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丝弦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丝弦剧种的起源不详。可以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石家庄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杨家将》、《花烛恨》、《生死牌》、《宗泽与岳飞》等是其代表性剧目。2006年5月20日,石家庄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剧种简史
丝弦又名河西调、弦子腔、弦腔、小鼓腔、女儿腔、罗罗腔等。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山西省的晋中地区东部以及雁北地区。丝弦剧种起源不详。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基础上衍变而成的。清初,丝弦在河北已经普遍流行,并深受群众的欢迎。康熙十年(1671)纂修《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卷八,已经有俗喜俳优。正八日后,高搭戏场,遍于闾里,以多为胜。弦腔、板腔、魁锣桀鼓,恒声闻十里外,或至漏下三鼓,男女杂旮,犹拥之不去的相关记载。又跟据乾隆九年(1744)成书的《梦中缘传奇-序》与李声振于乾隆三十一年成书的《百戏竹枝词》的相关记述,说明此时丝弦不仅盛行在河北农村,在京城也已流行。
同治七年(1868),井陉白花村出现了丝弦班社;光绪七年(1881)廊坊地区文安县太保庄创办了丝弦老调同乐会;光绪十六年霸县出现了韩大仓老调丝弦班。同、光时期,丝弦再度兴起,韩大仓等率班进入北京演出。光绪初年,东路丝弦老调艺人吕洛脆,张洛栋,穆坏旦等,到井陉白花班搭班,遂将老调剧目、音乐、表演等传入丝弦班,开丝弦与老调同台合演先例。自此,石家庄地区的丝弦主要伴奏乐器由弦索(土琵琶,状小)、三弦等弹拨乐器改为板胡、曲笛、笙。
清末民初,丝弦不仅与老调同台演出,还曾与河北梆子组成过三合班,有的甚至还兼唱京剧、乱弹成为五腔班。丝弦的打击乐器,此时也由南到北,一改原来使用的高腔锣鼓(俗称广家伙),而采用京、梆剧种所用的苏家伙。民初至1937年七七事变,丝弦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涌出现许多班社和知名艺人,特别是出现了李凤仙、张小刁、张小绵等丝弦第一代女艺人;张桂良、张连甲等于民国七年(1918)在北京演出《冯茂变狗》、《十八扯》,受到观众赏识,扩大了丝弦戏的影响;农村子弟会、同乐会等业余演出团体遍及各地,民国十年高阳县杨佐庄出现了戴面具演唱丝弦戏,丰富了丝弦的演出形式;丝弦与老调、梆子长期同台演出,互相影响,丰富了丝弦的剧目,以及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
丝弦剧目共五百多出,大部分为本剧种的传统剧目,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老调、西调、怀调、晋剧、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移植来的。
丝弦的行当分生、旦、净、丑诸行。
丝弦的表演泥土气息浓厚,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并崇尚特技。以花脸、花旦、老旦等行当表演更具特色。
丝弦的音乐属弦索声腔,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
《一对红》写华北某民兵营,在选拔出席军区优秀射手的射击比赛中,射手杨喜春有一发子弹打在四环和五环的交界线上,从严要求是四环,宽一点也可以算五环。一环之差关系着杨喜春能否出席军区比武的代表资格。喜春之妻韩冬花从严要求,使春喜以一环、一票之差落选。为此,夫妻展开思想交锋,韩冬花以战争年代血的教训,使杨认识到平时训练从严要求,战时才能少流血,树立练为战的战备观,正确对待比武。夫妻决心在一帮一、一对红的练武运动中练好军事技术。该剧于1966年3月参加河北省现代戏会演,同年5月参加华北局地方剧种小戏会演,获好评。
《顶灯》又名《卖线子》。故事源于民间传说。写张岐山赶集卖线,将钱赌光,回家后被妻责打,罚其顶灯。张誓不再赌。此剧为丑脚做工戏,内中有许多顶灯的技巧。
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弦腔、小鼓子腔、女儿腔、罗罗腔等。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和山西省雁北及晋中东部。剧种起源于明末。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清*颁发了禁戏诏谕,其中有禁演"弦索"的记载(见苏州《老郎庙碑记》)。弦索遭禁后,艺人为了糊口,便与乡间吹打班结合起来,以"清音桌"的方式清唱故事。
鸦片战争(1840年)后,清*被内外忧患所困扰,逐渐忽略了禁演地方戏,于是又出现了"清音桌"相继粉墨登场演出的局面。清光绪以后,丝弦戏发展成为东、南、西、北、中五路,流行于正定及其周围的为中路。早在同治初年,中路丝弦便曾与老调同台,使老调的剧目、音乐传到丝弦。丝弦主要伴奏乐器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清末民初,出现了既唱丝弦又唱老调、河北梆子的"三合班",打击乐器也由"京家伙"改用"苏家伙"。
