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创建于1942年,是一所三级专科医院,是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
医院名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医院等级:三级
医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医院类别:专科医院
成立时间:1942年
主管部门: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诊疗科目:精神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
医院院长:陆林
1、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医疗、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基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活动
北京大学的精神病学专业创建于1942年,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立的神经精神科。
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1954年成立精神病学教研室。
1954年建立脑电生理学研究室。
1962年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
1966年迁址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
1980年3月成立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1982年2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我院为国内第一家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
1987年2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杂志编辑部挂靠在我院。
1989年至1999年成立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系,共招收六届本科生。
1992年10月6日迁入现址,增加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名称。
1993年卫生部批准我院建立部属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
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1998年卫生部批准我院成立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2001年12月被卫生部确认为*继续教育基地。
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我院为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重点学科。
2002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立,挂靠在我院。
2002年7月成立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挂靠在我院。
2004年12月增加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名称。
2006年成立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心
2007年成立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
2007年成立公共卫生事业部,作为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执行*支持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
2011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4年3月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挂靠我院
2014年6月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落户我院
201410月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14年10月北京大学-Lieber转化神经精神医学联合研究所落地我院
2、行政领导
1942年至1953年,许英魁教授任主任
1953年至1972年,伍正谊教授任主任
1973年至1980年,沈渔邨教授任主任
1980年至1997年,沈渔邨教授任所长
1997年至2001年,崔玉华教授任所长、院长
2001年3月,于欣副主任医师任副所长、副院长,主持工作
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于欣主任医师任所长、院长
2013年7月至今,陆林教授任所长、院长
3、党委领导
1981年1月至1984年8月,沈渔邨教授任党委书记
1984年8月至1986年3月,李从培教授任党委书记
1986年3月至1987年9月,陈二乔同志任党委书记(任期内病故)
1987年12月至1994年6月,张津萼研究员任党委书记
1995年4月至1998年4月,王玉凤教授任党委书记
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周东丰教授任党委书记
2003年4月至2012年10月,黄悦勤教授任党委书记
2012年10月至今,王向群主任医师任党委书记
4、医疗服务
医院始终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求实创新为动力,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服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综合实力卓越、亚专科齐备、特色病种鲜明的医院特色。设有综合病房两个,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急症、重症、难治的精神障碍患者;设有特需医疗病房一个,面向高端人群和国外使领馆的外交人士;设有老年、儿童、临床心理病房等亚专科病房以及酒药依赖和厌食症等特色病种病房,为相关人群提供专科的精神卫生服务。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多专家会诊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问题患者的就诊需求;还设有进食障碍、成瘾行为、睡眠障碍、记忆障碍、行为分析治疗、精神疾病康复咨询、心理治疗、老年儿童等相关专业门诊,以满足就诊者对专科或特殊方向的咨询和治疗需求。
医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精神科药物临床实验基地,自1997年以来,共完成了百余种精神科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
健康教育在精神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动患者和家属参与到精神疾病康复的全过程是我院的医疗特色之一。多年来我院定期主持匿名戒酒协会(AA)、举办痴呆患者家属联谊会、精神分裂症家属联谊会、老年期痴呆家属联谊会、抑郁症患者自助团体、进食康复联谊会、强迫症患者生活发现会等活动。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也挂靠我院,定期组织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和家属联谊活动。以上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社区再适应奠定基础。
5、护理服务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我院护理团队奉行的工作理念,“科学、人文、关爱”是护理部打造的护理品牌。医院护理人员以整洁大方的仪表,精湛准确的护理操作,丰富扎实的护理理论,灵活有效的沟通技巧,热情周到的护理服务,树立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护士的专业形象。医院临床护理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推行全程护理服务;注重护理质量安全及持续改进,培养护士临床沟通技能,推行三级护理评估制,动态地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及实际需求,为病人提供有效的临床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重视病人个体化服务,着力于功能康复,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患者自我管理。
