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因子
气候因子(Climaticfactor)支配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等是气候形成的三大自然因子。由于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和自然植被影响日益加大,所以人类活动又成为第四个主要因子,这四个因子各有不同作用。
中文名称:气候因子
外文名称:Climaticfactor
定义:支配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
1、概述
气候因子(Climaticfactor)支配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等是气候形成的三大自然因子。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源,也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与演化的原动力,因此也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下垫面是太阳辐射能的接受、贮存、转化的场所,是太阳辐射的储存器和调节器,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影响、制约着各地气候的形成,而且还是气候形成因子中最活跃的因子。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自然植被等下垫面状况的影响日益加深、扩大,致使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愈来愈显著。近年来许多气候学家把人类活动看成是气候形成的第四个因子,是气候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联结点。气候形成因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存在十分复杂的反馈作用。正确认识气候因子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掌握气候形成与演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产生天气气候现象的主要能源,是控制气候的能量基础。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由于太阳辐射随季节和纬度变化,因此引起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和各地气候季节交替。
天文辐射:
大气上界可获得的太阳辐射称为天文辐射。天文辐射完全取决于太阳高度和昼长。
全年赤道上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随纬度增加辐射量逐渐减少。能量分布不均导致各纬圈的温度不等。从半球范围的温度来说,有热带、副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
天文气候:
由天文辐射所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它反映了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轮廓。
3、大气环流
在高低纬度和海陆之间,由于太阳辐射收入不同造成温差——气压差异——大气环流。它既影响各地气候本身又是一种气候。
大气中,环流输送的形式有纬向环流(东西流动),径向环流(南北流动)和大型涡旋(气旋和反气旋)等。当其环流趋势处于长期的平均正常的状态时,各地气候也就正常;当环流趋势在个别年份或季节里出现异常时,也就导致相应的气候异常。使地区出现旱涝严寒高温等不正常天气和气候现象。
我国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是季风环流或季风。地球上约有1/4地区受季风影响,我国位于季风区。
4、地面状况
下垫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又是低层空气运动的边界面,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
地球表面结构复杂,既有陆地又有海洋,既有高山又有平原,沙漠,既有终年潮湿的土壤,又有常年不融的并学冰雪和多种多样的植被等。
地面状况包括地面性质和地形。
(一)地面性质
海洋陆地冰面雪面以及各种覆盖物——影响辐射过程及气团的物理性质。
例如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热能的内部交换以及热量交换方式均有差异。这就使同一纬度地区同一季节里,海陆增温冷却程度有明显不同,因而影响海上和陆上气温有很大差异,并形成了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气候: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二)地形
高山(温和气候),高原,丘陵,平原,盆地(严酷气候),谷地——对气候影响不同。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极为复杂,地形对气流影响主要表现为动力作用方面(改变气流的运动情况)和热力作用方面(形成局地性环流)。而且还影响山地附近地区的气候。
5、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目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一)改变大气成分
1、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导致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
2、大气粉尘的增加——阳伞效应
(二)改变下垫面状况
1、绿化和灌溉会造成气候的绿洲效应
2、水库建造引起气候的湖泊效应
3、城市发展会造成气候的热岛效应
具体表现:一方面,人类为了农耕,放牧或其它用途,焚烧或砍伐大量森林。森林破坏面积超过地球陆地面积的20-30%。造成了地表状况的剧烈改变,气候日益恶化,以致沦为沙漠或半沙漠气候。另一方面,长期生长过程中,为改善生产或生活条件,进行各种有益的活动。
如:灌溉,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疏导沼泽积水等,这些活动往往起改善局地气候作用。
(三)增加人口能量消耗,使大气获得更多热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