悟空的目的。

(4)珍珠句。主要是通过数词的妙用来一层一层地揭示事物。如《吕洞宾砸彩》:

高叫声众人等你们都来砸彩,

谁要是砸着我愿配姻缘。

一不论公伯王侯朝郎驸马,

二不论书香门第举监生员,

三不论在官衙当差营役,

四不论推车汉肩扛担担,

五不论手艺人兼营买卖,

六不论大光棍他好耍钱,

七不论秃瞎傻苶瘸和拐,

八不论丑又麻老弱病残,

九不论有前妻奴愿做妾小,

十不论有儿女奴把房填。

这是从一到十向上顶的句法。有时数到头,它又顺着原路倒退回来,人们称这种句法叫“珍珠倒卷帘”。如:

一轮明月照西厢,

二八佳人巧梳妆。

三请张生来赴宴,

四顾无人跳粉墙。

五更夫人得知晓,

六花板拷打莺莺审红娘。

七星高挂抚琴律,

八宝亭前降夜香。

久有恩爱难割舍,

十里亭哭坏莺莺叹坏红娘。

实实难舍莺莺女,

九里草桥别红妆。

八水长安去科考,

七试得中状元郎。

六林宴前英雄会,

五凤楼上把名扬。

四方金印胸前挂,

三杯御酒伴君王。

两匹快马来报喜,

一路迎接状元郎。

——《大西厢》

句中,“久”代九,“实”代十,这种谐音的借用,在珍珠句中常见。用这种从一到十、再从十返回到一的句式方法,用直线串联的珍珠句便把整个书目的故事梗概,系统地叙述出来。

(5)垛字句。垛字句主要用于紧板唱腔中,以若干个三字句、四字句罗列而成,它对于烘托气氛、渲染情绪、调节音乐结构、增加故事情趣起着有力的作用。乐亭大鼓中的“蚂蚱蹬腿”曲调就是以这种句法为依托的。如:

凄凉凉小佳人在绣阁停针懒做针织,吩咐丫环火炉之中多多地添炭,

苶呆呆有秀士在书斋停笔哆巴哆巴哆巴哆巴懒坐寒毡。

冷清清有渔翁弯钓竿撇小舟冻在了银河岸,

咔嚓嚓有樵夫腰掖着板斧和毛绳你看他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步步步野鸡溜儿走下这座高山。

哭啼啼小牧童找不着这犁牛出跶出跶出跶出跶归回旧路,

笑微微孟浩然踏雪寻梅小童儿在驴背后他啪哒啪哒啪哒啪哒紧紧地加鞭。

这是用于《蚂炸蹬腿》唱腔的垛字句。用于普通流水板中的垛字句如《十问十答》中:

上身穿能人织巧匠造奇花千朵朵朵奇花攒成金龙金龙捧寿寿山福海海现蜃楼楼台殿阁阁玉逢仙的龙凤袄,

在腰间系一条三星捧瑞瑞气千条生五彩彩色新鲜鲜花百朵百鸟朝凤凤朝牡丹丹凤朝阳八幅湘江锦绣花的飘水裙。

又如《双锁山》中:

叫马童你是听快到那养马棚鞴过来你姑娘那一匹咴咴乱叫四蹄暴跳惊尾乱奓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冲锋陷阵光赢不输的那匹桃红胭脂马,

叫丫环你是听快到那宝刀楼抬过来你姑娘那一口纯钢打巧匠造造就的唏嘟儿玲哗嘟儿玲上边衬着小金铃杀人不见血的那口绣绒刀我要出征。

由于垛字句的形式千变万化不拘一格,使它的曲调也出现了千变万化的新色彩、新情趣,听起来使人觉得新意迭出,趣味盎然。

乐亭大鼓的唱词、句式和句法是多姿多变的,但它的千变万化,都有其一定的框格和章法,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用处。

8、代表作品

乐亭大鼓的剧目很多,有传统剧目,有现代剧目。有长篇、中篇和短篇。还有一种微型剧目,乐亭大鼓叫书帽儿,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几分钟,长篇大鼓能连续说唱一两个月,中篇能说唱十天八天,短篇的则说唱一个晚上,约2个小时。乐亭大鼓世代相承的传统曲(书)目达三百多个,长、中、短篇均有,《东汉》、《隋唐》、《三侠五义》、《呼延庆打擂》、《金陵府》、《小上坟》、《蓝桥会》、《古城会》、《玉堂春》、《长生殿》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保存下来和有据可查的中长篇书词有200多部,短篇和书帽就更多了。长篇的传统剧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中篇传统剧有《瓦岗寨》、《回杯记》、《呼延庆》等。长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是《烈火金钢》、《桐柏英雄》、《平原枪声》等;中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有《夺印》、《火烧中家潭》等。这些剧目大多是根据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由作者进行再创作的,更多融入了乐亭的地方语言,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剧目。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大鼓艺人不但完善发展了乐亭大鼓的唱腔、伴奏,而且创作了许多书目。

