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也是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全市国土面积222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省级蒙自经济开发区和省级红河工业园区。蒙自是“中国过桥米线之乡”、“中国石榴之乡”和“中华特色美食名城”,近年来,蒙自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县(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国西部最具特色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发展潜力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蒙自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在云南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第一个火电站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产生。
中文名称:蒙自市
外文名称:Mengzi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所属地区:云南红河州
下辖地区:7镇、2乡、2民族乡
*驻地:文澜镇
电话区号:0873
邮政区码:661100
地理位置:云南省东南部
面:积:2228平方公里
人:口:41.7万(2010年)
方言:蒙自话、彝语、苗语
居住民族:彝族、白族、傣族、苗族、壮族等民族
气候条件: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缘狮洞、闻一多故居、蒙蛮古道、蒙自南湖等
火车站:蒙自火车站
车牌代码:云G
特产:蒙自过桥米线、年糕、石榴、枇枇等
传统民族节日: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壮族“三月三”歌节等
传统舞蹈:彝族花灯舞蹈
历史名人:王喆、尹壮图、杨增新等
1、历史沉革
蒙自市
自已有上万年人类繁衍活动史、2100多年建县史。“蒙自”,一说以县西坝子边缘目则山而得名,汉语讹为蒙自。一说目则为昧则目音转,系蛮语,意为山竹。一说系苗语“苗族之家”之意。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贲古县,属益州郡所辖24县之一。东汉属益州郡贲古县,三国蜀汉属益州兴古郡贲古县,两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兴古郡贲古县。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戎州,唐南诏国属通海都督府辖地,宋大理国属秀山郡目则。元宪宗七年(1257)置蒙自千户,属阿僰万户;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改置蒙自县至今。,隶属临安广西元江宣慰司临安路。明为蒙自县,隶属临安府。
清初沿明制,为蒙自县,隶属临安府。雍正八年(1730)7月,临安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临安府属迤南道;中法战争(1883~1885年)结束后,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为适应对外通商需要,清廷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指定开广西龙州和云南蒙自为通商处所,蒙自成为中法之间的“约开商埠”。同年,清廷在蒙自设分巡临安开广道,下辖临安府(今建水县一带)、开化府和广南府(均属今文山州一带),兼管即将正式开关的蒙自海关关务。由此,蒙自成为云南近代史上的滇东南军事、政治中心。光绪十五年(1889),蒙自海关落成并正式开关,这是近代云南第一个海关,也是近代中国21大海关之一。
民国初年属蒙自道,为道尹驻地。民国18年(1929),废道后直属云南省。民国31年(1942),属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
1950年1月16日,蒙自解放,蒙自县人民*隶蒙自专区,专区行政公署驻蒙自。1957年11月18日,蒙自专区与红河哈尼族自治区(驻地在今元阳县)合并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驻蒙自。1958年7月,红河州人民委员会由蒙自县迁往个旧市。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1次会议决定:撤销蒙自县,将原蒙自县全部地区划归个旧市。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恢复原并入个旧市并撤销的蒙自县建制,其行政区域仍照原撤并前不变,蒙自县由个旧市领导。同年,开远县草坝公社划归蒙自县。1961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将原由个旧领导的蒙自县划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直接领导。1992年11月26日,蒙自县被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年12月18日,被列为*对外开放县。1999年2月5日,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区。2001年,州级行政...
