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科普小知识2021-12-04 13:55:29
...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立于1983年,由卧龙自然保护区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任中心第一任主任。2008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原卧龙基地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后由香港援助重建。中心科研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大熊猫的繁育,增加大熊猫的数量进行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开展大熊猫、珍贵经济动植物的行为、生态、饲养、繁殖、育幼、生理生化、内分泌、遗传、疾病防治、人工复壮、种群监测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卧龙、都江堰、雅安碧峰峡三个基地组成,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大熊猫科研与自然保护教育基地,提升中国大熊猫保护与科研水平。中心现任主任是张和民研究员。

1、历史沿革

1980年,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达成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协议,1983年研究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国家林业局和四川省林业厅等上级主管机构的领导下,在香港特区*的鼎力对口援建下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研究中心着眼于大熊猫科研保护事业未来发展需求,重新进行了定位、规划和建设。目前研究中心下辖的卧龙、都江堰和雅安三个基地已经全部完成重建或改造并投入使用。

此前存在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卧龙特别行政区*同属一套人马,代管部门为省林业厅。而新成立的中国大熊保护研究中心直属国家林业局,总部仍设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境内。

2015年12月28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四川卧龙大熊猫基地内正式挂牌成立,首任主任由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兼任。

新成立的研究中心将不仅局限在四川一地,而是整合国内大熊猫科研资源,在四川、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新设或增加大熊猫科研机构、保护基地。

2、机构简介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是由卧龙、都江堰、雅安碧峰峡三个基地组成的,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科研与自然保护教育基地,提升中国大熊猫保护与科研水平。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兼任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取得成就

大熊猫专家通过几十年对大熊猫的研究,在吸取前人的经验,不断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基础上,终于在近两年内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里的“配种”、“受孕”、“幼仔存活”三大难关。在解决“配种难”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对“大熊猫种公兽培育”等课题的研究,仅卧龙中国保护林业局世纪大熊猫研究中心在近几年间就培育出了4只具有自然交配能力的种公兽。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最终目的是把所有圈养的大熊猫放归野外,壮大野生种群,从而增加大熊猫遗传物质多样性,让这一濒危物种能继续生存。截止2002年我国一共建立了33个自然保护区。陕西5个大熊猫保护区、四川27个、甘肃1个。

3、相关事迹

针对“受孕难”的课题,除更加深入的研究大熊猫精液采集、冷冻、冷藏、获能外,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还经过多年艰苦探索,对繁殖龄不育的雌性大熊猫采取了外源促性腺激素等治疗方法,2000年终于获得了成功,使两只前几年配种良好但均未产仔的大熊猫产下了幼仔,攻刻了“幼仔存活”的世纪难题。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青年专家们,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从“育幼环境、免疫力、人工乳、饲喂技术”等多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产4胎5仔,存活4仔;1999年产了4胎8仔,1个3胞胎,2个双胞胎,除产的3胞胎由于自身发育不全死去1仔外,其余7仔全部存活;2000年是创造历史奇迹的一年。圈养雌性大熊猫发情配种比历年都多,发情雌性大熊猫有11只。2000年大熊猫共计产仔8胎12仔,成活11仔(其中1只出生时已死亡),4个双胞胎,4个单胎,创大熊猫人工繁殖史上一年内产仔胎数和幼仔成活数最多两项世界纪录。怀孕产仔率72.7%,幼仔成活率91.6%,均居全国首位。近年连年幼仔存活率均为100%,1991年至2004年,研究中心共繁殖47胎60仔,存活57仔。

2002年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新建,减轻了种群压力。研究中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心的大熊猫分别借展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圣地亚哥动物园、日本神户王子动物园、泰国清迈动物园、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每年为国家创汇数千万美元,这些经费全部用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熊猫基地

卧龙神树坪基地

2016年5月11日,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中华大熊猫苑”开园,总建筑面积为19844.51平方米。基地分为大熊猫饲养、野化培训和野生动物公众教育3大功能区,具备59套大熊猫圈舍,并配套游客接待中心,科研办公楼,科普教育中心,兽医院,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区等。

都江堰基地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大熊猫圈舍、科研设施、设备等损毁严重。为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在香港特区*的援建下,四川省有关部门选址都江堰,建造了一个集大熊猫养老、救护与疾病防控于一体的保护机构。四川一些上了年纪或在其他地方受伤的熊猫,都会被送到这里来调理、治疗。

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

碧峰峡景区位于雅安市北16公里,景区面积2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20000余亩。景区为两条峡谷,左峡长7公里,右峡长2.5公里,呈“V”字形,宽30-70米,海拔700-1971米,峡壁相对高度100-200米。植被、峡景和瀑布是碧峰峡景区的鲜明特色。峡内林木葱郁,苍翠欲滴,峰峦叠嶂,崖壑峥嵘。时而奇峰耸峙,高插蓝天,时而两山并合天光一线,多类型的瀑布景观,更使双峡增添无限景色,令人陶醉。鉴于碧峰峡极其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把基地设置在碧峰峡风景区内,2003年12月28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基地占地1000余亩。5.12大地震后,卧龙的部分大熊猫搬迁到碧峰峡,目前基地圈养大熊猫80余只,成为全球圈养大熊猫最多的地方,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来雅旅游。

