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
李光耀,GCMG,CH(LeeKuanYew)(1923年9月16日(癸亥年)—2015年3月23日),新加坡华人,新加坡前总理(开国元首)、新加坡最高*,曾任国务资政以及内阁资政。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2015年2月5日,李光耀因感染严重肺疾入院,2015年3月17日,新加坡总理公署发表最新公告说,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病情因感染而恶化,2015年3月18日,新加坡总理办公室当发表声明称,病情垂危,并且进一步恶化。2015年3月23日,据新加坡总理公署发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天凌晨3时18分在新加坡*医院病逝,享年91岁。
中文名:李光耀
外文名:LeeKuanYew
国籍:新加坡
民族:汉族
出生地:新加坡
出生日期:1923年9月16日(癸亥年)
去世日期:2015年3月23日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主要成就:新加坡首任总理(开国元首)
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党溪乡
语言:英语、华语、马来语、日语等
地位:新加坡国父
1、人物简历
1940至1950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和中殿律师学院学习,1950年获中殿律师学院律师资格。1950年回新加坡后,曾担任律师和几个工会的法律顾问。
1954年11月参与创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并任秘书长。1955年当选为立法议会(1965年12月改称国会)*。1959年6月任新加坡自治*首任总理。
1963年9月,新加坡同马来亚、沙捞越和沙巴组成马来西亚联邦,他继续任新加坡总理。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李光耀担任*总理,至1990年11月。
1991年9月任总理公署高级部长。1994年10月当选为新成立的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
1997年1月任内阁资政(总理公署),2001年11月连任。
2011年5月14日,李光耀宣布退出新加坡内阁,标志一个时代的终结。
2013年8月6日,已经91岁的李光耀在新加坡总统府举行新书发表会,新书名为《李光耀观天下》。李光耀为新加坡的独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不仅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之一,也是现今新加坡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2、政治生涯
1950年9月,李光耀与以前在莱佛士书院的同学柯玉芝结婚,柯玉芝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律师,祖籍中国福建省同安县。李光耀与妻子柯玉芝共育有三个子女:长子李显龙,次子李显扬,女儿李玮玲。
李光耀的家庭
1950年,在英国的李光耀加入了一个由旅居当地的东南亚人所组成的,以争取马来亚独立为目标的团体“马来亚论坛”。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952年,李光耀因为代表“新加坡罢工的邮差”与*谈判而声名大噪,在工会中建立了群众基础,从而为其将来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1954年10月,李光耀与一些从英国回来的华人、当地受华文教育的左派学生和工会领袖成立人民行动党,参加次年举行的首届选举。这次选举中,李光耀本人顺利当选立法议院*,开始与新加坡方面的马来西亚*(“马共”)负责人林清祥等合作,为新加坡争取自治地位。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动党也在自治邦*的首次选举中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总理。此后,李光耀一直希望与马来亚合并成立“马来西亚”,从而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最后还可以铲除在当地日渐壮大的“马共”*。
1961年,以李光耀为首的“反共分子”与党内的“亲共分子”决裂。1963年7月,李光耀在伦敦与马来亚东姑阿都拉曼(东姑拉曼)*达成协议,“新马”正式合并。合并后的马来西亚联邦*与李光耀主导的新加坡自治邦*采取行动,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马共”高层。
“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与新加坡自治邦*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1964年,新加坡发生种族*,李光耀*借此指责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与联邦*试图推行“种族沙文主义”,企图使马来人在联邦内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并在幕后煽动在新加坡的马来人反对新加坡自治邦*。而联邦*高层则对此十分反感,也因随后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宣布独立。
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在其任内推动了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进行教育改革等多项政策,成功使新加坡在30年内发展成为亚洲最富裕繁荣的国家之一。
1990年,李光耀辞去总理职务,但是留任内阁资政直至2011年5月。他始终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3、家庭背景
李光耀祖先为兰芳*公民,兰芳*是东南亚历史上第一个由华人建立的政权,后来被荷兰所灭。李光耀之父来自中国广东,后漂洋过海到新加坡,成为新加坡自治*总理,当时新加坡归属马来西亚*,李光耀为新加坡独立作出伟大贡献,后成为新加坡首任总理。他的下任吴作栋为纪念李光耀的功绩,并且也确实希望他提出政治意见,所以在新加坡*设立内阁资政,使得李光耀虽然从国家重要岗位上退下来,但是仍然过问国事,提出建议,后来李光耀之子李显龙继任新加坡第三任总理,并设立国务资政,前总理吴作栋为国务资政,过问国事。新加坡已经是李显龙总理执政,并且规定凡是卸任总理都将成为资政,已经有两位。