2、地理
地理位置
蒙自市地图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珠江与红河分水岭两侧,跨北纬23°01′~23°34′、东经103°13′~103°49′之间,东邻文山市,西连个旧市,北接开远市,南与屏边县接壤,距省会昆明289公里,海拔最高处2567.8米、最低处146米,市区海拔1307米,北回归线横贯境内。
地势地貌
蒙自市主要地形为山区和坝区,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5.6%;坝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4.4%,县城海拔1307米。蒙自市地处云南低纬高原。
气候
蒙自市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8.6℃,年均降雨815.8毫米,全年无霜期337天,年均日照2234小时。蒙自坝是云南省六大坝子之一、滇南地区最大的坝子,坝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4%,高于全省坝区面积比重18个百分点。
3、行政区划
截至2012年,蒙自市辖7镇、2乡、2民族乡:文澜镇、草坝镇、雨过铺镇、新安所镇、芷村镇、鸣鹫苗族镇、冷泉镇、水田乡、西北勒乡、期路白苗族乡、老寨苗族乡。
4、人口
截止2010年,蒙自市总人口为417156人,汉族人口为187362人,占总人口的44.9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9794人,占总人口的55.09%。其中,彝族人口为110172人,占总人口的26.41%;苗族人口为61751人,占总人口的14.80%;壮族人口为43312人,占总人口的10.38%;哈尼族人口为6060人,占总人口的1.45%;回族人口为3750人,占总人口的0.90%,其余少数民族4749人,占总人口的1.14%。
5、资源
矿产资源
蒙自市
蒙自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孕育了银、锡、铅、锌、铜、煤、大理石、磷、铀等丰富矿藏,已探明开采的有8种以上。其中,雨过铺褐煤储量达20亿吨以上;水田大理石储量达1.2亿立方米;芷村岩子脚锰矿储量达410万吨;老寨白牛厂银多金属矿白银储量6640吨、铅锌276万吨、锡11万吨、铜11万吨,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银矿和正在崛起的世界最大的铟冶炼基地。
水利资源
蒙自境内水资源总量12.15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量2.12亿立方米,城市日供水现状6万吨、中远期规划16万吨,坝区水利化程度达75%。
自然资源
蒙自坝区光热资源充足,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优越条件。是享誉神州的“中华名小吃——过桥米线”的发源地和“中国六大石榴主产区”之一,被授予“中国石榴之乡”和“中国十大知名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蒙自甜石榴以籽大、皮薄、肉厚、核软、味甜而著称,荣获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被指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南方专供果品,并成功申报原产地商标。
6、经济
2011年,蒙自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8.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2010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4.85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5.33亿元,增长16.9%(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38.9亿元,增长18.1%;建筑业增加值6.43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8.16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6.8:51.3:31.9。
7、交通
2011年,蒙自市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501万吨,货物周转量68830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518万人,旅客周转量39219万人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632公里。
教育
截止2011年,蒙自市普通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16085人,专任教师626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12053人,专任教师279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1640人,专任教师1291人;小学在校学生34938人,专任教师186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5295人。
