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厄尔尼诺

科普小知识2021-10-18 13:43:50
...

厄尔尼诺,又称厄尔尼诺现象或圣婴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出现降雨量过多的情况。这种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属于一种准周期气候变化。

1、由来

“圣婴”的老家在南太平洋的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著名的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经这里,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这里生产的鱼类曾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1/5左右。但是每隔2~7年,秘鲁渔场便发生一次由于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造成的海洋生物浩劫:鱼死鸟亡,海兽它迁,渔业大幅度减产。这种现象一般在圣诞节前后或稍后一二个月出现,因此秘鲁人称此为“厄尔尼诺”,即“圣婴”。除了秘鲁西海岸之外,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在美国加里福尼亚、西南非洲、西澳大利亚等地的沿海发生,只是影响程度比较小一些,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引起这一海洋生物灾难的是秘鲁寒流北部海区的一股自西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厄尔尼诺暖流,它一般*较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它的活力增强,在受南美大陆的阻挡之后,就会掉头流向南方秘鲁寒流所在的地区,使这里的海水温度骤然上升3℃~6℃。原来生活在这一海区的冷水性浮游生物和鱼类由于不适应这种温暖的环境而大量地死亡,以鱼类作食物的海鸟、海兽因找不到食物而相继饿死或另迁它处。灾难最严重的几天,秘鲁首都利马外港卡亚俄海面和滩地上到处是鱼类、海鸟及其它海洋动物的尸骸。死亡的动物尸体腐烂产生硫化氢,致使海水变色,臭气熏天,使泊港舰船的水下船壳变黑,并随着雾气或吹向大陆的海风泼向港口附近的建筑物和汽车,在它们表面也涂上了一层黑色,就像是有人用油漆漆过一样。当地人便把这件厄尔尼诺的“涂鸦”之作称为”卡亚俄漆匠”。

2、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据不完全统计,本世纪以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影响也较大。最明显的表现是它能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减弱,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出现南方暴雨成灾、北方旱象严重的异常现象。6~8月期间,北方大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异常高温。

3、成因

一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在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机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这样的巧合: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5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根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有科学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发造成了厄尔尼诺暖流。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指出,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加速时,赤道带附近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和信风加强,把太平洋洋面暖水吹向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深层冷水势必上翻补充,海面温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现象。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4、预测

2014年1月,通常从东面吹来的信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发生逆转,带来了厄尔尼诺现象正在酝酿的第一个信号。

2014年3月6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简称“NOAA”)发布了今年第一个预测结果:厄尔尼诺现象在今年夏天发生的几率为50%。

此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澳大利亚气象局、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纷纷表示,未来几个月内可能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2014年3月31日,NOAA再度发布厄尔尼诺周报,将厄尔尼诺预警提前至4-6月。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再次发布有关今年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的预报。

2014年4月15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鉴于目前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上一篇:台风温比亚

下一篇:气象干旱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