2、代表曲目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石家庄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杨家将》、《花烛恨》、《生死牌》、《宗泽与岳飞》等是其代表性剧目。
3、历史溯源
丝弦剧种的起源不详。可以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
清初,丝弦在河北已普遍流行,并深受群众的欢迎。康熙十年(1671)纂修的《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卷八,已有俗喜俳优。正八日之后、高搭戏场,遍于之闾里,以多是胜。弦腔和板腔、魁锣桀鼓,恒声闻十里之外,或至漏下三鼓间,男、女杂旮,犹拥之不去记载。又据乾隆九年(1744)成书的《梦中缘传奇-序》和李声振于乾隆三十一年成书的《百戏竹枝词》的有关记述,说明此时丝弦不仅盛行于河北农村,在京城也已流行。
同治7年(1868),井陉白花村出现丝弦班社;光绪7年(1881)廊坊地区文安县太保庄创办丝弦老调同乐会;光绪十六年霸县出现韩大仓老调丝弦班。同光时期,丝弦再一次兴起,韩大仓等率班进入到北京演出。光绪初年,东路丝弦老调艺人吕洛脆和张洛栋及穆坏旦等,到了井陉白花班搭班,遂把老调剧目及音乐、表演等传入丝弦班,开丝弦和老调同台合演先例。自此,石家庄地区丝弦主要伴奏乐器由弦索(土琵琶,状小)、三弦等弹拨乐器改为板胡及曲笛、笙。
清末民初,丝弦不仅和老调同台演出,还曾和河北梆子组成过三合班,甚至还兼唱京剧、乱弹成为了五腔班。丝弦打击乐器,此时也由南至北,一改原来使用高腔锣鼓(俗称广家伙),而采用京与梆剧种所用的苏家伙。
民初到1937年七七事变,丝弦有较迅速的发展,涌出现许多班社和知名艺人,特别是出现李凤仙和张小刁、张小绵等丝弦第一代女艺人;张桂良与张连甲等于民国七年(1918)在北京演出《冯茂变狗》及《十八扯》,受到观众赏识,扩大丝弦戏的影响;农村子弟会和同乐会等业余演出团体遍及各地,民国十年高阳县杨佐庄出现戴面具演唱丝弦戏,丰富丝弦的演出形式;丝弦与老调与梆子长期同台演出,互相影响,丰富丝弦的剧目,及表演与音乐、舞台美术等。
4、艺术特色
丝弦是石家庄最具特色的土产。在戏台上,锣钹咚锵,板胡吱溜,有伴奏的丝弦,红红绿绿的晃荡一些生旦净末,是一个地方剧种,媲美保定老调;而在日常生活中,瓜棚柳伞下,田头水井边,手里忙着各色活计的人们,丝弦差似呼吸的节奏,填补着劳累吁喘的空当,伴随着汗珠的滴落,是清嗓喝咧的民间小调儿,像陕北的"信天游",像陇中的"花儿",像没有马头琴陪伴的草原长调。
往年四季土里刨食的人们,没有太多的闲暇泡一壶龙井,纸扇轻摇,眯着醉眼儿品味昆曲,且莫说那偌多曲牌儿,太过精致,使草木之人难辨其味也罢。丢下锄头拿扫帚,往往累得腰疼腿酸,哪来足够的心思揣摩一板一眼,所以西皮散板也罢,二黄慢板也罢,高雅归高雅,却与多
数庄稼人的生活不合卯榫。而粗瓷饭碗里的大蒜辣椒,野地里的吆牛喝马,早把脾气和嗓子打磨得一样粗拉,自己发不出莺声燕语,也听不惯柔腔嫩调,于是,丝弦选择了土俗的他们,他们爱上了野味的丝弦,恰如"浇园的妮子扶犁的汉",丝弦与太行性格滹沱风韵合性合相,匹配了庄户人家的情缘。
5、语言特色
太行山腔、滹沱方言入丝弦唱词,土得掉渣,野得发哏,也俗得俏皮。土腔土调,被檀板一调教,被板胡一搅和,一如小葱伴豆腐,清爽得对味,鲜气得对色,香美得对口。丝弦的板式简单,将就演唱着的嗓门,也迁就观听者的耳朵。易唱易懂易记,所以对心对耳对性情,都亲热得了不得。麦子黄梢,谷子晒米,或是一场透雨,都会勾引出庄稼人的戏瘾。随便找一块空地,滚来七八个碌碡架起三五块大门板,顷刻戏台搭成。家家户户从粮囤里舀出一升半碗,凑在一起就邀来了草台班子,请闺女叫女婿,鼓乐丝竹敲打得一张张脸上笑纹闪动,准备上台的生旦净末还在描眉画脸,戏台下早有男声女调,从鼻腔里轻轻哼起。
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有各种音乐曲谱五百多支,各类伴奏曲牌一百多种,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官调曲牌多为长短句,以【耍孩儿】为代表;越调曲牌多为对偶句,以【三道腔】、【罗罗】为代表。
丝弦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弦索、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四架弦",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筛锣、大铙、哑钹等。丝弦的脚色分生、旦、净、丑诸行,其表演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
6、发展现状
