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武安平调落子

科普小知识2022-04-25 12:30:18
...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传统地方戏曲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2006年5月20日,武安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剧种简史

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一般平调落子剧团演员,都能兼演平调和落子。抗战时期平调落子称“红色剧种”,在解放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武安平调”也称“平调剧”,属梆子腔系,约在明末清初由河南怀调演变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了越调唱腔影响,因而有“平越怀调不分家”之说。1911年以后在武安地区相当盛行。建国后在邯郸各个地区影响力较为宏大。

有200多个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

行当有4生、4旦、4花脸之分,平调的表演行当,较比落子行当齐全,生行即老生、小生、红生、武生,旦行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等,净行即大花脸、二花脸、杂花脸,丑角也称小花脸(丑角分文丑、武丑,并兼演彩旦、婆子)。以生、旦戏为主。

传统代表剧目有《两狼山》、《三进帐》、《铡赵王》、《桃花庵》、《盘坡》、《斩杨景》、《董家岭》、《反西唐》、《归宗图》、《平辽东》、《反长安》、《铡美案》、《姚刚征南》、《三上轿》、《反徐州》、《宝莲灯》、《十五贯》、《调寇》、《杨门女将》、《孙安动本》、《岳飞与宗泽》、《李刚打朝》、《少国公》、《蝴蝶杯》、《阴阳报》、《丢官记》、《赵氏孤儿》、《下陈州》、《九华山》、《对花枪》、《京娘传奇》、《宋宫奇冤》、《雷振海征北》、《李彦龙征南》、《半夜夫妻》等。建国后,也上演了一些现代剧目,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红云岗》、《刘胡兰》、《杜鹃山》、《龙江颂》等。

平调的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等,早期主要伴奏乐器有轧琴(平调特有乐器,有七、八条弦,用秫秸杆拉奏)、板胡、土琵琶等,现已二弦为主乐器,和板胡、二胡、琵琶、三弦、月琴、笛、笙、唢呐等乐器。专业剧团还增加了电子琴、大提琴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泼、粗犷、柔美动听、激昂,豪放的风格特点。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高舞曲“花唱”演变而来。开始由数人手持霸王鞭对唱,后来发展成化装表演,角色也有了生旦之分,逐渐登上舞台形成剧种。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旋律优美动听,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落子的主要板式和腔调有慢板、流水板、散板、高腔、娃子、赞子语、坎头句、悲腔、迷子等;丝弦和唢呐曲牌有20余种。过去只用板胡、板鼓、大锣伴奏,后增加二胡、三弦、笛、笙等乐器。表演动作矫健活泼、朴实健康。有些行当常可兼演。其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见长,而是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和生活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载歌载舞,在叙事中抒情,幽默风趣,活泼自如。传统剧目有100余个,多是民间小戏,如《借髢髢》、《端花》、《劝九红》、《跑沙滩》、《机房训子》等。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领导下,平调艺人曾做过一些革新工作,演过一些《血泪仇》等新戏。解放后省文化厅曾作为全省重点剧种加以扶植,并派省内多名专业文艺工作者协助改革,改编加工了平调《两狼山》、《铡赵王》、《盘坡》等剧目。武安、邯郸两专业团均曾排演过这些戏,且保留演出至今。*成立后,曾先后建立过邯郸专区平调落子剧团等五个专业剧团。名演员有任耀华、魏洪昌、李魁元、武鸿凤等。《端花》已摄制成影片。

清道光、咸丰年间,武安艺人喜顺,流落到山西黎城,适逢此县有个李锁柱,喜编戏文,两人合作,喜顺遂将武安落子传入上党,形成了上党落子。清同治三年(1864)武安有位叫“假媳妇”的艺人去河南内黄县唱落子,与当地一位姓赵的艺人共同组班唱戏,后来发展成为内黄落子。抗日战争时期,武安、涉县一带为八路军根据地。许多落子演员参军参战,当地平调落子班社也多属*政权领导,常随军演出。排演了《范小丑参军》、《派款》、《巫婶坦白》等新戏,有的落子演员,如王景元、王春等,在为部队演出时被日军包围,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期间,还有一些落子艺人随军南下。*成立后,河北省邯郸专区曾对武安平调、落子两个剧种进行了重点扶植,先后派遣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和戏曲专业*到邯郸地区平调剧团,对平调落子的剧目和音乐进行挖掘整理。1956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武安落子《借髢髢》获得好评,并整理改编了落子《端花》,创作了落子《高山流水》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1958年邯郸地区戏校开设了平调落子班,培养了房志彬、李淑兰等一批新演员。