医院开设护理咨询专业门诊,为有需求者提供早期干预、疾病康复、家庭护理指导;为出院病人提供回归社会、生活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劳动技能等训练项目。
6、科学研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拥有卫生部唯一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为教育部批准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精神病学/心理学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成为国际高水平学科之一。在精神卫生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沈渔邨教授和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等专家的引领下,建立了以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梯队,组成了生物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药物依赖和睡眠医学、精神药理学六个主要研究领域。历年来我院承担多项*、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并获多项重大科研奖励,近年来护理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在生物精神病学领域,采用分子遗传学、神经生化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精神药理学等技术,探讨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老年痴呆、孤独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研究、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及治疗新方法开发、迟发性运动障碍病理机制研究和治疗新方法探索。在“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及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资助下,创建了较稳固的全国多中心协同研究网络;建立了中国汉族人群精神疾病临床、影像和遗传资料大型数据库;发表SCI收录学术论著60余篇,包括NatureGenetics,MolecularPsychiatry,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BiologyPsychiatry,NeuroImage等杂志;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5.52,单篇最高他引次数300余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新型易感基因及特征性的脑影像学指标,阐述了新的发病机制。
在社会精神病学领域,我院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工具,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等,指导和培训多省市社区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并主持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负担研究;完成全国精神残疾标准制定,研究老年痴呆筛查、诊断工具和痴呆照顾者干预措施,建立自杀预防研究培训网络,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最新治疗方法治疗精神障碍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开展人格障碍及网络使用流行病学研究,组织实施灾难性事件后心理应激反应的研究与干预活动,先后承担*、部委级、北京大学等科研课题,以及有很大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研究。
在儿童精神病学领域,我院致力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相关破坏行为问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的系列研究,开展儿童孤独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等儿童期重要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卫生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等多项基金课题,在病因学、临床评定和治疗方面均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单种族的国际标准化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临床与样本资源库,ADHD系列研究已成为全国儿童精神病学临床研究领域最大的临床研究示范平台。2005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系统综合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贰等奖;2011年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著300余篇,其中MolPsychiatry,BiolPsychiatry,Neuropsychopharmacology,JNeurosci,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等权威SCI期刊收录80余篇。
在临床精神病学领域,我院着重于以各类主要精神障碍为中心的临床与应用研究、精神药物临床研究、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精神行为与神经认知评估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主要开展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障碍、老年期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障碍、酒精依赖、进食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先后多次承担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美国NIH国际合作等基金课题,积极探索构建主要精神障碍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的工作机制,在相关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临床评估与早期干预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药物依赖和睡眠医学方向,我院着重于药物依赖和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干预策略和预防研究。发现了消除病理性成瘾记忆的“唤起-消退”模式及心理渴求的潜伏现象,为药物成瘾治疗提供了新的干预途径和理论指导;研究睡眠状态下记忆的加工过程及其脑功能基础,开展干预睡眠不同时相下记忆编码、巩固和情绪加工的过程,并着力于开发干预睡眠中信息处理的新范式。在Science,NatureNeuroscience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有10多篇文章单篇引用率超过100次,总引用率超过5000多次。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在精神药理学研究方向,我院的基础药理和临床药理学相关研究一直走在国内前列。已建立了常见精神疾病的多种动物模型,开展精神疾病生物机制研究,为筛查和开发新型精神药物寻找新靶点。以临床患者为受试者,运用分子遗传学和神经影像学技术,开展疾病客观标记物研究;对患者进行治疗随访,验证新治疗方法和优化治疗策略;运用临床大数据平台研究个体化治疗的预测指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以及教育部基金项目,主持或参与多项新药I–IV期临床研究和药物规范化治疗研究。自2009年后发表SCI收录期刊文章40篇,总影响因子166分。
7、人才培养