8、文化
截止2011年,蒙自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37%,电视人口覆盖率97.53%。
9、民族舞蹈
蒙自彝族花灯舞
明、清以来,屯垦戌边将士与土著民族的不断结合,使得中原文化渐开蛮荒之地。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和*王朝权力的不断深入,蒙自社会经济从土司奴隶迅速转入封建地主制。兴盛的科举制度又造就了一批批土著民族的知识分子,由此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全面文化交流。蒙自彝族花灯就是渊源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的。蒙自彝族花灯发祥长桥海边的彝乡辛乙孔村(即今雨过铺镇永宁村),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早在清同治年间,辛乙孔村就有了花灯演唱活动,并在本村秀才杨鸿仪的倡导和参与下,取当地民间素材编剧入戏,嘲讽鞭挞强权,揭示民间疾苦,传达底层贫民寒士的喜怒哀乐之情于说唱花灯歌舞之中,留下了《小鲤海》、《花鼓公》、《打渔》、《放羊》等十多个剧目及《金银点》、《猜花调》、《梳妆调》、《拜年调》等十多首曲目。蒙自彝族花灯融歌、舞、剧于一体,行腔道白皆为汉语,生、旦、丑、末同演文戏,剧情活泼、语言诙谐、舞姿优美,乐曲欢快。器乐以四弦、三弦、滇胡、京胡为主,无打击乐。道具仅为巾、扇、花鞭。生、旦、丑、末角皆有一定行头,脸谱崇自然淡妆。蒙自彝族花灯在知识分子的参与下,经历代艺人的锤炼,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优美的民歌风韵自成一体,深深植根于红河南岸彝族民间,历百余年而不衰。蒙自彝族花灯以行会的形式生存和发展。早期的民间花灯会组织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仪,即新春开灯,设祭“冲天烽火唐王花灯神位”、执牌灯彩妆游街、逐户向会员拜年、设场公演,正月十五之后“封灯”。会员户必须是演员,每年须捐缴一定会费;当灯会应红白喜事邀请演出时,收取一定演出酬金,以补助活动经费、添置服装、道具和乐器。蒙自彝族花灯注重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倡导“编戏要有益风化,不唯娱乐而作”,艺术上追求“唱有韵味、舞有弦点”。蒙自彝族花灯师承传代,口授心领,继承师出一门,演技各展春秋。广泛流传于建水、开远、个旧及蒙自县内彝族民间花灯,皆由永宁村第二代花灯艺人李展所传。至今,永宁村第五代花灯艺人杨锦辉及其弟子们仍活跃在传统彝族花灯舞台上,在继承和创新中,积极为本民族传统习俗服务,为*民族文化建设服务。彝族花灯是一种歌、舞、剧相结合的地方民间戏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已有百余年历史。主要传统舞蹈有《拉花》、《花鞭》、《绿翠鸟蚌壳舞》、《板凳龙》、《打花鼓》等,多为婚、丧事服务、重娱乐。彝族花灯舞蹈经过长期锤炼,按照彝族人民“又要规矩、灵巧,另要大方、豪爽”的审美情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拉花《拉花》是彝族花灯中的“团场”舞蹈,起着开场,镇场的作用。旧时跳“拉花”,男子手部动作有欲摸女子胸部之势,女子则在胸前环遮绕挡。整个舞蹈在“欲摸”和“遮闪”之中相映成趣。现在的“拉花”已摒弃此意,并渐演变成一种调度多变,舞姿新颖优美迷人的多人团场舞,使开场气氛更热烈。此舞蹈属一种基本组合舞蹈,较能概括地反映出彝族花灯舞蹈的表演技巧和风格特点。打花鞭“打花鞭”也叫“打霸王鞭”,是彝族花灯歌舞中的一种技巧性舞蹈,贯穿在花灯歌舞《四大臣》中表演。也可单独成舞。亦能自娱玩乐。音乐《猜花调》、《梳妆调》等比较优美欢快,直到现在只要是彝族集居地区,不论山区还是坝区流传都比较广泛。绿翠鸟与蚌壳舞《绿翠鸟与蚌壳舞》是一种带有戏剧情节的表演性习俗舞。亦近乎街头活报剧。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流传在蒙自彝汉民间。婚、丧、喜庆节日都能演出。传说:姜子牙在铺佐周武王伐纣之前,隐居山野,常直钩垂钓于江中。一天,见一翠鸟狠命追啄一蚌,便以自己钓得之鱼引诱翠鸟,从而保护了蚌,原来,这蚌本是天宫一仙女,因思凡欲奔人间被玉帝发觉,罚其变作蚌精永居水中,永不得见天日,并命一天神化作翠鸟临海监视,见蚌出水便立即啄死。《绿翠鸟与蚌壳舞》表现的就是这神话故事。初期仅有姜子牙、蚌精、翠鸟三个演员,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喜庆节日的大型广场舞蹈。板凳龙《板凳龙》是一种以长条凳为道具,拟“龙”翻腾的娱乐健身性舞蹈。二十世纪初传入蒙自,在彝族地区广泛流传,渐渐成了民间“花灯会”的一个热闹节目。此舞除了在喜庆节日演出外,每逢村中“祭龙求雨”时,作为一种祭祀娱神舞蹈表演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打花鼓《打花鼓》是歌、舞、剧相结合的传统彝族花灯剧目,反映了一对安徽凤阳花鼓艺人去云南的所见所闻,唱词内容可根据演出地区的特点即兴创作、改编、舞蹈动作欢快、潇洒。
10、特产
蒙自过桥米线
