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同州梆子

科普小知识2022-07-02 12:35:24
...

同州梆子,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现代秦腔诞生之根基所在。形成于陕西省关中东部以大荔县(旧同州府治)为中心的十数县,在明朝嘉靖年间基本形成,因伴奏乐器中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发“桄、桄”声,故称“桄桄乱弹”或“梆子”。后为区别于其他梆子剧种,始称“同州梆子”。一般认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是秦腔的肇始之源,对于各路秦腔的形成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以西安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形成以后,它被称为“东路秦腔”,外省称“西秦腔”、“西调”、“陕西梆子”、“山陕梆子”等。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同州腔”,也称老秦腔。因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多奉为梆子腔鼻祖。以同州(今大荔),朝邑为中心,盛行于关中东府10余县,流行于北至绥德,东到潼关,南抵洛南,西行渭南。并流传到甘肃、宁夏、青海、*及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2008年6月7日,陕西省大荔县申报的“同州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

编据记载,明代末叶已有班社和演出活动,至清初康熙四年(1665),同州梆子出现了同州邹邑班的白牡丹及合阳黄菊花等名伶,并晋京献演。乾隆年间(1736--1795)同州梆子板式变化形体唱腔艺术已臻成熟。嘉庆至光绪年间(1796--1908)为同州梆子的发展盛期。中华民国初年,西安改良秦腔迅速东进,渭南、大荔、华县、蒲城等地改良新班不断出现,使同州梆子地域日趋缩小。三十年代后,这一古老剧种遂成绝响。*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陕西省文化局于1957年责成戏曲学校招收学员74名,成立了同州梆子团,1861年晋京演出了《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等剧,引起戏剧界的关注。1964年该班学生毕业分配至渭南,成立了渭南专区同州梆子团,1966年因“*”开始而解散,1979年又于西安恢复成立了陕西同州梆子团,除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外,还试验演出了一些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再次使同州梆子获得了新生。

1912年后,由于西安改良秦腔崛起,使同州梆子地域日趋缩小,加之战乱与饥荒所迫,至20世纪20年代,关中各地班社相继解体,呈现出艺人星散衰落的局面,即使技艺出众的一些艺人。如“二麻子”赵步瀛,“咬牙旦”赵杰民,“迷三县”朱林逢,“猛开花”王德元及拜家红等,也只得转入西安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当教练或参与演出。30年代后,这一剧种即濒于绝响。

2、传统剧目

同州梆子剧目丰富,据统计有1000余本,但大部分已经失传。先发掘、整理和演出本仅有200余本,多为历史题材戏,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戏见长,文武兼备,且袍带戏和靠甲戏为多。如《石佛口》、《铁冠图》、《蛟龙驹》等。

3、艺术特色

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变化体,有欢音和苦音之分,主用本嗓歌唱。有、、、、等基本板式,彩腔较多,善用“安”字拖腔。伴奏乐器以二股弦为主,辅以三弦、胡琴、琵琶、琥珀等。唱腔过门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脚色行当齐全,特重花脸、须生、正旦、武生等四梁柱为主体的组班*。分行比较严格,旦行的老旦、正旦、花旦,生行的须生、老生、红生,净行的大净、二净、三花脸,小生行的文生、武生,丑行的文丑、武丑,都有严格的区分。同州梆子以武戏擅长,据四路秦腔之首,演出讲究五段式:(一)天官帽头--吹秦之类的成套曲牌;(二)锣鼓吵台--吹号、放炮、演奏各套锣鼓曲;(三)男女接场--全部脚色“亮箱”;(四)武开开场--表演各种奇特技巧;(五)开正本戏--先出折戏,后出本戏。表演讲究功架与特技表演,如翎扫灯花、碗打碗、三节棍、打连枷、鞭扫灯花、喷火等。

4、地理环境

大荔县古称同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丰厚。境内现有“大荔猿人遗址”、“沙苑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八鱼石墓群”和丰图义仓、贷祠岑楼等历史文化古迹20余处:同州梆子、碗碗腔等戏曲品种,面花、泥人雕塑享誉中外。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的地带,境内黄河、洛河、渭河三河汇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境内沙苑区为内陆平原最大的沙漠区,被省*确定为生态保护区。大荔是中国粮棉油等十大农林牧渔商品基地。同州西瓜文明遐迩,沙苑108(黄花菜、红枣、花生)享誉海内外。