5、基地重建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遭受重创,32套大熊猫圈舍严重被毁。震后重建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承担起了对口资助援建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任务。涉及重建项目23个,涵盖基地圈舍复修、生态修复、社会福利、文化教育、电力能源等多个方面。研究中心当年6月开始紧急转移60多只大熊猫,其中32只被转移到北京、福州、成都等相关单位寄养,其余的则被转移到碧峰峡基地紧急安置。

2012年10月30日上午,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卧龙神树坪熊猫基地举行大熊猫回家仪式,欢迎震后首批18只大熊猫从碧峰峡基地重返卧龙。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表示,首批大熊猫的回家,标志着卧龙灾后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

震后新建的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距原址约22公里,总建筑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约为原基地的20倍大。该项目由香港特区*援助,按绿色三星标准设计。基地分为大熊猫饲养、野化培训和野生动物公众教育三大功能区,有59套大熊猫圈舍,兽医院,大熊猫过渡、野化培训区等配套硬件设施。

十八只卧龙大熊猫踏上回家路——首批18只大熊猫回归卧龙*自然保护区耿达乡神树坪,入住灾后重建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新基地2012年10月30日,灾后新建于卧龙自然保护区耿达乡神树坪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新基地投入试运行。十八只大熊猫从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重返卧龙,这是地震4年来,首批大熊猫返回卧龙的重建基地。

在四川省委省*和林业厅的坚强领导下,在香港特区、广东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卧龙广大*群众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按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有关要求,扎实工作,坚定地迈上了民生优先、统筹保护、科研的重建之路,取得了灾后重建基本完成的伟大胜利。一是大熊猫栖息地有效恢复。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累计开展植被恢复5.9万亩、人工造林1.85万亩、封山育林4.1万亩,治理栖息地地质灾害11处,重建了一批基层保护站点。二是大熊猫保护科研能力显着提升。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质量,新建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控中心,扩建了雅安基地、新建了卧龙生态教育中心,“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科研保护基地”初步形成。三是大熊猫保护科研活动有序推进。地震以来,卧龙共繁育成活大熊猫45只,圈养数量增至175只,先后有8只大熊猫被选送到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地区。加强大熊猫野化培训,建立了大熊猫野外放归梯队,成功将全球首个野化培训的大熊猫“淘淘”放归自然。四是民生重建工程率先完成。首先完成了13个新村住房757户的民房重建任务,同时重建了学校2所、医院2所、福利院1所。新建了熊猫电站、旅游栈道及一批垃圾处理、供排水、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开展风貌塑造、五改三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五是应急工程及时完成。在水利等部门的支持下,区内正河、走马岭等4处河道防洪堡坎纳入了全省应急工程,落实资金5000万元完成河道整治3500米、防洪堤3954米,成功经受了今年“7.21”特大暴雨等考验。

在此次入住卧龙新家的十八只大熊猫中,有经过经历过2008年“5.12”地震送到其他动物园寄养的,有震后在碧峰峡基地安置的,也有震后在碧峰峡基地出生的大熊猫。为庆祝这十八只大熊猫入住,当天上午,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卧龙重建基地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活动现场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看见阔别已久的家乡亲人,熊猫们也是难掩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尽情享受美食之余,还不忘在镜头面前向千里之外的同伴们炫耀一番。

2008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深受重创,32套大熊猫圈舍严重被毁。震后,在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等上级部门的帮助下,研究中心紧急将60多只大熊猫分批转移,其中32只被转移到到全国各省市兄弟单位寄养,其余的被转移到碧峰峡基地紧急安置。2012年是研究中心“熊猫回家年”,通过多方努力,研究中心灾后重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二期项目也取得巨大成果。今年6月29日,首批3只成年大熊猫正式入住卧龙保护区都江堰大熊猫救护和疾病防控中心;10月11日,人工繁育大熊猫“淘淘”顺利放归自然;而今天,重建的神树坪基地正式启动试运行,迎来十八只大熊猫入住。至此,卧龙大熊猫已经完成了回归“健康之家”、“自然之家”、“爱心之家”三个回家。

新建的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位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耿达乡神树坪——黄草坪区域,总建筑面积19844.51平方米,项目由香港特区*援助。建设目标是成为集大熊猫饲养、繁育、研究、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以及公众教育和高端科学观察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基地分为大熊猫饲养、野化培训和野生动物公众教育3大功能区,具备59套大熊猫圈舍,游客接待中心,科研办公楼,科普教育中心,兽医院,大熊猫过渡、野化培训区等配套硬件设施。重建完成后,卧龙将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今天,由香港特区援建、按绿色三星标准设计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迎来了首批震后在外避灾的18只大熊猫回家,标志着卧龙的灾后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卧龙、都江堰、雅安碧峰峡三个基地组成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科研与自然保护教育基地,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大熊猫保护与科研水平,具有里程碑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