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亦吾

科普小知识2022-05-07 13:10:29
...

高亦吾(1881-1941),字盘之,章丘西关(今绣惠镇)人。自幼聪敏好学,立志教育,17岁便自设私塾,26岁考入山东高等学堂。在校期间,思想激进,参与组织《乐群学会》、《玫瑰诗社》两个反清社团,并秘密加入同盟会,后因领导高等学堂*,遭山东巡抚周玉山严令通缉,只身逃往奉天(今沈阳)。1910年经友人介绍到奉天东关两等模范学堂任史地科教员。

中文名:高亦吾

出生日期:1881

逝世日期:1941

性别:男

职业:教育家

著名学生:*

1、简介

高亦吾(1881-1941)原名宋铭宇盘之,今绣惠镇人。幼警敏聪慧,夙怀大志。17岁(1898)设塾授重,步入杏坛之林。弱冠之年,考入省城高等学堂,因受“维新”运动的影响,在校与进步师生,组织了《乐群》和《玫瑰》两个诗社,旨在唤醒国人“驱除鞑虏则立民国”。

不久,加入同盟会,由于两次发起*,遭当局严令通缉。为表明志向,奋笔疾书《伊奴出关》一文,只身亡去天(今沈阳),进官办东关模范学校任史·地教员。

1911年初,13岁的*莅校就读,高亦吾慧眼识英才,*英雄出少年,惺惺惜惜,两人结下革命的师生关系。情逾骨肉,志同道合,1913年,*毕业南旋,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临别,师生依依难舍,撤夜长谈。高亦吾无物可赠,以“翔宇”为恩来之“字”。冀其将来如大鹏展翅。翔天际。*如获至宝,珍惜终生。他在为送行同学题字(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留言时,即用“羊羽(翔)子落款为“字”。

岁月如流,高亦吾几经波折,后去北京京北尹公署任一等料员。其间,*两次赴京探望。高曾密嘱*:“你在天津办的《觉悟社》已融及政要,当局已严令取缔之,并逮捕一切成员。据说你的名子业已在案,备要当心。事实果如行狂所料。为营救*,高亦吾四处奔走,不遗余力。

1936年西安事变,*作为*代表参与调停工作。他下机伊始,便向前来迎接的当年在沈读书时的老同学陆广勃(时任*机要秘书)询问高先生的行业,并不无慨地说:”我对高老师印象最深,受其影响最大,至今思念尤甚。“此后,在延安中外记者问时又说:”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山东高亦吾先生的教诲与鼓励,这对我是个很大的促进。”评价之高,无以变加。

1937年底,日军入鲁,章丘沦陷,值山河破碎之际,县长马德夫登门请高先生出面成立学堂,他力辞不就。为了家乡子弟的学业,却去西关村义务教私塾,1941年春,先生于忧国忧民之中然长逝。

新中国建立后,身为国家总理的*,于日理万机之际,还想到少年时代的恩师高亦吾,将其唯一的儿子高肇甫安排在政务院(今国务院)档案科工作。对先生夫人韩荣宣以师母待之,并不时亲笔致嘘寒问暖。1962年,周总理将个人工资中取出100元,寄给师母,让其滋补身体。次年,高夫人去世,周总理闻讯又寄来100元,以表唁尉,并附书劝其后人节哀。

2、*总理与他的恩师

1910年春,12岁的*随三伯父周诒谦从淮安来到奉天,先就读于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1911年入奉天东关两等模范学堂丁班读书。高亦吾恰恰给该班授课。初次相见,高亦吾见*衣着朴素,眉清目秀,气度不凡,不禁甚是喜爱。经过几天的接触观察,发觉*虽比其他同学年龄小,但学习勤奋,才思敏捷,谦逊礼貌,志向高远,不禁对*刮目相看。回家后对族兄高敬之说:

“这个孩子不一般,真乃孺子可教也,我一定要好好培养他……”


1961年7月,*邀请高肇甫一家到北京

少年*见高亦吾先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学识渊博,和蔼可亲,对高亦吾也不胜敬重。

自此,二人开始了一段深厚的师生情谊佳话。

情谊日深:为你命字“翔宇”,望你如鲲鹏展翅……

高亦吾任*的史地教员,对身处异乡的*给以父亲一般的关怀。

当时*伯母仍家居天津,伯父周诒谦供职酬酢于外,奉天寓所常常只有少年*一人独居。高亦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对*更加体恤照顾,出入相随,亲如一家。每当风雪雷雨之日,高先生便特意将*留于寓所,同桌而食,抵足而眠。师生纵谈古今上下,每谈及民族危亡之秋,爱国志士争赴国难的壮举时,*常凝目屏息,思绪万千。

*勤奋好学,乐于思考,各科成绩均名列优等。在第二学年所写校庆纪念文章《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气势雄伟,文词优美,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感,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评比中荣获第一,在学生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高亦吾对这个来自江南小城的小学生更加赏识,亲自誊抄*所写的文章,邮寄给山东章丘的父母阅读,对*赞不绝口。

高亦吾常常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宣传爱国思想,生动地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史实,使*和同学们听得义愤填膺,泪流满面。

在讲述八国联军进北京,英法联军火烧园明园,抢掠文物,烧杀抢劫的情景时,曾愤怒地对同学们说:

“他们烧了园明园不算,还杀害无辜的中国人民,烧杀不算,还掠夺大批的中国财物,抢走财物不算,还订立不平等条约,要瓜分我们中国,这能行吗?我们要和他们干!”