同州梆子被奉为中国梆子戏鼻祖。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同州腔”、“安安腔”也称老东路。

5、角色唱腔

同州梆子的角色行当齐全,角色分老旦、花旦、正旦、小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大净、二净,丑等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尤其重花脸、须生、正旦与武生,被称为“四梁四柱”,并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戏见长,文武兼备,且袍带戏和靠甲戏为多。如《石佛口》、《铁冠图》、《搬龙驹》等。《破宁国》为净行的专行剧目,所谓“四红加一黑,必定是《破宁国》”,就是群众对这出戏特点的概括。同州梆子的表演注重工架与特技的运用,如翎扫灯花、碗打碗、三节棍、打连枷、鞭扫灯花、喷火等。同州梆子的唱腔过门较为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

同州梆子的曲谱使用工尺谱,基本唱腔部分以徵调式为主,也有宫调式,其音阶为七声音阶,多跳进,也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艺人在演唱时为了应酬,甚至还兼唱一些昆腔杂调。同州梆子的曲牌很多,常用的就有四五十个之多,曲牌结构一般为4/4和2/4节拍,也有散板形式。常用的曲牌有想亲亲、银扭丝、点绛、大开门、朝凤、石榴花、朝天子、老吹腔、马道仁、将军令等。

6、板式结构

同州梆子的唱腔板式主要有、、(实为带板)、、、六种。交替使用苦音、欢音两个调式系统(唯滚板只有苦音)。比起秦腔,另有一种称为的声腔形式(用假声演唱)是该剧一大特点。各唱腔板式的起板、转板、落板都有一定手法,如落板时的留板(法)、齐板(法)、砸板(法)、送板(法)等。唱词的词格一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亦有其变体形式或长短句的。在同州梆子以秦腔声腔旋律为主的情况下,尚吸收一些杂腔在唱腔音乐中,如、、、等。传统剧目有《破宁》、《辕门斩子》、《临潼山》、《三对面》、《黄逼宫》、《鼓滚封刘》、《石佛口》、《三气周瑜》、《孟良搬将》等数百部。同州梆子的唱腔过门较为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古秦风驷铁车辚之刚劲。仅同州梆子的锣鼓使用就有催观众进场的开场锣鼓,用于演员“走架子”、“开打”的动作锣鼓、与唢呐曲牌有关的牌子锣鼓等等。

同州梆子唱腔及过门(戏曲术语)精练、短促,拖腔委婉动听,除尖板外,一般板路都有欢音和哭音(硬音和软音)的区别,欢音与哭音之间的转变自然、流畅。剧目以生、净见长,有专用的旦角唱腔:麻鞋底、十三腔、燕儿飞,三倒腔,哭腔词、哭中乐等。

同州梆子的“锣鼓经”基本和现在上演的同、朝灯影(碗碗腔)相近,其叫法也基本相同。同州梆子的伴奏由文场(民族管弦)乐器和武场(锣鼓)乐器共同组成;特色乐器为“二弦子”。文场乐器以二股弦为主,辅有琥珀(月琴)、板胡、二胡、唢呐、三弦、琵琶、笛子、管子、海笛、笙等。武场为打击乐,主要有牙子、板鼓、掌鼓、堂鼓、梆子、手锣、云锣、大锣、铙钹、铰子等。

同州梆子曲牌丰富,有弦乐曲牌30多首,唢呐曲牌50多首,管曲近20首,锣鼓板头及前、间奏锣鼓段有、等数十种。

7、背景渊源

举世瞩目的中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遗址,这里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据吕不韦《吕氏春秋音初》记载,公元前1534年,“殷整甲徙宅西河(今大荔县一带),实始作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秦音”。说明在西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秦音、秦风、秦声,原本就产生于陕西大荔。从春秋时期的古老“郑声”、秦末汉初“三辅”(今大荔、扶风、长安)人民编演的戏剧史家普遍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剧目“角抵戏”《东海黄公》,到魏晋六朝时期秦声乐舞和百戏一直盛演、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等等戏曲艺术的衍变繁荣以及安史之乱后汉落的宫廷艺人纷纷加盟,从宋代朝邑“岱祠岑楼”有了标志本,到有了戏曲活动旺盛的条件、元代的“社鼓喧阗,火烟辐辏”,到明代激越高亢、鹤立高吟的同州梆子曲谱引发明、清两代“花部”的勃兴和全国梆子腔戏曲剧种的兴盛以及温文尔雅、婉转动听的碗碗腔在同一地区的衍生壮大,都表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大荔县,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和戏剧之乡。

