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1、源起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但是“地缘政治”这一词,则是源自于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瑞典语:RudolfKjellén)。契伦进一步发展拉采尔的理论,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2、传统地缘政治理论
海权论
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行动的能力。
陆权论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heartland)”,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
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rimland)”学说。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因此:
控制了边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空权论
空权论首先由意大利将军朱利欧·杜黑提出,他认为“天路”是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而空权可以决定战争的命运。1921年发表《制空权》一书,指出要发展强大的空军,争夺制空权,获得战略主动。而以空军摧毁敌国战略目标,即无须与陆军海军正面作战,也能够消灭抵抗的意志。
50年代塞维尔斯基(英语:AlexanderP.deSeversky)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
德国地缘政治
德国地缘政治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代表人物是德国将军卡尔·豪斯霍弗尔,他推崇“国家有机体”与“心脏地带”学说,并且深受“生存空间”(德语:Lebensraum)概念的影响。他认为,生存空间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国家掠夺更多的生存空间是合理的;而心脏地带论也可以说明德国的战略定位与对外战略。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利用其创办的期刊推广德国地缘政治的思想,并且影响了纳粹扩张主义的发展。德国地缘政治成为纳粹德国扩张主义的后盾,连带拖累了战后地缘政治及政治地理学的地位与发展。
3、现代地缘政治理论
分裂世界论
代表人物:扫罗·B·柯恩
代表着作:《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
文明冲突论
主条目:文明冲突论
代表人物:塞缪尔·P·亨廷顿
代表着作:《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ISBN978-7-5011-3872-2ISBN978-957-08-1703-4
单极论
代表人物:布里辛斯基
代表着作:《大棋盘》ISBN978-7-208-06606-9ISBN978-957-8453-34-0
多极论
代表人物:基辛格
代表着作:《大外交》ISBN978-7-80617-934-5(ISBN978-957-8396-16-6ISBN978-957-8396-17-3)
整合论
代表人物:阿尔伯特·德芒戎
代表着作:《欧洲的衰弱》
4、历史发展
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后又发表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把C.R.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生物概念应用到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上,认为国家像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的空间。瑞典学者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于1917年发表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的活动权力。
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麦金德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heartland)”,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心脏地带论”认为:东欧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国家有机说和生存空间论以及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的陆心说,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服务。他认为德国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方法。此外,他把世界划分为几个泛区域,其中整个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广大地区作为属于德国*范围的泛欧区,德国是该泛区域的核心。由于他把地缘政治学与A.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联在一起,致使地缘政治学名声不好而一度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rimland)”学说。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因此,控制边缘地带是控制欧亚大陆的关键,而控制欧亚大陆又是控制世界的关键。
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应当恢复作为科学的地缘政治学的声誉,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的媒介,其研究应当对自然环境对政治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5、理论发展
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
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政治游戏
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后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中国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是中国古老的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意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后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威廉·恩道尔,着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在他的新书《石油战争>>,《粮食危机》指出,因为地缘自古就是种族的延续,其实质就是种族清洗的理论变型。如今是美英后代的霸权时代。
6、主要影响
影响原油价格
受美元贬值、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08年一季度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
关于地缘政治学的定义,英国政治地理学家杰弗里帕克认为是,“从空间的或地理中心论的观点对国际局势背景进行研究,整体的认识。”这也可以说是从全球的空间背景上来观察其政治的格局及各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这种从全球的地理空间尺度上,从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的总体上,来研究各主要国家间或各集团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关系与格局的地缘政治学,简言之,即是全球的地缘战略学。地缘政治学已成为表达全球大国间政治战略上的对抗与竞赛的通俗术语。
影响黄金价格
