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希望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建造而成。1992年,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中文名:吴哥窟
又名:吴哥寺
英文名:AngkorWat
所在国家:柬埔寨
始建年代:12世纪
考古发现年代:19世纪中叶
1、概况简介
柬埔寨国旗
第一次踏足柬埔寨的游客,吴哥窟是必游之地。不仅仅因为它的建筑和雕塑,更因为它的苍茫之美和悠久历史。吴哥窟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其宏伟的石结构建筑和精美的浮雕、壁画著称。它是吴哥王朝历代国王为自己建造的婆罗门教或佛教庙宇,为的是在自己死后被当作神来供奉。15世纪,吴哥王朝迁都金边,吴哥窟逐渐荒芜,淹没于林海之中,直至19世纪中叶才被重新发现。
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现存古迹600余处,分布于方圆近40平方公里范围内。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2、历史渊源
吴哥王朝
据纪载,当地最早出现一个扶南国,统治达400多年,后于6世纪被一分支真腊消灭,接手管治了两百多年。公元802年,由阇耶跋摩二世建立吴哥王朝,至1181年阇耶跋摩七世,发展至最高峰,版图包括现今整个柬埔寨、部分泰国、老挝、缅甸及越南,可谓一时无两。吴哥王朝于1432年被暹罗素可泰王朝入侵,弃城逃往森林。
吴哥窟
在吴哥王朝期间,王朝均定都吴哥,并大兴土木,建造王城及大小寺庙600余座,散处于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景象极为壮观。特别在12世纪建成最宏伟的吴哥寨,充分表现出吴哥民族的艺术成就。
此外,吴哥王朝积极兴建大规模的灌溉系统,有利耕作,可谓国泰民安。据记载,中国有位叫周达观的使节,曾于1296年抵达吴哥,且住了很久,最后写成《真腊风土记》,详细叙述当时吴哥的面貌。当时,吴哥王朝可说是丰衣足食之地,很多过来做贸易的中国人也定居该处。
吴哥窟
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吴哥窟在十四世纪中叶成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纪时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为国教。十五世纪初叶暹罗入侵吴哥,因暹罗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吴哥寺又变为上座部佛寺。1431年,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除此之外,吴哥遗迹长期不为世人所知。
3、建筑艺术
吴哥寺为12世纪上半叶的建筑,既宏伟壮观,又精巧细致,其主体建筑在石砌台基上,台基分为三层,每一层的四周都有石砌回廊围绕。回廊上饰以浮雕,题材大多取自印度史诗中的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现实生活及高棉人同入侵者战斗情景的画面。台基上筑有五座尖塔,这些宝塔象征着神话中印度教和佛教神话中的宇宙中心和诸神之家。这些宝塔在国王死后便成为其陵墓,吴哥寺便是苏耶拔摩二世的陵墓。柬埔寨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吴哥寺时,熟练地运用建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透视和对称的法则,使人们一眼就看到该建筑物的全貌。此外,吴哥寺全部用每块重达8吨的石块砌成,却没有使用灰浆或其他黏合剂。工匠们仅仅靠石块的重量和形状的吻合将它们叠合起来,令人惊叹。
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乘坐热气球就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是吴哥窟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吴哥窟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大门,又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大门。在金字塔式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廊。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那里台阶陡峭,需要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这寓意着人们到达天堂需要经历许多艰辛。
吴哥窟布局十分均称,富有节奏。吴哥窟建筑群,有两种形式的对称,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从护城河、外廓围墙到中心建筑群,以横贯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中心,呈现准确的镜像对称:甚至广场大道中轴线上南北两个藏经阁、两个水池,也对称的分布在两边。从广场大道望吴哥寺见正中一高塔,两座较小的塔在左右对称地陪衬著,构成一个山字形。寺庙顶层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轴对称之外,有更严谨的两种旋转对称:从东、西、南、北四方,呈现相同的山字形构图,成90度旋转对称。还有第二组90度旋转对称:从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个对角方向看,也是一样的山字形构图。五座宝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对称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复展示同一造型主题。
回廊是吴哥窟另一个突出的建筑艺术特色。吴哥窟的回廊由三个元素组成,内侧的墙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双重屋檐的廊顶。这三个元素除去明显的实用功能之外,对于美感的贡献,三者缺一不可。长长的画廊,数十根立柱,一字排开,为吴哥窟的总体外观,添加横向空间的节奏感。画廊的重檐,为吴哥窟的外观添加纵向节奏感。回廊首先出现于空中宫殿的顶层台基,而在吴哥窟发展到颠峰,三层台基各有回廊,如同乐曲旋律的重复,步步高,步步增强,最终归结到主体中心宝塔。
