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食俗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他们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已经定居外,绝大多数都是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哈萨克族牧生活。
1、基本简介
牧生活。哈萨克族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的特点,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过去,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的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野兽肉和野禽肉也是人们补充的肉食。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
2、饮食特色
最普遍的是吃手抓羊肉,其作法是把连骨羊肉切成大块,连同羊头、肚、心、肝、肺等一块放进铁锅加水同煮。水沸后,撒去浮沫,加入适量的盐,再用文火烧,熟后将肉切成小块,用手抓着吃,各人根据个人的口味随时增加盐末。
烤肉主要在招待客人和外出狩猎时食用。客人光临后,哈萨克人就宰杀肥羊,取出其内脏,用火烤全羊。猎手们在野外打猎,常把猎肉放在火堆上烤熟后食用;牧民们在野外放牧,砍几根木棍,上端削尖,串上切成薄片的野生动物肉,放在火上烤熟吃,别有一番风味。
烤肉
熏肉是为了长时期保存而制作的一种肉制品。"熏"作为一种烹调方法,是指将已经熟处理的肉类主料,再用烟熏制,使主料色泽加重、油亮,并带有烟的特有芳香,便于携带和贮存。熏肉时,放一些盐,有的还放野葱。加放野葱熏干的肉,味道更为鲜美。每到深秋季节,羊肥马壮,牧民们都要宰杀羊马牛,把大部分肉熏制后存放到冬季食用。还用马肉灌成腊肠,能够存放很长一段时期。除了吃肉以外,牧民们也吃米、面调制的食物,如烤饼、抓饭、"包尔沙克"(羊油炸面团)、"库卡代"(羊肉面片)等。他们很少吃蔬菜,偶尔吃些沙葱或者野菜。
在牧区,哈萨克族的奶制品种类很多,有奶疙瘩、奶皮子、奶酪、酥油等。酥油大多用牛奶或者羊奶制成,做好后储藏在宰后洗净的羊胃里。
牧民们最喜欢喝奶茶,奶茶是用砖茶再加牛奶或羊奶、盐等煮成的。除了喝奶茶之外,有时也喝鲜奶。把刚挤下来的鲜奶煮沸饮用,味道鲜甜,营养价值高。另外,奶子还可以制成各种奶制品,如奶油、奶豆腐、奶疙瘩等。
哈萨克族面食有馕、包吾尔萨克、馓子、油饼、面条等。米食有抓饭、炒小麦、小麦饭和小米饭等。馕,是用发酵面团做成的圆饼,放进馕坑内用红火炭烤制,也有的家庭用圆煎锅烙制。
包吾尔萨克(油子),用奶或用盐水调制成发酵面团,然后拧成条状,并用刀切成菱形,放进烧沸的牛油或羊油锅内,炸至呈黄色取出。包吾尔萨克多为节庆或招待客人而作。
烧小麦,炒前除掉麦皮,放羊油炒后捣成粉,再放羊尾油,与茶水拌着吃。
小麦饭,把除皮的小麦舂成半碎,放进锅内加水煮熟,再放入溶稀的酸奶疙瘩或放点酸奶和肉,牧民们喜欢在秋冬季吃这种食品。
此外,还有许多其它食物,如用小米和糖、羊油等调拌做的"吉尼特"。夏秋两季还用小麦和奶汁酿成酸粥做饮料。
哈萨克牧民为了适应经常变换牧场和迁移住所的草原生活,往往特制出一些便于携带的方便食品。有一种用小米炒熟制成、用水冲饮的"米星茶",就是这种方便食品,说是茶,实际上是稀汤。吃完肉食后饮用会感到特别舒服。而且,因为小米中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都较多,故常饮用能弥补在草原上长期缺乏蔬菜所造成的营养不足。还有"柯柯"(哈萨克语),也是用小米或麦粒炒熟制成的食品,质脆而味香,往往和肉食一起食用,十分耐饥,放牧时随身携带,食用方便。哈萨克族是一个性情直爽而热情好客的民族,对前来拜访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哈萨克人都要竭诚招待。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对贵宾要宰杀毛色身黄头白的活羊。
3、饮食礼节
进餐时,主人先把羊头献到客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把盘中的羊头取起后,割下一片羊头右颊面上的肉放在盘中,以示接受;再割一只羊耳给座中最幼小的,然后再把羊头送还给主人,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认为是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