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心,建于1959年,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专业博物馆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唯一的盐业史博物馆。
中文名称: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展馆位置:四川省自贡市中心
开工时间:1959年
地位:目前仍是中国唯一的盐业史博物馆
1、历史沿革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庭院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专业博物馆之一,主要收藏、研究、陈列中国井盐历史文物和资料。
该馆馆址西秦会馆,是清初来自贡经营盐业获利丰厚的陕籍商人于乾隆元年(1736年)合资兴建的同乡会馆。该建筑设计精巧,结构繁复,造型精美,雕刻、装饰十分华丽,它既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精品,也是盐业发展史上的珍贵文物。西秦会馆1988年被国务院颁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内珍藏及展出的我国唯一的一套中国古代井盐钻治井工具,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载体。其基本陈列《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从钻井、采卤、天然气开采、制盐等方面,展示了两千年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博物馆》季刊曾对该馆作过专题介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馆先后出版了《中国盐业史论丛》、《中国井盐科技史》、《川盐史论》、《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滇盐史论》、《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中国盐业历史》、《中国盐业经济》、《千年盐都》、《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西秦会馆》、《中国古代井盐及油气钻采工程技术史》、《中国盐业史辞典》等20余本专著,共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1991年,该馆作为发起和主要承办单位之一,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馆刊《盐业史研究》是我国唯一以盐为研究、宣传对象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于1996年被评为四川省社科一级期刊。
2、建筑规模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清初,陕籍商人来自流井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为了“款叙乡情”,并显示豪华富有,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动工兴建,历时16载,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道光七至八年(1827-1828),又进行大规模培修与扩建,“较旧地址拓出十数丈,依山另辟一正殿”,“壮丽倍前”,共占地3451平方米。
这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建筑,平面组合,总体方正,强调对称,中轴明确。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四周以廊墙及其它建筑组成有纵深、有层次、有精华的5个大小院落群体。作为西秦会馆点缀、装饰的主要物件是木雕石刻,遍布全馆,多达数百件,以石狮、献技、金镛、贲鼓等楼阁的雕刻最为突出。大门石狮高2.27米,突目隆鼻,身披卷毛,四爪锋利,两狮正身向外扭头相望,张口作嘶吼状,颇显威严。献技、金镛、贲鼓3处的木雕,集中在长22.3米,宽6.7厘米的木栏上,人物有350多个,疏密得体,刀法明快。此外,额枋、衬枋、挑梁、垂花,栏杆上的木雕,有神话传说,有历史故事,有社会生活,戏剧场面,花鸟静物,均刻艺精湛,维妙维肖,至今清晰可见。
3、馆内陈列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来到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武圣宫大门的重檐歇山屋顶达四层之多,下面三层断开化作两翼飞出,檐角成行,依次加宽,在蓝天的衬托之下,好象一组人字形的飞雁正列队展翅,排空穿云。雄伟的大门前,一对石狮扭头雄踞,使武圣宫显得威严庄重。在建国十周年之际,西秦会馆正式建为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由郭沫若亲自写馆名。从此,西秦会馆与千年盐业历史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进了武圣宫,里面是一宽敞的大坝,号称有8百平方米,名为天街。天街四周建筑环绕,雕梁画栋,光彩照人。其中,背靠大门武圣宫的是献技诸楼,与天街对面的大丈夫抱厅南北相望,献技楼其实就是传统的戏台子,当年经常为聚集在天街的观众唱戏。天街两侧为东西走楼,走楼正中有金镛,贲鼓两阁,系鸣钟击鼓之所。天街四周的建筑有机地串连成了一个巨大的四合院。井盐史凿井的文物就陈列在这四合院的长廊之中。