70年代后国际政治大事件影响黄金价格走势图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由于国际上通行金本位(金汇兑本位),黄金价格受到管制,因此不存在价格上的剧烈波动问题。但伴随着越南战争把美国经济拖入低谷和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信用本位制度地位得以不断强化,黄金作为商品和货币的集合体,其价格开始出现剧烈波动,特别是1973-1980年和2001-2007年间世界黄金价格出现两次大幅上涨。究其原因,重要事件的发生是一次次引导金价波动的重要助力,而这些事件都与地缘政治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例:1973-1974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黄金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其后随着事态的逐渐平息而大幅回落。1979-1980年,伊朗*革命、苏联入侵阿富汗和两伊战争爆发等国际重大地缘政治事件的密集发生,支撑起黄金价格于1980年年初创下了870美元的历史高点。
2007年伊朗核危机对黄金价格也产生了影响。
7、主要作用
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政治游戏
2007年伊朗核危机对黄金价格的影响
地缘政治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举两个例子:德国正是因为地处中欧,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才吃尽了苦头,永远摆脱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这也是它两次大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与它在西半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关系极大,在战略上首先就处于不败之地,因为没有人能越过太平洋或者大西洋之后还能击败美国。在地缘政治学中流派很多,但很多论断如今已经不适应国际局势的发展了。没有什么地区再是“新月地带”“心脏地带”,也不再是所谓的“陆权”“海权”或“空权”时代。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是高技术战争;竞争也不是资源竞争,而是技术竞争,综合国力竞争。那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并不一定产生强国,而那些地理位置险要的国家也难以逃过“高、精、尖”武器的法眼。既然如此,地理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体现在三个层面:从人的层面来说,地理因素会影响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从国家层面来说,地理因素会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例如由海权向陆权转换时期导致的权力转移;从国际层面来说,地理因素一旦和当时的国际格局的影响结合在一起,就会对国家的外交格局(外交的取向、难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8、政治方面
政治表现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6月10日至10月26日
*革命1978年爆发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27日
两伊战争1980年9月22日至1988年8月20日
苏联解体1991年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
9.11事件/阿富汗战争2001年9月11日/2001年10月7日
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
伊朗核问题2005年3月
多国军事干预利比亚2011年3月19日
西方国家打击利比亚是为了落实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但不少外国专家和国际媒体认为,参与军事行动的各国其实各有自己的利益考虑。这次法国在推动国际社会对利比亚进行制裁时,态度非常积极,甚至多次主张军事干预。实际上,自从法国总统萨科齐上台以来,法国与利比亚的关系不断升温。但是这次萨科齐第一个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并带头推动安理会对利比亚实施制裁,甚至不惜进行军事干预,其中原因耐人寻味。,法国一直视地中海及非洲为可以发挥自身影响力的地区。
美国:欲转交战争领导权。美军于19日发射的一些战斧式导弹的先进性远远超出了摧毁卡扎菲防空力量的需要,它还准备马上派出先进的无人侦察机——全球鹰,向各国指挥官提供所需的战场影像。
英国:显示其国际影响力。英国早在利比亚爆发*之初,卡梅伦就积极倡导设立禁飞区,进行军事干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英国对其国际地位日趋式微并不甘心,卡梅伦*积极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就是为了显示其国际影响力。另外,他领导的联合*上台不到一年就遇到能否处理好国际事务的挑战,这是对卡梅伦领导能力的考验和展示。
东北亚地缘
地缘上东北亚是无解的,三八线目前的稳定仍然是战后东北亚秩序依旧存在的一个表现,虽然,苏联的灭亡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这种秩序的持续性。约瑟夫奈也早就说过:
雅尔塔体系在欧洲随着苏联的解体而不复存在,但是在远东却完整地保留下来了。
1953年7月27日划定南北双方军事分界线,仍维持三八线,建立非军事区,朝鲜的抗美救国战争宣告胜利结束。但出现了两个朝鲜的局面,这也是雅尔塔体系的产物,东西方较量的结果。两个德国、两个朝鲜的出现是两大体系两大阵营并存的世界格局的最充分体现。朝鲜:雅尔塔体系下美苏划分*范围的结果,南北之间利益分歧。
意味着即使天朝全面*朝鲜,俄罗斯照样可以通过直接接壤领土向朝鲜输入资源。
意味着俄罗斯介入朝鲜半岛事务不需要通过中国领土。
意味着朝鲜间谍去欧洲也不一定要通过中国领土。
还意味着其他奇怪*和朝鲜交流可以通过俄罗斯。
远东港口就那么回事,关键是通道,是通道,是通道。
有了通道,就有了进一步影响东北亚局势的物质基础,抛开这个就不要谈战略了。
如果朝鲜只有两个邻国,中国和韩国,那么现在就好办多了。
不好意思的是,俄罗斯也是朝鲜的邻国。俄罗斯在2013年重新开启了通向朝鲜的铁路,那是干啥用的?
毛熊在地缘政治上的切割简直可以用精密和完美来形容。
相比之下,美帝就差远了。
中国地缘
中国未来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形式
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的轮番进击下生存并保持*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原发达的技术和文化。这种发达的技术使得**在竞争中保持主导的优势。而今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除了相邻国家多,关系复杂外,更不利的是中国与多个强国为邻。主要是日本、俄罗斯、印度。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地缘位置,确实是“四战之地”,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运输资源命脉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掌握在新加坡手中。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而中国的海防还极待加强。冷战后,中俄利益比较一致。1996年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2年又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反对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中俄可以说有着共同的语言。中俄相邻,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无疑是有利的。至于中印关系,虽有所缓和,但双方之间难以摆脱边界争端的阴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亚地区霸权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国利益的。美国和印度关系的走近,无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国。中日既是近邻,而且两国历史关系复杂,又在现实利益中有着直接的冲突。美国把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支柱盟友,通过所谓安全保障条约来制约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强敌环伺,如履薄冰。温和、谨慎而坚定的外交是地缘政治环境的长期要求。
日本地缘
六方会谈是2003年针对朝鲜核问题确定的中方主导、多方参加的平等对话机制,期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朝鲜在这个机制里面一直起到了比较负面的作用。朝鲜一直致力于进行核试验,而且还要试射导弹,这些问题联合国都通过了相关的制裁决议,并对朝鲜进行了相应的谴责和制裁,中国在这些问题上也都投了赞成票。但目前看来,这个机制并没有遏制住朝鲜的核问题,导致各方对这一机制失去信心。如果没有了这一机制,将会由一种什么样的新机制代替?