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是同州梆子发展的鼎盛时期,艺术不断成熟和完善,唱腔也有了急板、慢板、散板、滚板等与杂腔的区别,以至于梆子腔在北京都成了大剧种,并以其曲折的剧情、高亢的曲调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呈现出压倒昆、戈两腔之势。著名梆子腔艺人攀小惠于乾隆元年加入西安创建的“江东班”,“以声擅,绝唱也”著称一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流派。

据《大荔县戏曲志》记功:曾在大荔学艺的著名同州梆子表演艺术家魏长生,在化妆、表演、声腔诸方面对同州梆子进行了改进与提高,从1774年到1780年,他三次赴京清演出,“一出《滚楼》,名动京师,举国若狂,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为之减色,士大夫为之心醉”(引自《燕兰小谱》)。清道光、咸丰年间,同州梆子在宫廷和民间都极为盛行,东府就有班社三、四十家,著名的就有四大班和八小班,艺人们甚至还集资修建了梨园会馆“庄王庙”。

8、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同州梆子同州梆子戏曲

同州梆子是中国梆子戏之鼻祖,其声腔形成历史源远流长。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风”、“秦声”音乐舞蹈基础上,逐渐演演变而成。前代学者有“秦腔俗称梆子腔,盖因其以木棒为乐器而得名者也,其来源极古,有谓肇始于战国”,“秦声即燕赵悲歌之遗响也,传入秦后,其声乃益激越,后世之秦腔实际胚胎于此焉”的说法。

现实价值

同州梆子是同州人民乃至西北地域之所向往和追忆的古老剧种,研究和整理演出、保留是戏曲界的责任,能唤起群众对戏曲的热爱,更进一步活跃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对研究秦腔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9、传承现状

造成同州梆子濒危状况的原因:

一、大文化环境的冲击,现代文明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地方领导对社会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

三、没有采取及时得力的保护措施。同州梆子的传承谱系。

同州梆子濒危状况:

一、能传述的只有唯一的77岁老艺人李治安。

二、艺术传承后继乏人。

三、活动空间明显缩小,专业剧团人才青黄不接,民间同州梆子班社已无一生存。

四、演出条件过差,设备残缺。

1912年后,由于西安改良秦腔崛起,使同州梆子地域日益缩小,加之战乱与饥荒所迫,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关中各地班社相继解体,呈现出艺人星散衰落的局面,即使技艺出众的一些艺人,如“二麻子”赵步瀛,“咬牙旦”赵杰民,“迷三县”朱林逢,“猛开花”王德元及拜家红等,也只能转如西安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当教练或参与演出。上世纪三十年代后,这一剧种即濒于消亡。

1959年国庆时,由同州梆子组成“陕西省同州梆子实习演出团”,赴京演出《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等优秀传统戏,受到**以及文艺界普遍好评。戏剧理讼家周贻白观看演出后,撰文认为:“中国各地的梆子戏曲剧种,盖源于同州梆子。

10、传承保护

*成立后,为抢救这一古老剧种,于1957年陕西省戏曲学校招收了74名学员,成立同州梆子班,聘请名老艺人王谋儿、何祥初、王麦才、王赖赖、朱林逢、刘省三、张海娃、段瑞峰等任教。培养出白岳焰、雷平良、王云香、杜爱仙、党树仁、贺安东等优秀青年演员。1958年,同州梆子班除在西安演出外,还赴大荔、蒲城、合阳、澄城一带巡回演出,受到群众热情欢迎和好评;1961年5月由同州梆子班组成“陕西省同州梆子实习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等优秀传统戏,引起首都戏剧界的关注。著名艺人王赖赖演出的《滚鼓刘封》,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誉为“活张飞”;戏剧理论家周贻白观看演出后,撰文认为,中国各地梆子戏曲剧种概源于同州梆子。