石家庄丝弦是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在河北地方剧种中占有较高地位,有"昆高丝乱不分家"和"一昆二高三丝弦"之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戏曲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石家庄所属的一些丝弦剧团先后停止活动,仅剩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但也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观众锐减,上演剧目老化,经费紧张,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国家采取措施进行发掘和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石家庄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家庄丝弦剧团边树森、张鹤林被列为非物质文化产传承人。
7、石家庄丝弦曲牌
丝弦音乐有官、越两个宫调。官调1=C;越调1=G。全部音乐分弦索腔曲牌、板式变化系统、无过门曲牌、器乐曲、打击乐五部分。
弦索腔曲牌
所有弦索腔曲牌,都是元、明时代流行于河北省的小令,是早期丝弦戏声腔的主要部分。多年来,或随剧目的流失,或因被板式唱腔所取代而失传。现存的官调曲牌只有、、、、、、、、、等十种;越调曲牌有、、、、、、、、、、、、、等十四种。石家庄丝弦
板式变化系统
官、越两宫调的板式变化系统是清代乾隆以后受秦腔影响而形成的。由一种曲牌构成官调的各种板式;由、两种曲牌构成越调的各种板式。官、越两宫调皆有头板(4/4)、二板(2/4)、甩板(2/4)、三板(1/4)、赶板(1/4)、起板(散唱)、跺子(散唱)、哭板(散唱)、拨子(紧拉宽唱)等九种。
无过门曲牌
无过门曲牌俗称大字曲牌,除是元、明小令外,也有来自北杂剧及高腔、昆曲的。其中分弦笛伴奏与唢呐伴奏两类。弦笛伴奏的有、、等十三曲;唢呐伴奏的有、、等十五曲。
器乐曲
丝弦戏原有的器乐曲大都是佚词曲牌。大体分弦笛与唢呐曲两类,其中弦笛曲有、等四十一曲;唢呐曲有、、、等三十四曲。石家庄丝弦5.
打击乐
丝弦戏的打击乐除承袭木偶戏与说唱鼓点外,又从高腔、昆曲、梆子、京剧吸收了大量营养充实自己,"京家伙"、"苏家伙"并用。其中有:唱腔开头与收头三十三种;动作亮相类二十八种;上下场、幕间类十七种;音响效果类九种。总计九十六种。
丝弦线表演追求热烈、火爆,各行当都有不同于其它剧种的程式动作。除甩发、水袖、各种台步外,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如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生、旦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夸张,粗犷豪放;丑角幽默诙谐。各行当的表演均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8、影响
清朝末年,中路丝弦曾出现一批有影响的班社,如高盛班、洛贵班、宝玉班、傅家班、泥河班、三顺班、二宝班、隆顺合等,使丝弦得以流传。特别是石家庄解放及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的关怀和扶植下,丝弦戏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
9、程砚秋题词
京剧大师程砚秋逝世前最推崇的地方剧种:
一九五八年三月九日,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逝世。至今鲜为人知的是,他在生命最后两年,与石家庄丝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最后的精力放在了调查、推介到丝弦艺术上,并促成了*总理“五次观看丝弦,四次接见丝弦演员,亲笔为石家庄丝弦剧团题词”的一段佳话。
话题首先需要从石家庄丝弦的独特魅力说起。国家一级演奏家、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琴师林士朝认为,“地方剧种最大的差别在音乐唱腔上”,“石家庄丝弦戏的精华,在于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音乐、道白等,与昆曲一样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和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然而与号称“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曲的“文人雅化”过程不同,石家庄丝弦戏始终保持了朴实、敦厚和浓郁的泥土气息。
据艺术家们介绍,石家庄丝弦的唱腔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因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有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又如瀑布急泻直下。“全部音域是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音,上方八度用假音。唱词最后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后,用假声下行级进甩腔。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为石家庄丝弦所独有,达到其他剧种不能达到的高度。”据丝弦表演艺术家安存山讲,“听石家庄丝弦过瘾就在最后一个‘炸’音。”拿石家庄丝弦的曲子请教戏曲院校教师,都认为“根本不可能唱上去。”
