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
结发是古代的一个年龄称谓,指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它有三种含义,第一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出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第三是指妻子,后亦指原配。
中文名:结发
定义类型:古代年龄称谓
称谓类型:男子20岁,女子15岁
称谓来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年龄称谓简介
年龄称谓是古代代指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2、年龄称谓来源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3、“结发”释义
结发,是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原意指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4、资料解释
结发
《史记·李将军列传》:“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三四:“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宋辛弃疾《满江红》词:“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清·田兰芳《叙袁仲方(袁可立孙)甲子秋冬诗》:“余与足下结发交,其于余也。如影之随形,妍嗤不能遁也。”
清姚鼐《连日清斋写佛经偶作数句》诗:“结发慕胜因,而复役人事。”
2、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
《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是说他俩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地生活着。
汉苏武《诗》之三:“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
唐孟云卿《古别离》诗:“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
清陈梦雷《青青河畔草》诗:“结发与君知,相要以终老。”
3、指妻子。后亦指原配。
《隶释·汉国三老袁良碑》:“羣司以君父子,俱列三台,夫人结发,上为三老。”
《北史·后妃传下·齐冯翊太妃郑氏》:“妃是王结发妇,常以父母家财奉王。”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冯公又问:‘令孺人何姓?是结发还是再娶?’”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一章:“他知道他哥是婆娘当家,自己做不得主。这不是他哥的结发妻子。”
传说故事
巴人首领廪君率船队顺清江西征,在盐池与美丽的盐水女神相爱,廪君把自己的一绺头发送给女神说:“结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但廪君不愿停止西征的步伐,女神恋恋不舍化作飞虫,设置雾障,拦住廪君的去路,企图挽留他。廪君在阳石之上一箭射死了女神,女神死时脖颈上还缠绕着他送的头发。即便在神话里,女性也是如此的痴情与决绝,令人叹息。古人笔记中更常见到的是女子以秀发当作信物赠与心仪的男子,这别样的旖旎深情表达着她们“善藏青丝,早结白头”的期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