李光耀访华历史照片
在他的回忆中,李光耀谈及他的曾祖父李沐文(LeeBokBoon,客家人)早于1862年从广东大埔移居到海峡殖民地的经历,造就了其作为第四代华裔新加坡人的移民背景之一。作为母亲蔡认娘(ChuaJimNeo)和父亲李进坤(LeeChinKoon)的长子,李光耀生于新加坡甘榜爪哇路(KampongJavaRoad)92号的一座2层高的别墅内。而其祖父李云龙(LeeHoonLeong)对他施以英语教育的举措,使得他自幼受到了英国文化的强烈影响。
李光耀本人的两个儿子都在*中担任重要职务,大儿子李显龙为新加坡现任总理,小儿子李显扬曾任最大国营企业新加坡电信(淡马锡控股旗下)的总裁兼CEO(2007年4月1日卸任)。女儿李玮玲在陈笃生医院全国脑神经学院担任副主管;李显龙的妻子何晶在2002年出任*财政部的资金管理公司淡马锡控股的董事后。
4、晚年
在李光耀89岁的时候,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类似中风症状,在新加坡*医院留医观察。他也因此而第一次缺席多年来每年必出席的丹戎巴葛集选区新春联欢晚会。
李光耀身体不适的消息传开后,立即引来国际通讯社和外国媒体报道,也引起国人关注,两天内有超过1000人在他的长子、李显龙总理的面簿上留言慰问及献上祝福。
新加坡*2014年2月4日说,前总理李光耀因发烧已于2日入院。他目前正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情正在恢复中。
李光耀新闻秘书杨云英在一份声明中说,李光耀因感染出现发烧咳嗽症状,进入新加坡总医院接受治疗。
2015年2月,新加坡媒体再次传出李光耀入院的消息。
2015年3月17日,新加坡总理公署发表最新公告说,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病情因感染而恶化。目前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医生正密切观察其病情。
2015年3月18日,新加坡总理办公室当发表声明称,李光耀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病情垂危,并且进一步恶化。
2015年3月23日,据新加坡总理公署发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天凌晨3时18分在新加坡*医院病逝,享年91岁。
5、人物争议
马基雅弗利崇拜者
李光耀曾在英国留学深造,当过律师。在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数十年间,他领导新加坡实现了政治独立和经济繁荣。他连续数十年在新加坡内阁担任要职,他毫不掩饰自己是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的崇拜者。而马基雅弗利就是残忍治国之道的代名词。
李光耀曾说过,他从不在乎民调结果和民众支持率。他说:“我认为,太在意民众支持率的*是软弱无能的*。”
他说:“在受人爱戴和令人畏惧这两者之间,我始终认为马基雅弗利的思想是对的。如果谁都不怕你,那就毫无意义了。”
在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李光耀排挤政敌,对西方的批评置之不理,牢牢掌握政权,把一个缺乏生机的城市国家变成了一个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
拥戴李光耀的人坚持认为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新加坡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学习其经济发展模式。
获得搞笑诺贝尔奖
作为新加坡的总理,在这个头衔之下,李光耀不仅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的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及罚款标准。他还强烈推广了几项他最为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正是由于他在指导公众行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李光耀获得了1994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
由于李光耀祖辈均为客家人,故其本人亦被视作为客家族裔的杰出代表之一。鉴于其对世界客家事务的影响和贡献,李光耀被特别聘请为新加坡最大的客属团体(组织)——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的永远荣誉主席一职。
2000年12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为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
颁授学位仪式由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国章主持。中大在对李光耀的赞辞中,形容李光耀是近百年内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并形容他“以廉反贪”、“以法去乱”、“注重和平而避免冲突”、“协调种族而拘除仇视”、“带领新加坡走向富强之路”等。
2005年5月17日,复旦大学授予82岁的李光耀名誉博士的学位。
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秦绍德教授在授证仪式上说,授予李光耀名誉博士学位,是因为他对促进中新两国关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李光耀在授证仪式上作了题为《中国复兴中上海的角色》的主题演讲。他说,未来30年,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会把世界的中心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和印度洋。而中国的复兴仅靠经济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文化等软力量的增强,“上海则有机会成为中国软力量的中心”。李光耀说,中国复兴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通过复兴重现中国文化的辉煌,“打造一个21世纪版的中国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