现在的形势,我管它叫“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大合唱,没有一个统一指挥,各方自己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从朝鲜方面来讲,它想的就是安全,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并希望得到来自美国的安全保证。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从战争走向和平唯一的一个文字的保证就是《停战协定》。因为正常来讲,《停战协议》之后应该再有一个《和平协定》,但是60多年一直没有签署这个《和平协定》。现在南北双方就靠《停战协议》这一纸文书,如果这一纸文书再没有保障了,就等于重新回到战争状态了。实际上韩国当时并没有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换句话来讲,南北双方几十年来一直处在战争状态。这种状态就很麻烦了,谁都不知道会出什么事。美日的介入令朝鲜半岛的民族矛盾激化,在这种态势下,朝鲜就说我要搞先军政治,我先要确保生存,所以发展是次要的,民生和经济都是次要的。因此要穷兵黩武,要搞核武器,如果没有核武器,还不知道让你怎么收拾我呢?我要让你知道我手里有东西,我有杀手锏,你别给我逼急了,逼急了我非跟你玩儿命不可。但我感觉朝鲜的目的并不是说就随意地使用核武器,它就想逼着美国坐下来谈谈,就是说你不要再跟我玩儿这一套硬碰硬的,你要把我当成一个核大国,从尊重我的核地位的角度来跟我谈,另外要从《停战协议》提升到签订《和平协议》,这样心里才有安全保障。
美国觉得有朝鲜在这一地区制造事端是好事儿,把水搅浑了它可以浑水摸鱼,继续保持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并借此遏制中国;到目前为止日本韩国都跟着美国走,大树底下好乘凉,如果真的打起来有美国撑腰,即使不打也可以借此提升影响力;俄罗斯的原则是,坚定维护主权,涉及到主权之外的事谁也不得罪,保持中立,不愿意跟任何一个国家进行对抗,同时打出“远东大开发”的经济牌。
美国和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制定了5025、5026、5027、5028、5029、5030等一系列的作战方案。这一系列的作战方案很多了,有的是在朝鲜半岛登陆,有的是空袭,但是这些作战方案联合起来想,确实是有美韩联合日本一块摧毁朝鲜、实现南北朝鲜统一这样的一种战争构想。这样的一种战争构想能不能实现,美国敢不敢实现,想不想陷入这样一个战争泥潭里面,这个我感觉美国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胆量。一个是美国的政治上,要看国内的民意调查,国内是不是多数人都赞成打第二场朝鲜战争,因为第一场朝鲜战争失败了,美国人想起来到现在都肝儿颤。第二个要看这场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现在主要法律判据就是说联合国安理会是不是授权,中俄两个常任理事国是否支持,这两个硬条件估计很难达成,安理会会授权美国带着日本、韩国去打一场第二次朝鲜战争吗?中俄会同意这帮家伙在自己家门口打一场现代化战争吗?万一战火扩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怎么办?想想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就让人担心。即便是这两个条件都满足了,根据1973年战争审查法案,美国国会还要给总统授权才行,所以这一套法律程序走下来不太容易。
另外一个更为可行的办法是,在东北亚建立一个由六方会谈中除美国之外的五方组成的“东北亚*贸易区”。这样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直接拉动东三省的经济发展,在日本海找一个出海口,实现五国海上通商;二是可以实现地区优势互补,日本和韩国的共同特点是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工业制造能力很强,但资源匮乏,市场狭小,而中俄朝恰好可以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最重要的这些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依存(俄除外),例如朝韩是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果让经济贸易占主导,区域内采取零关税,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仿照欧元那样推行亚元,建立经济贸易金融共同体,大家经济依存度大了以后安全上就有了保障。改打经济牌,别老整天拿着航空母舰、拿着大炮、坦克去吓唬别人,用经济和贸易的方式去影响朝鲜。这些做法能够大大拉动朝鲜经济的发展,也顺应朝鲜提出的“2012年打开强盛大国之门、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
如果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东北亚就会出现和平繁荣的大好局面,但朝鲜明显不希望向这个方向发展,如果老百姓日子过好了,可能就不太好管控了,现在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更有利于内部管控维系政权。所以,朝鲜不顾民生,不管国际社会反对,公然违反安理会一系列制裁决议,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验,这必然遭到安理会的进一步强硬制裁。但是制裁是没有用的,有可能逼迫朝鲜硬碰硬,继续较劲,开展新一轮核试验和导弹试验。如果陷入这种怪圈儿,谁说都不听,一意孤行,公然与国际社会叫板,战争将在所难免。
朝鲜胡作非为引发东北亚乱局虽然对东北亚地区各国是一件坏事儿,但朝鲜却帮了美国日本很大的忙,凭借“朝鲜威胁论”日本已经快速崛起,美国也能够在韩国长期驻军,并通过部署各种武器、开展各种军事演习把兵力直接摆在中国的正面,敲山震虎,对中国进行威慑。这转了一圈儿仔细想想,实际上朝鲜帮了日本和美国的大忙,但对中国的危害却是最大的。(局座召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