医院秉承北大和北医的优秀教学传统,以朝气蓬勃、学风严谨的教师队伍承担北京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人员和进修以及研修人员的全部精神病学教学和教学改革任务。2002年医院被批准为精神病学*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每年为国家举办数十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全国精神卫生事业培训各项人才。许多培训项目连续举办多年,形成了品牌效应。
在国家医疗卫生人员专业资质认证方面,全面参与并引领了精神卫生领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卫生部中级职称考试以及高级职称考试。我院还是WHO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与世界多所著名大学有人才交流和业务联系。
医院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随着医院招收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现在在读研究生已超过百人,成为医院各项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生力军。医院每年为全国各地输送数十位获得学位的硕士和博士,这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很多成为了地方或所在院校的领导、学科骨干乃至带头人。
8、学术交流
医院创建于1980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沈渔邨院士明确意识到促进学科迅速发展的手段之一就是积极向国外同行学习,亲自主持我院的国际交流工作。多年来,医院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培养人才。主动、活跃的国际交流,极大促进了医院院学科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在国际舞台赢得声誉。1980年,医院率先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协作关系;1982年WHO确定医院为国内第一所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1995年我院协助召开第一届国际森田疗法大会;1997年医院主办世界精神病学协会首次亚太区域会议;1999年我院承办国际老年精神病学会北京地区会议;2004年国际精神药理学会亚太地区大会由医院当东道主;2006年医院承办了第一届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大会;2011年医院承办了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ASP)第二十六届世界大会;2013年医院主办了第二届中韩日BESETO国际精神病学会议;2014年医院主办了国际老年精神病学学会2014年国际会议。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医院结识了一批国外同道,并同他们保持了长久的友谊,这种协作关系源源不断地为我院带来新的知识、新的合作机会和宝贵的支持。医院员工既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精神病学的发展潮流,又能以发展的眼光理解中国精神科的发展现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真诚待人,求知若渴,这是我们国际交流的理念。
9、公共精神卫生服务
随着*和相关业务部门对公共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原卫生部于2002年6月7日批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成立精神卫生中心,挂靠在我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006年原卫生部成立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挂靠医院。2007年我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公共卫生事业部,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的直接领导下,承担“*补助地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简称‘686项目’)”、“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和“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简称‘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686项目”经验生成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等直接用于了国家医改中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也被“三甲医院评审标准”所采纳。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自2011年8月正式开通,其基本数据集纳入了《*卫生行业标准》,系统数据按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呈报国家卫生计生委。我院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所有附属医院中唯一承担国家项目办公室职责的医疗机构。
此外,近年来医院在国家重要政策、法规和规范的制定中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包括《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等。同时,在我国重大灾难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我院多次派出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开展心理救援工作。
10、医疗设施
医院开放床位213张。
11、乘车路线
北医三院车站
331路、609路、484路、94路北医三院下车往西100米路北。
北航车站
375路、748路、743路、386路、944路、836路、运通103、392路、438路、478路、490路、498路、604路、632路、693路、606路北航站下车往东300米。
北京西站(火车站)
21(北京西站-中国科技馆东门)在北京西站站上车,在蓟门桥北站下车;最后换乘94路在蓟门桥北站上车,在花园北路西口站下车。
北京站(火车站)
从北京站出发,乘坐地铁2号线(西直门-西直门),在西直门换乘375路(韩家川南口-西直门),抵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车后路东约100米。
12、医疗资源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始终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求实创新为动力,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服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综合实力卓越、亚专科齐备、特色病种鲜明的医院特色。目前,医院开放床位213张,设有病房8个。其中综合病房2个,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急症、重症、难治的精神障碍患者;设有特需医疗病房1个,面向高端人群和国外使领馆的外交人士;设有老年、儿童、临床心理病房等亚专科病房以及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特色病种病房,为相关人群提供专科的精神卫生服务。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多专家会诊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问题患者的就诊需求;还设有进食障碍、成瘾行为、睡眠障碍、记忆障碍、行为分析治疗、精神疾病康复咨询、心理治疗、老年儿童等相关专业门诊,以满足就诊者对专科或特殊方向的咨询和治疗需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精神科药物临床实验基地,自1997年以来,共完成了百余种精神科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
上一篇:河北省胸科医院
下一篇: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