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曼青
吴曼青,男,安徽桐城人,1965年8月生,中*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十八届候补*委员。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电子科学研究院(总体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
性别:男
籍贯: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1965年8月
毕业院校:国防科技大学
学位:硕士研究生
1、人物简介
吴曼青,男,安徽桐城人,1965年8月生,中*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候补委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雷达探测技术专家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特聘教授、安徽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八届*候补委员。
2、个人履历
1983—1987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本科生
吴曼青
1987—1990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研究生
1990—1995年原机械电子工业部(后为电子工业部)第三十八研究所总体部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5—1996年电子工业部第三十八研究所总体部副主任
1997—2001年信息产业部第三十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其间:1998年晋升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2001—2009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党委委员,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其间:2002年当选十七大代表,受聘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入选“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直接联系专家”;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2011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党委委员,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其间:2010年参加*党校井冈山*学院院士专家班培训)
2011—2012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其间:2011年参加*党校延安*学院院士专家班培训;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委员;受聘总装备部雷达探测技术专家组组长)
2012—2013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电子科学研究院(总体研究院)院长
(其间:2012年当选十八届候补*委员,参加*党校“两委委员”培训,中组部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班)
201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电子科学研究院(总体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
(其间:2013年受聘海军第三届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兼职委员,参加*党校浦东*学院院士专家班培训、中组部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班;2014年受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信息与控制领域预先研究专家组副组长,空军建设发展顾问)
3、担任职务
吴曼青同志是*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十八届候补*委员。*安徽省第八次、九次党代会主席团成员,安徽省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
4、人物贡献
吴曼青为雷达探测技术专家。主要致力于我国雷达探测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新*、新概念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积极探索者。他率先提出了“发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新概念,完成的试验系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地进行了对实际目标的探测,填补了国内全数字化相控阵技术的空白。先后主持了十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在雷达科技理论和工程实践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对我国双(多)基地雷达、合成孔径成像雷达、机载预警雷达、数字波束形成雷达、新一代数字化相控阵雷达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使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由中国雷达专家吴曼青团队研制成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魂芯一号”使中国雷达数字系统有了“中国芯”,实现了重大跨越。
2013年,吴曼青提出“信息系统国度”的概念,并由此揭开了相关理论研究的序幕。
5、人物轶事
1965年,38所正式成立(时称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这年8月,吴曼青在安徽桐城出生。吴曼青与38所同生共长。1983年高考前一周,吴曼青父亲因病不幸撒手人寰,没能看父亲最后一眼成为他的终生遗憾。但吴曼青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以优异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1990年吴曼青硕士毕业,面临多种就业选择的他,最终走进了38所。
38所雕塑