高亦吾常约*一起锻炼身体,他说:

“有志于救国者,不可不强其筋骨。”

星期假日,两人经常同游于奉天街衢市郊,观看日俄之战时留下的断墙残壁。高亦吾还曾赋诗一首,表达对国家、对民族的忧虑:

“……边城迹古悲唐宋,烽火台高识汉周。俄垒依依碑兀兀,日兵滚滚路悠悠。……”。

高亦吾还把邹容的革《命军》和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介绍给*看,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加坚定了反帝反封建的决心。他读完高亦吾借给他的《革命军》这本书后,对老师说:

“我恨不能即刻飞到南方,去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

1911年10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获得成功,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消息传到沈阳,学校立刻沸腾起来,在欢呼声中,年轻的*第一个拿起剪刀,剪掉了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高亦吾对此非常赞赏。

191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模范学堂,南下天津,投考南开中学。话别之际,高亦吾拉着*的手,语重心长地说:

“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我为你命字‘翔宇’,望你将来如鲲鹏展翅,翱翔寰宇……”

高亦吾还专门作诗五首、文一篇相送,勉励*勤学立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中写道:

“沈水饯别同洒泪,邮传书信莫迟捎。……读书只在性情坚,莫学浮夸那少年。”

*也欣然命笔回赠师友:

“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落款“羊羽子”,以示对“翔”字的喜爱。

此后给高亦吾先生写信总是署名“翔宇”,志为国家栋梁,不负老师重望。

人离情牵:我对高老师印象最深,受其影响最大……

*离开奉天后不久,由于战乱不息,政局不稳,高亦吾也*离开奉天东关模范学堂,辗转到北京京兆尹公署任一等科员。

“五四”运动爆发后,*由日本返回天津,组织觉悟社,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领导了天津的学生爱国运动。在这一时期,*与高亦吾老师常有书信往来,并到老师在北京的住所去过两次。有一次,高亦吾详细了解了*的革命活动后对他说:

“你在天津办的《觉悟社》刊,已轰动京畿,当局声言要严令取缔,并逮捕一切成员,据传你的名字已经在册,你务必当心。”

“和豺狼斗,要小心,要讲策略。”

不久,*在天津被捕,高亦吾老师调动方方面面的关系,积极参与了营救活动。

*被营救出释后,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先到法国勤工俭学,后又辗转广州、上海、南昌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来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七七”事变后,高亦吾隐居济南。一直到高亦吾1941年逝世,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1936年西安事变后,*率*代表团赴西安参与调停,一下飞机便向前来迎接的当年奉天东关模范学堂的同学、时任*机要秘书的陆广勋打听高亦吾老师的行止,并满怀神情地对陆广勋说:

“我对高老师印象最深,受其影响最大,至今想念尤甚。”

“一想起他那魁梧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就如见到他一样。“

后在延安接见外宾并答外国记者问时又说:

“我少年时代得山东高亦吾老师的栽培,可以说没有高亦吾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高亦吾闻讯后,兴奋异常,感沛莫名,当即磨墨铺纸给*写信。每当与故旧亲友谈及*,高亦吾常常无限感慨地说:

“*是中华民族的栋梁,我为有这样一个学生感到荣幸,即使蜡炬成灰也心愿足矣!”

1941年春节过后,高亦吾突患头疼病,求医无效,弥留之际犹念念不忘*:“我得英才恩来而育之,是我毕生之大乐;临终不见恩来是我一生之大憾!”

关怀备至:师母年事日高,望多多保重身体……

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总理,虽工作繁忙,日理万机,但仍不忘师生情谊,始终把老师高亦吾挂在心头,对高老师的家人关怀备至。

1949年7月,高亦吾之子高肇甫遵父遗嘱给周总理写了一封长信,历述间阔遭遇。不久接到周总理要他去北京的复信。见面后,身居高位的*,视高肇甫为兄弟,将其安置在政务院档案科工作。是年,周总理的婶母领儿子周恩寿找总理为其安排工作。总理让婶母回家听凭当地人民*按政策办理,并告诉婶母:“我以个人名义安排高肇甫也是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办理的。”

1953年,*机关工作人员下放,充实基层,高肇甫积极申请下放,总理非常高兴,亲自与其谈话进行鼓励。1961年召见高肇甫全家,合影于总理办公室门前。

1961年12月,总理亲笔给高亦吾夫人韩荣瑄写信,遥问寒暖起居,信中写道:

“师母年事日高,望多多保重身体……”

并将珍藏多年的高老师的照片放大随信寄给师母。

1962年给师母寄人民币100元补贴生活。

1963年师母病故,又寄安葬费100元,并致函吊唁,充分显示了周总理尊师重长的崇高风范。

上一篇:鸳鸯河

下一篇:李银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