台基、回廊、蹬道、宝塔构成吴哥窟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其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设计简单庄严,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粘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当时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术,所以吴哥窟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
4、考古发现
1858年(另有说法为1861年),一个追逐蝴蝶的法国男人在东南亚原始森林中无意间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从此开启了通向吴哥文明的大门。
基瑟尔拍摄的吴哥窟照片
早在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都·科托报告其游历吴哥的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但达·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
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著《1848—1856印度*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
直到这位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无意中发现吴哥窟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窟刮目相看。
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是世界上最早拍摄吴哥窟照片的摄影师。1866年他发表的吴哥窟照片使世人目睹吴哥窟的雄伟风采。
21世纪考古新成果
2015年12月,媒体报道,吴哥窟发现地下建筑。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团队利用空中激光雷达扫描,结合透地雷达技术,探测出柬埔寨吴哥窟地下有一座长1500米、宽600米的螺旋状建筑以及八座巨塔。考古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反映出吴哥窟结构比人们以往想象的更复杂。
报道称,这些地下建筑群位处吴哥窟主体南部,8座塔则在西部的护城河闸门附近,由砂岩及红土建造。领导研究团队的专家猜测,螺旋状建筑可能是提供牲畜作祭品或食用的园地,因为螺旋形状具有宗教意义。
图像显示,吴哥窟附近有低密度小区,内有道路、池塘及土墩,可能由吴哥窟建筑工人使用。考古学家发现部分被埋高塔形成一连串正方形,或用来支撑一座或多座建筑,建造年份早于护城墙。他们猜测,高塔曾于吴哥窟完成建造前用作支撑神殿,待吴哥窟完成和西部护城河开始建造后便被推倒。
除了地底建筑,研究团队还发现吴哥窟一度被用作军事要塞,证据是有一些建造于1585年至1630年代的木造建筑围绕着吴哥窟,它们可能见证了吴哥王朝没落。
考古学家“再现”地下巨城
2016年6月,考古学家宣布,借助航空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他们在柬埔寨吴哥窟附近发现多处地下城市遗迹,有些城市规模甚至与首都金边相当。
英国《卫报》2016年6月11日报道,澳大利亚考古学家达米安·埃文斯率领的考古团队2015年使用机载激光雷达探测了大约1900平方公里的区域,经过图像和数据分析,还原出这片热带雨林下的数座城市遗迹。
“我们在森林下面发现了一些完整的城市,先前没人知道那里有城市,”埃文斯说,其中一些城市规模可与金边匹敌。
实际上,这不是埃文斯团队第一次在柬埔寨有所发现。2012年,他们首次采用激光雷达扫描技术,认定荔枝山下面曾经有座城市;2015年,由欧洲研究理事会资助,埃文斯团队在吴哥窟地下发现一大片“由直线组成的”螺旋状沙土结构以及8座塔的遗迹。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名誉教授戴维·钱德勒长期从事柬埔寨研究,他说埃文斯团队的发现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吴哥文明如何繁荣、如何衰败,是在“重写历史”。
“虽然把这些重大发现写入旅游指南和历史书籍尚需时日,”他说,“但他们成功把数以百计没有姓名记载、讲高棉语的普通人放入柬埔寨历史,这本身就是一大进步。”
考古学家戴维·凯尔先前参与柬埔寨荔枝山的探测活动,他说这些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理解和观念,不可能不为之兴奋”。埃文斯定于13日在伦敦皇家地理学会介绍新发现,相关成果将在英国《考古学杂志》上刊发。
5、旅游攻略
干季和雨季,使吴哥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因此,最佳旅游时间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以及6月到10月之间,应尽量避免在3月到5月之间的热季旅游。
游览小提示:到吴哥窟旅游时,尽量避免在正午参观,最好带一些防晒物品,如帽子、阳伞和防晒油等。为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进入吴哥寺庙不要穿暴露服装,尽量穿长衣长裤。
注意事项
1、门票:吴哥的门票分三种:一天20美元,三天40美元,七天60美元。三天或七天票要注意妥善保存。门票制作好发给你之前,售票员会用英语宣读有关的规则。景区内随时会有管理人员查票,一旦发现无票者,要罚80美元。
2、安全:吴哥的许多建筑都很高,而且楼梯又陡又窄又滑(有很多沙子),要注意安全,一双合脚防滑的平底鞋是必要的。
3、防暑:吴哥中午十分炎热,最好在阴凉的神庙里或回旅馆休息,如果要争取时间,可以游览一些丛林里的景点,当然,要带足够的水和食物。
4、防蚊虫叮咬:当地的蚊子及其它热带昆虫很多。