蒙自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源于滇南蒙自。明朝以后,明王朝对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大量中原汉族军民迁移云南,大举军屯民屯制,带来了时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云南经济得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与发展,蒙自作为滇南重要的屯田制所,县治所在,由于其显著的区位及交通优势,人口迅速增长,经济文化也获得了空前的繁荣,蒙自过桥米线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线、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过桥米线主要以汤、肉片、米线再加作料做成。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将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摆入小碟,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同时备有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等。进餐时,以大“海参碗”盛汤,加味精、胡菽、熟鸡油。汤滚油厚,不冒一丝热气。汤上桌后,将鸽蛋磕入碗内,继而将肉片氽入汤中,轻轻一搅,霎时变得雪白、细嫩。然后再放入鲜菜、米线,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当你用筷子把白白的米线往汤碗内放的时候,线粉在米线碗和汤碗间搭起的不断线的“桥”,暗合了“过桥”二字的寓意。过桥米线作为蒙自的大众日常食品在民间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蒙自年糕
蒙自年糕
传说最早的年糕,是春秋时伍子胥修姑苏城,他死后遇到灾荒,老百姓发现城砖是糯米面做的,大家吃了才保住性命。后来就有了人们过年做年糕祭祀伍子胥,自己也吃的风俗。蒙自年糕说起来和苏州也有些渊源,话说明清年间,从内地来了大量的军民驻守边疆,蒙自城不远有个新安所军屯,来到军屯的就有会做苏州年糕的手艺人.清朝康熙年间,新安所的师傅用云南当地生产的糯米,水磨后吊浆制成米粉,加入当地的优质红糖、玫瑰糖、喷香的芝麻等原料,放入垫着豆腐皮的碗中蒸熟,就成了名闻遐迩的蒙自年糕。蒙自年糕外型就像个红色的小碗,做得好的,对着灯光能看到里面的玫瑰花瓣,切片后用油煎出来,清香四溢,甜蜜可口。民国年间,新安所人熊兆林、蒙自县城江星斋制作的年糕就享誉全省。
蒙自石榴
蒙自石榴
石榴是蒙自最著名的特色水果,据传,蒙自甜石榴是从伊郎和阿富汗引进种植的,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主栽品种为甜绿籽、甜光颜和厚皮甜砂籽,在国内属上乘品种。蒙自石榴具有萌芽早、果实成熟早、品质优、丰产性好的特点,果实色泽艳丽,粒大皮薄,汁多味甜爽口,肉厚核软小可食率高达87.5%,百粒重60克,品质风味首屈一指;可溶性固形物14~15.2%,维生素C含量17毫克/100克,营养价值高,可深加工生产成为果品饮料、果酒、果脯和罐头等,还可从石榴皮中提取单宁等医药原料,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并且通过推广套袋膜,使石榴挂果期延长两个月,每年7~12月均有鲜果销售;通过冷库冷藏次年1~3月仍有保鲜果销售。2004年12月,蒙自县经推荐和专家评审,认定蒙自甜石榴品质优良,种植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是闻名全国的石榴生产大县,已初步形成基地化、产业化的格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国家林业局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专家委员会授予云南省蒙自县“中国石榴之乡”荣誉称号。据悉,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者。
枇杷
蒙自县种植枇杷历史悠久,所产枇杷具有果大,味道清香鲜甜等优点,在同类产品中属于优质品,一直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枇杷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蒙自县大果枇杷成熟期为1月上旬至5月上旬,枇杷食用价值及高,其营养也相当丰富,据分析,其主要成分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鞣质,苹果酸,柠檬酸,钾,磷,铁,钙以及维生素A、B、C等。特别是胡萝卜素的含量丰富,在水果中高居第3位。而且,其含糖的种类也相当丰富。主要由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组成,另外。枇杷中丰富的维生素B,对保护视力、保护皮肤健康润泽、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枇杷性凉,味甘酸,有润肺止咳,止渴,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干烦渴,咳嗽吐血,呃逆等症。