1964年同州梆子班学生毕业分配渭南,成立渭南专区同州梆子剧团,1966年由于“*”开始而解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79年在西安恢复成立陕西省同州梆子剧团,演出了《青丝吟》、《囊哉》、《丫鬟断案》等戏;现代戏《家庭公案》一剧。演出百场以上。同州梆子剧团于1987年并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院属同州梆子团,先后演出了现代戏《琴恋》、《继母情》;新编古代戏《泣血无字碑》及改编移植传统戏《木兰从军》、《秦雪梅吊孝》等。该团于1997年撤消,尽管同州梆子已无专业剧团存在,但起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的唱腔余音,仍在千万人的耳际回响。

历史艺人

历史著名艺人有张娃子、吉娃子、白长命、李桂亭、兰州儿、白秃子、王谋儿、王宏生等。

保护计划

2003年地方*拔专款五千元,文体局向社会筹集资金壹万伍仟元,用于普查、整理、保护同州梆子剧目和收集整理音乐唱段。自1997年县财政对仅有的一个专业剧体的事业经费每年保证5万以上。

一、主要保护内容

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微的开展同州梆子的挖掘整理工作,对健在老艺人艺术档案整理完善。

2、定期举办群众性的同州梆子演唱大赛,培育人们对梆子戏的欣赏情趣,激励演出技艺的不断提高。

3、重视艺术传承,建立“同州梆子研究小组和培训中心”。

4、不断深化对梆子戏的理论研究,并尽快做出研究成果,开始有计划的出版“同州梆子、同朝碗碗腔”音乐一书。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1994年,由县剧团整理唱段,并由省电视台录制播放。

2、2003年,全面走访和了解,并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录音、录像、建档和收藏。

3、2006年,找寻健在的老艺人并整理基本和音乐资料。

4、由剧团在挖掘整理的同时排演一台“同州梆子”代表剧目专场并广泛演出。

5、县财政对民间的班社和剧团不定期、不定额度的进行资金补贴,以排演更多的梆子戏。

三、十年保护目标

重视艺术传承,注重对青少年戏曲爱好者重点培养,开办“同州梆子训中心”;1、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梆子戏演唱活动,培养人们对同州梆子的欣赏情趣。2、深化梆子戏理念研究,完成出版《同州梆子、同、朝碗碗腔音乐》一书。3、通过文化保护,加强对外艺术交流。

四、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7年全面开展同州梆子的深入整理归档工作。将健在的老艺人所掌握的技术,实行集中口传、教练。开办同州梆子培训班。预期达到目标:静态保护工作基本完成。为同州梆子传承提供可靠的社会条件。

2008年招收音乐专业学员20名,演员30名。整理排练演出代表剧“金刚庙”等一台。恢复组建民间同州梆子班一个。培训班学生初见成效;民间同州梆子班社能够健康的定期在民间演出。

2009年举办一次同州梆子群众演唱活动,培养梆子戏的基本观众。专业剧团排练大戏一本,小戏二台。完成《同州梆子、同朝碗碗腔音乐》一书的编撰准备。

2010年出版《同州梆子、同朝碗碗腔音乐》一书。恢复民间班社三个。扩大专业、群众对同州梆子的需求市场。

2011年同州梆子培训班学员结业,采取自愿选择和*协调的办法,充实到剧团和各民间班社。剧团排演同州梆子本戏二出,全年在农村演出不少于200场。举办大型群众演唱会。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设立以文体局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同州梆子戏整理、保护、传承工作组及《同州梆子》一书专著编写组。

2、县*每年解决5万元以上的保护经费。

六、建立机制

1、建立责任管理机制,定责定人,保证措施的落实。根据文化市场的要求,每年给县剧团和民间班社下达演出场次任务。*对县剧团和民间班社实行经费补贴,并逐年增加,超额完成演出场次实行奖励。

2、对从事同州梆子演出的拔尖人才,*实行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

七、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一)同州梆子培训班筹建预算。

1、租赁场地3年75000元

2、办公设备15000元

3、购置乐器25件30000元

4、其它20000元

(二)出版《同州梆子》一书经费。

1、编写人员补贴10000元

2、收集资料5000元

3、出版发行费(2000册)15000元

(三)收集、整理、保护梆子戏经费预算

1、工作人员交通、误餐补贴10000元

2、摄像机1台18000元

3、照相机1台2000元

4、录音机、录音带1000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