大鼓名段

(1)红风传;(2)大八义;(3)小八义;(4)刘公案;(5)绿杜丹;(6)回杯记;(7)月明楼;(6)双圣旨;(9)康熙私访;(10)包公案;(11)千里驹;(12)紫金镯;(13)杨州夺印;(14)双镖记;(15)隋唐外史;(16)烈女传;(17)鹦鹉记;(18)双合印;(19)施公案;(20)彭公案;(21)回龙传;(22)三公案;(23)呼家将;(24)错断颜查散;(25)杨家将;(26)秦英征西;(27)破孟州;(28)三省庄;(29)锤打徐州;(30)粉妆楼;(31)拿花蝴蝶;(32)三打天门阵;(33)忘恩负义;(34)曹家将;(35)青去剑;(36)杨三姐。

集锦小段

(1)锁山;(2)鲁达除霸;(3)蓝桥会;(4)浔阳楼;(5)金山寺;(6)杀院;(7)合钵;(8)十字坡;(9)古城会;(10)貂蝉进帐;(11)借箭;(12)十问十答;(13)开水关;(14)二戏貂蝉;(15)长板坡;(16)凤仪亭;(17)芦花荡;(18)刘金定观星;(19)铡侄;(20)王二姐思夫;(21)黄爱玉上坟;(22)小姑贤;(23)草桥断后;(24)小姑狠;(25)三下寒江;(26)夜宿花亭;(27)黄老打犬;(28)韩湘子讨封;(29)梨花招亲;(30)苏三起解;(31)大西厢;(32)青楼遗恨;(33)拷红;(34)闹天宫;(35)华容道;(36)猪八戒拱地;(37)斩华雄;(38)诸葛亮押宝;(39)昭君出塞;(40)下扬州;(41)罗成算卦;(42)玲珑塔;(43)大劈棺;(44)拆西厢;(45)听琴;(46)汾河湾;(47)摔琴;(48)活捉三郎;(49)露泪缘;(50)武大郎显圣;(51)全德报;(52)武松打虎;(53)百年长恨;(54)洛阳桥;(55)吕蒙正赶斋;(56)鞭打芦花;(57)渔樵耕读;(58)截江夺阿斗;(59)忆真妃;(60)杨八姐游春;(61)芈建游宫;(62)富贵荣华;(63)开店;(64)五子登科;(65)野猪林;(66)排王赞;(67)八仙庆寿;(68)借东风;(69)小俩口争灯;(70)单刀赴会;(71)姜子牙卖面;(72)杨志卖刀;(73)马前泼水;(74)王宝钏剜菜;(75)宫娥刺虎;(76)徐母骂曹;(77)秦雪梅吊孝;(78)空城计;(79)铡美案;(80)火烧战船;(81)刘伶醉酒;(82)樊金定骂城。

新书目

(1)苦菜花;(2)节振国;(3)苏家镇;(4)平原枪声;(5)烈火金刚;(6)儿女风尘记;(7)林海雪原;(8)艳阳天;(9)桐柏英雄;(10)大刀记;(11)连心锁;(12)占地红樱;(13)闪闪的红星(以上为长篇);(14)与民复仇;(15)新十问十答;(16)火烧钟家潭;(17)双恨美;(18)骂汪精卫;(19)*结婚;(20)送夫参军;(21)保卫和平;(22)劝夫归队;(23)杨母坠楼;(24)骂崔明辅;(25)银环探监;(26)打高大鹏;(27)韩英见娘;(28)十二月开花;(29)朱老巩护钟;(30)地主恢心;(31)董存瑞;(32)顽固回头;(33)徐学惠;(34)开明地主;(35)老贫农;(36)四季生产;(37)白维鹏;(38)劳动英雄;(39)黎明的战歌;(40)送梳子;(41)红梅赞;(42)渔家女;(43)雷锋擒敌;(44)地下苍松;(45)绿宝石;(46)计划生育;(47)二百鸡子;(48)新婚赞;(49)要嫁装;(50)摔子劝夫;(51)夫妻夜话;(52)进城路上;(53)破镜重圆;(54)好村长;(55)桃园会;(56)阖家欢;(57)燕去凤来。

上一篇:湘西苗族鼓舞

下一篇:笑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