沿着天街右侧拾级而上,右转进井盐史陈列的第一馆,只见屋正中为一健壮的盐工,正将沉重的凿刀下入盂口大的盐井口,盐工为铜铸,凿刀则系当年真实使用的工具,今日的文物,艺术与文物在这里有机地结合,显示出生产力的巨大威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憾。屋的三方画有精致的壁画,从星移斗转,日月如梭,古代先民发现盐泉起始,经李冰凿井,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开凿陵井,世界最早开发的天然气井临邛火井,世界最早的机械凿井卓简井,到近代卷扬机吸卤,以及制盐、运盐等历史,一一浓缩在壁画之中。壁画采用传统的写意手法,融入了敦煌壁画的风格,使人在艺术享受之时,对整个井盐史有了大概的了解。
随着,我们沿走楼的长廊逐一参观,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长河,沿着盐业前辈艰苦奋斗的足迹,分享着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和伟大贡献,不禁涌起阵阵荡气迥肠的自豪感。中国盐业历史悠久,但取盐的艰辛,技术之复杂,当以井盐为最。井盐与海湖盐不同,它开采的是亿万年前深埋地下的远古盐卤,因此在制盐之前,多了一道凿井采卤的工序。而这道工序在古代,远比制盐艰难得多。中国井盐的开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战国时期李冰穿广都盐井,而五通桥的制盐历史也正是李冰治水时“凿离堆”、“平盐溉”的杰作,拉开了五通桥两千多年的制盐历史。
早期盐井为大口浅井,象挖水井一样,用人工开凿,一般开采深度为十数丈,其中汉代张道陵在仁寿开凿的陵井最具代表性,曾深达80丈,井径则达30丈,在博物馆走楼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大口井的模型,莫不为之动容。这套模型仿陵井而制,从中可见,古代盐井工程浩繁,耗费巨大,仅维修一次就要动用“锸徒数百人”、“兴役逾年”,其劳动之艰辛可见一斑。在陵井模型旁,还有一个巨大的大口盐井采卤模型,这是仿白兔盐井而制的,并附有白兔盐井的巨大照片。相传汉代樊哙将军途经云阳,见一白兔蹦出,放马追逐,一箭射去,白兔忽然不见,箭插石缝之中,樊将军拔出箭头,一股盐泉涌出,即成为后世闻名的白兔盐井。白兔盐井连续生产两千多年,是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古盐井,因修三峡大坝,水位上升,白兔盐井随之淹没,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大口盐井延续一千多年,到北宋时期,因开凿艰难,而又面临日益增长的人口,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大口盐井的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最终不得不让位于一种小口深井——卓筒井,有利于人们向地下更深层次的卤水进行开发。在博物馆献技楼的主厅,陈列着卓筒井的文物实物,如凿井碓架,采卤花车,运卤的油挑子等等。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的五通桥、井研、荣州等地,其特点是井口只有碗口大,不需人下井内,而是在井口安一舂米似的碓架,破竹缠绳,夹悬一铁锥(钻头),用人工踩动碓架,带动铁锥一上一下冲击岩屑成井。被击碎的岩屑经加水搅成泥浆,用竹制扇泥筒压吸后提出井口,如此反复,直到钻凿出卤水为止。同时,为防井壁垮塌及渗水,将楠竹斩头去尾,打通内节,然后“牡牡相衔”下入井中固井。卓筒井的诞生,开机械钻井之先河,使中国成为世界最早发明冲击式顿钻技术的国家。卓筒井技术是现代钻井技术雏型,为后来人类进军地层深处寻找石油,天然气,从而引起近代能源大革命奠定了基础。故中外专家、学者对卓筒井技术评价极高,称之为“近代石油钻井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技术目前仅仅在川北大英县还得以保存,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大都是从各地卓筒井盐厂征来的实物。同行者大有不平的人,一路津津乐道着说:某某是犍乐盐场的生产工具、某某是我们五通桥盐厂的东西、某某是我们当年用过的、看见过的东西……目睹这一件件文物,我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五通桥盐业先民的丰功伟绩虽然已经看不到了,并且生产状况以及众多的生产工具已全部湮没,荡然无存,以致我们看盐巴的历史都要到自贡来了。在无限的感叹之余,我们庆幸,还好,在这里还有一个博物馆,相信参观了这里之后的人们,必将受到无比的激励,定会更加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走过卓筒井展厅,迎面看到的是各种奇形怪状的铁器,象古代的兵器架似的,排列了好几排。原来这是明清时期凿井、打捞、修治井的工具群。明清时期,随着钻凿技术的进步,盐井越凿越深,井下事故也越来越多,于是各种钻凿、打捞、修治井工具也就应运而生。据介绍,这些工具由自贡昔日的盐业巨子熊佐周及其管事潘小钰搜集而成,有的是实物,有的是凭记忆重新制作的。据五通桥的老盐工介绍,这其中相当多的工具,是在五通桥的制盐生产之中创造、发明出来的,自贡成立盐业历史博物馆时,五通桥盐厂是无私地、无价地任随其选择、搬运来到这里,才得以保存、长久地留传下来。我为这些工具幸运!我向盐业历史博物馆敬礼!保存下来这些人类进步的足迹,真正功德无量。尽管参观者目不暇接,但也看得眼花僚乱,听了半天讲说,也只是似懂非懂,因这些工具实在是太复杂了,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是井盐生产工具唯一齐全的地方。
参观完工具群,我们看到了一排盐井架的模型,盐井架又称天车,因上面安有滑轮在转动,好象天上开来的车子,故有此名。从简单的独脚棒天车,到门框式、牌坊架、四脚、八脚到十余脚,结构越来越复杂,天车因汲卤筒的增大增长而不断升高,低的有十多米,最高者竟达113米,由上千根杉木捆绑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木结构建筑。