11、旅游景点
闻一多故居
蒙自闻一多故居
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昆明后,1938年春在蒙自设立文法学院,闻一多乘车、不坐船、畏艰辛,历时二个月步行入滇。闻一多在蒙自县的旧居位于蒙自县城南湖旁原希腊哥胪士洋行二楼,在一间14平方米的宿舍里闻一多潜心治学,很少下楼,邻居郑天挺教授约他说“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大家称他的宿舍为“何妨一下楼”。“何妨一下楼”现已开辟为闻一多先生事迹和西南联大分校史略陈列室,是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闻一多纪念碑和纪念亭在南湖公园菘岛古坊门厅侧,曾经有人问闻一多先生:“翠湖与南湖你爱哪一个?”闻一多先生笑答:“南湖如农家少女,我更爱南湖。”
蒙蛮古道
蒙自至个旧市曼耗是滇南通向越南的古代交通工具。经曼耗至金平勐拉入越南境,全程约210公里。其中蒙自段约60公里。古道路面宽1.2~2.2米,用石块铺就,现存凉水井,冷泉,水田,窑头,曼耗等路段,冷泉,窑头曾设驿站。清光绪十六年至宣统元年(1890~1909年)是蒙自马帮的极盛时期,古道上至今仍遗留数寸深的马蹄印。
蛮蒙古道,其实是一条茶马古道。明清年间,西双版纳六大茶山生产的普洱茶,通过普洱府集散后,就是通过一条条茶马
蛮蒙古道
古道销往国内外的。这些茶马古道一条在普洱集散后,北上鹤庆州入中甸进*;一条由普洱北上到昆明;另一条从普洱经石屏、建水、蒙自,到达越南河内,再销往香港地区和海外;也有直接由六大茶山经过江城、墨江、进入石屏、建水、蒙自,再到达越南河内的;也还有从六大茶山由老挝进入越南莱州和海防销往海外的。蛮蒙古道就是从六大茶山经过江城、墨江、再进入石屏、建水、蒙自的这条茶马古道。之后随着滇越铁路的开通,蒙蛮古道便慢慢淡衰了。
安南长官司署故址
位于蒙自县老寨乡老寨村大黑山西麓。元代置舍资千户所于此,因地近交趾(今越南)改安南道防送军千户所,以御交趾。明初,土司那由以其地归附,置安南长官司,授那由副长官,为临安府所辖九长官之一。明正德八年(1513年)土舍那代作乱被诛,省归新安所御千户所管辖,天启元年(1621年)王弄山长官司土目沙源阻击交趾进犯有功,复设安南司,沙源又以屡建军功升擢宣府使。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子纱定洲*,顺治五年(1648年)大西军李定国于阿米洲佴芹擒沙定洲而诛之。故址现存覆盖式柱础六个及残砖瓦堆。1983年公布为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殿
观音殿位于蒙自县东与攀枝花村毗邻的布衣透壮族村二龙山。1938年西南联大教授浦江清,汤用彤,钱穆等同游二龙山,登玉皇阁,对寺院有详细记录。现玉皇阁已倾祀,存阁后观音殿,近年来已重建山门,大殿。此处深藏山坳的古寺,以其深幽的环境,吸引着香客和游人。
龙门洞石窟
龙门洞石窟位于蒙自县老寨乡北5公里羊街与老营盘村之间山顶,属石灰岩溶洞。老寨为明安南长官司故地,明天启间,土司沙源,沙定洲在老寨建玉皇阁,关圣庙。龙门洞石窟亦开凿于明代。现存道教造像五躯,高1.6~2.5米,造型安祥威武,各具特色。1983年公布为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
绿翠潭
蒙自绿翠潭
蒙自绿翠潭,距蒙自县城28公里。绿翠潭亚热带自然风光旅游景区包括山地森林、湖泊、溪流、喀斯特岩溶溶洞、以及当地彝族、苗族等多民族民间民俗景观,是一个集地质、生态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亚热带原始森林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旅游景区。相传许久以前,有个美丽的彝家小姑娘到山上挖竹笋,挖着挖着,她发现了一棵大大的竹笋,她高兴极了,奋力把它挖了出来。可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竹笋被挖的地方,涌出了一股大大的泉水。小姑娘吓坏了,拼命往家里跑,可是,无论她跑到哪里,水就跟到哪里。眼看水就要淹没了庄稼,小姑娘心想:不能让大水使大伙儿遭了殃!于是,她咬了咬牙,折身往山上跑去......刚跑到山腰,小姑娘就被大水吞没了,形成了一个深深的潭。村里的人们焦急地唤着小姑娘的名字:小翠,小翠......忽然,一只绿羽红嘴的小鸟从潭里飞腾而出,哀婉地叫了几声,就向潭边的密林飞去。从此,凡有落叶落潭,绿翠鸟就会立即用嘴衔出,以保持潭水的清洁。因此,潭中是见不到一片落叶的。该景区在蒙自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属全县三大旅游资源之一,总名称为冷泉亚热带自然生态康体疗养度假旅游资源区,区内资源密集呈面状结构,是蒙自县域内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区。该旅游资源区地处蒙自县南部,红河与南盘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南侧,滨临红河北岸,是红河州古代和近代史上连接内陆与海洋运输最重要的马帮驿道——蒙(自)蔓(耗)古驿道的必经之地,现有蒙蔓公路纵贯该地区,是蒙自通往红河水运和红河以南的元阳、金平、河口等边疆五县的要道。绿翠潭景区核心部分包括绿翠潭水域景观和木梳坎大山亚热带自然植被景观两部分,面积10平方公里。绿翠潭位于红河与南盘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南侧海拔2106米的峰如梳篦的木梳坎大山半腰,水域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潭水深不可测,至清至纯,终年不涨不落,随天时变化呈不同的光彩景象和水色变化景象,显得十分神秘。所倚木梳坎大山被亚热带原始森林覆盖,古藤缠绕,古藤奇树参天,形成群山抱碧玉的奇特景观。以此上行,人迹罕至,十里石崖,藤走峭壁,古藤在怪石之上任意攀爬,随体附形,龙腾蛇舞,形成千姿态百态的怪异图像。
