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存款变保单 源于误导销售拼业绩
年关冲业绩本就是各家保险公司的重头戏,能够得个“开门红”对营销员来说,也意味着业绩和奖金的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保险营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销售误导问题也更是有所抬头。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存款变保单”。即在销售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多会利用储户表述不够严谨且缺乏相关知识,而介绍一种与定期存款一样的“定期产品”,并称利息高且保本无风险。如果储户禁不住诱惑,存单则很有可能变成保单。
“存款变保单”又抬头
过往,大家或认为遭遇“存款变保单”的多为对金融产品不了解的老年人。近日记者就了解到一个“被买保险”的案例,不过,此次遭遇的年轻人。
1月9日中午12:30左右,每月都要将工资存一年定期的白领郭小姐刚领到年终奖,她按照惯例来到了公司附近的中国银行(4.69,-0.09,-1.88%)广州黄石东路支行存钱。不过,这次该支行的大堂经理却告诉她,可以存另外一种年预期年化利率更高的定期产品。
“当时我说要存定期,这位大堂经理就建议我买另一款定期产品。我问她是否是理财产品,对方说不是,也是定期产品,和定期存款一样,而且比定期存款利息高,保本无风险,一年后就可以领取本金和利息。”赵小姐告诉记者。
“那个时候也没有多想,既然和定期存款一样,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还高一点,那就买吧。”蒙在鼓里的郭小姐,就在一位刘姓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在两张单据上签了字。单据上的其他内容,均由工作人员代替郭小姐填写,而单据上的内容,她也并未仔细查看。
根据郭小姐提供的单据显示,这款工作人员称为和存款一样的定期产品其实是保险。
而赵小姐原本要定存的1万元也变成了“太平稳赢一生A款年金保险”。经记者查询发现,该产品为太平人寿保险推出的一款年金保险,购买最低门槛为10000元,交费方式为趸交,也就是一次性交齐。
“当时,工作人员没有告知我这款产品是保险,也没有对保险内容做任何提示和告知,只告诉我回家后会有电话回访。”过了一天,保险公司打电话回访时,赵小姐才意识到自己购买的是保险产品。
赵小姐十分无奈地表示,“我从没想过要买保险,也没有买过保险,只知道去银行就是办存款,还可以买理财产品。这次上当受骗,我自己也有责任,太相信银行工作人员了,也没有认真查看单据,不过银行工作人员也存在销售误导行为”。
善于利用“犹豫期”
事实上,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误导现象屡有发生。“卖保险的不靠谱”,这是多年以来不少消费者对保险销售形成的固有印象。虽然绝大多数保险产品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大部分保险营销人员也能做到合规合法,诚信专业,但也总有一些营销人员,为了多卖保险多得佣金,而利用消费者的信任进行“忽悠”。
保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临近岁末年初,冲击新年业绩“开门红”是各家保险公司的重头戏。对于一线营销员来说,“开门红”也意味着业绩和奖金的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银保渠道的销售力度也自然会加大,而保险营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销售误导问题也更是有所抬头。
“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在向消费者介绍理财产品时,需充分告知消费者产品属性,如果消费者在不知情前提下购买,则银行及保险公司存在误导消费者行为。”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
对此问题,有国有大行广东省分行个人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少银行都有设立理财产品售后投诉机制,对于这类问题银行会与保险公司做进一步沟通协商之后给出妥善处理办法。“我们行目前要求所有理财销售行为必须在客户洽谈室进行,而客户洽谈室正在加装摄像头,录像用于后期回访和投诉取证,以后银行员工是不是合规销售,管理者都会有监督的渠道。”上述人士表示。
还有银行业内人士提醒,投资人在柜台存钱尤其是定存的时候,对柜台员工介绍的“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产品都要提高警惕,问清楚产品的属性,有必要时可以自行录音取证。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加强银保产品规范销售管理,更好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监管部门正研究推进银保产品销售行为全程录音录像监控工作。广东省银监局表示,目前逐步推行银行理财及代销业务的录音录像工作,尤其对高风险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的销售过程进行“双录”,防范误导销售、不当销售。
上述案例中的赵小姐在家人的提醒下,已在第二天后将该保单退保。
在此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银保产品后,有两次退保机会,一次是15天的“犹豫期”,即保险合同签订15日内,如果后悔,可以要求退保,本金可以取回。另一次是客服人员的回访,在购买保险后,客服人员会致电询问是否反悔,此时可以提出退保。如果在犹豫期满后退保,那么消费者将会承担一部分损失。
【点击提供】更多理财知识
上一篇:年终奖怎么做会计分录
下一篇:年终奖金额不同的人群该怎么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