从走楼出来,穿大丈夫抱厅,登上石级,过参天奎阁、中殿,就到了西秦会馆的最高处——正殿。正殿系道光年间扩建的殿宇,以前是供奉关羽和陪祀诸神的地方,现在陈列着盐业历史上采卤、输卤、采天然气,制盐等内容及文物。我们从正殿左方开始了又一轮参观。刚进大门,从迎面的屏风上看到一幅巨大而壮观的提捞井采卤天车群照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自贡大安盐岩坝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面,竟矗立着数十架高耸入去的天车,各天车拉出的风篾密如蛛网,连老鹰也飞不过,天车下推吸卤水的卷扬机蒸汽弥漫出来,整个地区象处在翻滚的白云之中,天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呈现出一派热汽腾腾、蒸蒸日上的景象,这壮观的井盐采卤生产图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来宾参观,*、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此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转过屏风,是陈列的输卤照片及文物,一付能装三百多斤卤水或白水的大木桶实物,象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盐工沉重的劳作。墙上纵向排列的一根根竹笕照片,再现了当年自动输卤的情景。旧时盐场,人们将楠竹打通内节,首尾相衔,外缠竹篾箍紧,再涂油灰,做成输卤管道,从井场铺往制盐的灶房,翻山越野,乃至越溪渡河,蜿蜒而行,“虽长虹之饮涧,秋蛇之越壑不能状也”。遇到转折连接之处,则置笕窝或腰桶,以利于转向,沉淀杂质,减低笕内压力及疏通笕管。这种传统的输卤设备,使液体力学原理的应用和自然连通器的制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盐业职工聪明才智的又一结晶。输卤到灶房后,就进入制盐的工序。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制盐工具设施,照片及模型。传统的制盐方法是敞锅熬盐,井盐最初往往采用类似家庭用的小圆锅煎煮卤水成盐,以后铁锅越铸越大,成为大圆锅。煮盐的锅,汉代称为“牢盆”,宋代称之为“镬”,明代称为“釜”,清代有小金锅、金圆锅、大元坦锅、千斤锅、镶锅(煎煮巴盐的特殊锅型)等等。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化学工业先驱范旭东率天津盐化工业内迁四川,在自贡办起了平锅制盐,即用钢板焊接成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锅,这种平锅制盐法在四川直到近年才退出历史舞台,完全让位于真空制盐。真空制盐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已经出现,但属试验阶段,直到1966年初,在我们的四川五通桥盐厂才建成井矿盐第一座真空制盐,以后迅速推广到各地,在七八十年代,井矿盐生产已全部采用了现代化的真空制盐。
制盐的燃料,自古以来,曾有过茅草、木柴、煤碳、天然气等数种,当以天然气为最佳。我国汉代就已开始利用天然气煮盐,两千多年来,利用天然气制盐的技术日臻完善,博物馆陈列了一个康盆的实物,这种康盆如圆桶状,康在井口,能使气水分离,可同时采天然气和推汲卤水。这种巧夺天工的装置,不仅为世界所首创,而且比之现代气井的开采工艺也毫不逊色,这种由四川盐工创造的康盆采气工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才能。一项又一项伟大的科技创造发明,向我们展示出盐业历史昔日的辉煌。据解说员介绍,连一批批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在参观中也对中国古代盐业科技赞不绝口,衷心佩服。的的确确,参观过程中,我们就始终激荡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仿佛来到了盐业先辈的面前,亲眼目睹着他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丰功伟绩,我们深深感到了民族文化的厚重和民族精神的伟大,深刻认识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更是怀着深深地遗憾告别博物馆,为了五通桥的盐业,为了五通桥曾经有过的辉煌……
4、馆藏文物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在井盐生产工具和设备中,大量地是井盐钻治井工具。共珍藏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井盐凿治井工具130余种,约400多件。这些工具形态各异,轻重、长短比例悬殊,有的长达5米,有的又不足1米;既有重达数百公斤者,又有轻为几公斤的。
凿治井工具
包括用于正常钻进的钻头,用于特殊作业的钻头,打捞工具,补腔工具,测井工具和修治木柱工具等几大类。在这些工具中,凿井工具长大粗重,锋刃钢利,既能适应钻凿不同岩层和不同井段的需要,又能满足井下特殊作业的要求,把盐井凿达上千米,这在当时是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辉煌成就。打捞工具
构思巧妙,制作精巧,种类繁多,各具神通,能够成功地取出掉入井内的各种物件和排除井下发生的事故。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自贡盐场的工匠正是采用这些工具,创造了世界钻井史上的奇迹,凿成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为人类文明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馆藏凿治井工具,既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载体,它表明了我国古代钻井技术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和水平。馆藏盐业契约和经营帐册