那时的38所搬迁至合肥不久,新址还没有建好。员工都住在一个破楼里,条件很差。为什么会选择38所?吴曼青说:“我是学雷达专业的,选择这里,就是想在雷达事业上做些应该做的事情。”吴曼青一心献身雷达事业的精神,受到王小谟的欣赏。看到他是个好苗子,王小谟就有意识地给项目、压担子。吴曼青能吃苦、肯钻研,做事踏实认真,在王小谟等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下,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成功主持了“双基地雷达试验系统”的研究工作,将我国双基地雷达研究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由于吴曼青在雷达技术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2001年,他被原信息产业部破格提拔为38所所长。2009年,44岁的吴曼青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曼青带领团队,将38所的科研工作和各项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2001年前后,他根据经济社会和现代军事发展的需求,在38所布局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这一重要发展方向,并在初期亲自担任雷达成像研究中心主任。目前,这项技术的研究,已迈入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行列,在淮河抗洪、汶川抗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发展“三字经”
38所的使命是什么?用吴曼青的话说,就是两个字——安全,对外保“国防安全”,对内保“公共安全”。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团队:38所是军工电子国家队,必须将国家需求、国家利益、国家目标放在第一位,要“国字当头,创字开路,改字为先”,在中国雷达技术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国字当头,在38所的“三字经”中是第一位的,更是他们创新的源泉和动力。40多年的探索,40多年的拼搏,38所已从建所时的单一雷达研究所,发展为专注国防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国家一类研究所,成为国际电子防务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38所接受检阅的装备,除了“空警2000”和“空警200”两型预警机外,还有在机动雷达方队中首次亮相的两型雷达——他们自主研制的305A高机动三坐标雷达和120高机动两坐标雷达。当机动雷达方队通过*广场的时候,广场上打出四个大字——国家使命。这也许是巧合,但更可看做是对38所献身使命的赞许和嘉奖。
创字开路,是吴曼青对自己和38所团队的明确要求,也是他们科技创新奔腾不息的血脉。吴曼青坚持将我国雷达技术的空白点、薄弱点,作为38所创新研发和产业布局的方向,提出要在“思想上领先一步,方法上率先一步,实践上抢先一步”。
2003年,吴曼青和他的团队利用首创的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发展了一种新的三坐标雷达*,研制成功的机动式三坐标雷达,被誉为我国地面情报雷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里程碑式产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与技术已应用于多种型号产品,使我国地面情报雷达一举迈进国际先进行列。
改字为先,是38所的强所之路,也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成长的土壤。2006年,吴曼青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38所提出了“板块发展、精明增长”的思路:立足现有研究和产业能力基础,打造自主创新板块,组建装备供给板块,壮大军民两用板块,从而实现总体规模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三大板块的协同发展。
2009年至2011年间,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38所全面铺开。经过两年的努力,38所结合国家相关标准,优化和规范了产品与技术开发流程。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创新思想开始在传统科技人员的心中落地生根。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38所积极探索科研院所人才使用和培养的新机制,努力构造“人才生态系统”。2010年,通过设立1亿元的人才基金,38所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招收200名博士,引进20名海归高层次人才,并派20名优秀年轻骨干出国深造。目前,一支面向未来的朝气蓬勃的科技创新队伍已见雏形。
无怨无悔铸忠诚
在38所学习参观的每一天,我们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陪同参观的38所副所长陈信平介绍的每个事例,也都引发我们思考,使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吴曼青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举世震惊。川西大地颤抖之时,38所四创电子的两部应急指挥车,正在前往广东的路上,此行的任务原本是参加一项总额达2.3亿元的工程投标。地震发生时,车辆距目的地广州只有100公里。
一边是诱人的市场,一边是严重的灾情。怎么办?继续前进,还是马上折返?危机时刻,38所的领导和员工没有任何犹豫,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两辆应急指挥车立即掉头赶赴灾区,38个小时的日夜兼程,跨越粤、桂、黔、渝三省一市,行程2500多公里,终于在5月15日中午12时抵达灾区,并立即投入救灾抢险工作。
从抗震救灾到抗洪救灾,每逢国难当头的时刻,38所总能挺身而出,用自主创新的技术为国家分忧解难;从奥运安保到国庆阅兵,再到上海世博会,每当国有大事的时刻,38所也总能用自主创新的技术为盛事增光添彩。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38所虽然是国家一类骨干雷达研究所,但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主体,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38所为何还能坚守老阵地?38所员工的回答响亮而干脆:“因为我们是国家队,‘国字当头,国家为大’是我们的座右铭。”
吴曼青经常对员工讲的一句话是:“既然我们选择了国防,选择了雷达这个事业,国家使命就决定了我们只有奉献。”在38所,为了测试雷达性能,有人每天要在飞机上忍受强噪声的刺激,有人要随部队几个月辗转进行高原适应性试验,还有人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38所每年评出的“十佳党员”和“杰出员工”中,既有用忠诚书写事业,父亲病重病逝也未能陪伴在身边的预警探测部总设计师张金元;也有舍小家顾大家,用稚嫩的肩膀在戈壁滩承担起数据处理责任的巾帼英雄王志红……他们的感人事迹和故事,动人心弦、感人落泪,在他们身上集中彰显了38所人“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崭新精神风貌。
6、所获荣誉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