武安落子有传统剧目一百四十余出,代表性剧目有《借髢髢》、《吕蒙正赶斋》、《老少换妻》、《卖秒郎》、《小过年》、《卖布》、《小二姐做梦》、《李彦贵卖水》、《阎家滩》、《秦雪梅》、《借当》、《蓝桥会》、《何文秀》、《王小赶脚》、《闹驴》、《跪花厅》、《闹书房》、《机房训子》、《大上吊》、《顶灯》、《安安送米》等。

2、艺术特点

武安平调

“武安平调”也称“平调剧”起源无文字记载。据1954年调查,有两种传说。一说明代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兄弟俩),分别创立了武安平调和开州平调(开州即河南濮阳,开州平调亦称大梆子,流行于豫北、冀南一带)。二说明末时,武安和村白某,西湖村曹某,在河南演唱怀调颇有名气,后回乡创办曹白两科班。他们在怀调的基础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间歌曲,逐步形成了武安平调。武安平调基本定型约在150年前,即清代各种花部小戏盛行之时。平调角色行当齐全,有所谓“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脸十二行”之说。武安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彪悍的民间武术气概。艺人多为本县人,故以武安话为基础韵白,有的戏、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乡土气息浓厚,风格淳正朴实。

武安落子

“武安落子”也称“落子剧”,原名莲花落源于民间曲调,经历代艺人口传、加工、改革,逐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艺术。据明代《武安史话》记载,武安明代即有戏楼,落子戏当为演出剧种之一。最初称其为“硬歌”,即无乐器,坐着硬唱,后逐渐发展为一人脚踏小鼓,手持竹板,顺口编唱。至明末清初,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打霸王鞭”、“翠月檀香”的舞蹈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硬歌”的曲调与“翠月檀香”舞蹈形式相结合,构成了武安落子的早期艺术。此后,唱腔、戏装、道具、化妆、伴奏均有发展和改进,形成独特的风格。武安落子行当较齐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昔时分工不甚严格,小旦、小生大都相互兼演,三花脸还能演老旦、彩旦,有些三花脸又可由小生代替,小旦又可代娃娃。现在行当分工较前严格,但仍有兼演现象。舞台道具较为简单,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丰富见长,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及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且歌且舞,既叙事又抒情,活泼自如。道白使用武安方言,庄谐兼重,常有妙语联珠,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武安落子早期伴乐比较简单,明末清初的“硬歌”只有锣踏鼓,清末舞蹈的引入又增添了镲钹,民国年间老艺人胡文亮、王继的又发展了吹奏乐笛子,魏洪昌等向外地学习,又增添了二胡、笙,建国后又加入了三弦、低胡,现在有的剧团还增加了电子琴、大提琴等。武安落子唱腔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武安方言与曲调结合非常紧密,保留有大批的入声字。悲腔和哭迷子的哭唱,声调高亢,起落也大,颇类当地办丧事时妇女的哭腔。流水板则如从容不迫的日常叙话,亲切自然。

3、传承意义

1、武安平调、武安落子是武安独有的两个剧种,且能同台演出。

2、武安平调落子影响深远。武安平调发展到浙江宁海,形成“宁海平调”。武安落子流传到东北通化,形成“通化落子”;流传到山西,形成“上党落子”;流传到河南,形成“内黄落子”。3、武安平调落子乐器伴奏中,主要乐器“二弦”、“轧琴”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对于研究这两种乐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武安平调落子剧种虽然在武安市委、市*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抢救保护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平调落子各专业剧团受大气候影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始步入低谷,工资没有保障,人员流失过多,演出无法正常进行。

2、专业剧团服装道具陈旧,传统剧目和传统演唱技艺濒临失传。

3、专业剧团人才断层,中年演员纷纷改行,青少年演员缺乏,后继无人。

4、随着一些平调落子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没有保留下来,急需抢救这些资料。

武安平调落子影响深远,与宁海平调、通化落子、上党落子、内黄落子等声腔之间存在血缘关系。其主要乐器二弦、轧琴在全国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武安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代表作品