缘狮洞
位于蒙自县城东36千米鸣鹫乡鸣鹫村静灵山麓,因山岩如狮,故名缘狮洞。1879年,曹廷镛倡议开辟静灵山,创修寺院。历二十余年集资修建,主庙初具规模,民国年间又有续建。主要有山门、灵宫殿、归真祠、两庑三义宫、火神殿、三清殿等。缘狮洞口有坊式门3间,上悬匾联,洞口高12.5米,宽4米,洞内长17.3米,宽9.9米。洞内有石刻观音、十八罗汉、金童玉女等造像22座。造型神态丰腴,和蔼自若。佛、道、儒三教相融一洞,具有地方特色。
缘狮洞风景区是一处集旅游、宗教活动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地。这里古木参天、山花烂漫、杜鹃盛开、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簇簇竹林里,掩映着一幢幢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群从一进山门的雷神殿开始,顺岩依山而建直至缘狮洞口。名为缘狮洞,其实它由许多景区组成,有三天门、八卦池、归真祠、聚仙洞、三清殿、白玉楼、晨钟、暮鼓等30多处景观。缘狮洞为最大一景。它就是依天然溶洞开凿而成的佛寺。入洞三四米,有钟乳,形如莲台,称为“普陀岩”,岩下有一汪清水,被称为“小南海”,莲台上坐着石雕观音像,两侧塑着十八罗汉,罗汉身高35厘米。95.65厘米不等。“莲台”上凸出一岩,上有一西王母雕像,还有一个金童、一个玉女像。洞口两侧塑龙虎像。洞内外有左侧悬空的长廊连接居室、厨房。右侧石壁上有一尊卧佛,称卧佛壁。同治光绪年间,居士曹廷镛广募香资,依山傍岩建成儒、释、道合一,以释、道为主的殿阁30余间,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殿阁至今香火不断,游人如织。
蒙自南湖
蒙自南湖
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文澜镇南部,故名“南湖”。为雨水汇积而成,旧名草湖、草陂(Pi)。明代开辟为堰池,并在湖中堆3座土山,分别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岛,成为文人雅士会集之地,上又称学海。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凿渠引城东法果、落龙等四股泉水注入南湖,称“四水潆祥”,又以石筑堤,纵贯南北,“如长虹卧波,望之令人心志豁然”。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王来宾署理蒙自县事,捐资疏浚法果泉,引水入湖,并筑北堤,民众感其政绩,在瀛洲岛上建二层重檐亭以志其德。王不居功,乃命名为瀛仙亭。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亭毁于战火。光绪十四年重修,更名瀛洲亭。
12、历史名人
王喆:字二吉,一字梁溪,蒙自新安所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贡生,早年科举失意,在本乡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其门人王诺,尹宗梁,杨潞,王锡圭等皆以文学成名,著有《王喆诗集》传世。
尹壮图:1738~1808年,字万起,号楚珍,清乾隆丙午年科进士,入翰林院,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得罪朝廷权威,贬为内阁侍读。晚年回乡从事教育,曾掌教昆明五华书院,建水崇文书院,开远灵泉书院,蒙自观澜书院等。尹氏有以书法著称,著作有《评批纲褴性理语录文稿》四卷,《诗稿》二卷等。扈人奉为乡贤,故居所在街名阁学街一直沿用至今。
陆应谷:1804-1857,字树嘉,一字稼堂,云南蒙自人,嘉庆九年(1804)生于蒙自东村一户没落世家,薄有田产,生母早逝,少年时由伯父陆祥教养。陆祥是当地有名的堪舆(风水)先生,曾有这方面的经验心得书稿,对少年应谷有所染,故有后来的著述《地理或问》而闻名朝野。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是清代后期的云南著名诗人之一,也是晚清的一员封疆大吏。
杨增新:1860-1928,字鼎臣,云南省蒙自县人。他出身官僚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志在仕途。1888年(光绪十四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因文章被李鸿章看中,要留他在京作官。先后做过河州知州、高等学堂监督、道台等职。1907年,经*布政使王树楠举荐,杨增新来到*,先任学堂总办,后授阿克苏兵备道。1911年,*巡抚袁大化召杨增新入省城应付乱局,任命杨为镇迪道兼提法使(最高司法长官)。1928年6月,杨增新被南京国民*任命为*省主席兼总司令,同年7月7日被下属樊耀南刺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