亦是珍贵的盐业历史文物。馆藏盐业契约形成时间上起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下至民国37年(1948年)。这两百多年间,正值中国封建经济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历史阶段,这些契约再现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若干方面,反映了清代以来自贡盐业的经营管理和井灶租佃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盐业经营帐册则系统地反映出井盐业的生产经营,是盐史文物中的珍品。馆藏岩口簿
是反映清代以来井盐凿井成就的珍贵文物。它记载了钻前准备、凿井过程中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凿井的进尺,岩层情况、井下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处理事故采取的措施与办法等内容。岩口簿中保存的传统凿井工艺和地质资料是罕见的,是研究清代以来凿井工艺、地质钻井录井和古代科学技术的珍贵文献,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5、荣誉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该馆先后有100余人次受到市级*部门以上奖励。其中获部、省、市级*奖励的50余人次。涌现出了自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市的“十大杰出青年”,省的“优秀青年”,文化部的先进工作者、优秀专家、全国安全保卫先进个人。在该馆科研成果中,仅获省、部、市级*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茅以升科技基金奖的就有35人次。馆刊《盐业史研究》1996年被评为四川省社科一级期刊。
馆里先后荣获省市的“以文补文”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王爷庙音乐茶座被评为全国文明娱乐厅。
近年来,该馆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地县级博物馆、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6、优势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聚集科研提升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
2014年4月至11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组织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完成了大型专题学术调查——“寻访川盐古道”,重走川黔、川滇、川鄂、川湘、自贡古盐道,累计85天,行程共2.5万公里,重拾散落在古盐道的一串串珍宝,整理承载运盐人血与泪的珍贵历史。
记者通过采访考察队员了解到,那是一次异常艰辛却又收获颇丰的行程。走出盐都,川盐古道上的盐运文化遗产随处可寻;一路考察,犹如“寻宝”的过程,让考察队伍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考察队员克服不少艰辛,却始终牢记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职责。
“这对川盐古道上文化遗产的赋存情况,对川盐古道的历史、现状及其意义和价值,均有了较为全面、鲜活的认识,为博物馆筹建‘自贡盐运历史文化陈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青山告诉记者,这也是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审视川盐古道,希望联合“五省一市”(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及重庆市),将川盐古道打捆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去认识川盐古道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积极地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川盐运销所衍生出的文化遗产,推动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总书记对文化工作的重托和希望。宋青山说,这也是我们博物馆人的职责所在,如何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提升核心竞争力?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也在不断探索和思考。
2014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科研工作“马不停蹄”,在相继开展“寻访川盐古道”学术调查后,2014年10月25日,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还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为川盐古道整体捆绑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科学、坚实的理论支撑并吸取合理的建议。