《雁门关》

《雁》剧是在传统剧目《八郎探母》的基础上改编的。该剧内容在保留传统剧杨家将保家卫国、镇守边关,杨八郎冒死闯关探母等情节的同时,又反映了宋辽时期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企盼统一的意愿,将国情、家情、母子情、夫妻情融为一体,是在战争背景下写和平,从骨肉分离写团圆,暗合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盼望祖国统一的时代主题。编者以此立意,别具匠心,视角新颖。该剧表现手法既气势恢宏,又感情细腻,剧情跌宕起伏,场景宏大,引人入胜。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唱腔在武安平调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不乏新意,高亢激昂,优美动听。总之,这是又一部难得的好戏。

《跑驴》

《跑驴》表现在初春时节,小两口去走亲戚,妻子抱着小孩骑在毛驴上,丈夫在旁赶驴。倔强的小毛驴一会儿放步快跑,一会儿又磨蹭着停步不前,好像故意和主人在开玩笑。丈夫打它一鞭子,它却回敬他一蹶子,正好踢在他的屁股上……好不容易,小毛驴才又起步,欢快地在田野上奔跑。突然,小毛驴陷入了泥坑卧下不起。丈夫用前拉、后推、打赶等各种办法,都不能使小毛驴脱出困境。丈夫寻视四周,见不远处有位青年农民在大田里劳动。这位农民发现毛驴陷入泥坑后,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前来帮忙。一个在前拉,一个在后推,才把小毛驴拖出了泥坑。夫妻二人谢过青年农民后,又欢欢喜喜地上路了。

《安安送米》

安安送米写姜诗之母寿辰,其妻庞三春命子安安阻止邻妇秋香来贺。秋香怀恨,夜至姜家花园,伪装三春咒婆母早死。并诱姜母窃听,因故三春被逐。三春投姑母灵姑家中(或作庵堂)。安安送米供母,三春责以不尊祖母之命。后姜母病,三春托灵姑送回鲜鱼汤,并揭出秋香阴谋。婆媳和好,合家团圆。

《吕蒙正赶斋》

言刘丞相之女瑞莲,飘彩择婿,彩球打中贫郎吕蒙正。刘欲退婚。女不允,被赶出府来,随蒙正寒窑成婚。一日,蒙正讨饭归来,见寒窑之内米面俱全,疑妻不贞,夫妻戏谑一番。瑞莲讲明乃慈母派丫环送来。言归于好。

5、代表人物

杜银方

66岁的杜银方成长于平调落子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就和平调落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很小的时候,当时已经很有名望的父亲在剧团教学徒们唱腔。每当看到哥哥姐姐们苦练功夫、上台表演时,杜银方就按捺不住学戏的冲动,偷偷地模仿着练。父亲发现聪慧的杜银方学一首记一首、唱一调会一调,天生一副好嗓子,就让12岁的他进入剧团接受专业训练,13岁时开始登台演出。“平调落子要寻求新的发展就要和现代的生活节奏、现代人的审美合拍,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接点,让这种特色文化更具竞争力。”几十年来,杜银方从未停止过对平调落子表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他遍访各地平调落子民间艺人和专家学者,抢救性地整理出数十部优秀的传统剧目,并结合时代需求做了一些改良。台前幕后数十载,杜银方经历了许多艰辛。“每逢刮风下雨,这条腿提前三天准会‘报警’,疼痛难忍。”杜银方指着被他戏称为“天气预报”的左腿说。原来15岁那年,他在练功时不慎将腿摔断,因怕影响演出便没有到医院检查,只是简单地用绷带将其裹住,伤愈后留下了严重后遗症。有一次,杜银方在演出时,一个后空翻腾空而起,此时有个演员走位失误,跑到了杜银方的落点处。为防止伤到对方,杜银方在空中猛一侧身,跌落台下,锁骨当场骨折,但他仍爬上舞台继续演出,顿时,全场观众起立,掌声雷动。凭借精湛的表演技艺,杜银方征服了广大观众。他先后在多部平调落子剧中担任主角。河北省群英会一等奖、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07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群星大奖、表演双项奖等接二连三的荣誉不断被他摘得。落子剧《吕蒙正赶斋》及他主演的部分剧目也被录制成光盘行销各地。“经数辈艺人的努力,平调落子潮起潮落,饱经风霜,能够传承下来,实属不易。”杜银方说,平调落子就是他的生命,为了该剧种的传承和发展,他将尽心竭力。

6、艺术形象

描写武安平调落子二十集电视剧《大舞台》

上一篇:石家庄丝弦

下一篇:独在城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