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庙
黄陵庙,是长江三峡地区保存较好的唯一一座以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禹王殿为主体建筑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三峡西陵峡中段长江南岸黄牛岩下的湖北省宜昌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矗立于波澜壮阔的长江江边。
1、景区介绍
黄陵庙
黄陵庙古建筑群落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多平方米。由山门、禹王殿、屈原殿、佛爷殿等构成一条中轴线分别建在逐步升高的四个台阶上。禹王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五间:山门为穿斗式砖木结构,五开间庑殿顶。此外四周还分布有玉皇阁、武侯祠、天会桥、白骨塔、放生池、黄牛泉井等建筑。
2、地理位置
黄陵庙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黄陵庙村,座落于长江西陵峡南岸的黄牛岩山麓,下距长江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35公里,上距世界第一水电高坝——三峡大坝7公里。
3、主要景点
山门
山门建筑在海拔75.56米的江边台地上。宋代尚见有两匹石马的山门,清嘉庆年以前为“敕书楼”,嘉庆八年(1803年)重庆府事赵田坤见敕书楼中殿宫墙因多年风雨飘摇而崩塌,宦囊乐输倡导重修,将敕书楼中殿改建为戏台,并撰刻(万世流芳)碑记至今尚存庙中。
黄陵庙现存山门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冬季重新修建的,为穿架式砖木结构建筑,山门外尚有石阶三十三步又十八级,寓意三十三重天和十八层地狱。
禹王殿
禹王殿
该殿是黄陵庙现存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修建在比山门地基高19米的台地上,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八架橼屋。原为灰筒、板瓦屋面,面阔进深均为五开间,面阔18.44米,进深16.02米,柱网面积295.4平方米,台明高19米,通高17.74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大殿金柱柱础上园额小碑,俗称七寸碑刻字还隐约可见,横批是;“永远万世”,竖刻为“大明园湖广荆州府归州信士万历四十六年□月”。殿正面下檐匾额为阳剂“玄功万古”四字,落款是“崇帧岁次辛巳年季春月敕日立惠王题”上檐匾额阴刻“砥定江澜”四字,落款是“乾隆十四年岁冬己已觉罗齐格题并书”。
武侯祠
武侯祠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罗缙绅重建,原本倚靠在禹王殿左侧台明处,正与禹王殿前檐基本成一条线,基础比禹王殿基低70公分。建筑占地155.6平方米,面阔12.2米,三开间,进深12.58米,四间,穿架式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通高9.6米。
1983年对禹王殿拟定维修方案时,专家们鉴于武侯祠紧连大殿,既破坏了大殿凝重壮观的形象,又妨碍大殿搭架施工,故将武侯祠原物迁建到大殿后东北角,另成轴线。该建筑占地160平方米,祠内表现三国历史故事的塑像和壁画惟妙惟肖,悬挂飘拂的帷幄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座像,再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
玉皇阁
此阁原建筑在黄陵庙左侧,相距200米,俗称“小庙”,黄陵庙则为“大庙”。此阁兴建年代至迟在清乾隆年间,经过咸丰十年、同治九年两次大水“神像则漂流几尽,庙貌则倾颓无存”而阁后尚存咸丰四年(1854年)和尚墓,该墓为石质宝塔形,它经历了1860年、1870年两次大洪水而未倾覆。
4、景区特色
黄陵庙是三峡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从长江上岸登上台阶,跨进山门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戏楼;与戏楼对望的禹王殿,是黄陵庙的主体建筑,是古人为纪念夏禹而建,面阔进深均为5间,高约1重檐九脊,青瓦丹墙,古朴庄重5米,斗拱飞檐,陶瓦兽脊,富丽堂皇。殿前高悬着两块木匾。其中的棕底绿字小匾上的“砥定江澜”,是清代慈禧书写的;下面题为“玄功万古”的盘龙金底黑字大匾,传为明藩惠王朱常润所题,字体刚劲浑厚,边框浮雕游龙,飞金走彩,颇为富丽。大殿*供着一尊木质禹王座雕像,约4米高。殿内有36根两人合抱的巨柱,蔚为壮观。立柱上雕着九条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有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侧其离地约四米的柱面,留有历经120多年的陈旧水迹。柱上挂着一木牌,上书“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这是珍贵的水文资料,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
5、景区文化
黄陵庙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黄陵庙地处蜀楚通道上的重要驿站黄陵驿旁,汉唐以来,许多高官显贵、骚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墨宝和诗文。据碑刻可知的名家有:诸葛亮、郦道远、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王士祯、李拔、张向陶等。其中,诸葛亮重建黄牛庙后所撰写的《黄牛庙记》,清代李拔率众疏通川江航道后写的《凿石平江记》,另有许多记载洪水的资料,均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