从表演艺术来看,石家庄丝弦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刻画人物细腻,其中以花脸、老旦、花旦等行当表演更具特色。崇尚动作特技是其重要特点,以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特技工夫见长。安存山说,“其中耍竹牙、耍碗、耍软翅是石家庄丝弦的独门工夫。可惜目前均已失传。”
林士朝先生说,丝弦的古称“弦索”,其实指的就是一种比柳叶琴大、比琵琶小的板胡乐器,俗称“土琵琶”。为石家庄丝弦戏独有的主乐器,粗弦高声,为老艺人手工制作,“全国绝无相同”。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石家庄丝弦的影响力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到达颠峰。据艺术家们回忆,石家庄南长街一带原来叫“南花园”,是“三教九流会聚之地”,类似老北京的天桥,“曾高搭剧场十余座”。丝弦曾独领风骚几十载,甚至在广大城乡形成了“无丝弦戏不开台,丝弦戏不到不开台”的局面。“河南豫剧班多年想挤进石门,都被丝弦前辈艺人斗戏大败而归”。在安存山和林士朝的记忆里,以“正定红”刘魁显、“平山红”封广亭声音最为洪亮、最具穿透力,“炸”音最过瘾,最具传奇色彩。据说刘魁显在南花园唱戏,可以坐在中山路的马路边听,而且听得真真切切;安存山年少时曾受封广亭熏陶,记得一日,他和师兄弟们去村子三里开外的野地里翻跟头,还能听见封广亭唱戏,“非常清楚”。“当时,还没有话筒等扩音设备”。丝弦“四红”中,只有“获鹿红”王振全传子王永春,成就了一代著名须生,闯京津,征河南,留下了另一段传奇。可惜如今也已作古。安禄昌先生对石家庄丝弦唱腔“砸夯拉腔、异峰突起、集体爆炸”的描述,可能更为形象些。石家庄丝弦曲牌多为三三吐字,犹如砸夯之声,铿锵有力,不绝于耳;八句成段,“异峰突起”般唱上了,至声音最高亢处,为“炸”音,满场观众随即掌声雷动,是为“集体爆炸”。
丝弦表演艺术家安禄昌先生,家里到处悬挂、摆放着他追随大师兄王永春南征北战的剧照。安禄昌是“赵州红”何凤祥的亲传弟子,也是王永春故后丝弦戏最主要的演员。他同时是程砚秋、*与石家庄丝弦故事的见证者。他在十几年未通暖气的家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九五六年前后,程砚秋以河北省人大代表、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的身份,到河北保定、石家庄等地视察、调研戏曲工作。一九五七年,京剧“四大名旦”中最注重吸收其他剧种所长的程砚秋,在石家庄观看了丝弦戏《金铃记》后,即被丝弦所吸引,力邀丝弦剧团进京演出,并将丝弦剧团推荐给了*总理。
十一月二十一日,周总理在中国文联礼堂第一次观看了丝弦戏《空印盒》、《赶女婿》、《小二姐做梦》,接见了演职员并为丝弦剧团亲笔题词。王永春作为当时的丝弦红星,主演了明朝“八府巡案”何光秀,安禄昌则作为青年演员参演,并与总理一同合影留念。次日,石家庄丝弦剧团在中合剧场上演《调寇》、《赶女婿》。周总理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自己买票第二次观看。两天后,丝弦剧团进*怀仁堂演出《空印盒》、《扯伞》,周总理与朱德、*、陈云、李先念、陈毅、贺龙等**一起观看了演出,并与演职员合影留念。当时,*出国到苏联,*在开全国总工会,*对演职员开玩笑说,“能来的领导,我都给你们叫来了”。
此间,程砚秋在《北京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枯木逢春——谈谈丝弦戏》,后来又发表《冀中民间戏曲的花朵》。一批文艺家也纷纷为石家庄丝弦撰文。石家庄丝弦剧团轰动了北京。
一九五八年,石家庄丝弦剧团经周总理推荐,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视察黄壁庄水库后,点名要看丝弦,在石家庄铁路俱乐部第四次观看了石家庄丝弦剧团的演出。而此时,程砚秋先生已经仙逝。一九六五年,在天津某招待所礼堂,石家庄丝弦剧团一位女演员唱了一段《小二姐做梦》。*观看演出后,在接见演职员时问那位演员,“你是不是石家庄丝弦剧团的?”
“其实,不仅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推崇丝弦,王永春的‘软翅功’还曾折服过著名京剧武生厉慧良。”据安存山介绍,石家庄丝弦名动北京后,王永春到天津演出,厉慧良看完后直奔后台,对王永春说,“师兄,能不能给我讲讲,你的软翅功是怎么回事?”厉慧良为戏曲界前辈,喊当时正当壮年的王永春“师兄”,可谓谦虚。
一九六二年夏,当年的石家庄丝弦“少壮派”代表王永春率团,沿铁路线辗转河南演出两个月。据老艺术家们介绍,所到之处,均让石家庄丝弦大放异彩。首演郑州,王永春连演三场拿手戏,立即全城轰动,民众争相来看,致使郑州有关部门不得不让本地戏曲全部停演。在徐州,加演十天,门票被抢售一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