研讨会上云集了众多国内顶尖级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带来了最新的关于川盐古道研究的学术成果,研讨会的举办对博物馆理清川盐古道的历史、现状、地位及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上世纪九十年代,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曾组织召开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宋青山告诉记者,这次研讨会的意义同样重要,是一次对推动川盐古道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学术会议。
特色展览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桌、椅、凳、床、案、几、屏风、箱柜、窗花、木雕摆件和各类生活用具……作为自贡盐商四大家族保存下来的80件精品家具,2014年国庆节期间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展出,“看起来很精致,旁边还附有介绍,能够了解自贡更多的历史。”来自乐山师范学院的外教们不断“点赞”;英国一游客观后则留言“这是一座很中国的城市”。
《四川籍近现代100名已故金石书画家遗作展》、《故宫珍藏——中国书画复制精品展》、《自贡市首届根雕艺术展》、《公余课闲五人书法展》《易铣伦百岁寿辰书法作品展》、《自贡文化遗产摄影展》、《川盐古道文化遗产图片展览》……2014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举办的10余次临时展览,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如果说各种临时展览拓展了博物馆的外延形式,基本陈列则是博物馆精髓所在。宋青山介绍,近年来,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不断丰富基本陈列的内容,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2014年,为了弥补博物馆基本陈列人文历史不足的缺陷,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与自贡市地方税务局等单位一道共同筹建了“自贡盐税史陈列”。据了解,“自贡盐税史陈列”从盐业经济的视角,突出反映自贡盐税在四川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地位的事件、人物,采用分板块横向展开的手法,展示自贡盐税的发展成就和突出贡献。“‘自贡盐税史陈列’与‘中国井盐科技史’陈列相得益彰,极大地丰富了我馆的人文内涵。”宋青山说,市民和外地游客参观该展览,可以深切感受到自贡盐业税收留下的许多值得珍藏的国家记忆与经典人文投影。
“我们力争用5年时间,新建自贡盐务史陈列馆、自贡盐运史陈列馆、馆藏文物精品陈列馆、自贡盐商生活体验馆等分馆。”宋青山介绍,将重点展示“千年盐都”自贡的人文历史,拓展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
鲜活社教打造大众身边的公益课堂
“天滚滚转呀、地滚滚圆……”站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陈列的钻井碓架前,与“盐”打了44年交道的肖永明回忆起大家熟悉的盐工号子,“在我解说的时候,会唱给观众听。”
2014年10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迎来了55岁“生日”。国庆期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推出不少创新活动,首次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0点30分,首次邀请老盐工进行定点免费讲解,经典川剧折子戏登上琼楼玉宇献上精彩演出,自贡“小三绝”的剪纸进行现场展示和表演……古朴的西秦会馆重展新姿。
2014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变“等”观众上门“受教”为“请”和“找”观众来“授教”。突出“盐”色教育体验项目也是博物馆亮点之一,开展43次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活动,是历年来举办数量最多的一年。同时创办了“西秦讲坛”和“盐业百科”两大讲坛;在学校、乡镇、社区开展了20多场次的校园主题活动和文化惠民活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通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微博平台,即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博物馆科研、陈列、馆藏和盐文化研究发展的动态资讯,社会各界在博物馆的参与度进一步加强。2014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盐文化普及基地考核中被考核为优秀。
不仅如此,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还积极“走”出国门,与美国、日本、韩国、尼泊尔等18家国内外买家配对成功,首次与国外旅游行业交流、对接,提升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影响力、美誉度。
7、旅游指南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地图
门票:10元/人
到达方式:从市内乘坐1、2、3、5、8、11、31、33、34、35、37公交车均可到达。
盐业历史博物馆最佳旅游时间:自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8度,年平均降雨量1088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